“西游”外记16:可怕之外,包裹更大悲伤
堪嗟老衲性愚蒙,计夺袈裟用火攻。
广智广谋成何用?损人利己一场空。
(见《西游记》第16回)
——观音院里的和尚中颇有些坏人。
院主看见菩萨送给唐僧的袈裟,顿起歹念,而他那时竟然已活了二百七十岁。不会吧?
拿现代人虚云和尚为参照——禅门泰斗、一代高僧,活了近120岁(1840-1959)。这是在拥有很高修炼成就后,才能获取的寿命。
当然,也有很多高僧寿命不长,但这不能否定寿命超长的高僧,必须有很高的修炼成就。
高僧寿命长短,好像主要是根据他在人间的使命而决定。所以寿命短不代表其修炼不够高,而寿命超长,一定与其很高的修炼成就直接相关。
那么,观音院院主的270年,一定是比虚云和尚还要富有修炼成就的,而这么一个高僧,怎会贪图三藏的袈裟呢?更不会用那么凶残的手段吧?
撇开这个话题,其实吴承恩的用心可能在于劝世。这首诗与《格言联璧》《增广贤文》等等古代流行的文字,一脉相承。“广智”“广谋”本是观音院里的两个阴险小和尚,在这里大约是用他俩,将人世的邪谋恶智拟人化,让其对应“损人利己一场空”。这是对传统道德观、因果观的一个图解。
更大的悲伤在于:“广智”“广谋”出自一个修炼场所,而院主对他们言听计从,目标是夺取一个过路和尚的袈裟。就这么个小事,围绕了巨大的恶念。佛门尚有不净之土,更何谈民间的滚滚红尘?
所以,这个情节在可怕之外,还包裹了更大的悲伤。
至于这家禅院正南方二十里外的黑风山黑风怪,竟是与院主有交情的妖精。而院主长寿的原因也可能在此得解,如悟空猜测,“想是传得些甚么服气的小法儿,故有此寿”。可惜妖精找错了老师——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能与妖精在一起的老和尚,难免一身妖气吧?
因为妖精时常去聆听院主教诲,所以他本身还算有心向善,应该说在妖怪中,思想是倾向进步的,是大有希望的。所以在禅院冒起大火的时候,黑风怪第一个念头是好的——去救火。但它也是在看到袈裟并有机可趁时,改变了善意的念头,而顺手牵羊,沦为盗贼。
妖终究是妖。
而院主以及类似“广智”“广谋”的小和尚,终归不得正果。
唐代是尊重佛教的,到了明代,管控就非常严格。虽然朱元璋当过和尚,却不能因此改变他作为皇帝、政客对现实的猜疑,那时,佛门不自由,发展艰难,导致世俗化明显,所以,吴承恩所见的佛门一些地方,是不是对应了他笔下的观音院呢?也许他就亲眼见过类似院主和“广智”“广谋”这样披着袈裟的坏人。
佛本不是单单来劝世的,但佛教世俗化之后,一个重大存在意义就是劝世:当好人做好事。也不指望人人都能得到成佛。结果他们自身却受到红尘污染,有些就变得不伦不类,甚至变坏了。
类似的故事在冯梦龙的“三言”、凌蒙初的“二拍”中也能看到。它们与“西游”中的观音院,共同揭示了当时佛门场景的另一面——也是佛祖根本不认可的一面。佛祖在去世前就提醒过身边的弟子,大意是末法时代,会有“和尚”在庙里搞破坏。反映在“西游”中,那就是这个观音院了。
广智广谋成何用?损人利己一场空。
(见《西游记》第16回)
![]() |
感谢Pixabay提供美图 |
——观音院里的和尚中颇有些坏人。
院主看见菩萨送给唐僧的袈裟,顿起歹念,而他那时竟然已活了二百七十岁。不会吧?
拿现代人虚云和尚为参照——禅门泰斗、一代高僧,活了近120岁(1840-1959)。这是在拥有很高修炼成就后,才能获取的寿命。
当然,也有很多高僧寿命不长,但这不能否定寿命超长的高僧,必须有很高的修炼成就。
高僧寿命长短,好像主要是根据他在人间的使命而决定。所以寿命短不代表其修炼不够高,而寿命超长,一定与其很高的修炼成就直接相关。
那么,观音院院主的270年,一定是比虚云和尚还要富有修炼成就的,而这么一个高僧,怎会贪图三藏的袈裟呢?更不会用那么凶残的手段吧?
撇开这个话题,其实吴承恩的用心可能在于劝世。这首诗与《格言联璧》《增广贤文》等等古代流行的文字,一脉相承。“广智”“广谋”本是观音院里的两个阴险小和尚,在这里大约是用他俩,将人世的邪谋恶智拟人化,让其对应“损人利己一场空”。这是对传统道德观、因果观的一个图解。
更大的悲伤在于:“广智”“广谋”出自一个修炼场所,而院主对他们言听计从,目标是夺取一个过路和尚的袈裟。就这么个小事,围绕了巨大的恶念。佛门尚有不净之土,更何谈民间的滚滚红尘?
所以,这个情节在可怕之外,还包裹了更大的悲伤。
至于这家禅院正南方二十里外的黑风山黑风怪,竟是与院主有交情的妖精。而院主长寿的原因也可能在此得解,如悟空猜测,“想是传得些甚么服气的小法儿,故有此寿”。可惜妖精找错了老师——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能与妖精在一起的老和尚,难免一身妖气吧?
因为妖精时常去聆听院主教诲,所以他本身还算有心向善,应该说在妖怪中,思想是倾向进步的,是大有希望的。所以在禅院冒起大火的时候,黑风怪第一个念头是好的——去救火。但它也是在看到袈裟并有机可趁时,改变了善意的念头,而顺手牵羊,沦为盗贼。
妖终究是妖。
而院主以及类似“广智”“广谋”的小和尚,终归不得正果。
唐代是尊重佛教的,到了明代,管控就非常严格。虽然朱元璋当过和尚,却不能因此改变他作为皇帝、政客对现实的猜疑,那时,佛门不自由,发展艰难,导致世俗化明显,所以,吴承恩所见的佛门一些地方,是不是对应了他笔下的观音院呢?也许他就亲眼见过类似院主和“广智”“广谋”这样披着袈裟的坏人。
佛本不是单单来劝世的,但佛教世俗化之后,一个重大存在意义就是劝世:当好人做好事。也不指望人人都能得到成佛。结果他们自身却受到红尘污染,有些就变得不伦不类,甚至变坏了。
类似的故事在冯梦龙的“三言”、凌蒙初的“二拍”中也能看到。它们与“西游”中的观音院,共同揭示了当时佛门场景的另一面——也是佛祖根本不认可的一面。佛祖在去世前就提醒过身边的弟子,大意是末法时代,会有“和尚”在庙里搞破坏。反映在“西游”中,那就是这个观音院了。
-
熏鱼块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0-27 16: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