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可以“量化”的进步 ——读张汉林先生的《历史教育追寻什么及如何可能》有感
(补发,留存) 此刻是2016年9月20日上午10点20分,本学期开学第四周,将近20天,断断续续才将此书翻阅完毕,效率太低下,差评。但必须给自己找个借口,此书完全可以称之为办公室之书,所有阅读时间都来自于备课之余、课后、或者处理完班务后每天旁的的闲散空档。某种意义上说来这的确是一本“闲”来之书,但内容祥实,文笔流畅,令人回味无穷,给学习工作增添了更多理应为之忙碌的情境新体验。
一有感于此书份量之重。学历史之人,谁没有几个中意的大家作品作为阅读品味的标杆?但更多的时候,一看推介不错,真正读起来却往往生发读薄的义愤之感。但一本真正有份量的厚重之书,看篇章布局,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看段落衔接,起承转合,道理清晰;看文字内容,细密扎实,娓娓道来;看引文注释,旁证博引,信手拈来。读这样一本好书的体验,往往会生发出千万次倾倒的感慨,幸甚,相遇。张汉林先生的这本书,我首先最大的体会就是幸甚,相遇。一直以来,本能的排斥历史教学论相关的书籍,觉得这些书的套路太多,原创性的东西甚少。顶多本着“拿来主义”的原则,和一些优秀教学案例打个照面,最终还是各上各的课,互不打扰,难说影响,遑论改变。张汉林先生的此书,在第一节回答历史是什么的问题上,就让我深深为之折服。我们学历史的人,阐述历史作用惯常用的口径是“无用之用是为大用”,但这话多少有些阿Q的虚无精神在里面,让旁的听众多少一笑呵呵之。但张汉林先生一出手就是大手笔,从西哲黑格尔“历史是一种隐藏的力量”,到《圣经》“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从古德里尔、彼得.海尔再到汤因比、E.H.卡尔,还有夸美纽斯“熟悉历史是一个人的教育中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他终身的眼目”这样的章首语,引文之宽广辽阔,是一个人阅读境界的体现。历史解读的厚重由此可见一斑。再者,过去、现在、未来三者的关系中,我们历史教师到底发挥怎样的作用,要么永远沉睡于过于,要么单纯的只是活在当下,更多的只能遥想未来,但张汉林先生用历史学、历史教育和历史教师三者的关系打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不是只有大道理的说教,还有方法论的指引。“作为历史教师,要读书以了解过去,要阅世以了解现实,要互为关照以懂得彼此。”“激活差异”是历史教育的关键。没有对话,没有互动,就没有历史教育。“认清当下、认同群体、认识自己是历史教育价值从外而内的三个层次”。还有引用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说的话,“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就好像站在时间中的一点,惊奇地注视过去和未来,对过去我们看得愈清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就愈多。”每一句话,就好像一颗子弹,有种突然被击中,然后感激涕零,几次几次倾倒,叩首,再拜。
二有感于此书对“人”的诉求。历史由人创造,由人书写,任何历史问题其实质就是人的问题。历史上涌现出大批历史人物,他们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又从不同的侧面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对历史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历史人物无疑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历史人物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就显而易见了。然而,历史教学“目中无人”,却是个由来已久的顽疾。我们的历史教材,有历史人物,但清一色男性,被人戏称“成功男性的奋斗史”;我们的学生,处于青春期的逆反:“卿本佳人,我本庸人,奈何?”作为中学一线教师,假若只讲述历史事件,避而不谈历史人物,不让学生学会与历史人物“对话”、“沟通”,这无疑是非常悲哀的。张汉林先生在分析这些现象的基础上,指出历史教学中,应当发现这三种人:创造历史的人,记载历史的人,解读历史的人,以此为路径作为历史人物教学的方法指引。尤其强调历史教育中,史观的重要性,并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为例,探讨今天的我们应该秉持什么史观。颠覆了万金油的说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是强调对传统文化不要站在今天的视角去批判,而应该历史的分析,抽象的继承,尊重传统,发展文明,其实也就是尊重我们自己。我们经常说人要自重,但对待历史经常不负责任苛责古人,实在是自相矛盾。所以“怀抱理解之体恤”,不管是学史,还是教史,同理心应都该是我们始终坚守的情感基础。
三有感于此书眼光之精准。这是一本写给历史老师看的书,这是一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引,这是一本给经常自诩“带着锁链独舞”的解锁之书。我们一线教师经常以受制于生源水平,感觉课堂举步维艰,老师讲的辛苦,学生学的吃力或者更有甚者学生压根就不好好学。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课件,我们的说辞,我们的学生,周而复始,年复一年,恶性循环。老师的热情也消磨殆尽。解铃还须系铃人,解锁还需上锁人。我们的束缚究竟为谁所敷?“教育是改变人的艺术,改变人需要时间。”我们的历史博大精深,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的历史课不只是给学生传播知识,还要输出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的学生需要从历史课堂学到的是重要历史知识、基本思维方法与核心价值观。经常有老师包括我本人也会抱怨,课时少,内容多,疲于知识轰炸,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充分挖掘史料、采用问题解决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更有甚者,我们教师自己囿于对“学科知识系统性”的追求,恨不得将环环相扣的历史发展,一一道来。这真的是个无底洞。对此,张汉林先生的分析是非常有见地的,我们的历史课堂,必须对知识内容敢于取舍,“不要刻意追求学科知识系统性,而应从完善学生的人格出发,从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出发,在兼顾历史发展的大脉络和历史知识的各种类型的前提下,忍痛割爱,坚决舍弃掉一些不必要或价值不大的历史知识,精心遴选出最有价值的历史知识,追求学科教育价值的系统性”。可谓一语道中很多老师授课时的要害。这一点对我的触动也是非常大。经常备课时很难取舍,往往知识性多过教育性,这样的无底洞不能再继续钻进去了。
四有感于课例研究,历史教师完全可以以此为路径追求可以“量化”的进步。今年,已经是我教书的第七个年头,我对教学内容已经算是非常熟悉,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教学技能与方法,逐渐站稳讲台。可以现在的我,还是非常焦虑,每每备课之时都很犹疑。之前的课件现在看起来问题重重,基本都需要推倒重来。对内容的把握,和学生学情的分析,让我更加渴望成就更好的课堂,但每每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更多的情况下还只是小修小补,充满了各种遗憾。也有倦怠之感,敷衍了事,但情感上又接受不了自己的不思进取,充满罪恶感。逼一逼自己,兴许就能坚持一段时间。懈怠了,又停一停,缓过了劲儿再来过。时间飞逝,就怕难复一年总是如此,对自己实在不能算有交代。出于现实的压力也好,精神的更高诉求也罢,一直在路上的我,希望可以看到自己始终在前进。而课例研究不管是从教学技能精进,还是理论水平提升,都是一个很好的进步路径。张汉林先生此书的最后一章第九章《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及途径》,对教师职业生涯的定位和发展的陈述,好像一盏指明灯指引了我如何才能前进。按照张汉林先生对教师发展阶段的划分,自己目前出于第二个阶段:巩固与能力建立阶段,但又复合体现了第四个阶段中初期的退缩表现。既是自己不断反思改进的向上阶段,又充满着倦态退缩的向下阶段,一切皆有可能,成长还是就此止步,可以说存乎一念之间。好在今年的我,也算相对积极参加了一些活动,比如东莞市历史第二批教学能手的比赛,虽然最终没有入选,但通过参与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教研活动,让我看到了更多积极的典范,也看到自己成长的诸多可能性。暑假时去京津,面见了一些大学、研究生好友,彼此的交流,对我自己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那么优秀的人都在拼了命的前进,不思进取的我实在是汗颜到无处遁形。还有就是微信群2016历史好课堂,东莞历史教学界的一帮精英,大家的追求与奋进,对我触动都蛮大的,与其止步不前,不如勇敢迈出第一步,我希望课例研究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我能用加倍的努力去追寻可以量化的进步。加油,自勉!
一有感于此书份量之重。学历史之人,谁没有几个中意的大家作品作为阅读品味的标杆?但更多的时候,一看推介不错,真正读起来却往往生发读薄的义愤之感。但一本真正有份量的厚重之书,看篇章布局,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看段落衔接,起承转合,道理清晰;看文字内容,细密扎实,娓娓道来;看引文注释,旁证博引,信手拈来。读这样一本好书的体验,往往会生发出千万次倾倒的感慨,幸甚,相遇。张汉林先生的这本书,我首先最大的体会就是幸甚,相遇。一直以来,本能的排斥历史教学论相关的书籍,觉得这些书的套路太多,原创性的东西甚少。顶多本着“拿来主义”的原则,和一些优秀教学案例打个照面,最终还是各上各的课,互不打扰,难说影响,遑论改变。张汉林先生的此书,在第一节回答历史是什么的问题上,就让我深深为之折服。我们学历史的人,阐述历史作用惯常用的口径是“无用之用是为大用”,但这话多少有些阿Q的虚无精神在里面,让旁的听众多少一笑呵呵之。但张汉林先生一出手就是大手笔,从西哲黑格尔“历史是一种隐藏的力量”,到《圣经》“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从古德里尔、彼得.海尔再到汤因比、E.H.卡尔,还有夸美纽斯“熟悉历史是一个人的教育中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他终身的眼目”这样的章首语,引文之宽广辽阔,是一个人阅读境界的体现。历史解读的厚重由此可见一斑。再者,过去、现在、未来三者的关系中,我们历史教师到底发挥怎样的作用,要么永远沉睡于过于,要么单纯的只是活在当下,更多的只能遥想未来,但张汉林先生用历史学、历史教育和历史教师三者的关系打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不是只有大道理的说教,还有方法论的指引。“作为历史教师,要读书以了解过去,要阅世以了解现实,要互为关照以懂得彼此。”“激活差异”是历史教育的关键。没有对话,没有互动,就没有历史教育。“认清当下、认同群体、认识自己是历史教育价值从外而内的三个层次”。还有引用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说的话,“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就好像站在时间中的一点,惊奇地注视过去和未来,对过去我们看得愈清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就愈多。”每一句话,就好像一颗子弹,有种突然被击中,然后感激涕零,几次几次倾倒,叩首,再拜。
二有感于此书对“人”的诉求。历史由人创造,由人书写,任何历史问题其实质就是人的问题。历史上涌现出大批历史人物,他们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又从不同的侧面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对历史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历史人物无疑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历史人物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就显而易见了。然而,历史教学“目中无人”,却是个由来已久的顽疾。我们的历史教材,有历史人物,但清一色男性,被人戏称“成功男性的奋斗史”;我们的学生,处于青春期的逆反:“卿本佳人,我本庸人,奈何?”作为中学一线教师,假若只讲述历史事件,避而不谈历史人物,不让学生学会与历史人物“对话”、“沟通”,这无疑是非常悲哀的。张汉林先生在分析这些现象的基础上,指出历史教学中,应当发现这三种人:创造历史的人,记载历史的人,解读历史的人,以此为路径作为历史人物教学的方法指引。尤其强调历史教育中,史观的重要性,并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为例,探讨今天的我们应该秉持什么史观。颠覆了万金油的说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是强调对传统文化不要站在今天的视角去批判,而应该历史的分析,抽象的继承,尊重传统,发展文明,其实也就是尊重我们自己。我们经常说人要自重,但对待历史经常不负责任苛责古人,实在是自相矛盾。所以“怀抱理解之体恤”,不管是学史,还是教史,同理心应都该是我们始终坚守的情感基础。
三有感于此书眼光之精准。这是一本写给历史老师看的书,这是一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引,这是一本给经常自诩“带着锁链独舞”的解锁之书。我们一线教师经常以受制于生源水平,感觉课堂举步维艰,老师讲的辛苦,学生学的吃力或者更有甚者学生压根就不好好学。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课件,我们的说辞,我们的学生,周而复始,年复一年,恶性循环。老师的热情也消磨殆尽。解铃还须系铃人,解锁还需上锁人。我们的束缚究竟为谁所敷?“教育是改变人的艺术,改变人需要时间。”我们的历史博大精深,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的历史课不只是给学生传播知识,还要输出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的学生需要从历史课堂学到的是重要历史知识、基本思维方法与核心价值观。经常有老师包括我本人也会抱怨,课时少,内容多,疲于知识轰炸,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充分挖掘史料、采用问题解决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更有甚者,我们教师自己囿于对“学科知识系统性”的追求,恨不得将环环相扣的历史发展,一一道来。这真的是个无底洞。对此,张汉林先生的分析是非常有见地的,我们的历史课堂,必须对知识内容敢于取舍,“不要刻意追求学科知识系统性,而应从完善学生的人格出发,从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出发,在兼顾历史发展的大脉络和历史知识的各种类型的前提下,忍痛割爱,坚决舍弃掉一些不必要或价值不大的历史知识,精心遴选出最有价值的历史知识,追求学科教育价值的系统性”。可谓一语道中很多老师授课时的要害。这一点对我的触动也是非常大。经常备课时很难取舍,往往知识性多过教育性,这样的无底洞不能再继续钻进去了。
四有感于课例研究,历史教师完全可以以此为路径追求可以“量化”的进步。今年,已经是我教书的第七个年头,我对教学内容已经算是非常熟悉,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教学技能与方法,逐渐站稳讲台。可以现在的我,还是非常焦虑,每每备课之时都很犹疑。之前的课件现在看起来问题重重,基本都需要推倒重来。对内容的把握,和学生学情的分析,让我更加渴望成就更好的课堂,但每每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更多的情况下还只是小修小补,充满了各种遗憾。也有倦怠之感,敷衍了事,但情感上又接受不了自己的不思进取,充满罪恶感。逼一逼自己,兴许就能坚持一段时间。懈怠了,又停一停,缓过了劲儿再来过。时间飞逝,就怕难复一年总是如此,对自己实在不能算有交代。出于现实的压力也好,精神的更高诉求也罢,一直在路上的我,希望可以看到自己始终在前进。而课例研究不管是从教学技能精进,还是理论水平提升,都是一个很好的进步路径。张汉林先生此书的最后一章第九章《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及途径》,对教师职业生涯的定位和发展的陈述,好像一盏指明灯指引了我如何才能前进。按照张汉林先生对教师发展阶段的划分,自己目前出于第二个阶段:巩固与能力建立阶段,但又复合体现了第四个阶段中初期的退缩表现。既是自己不断反思改进的向上阶段,又充满着倦态退缩的向下阶段,一切皆有可能,成长还是就此止步,可以说存乎一念之间。好在今年的我,也算相对积极参加了一些活动,比如东莞市历史第二批教学能手的比赛,虽然最终没有入选,但通过参与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教研活动,让我看到了更多积极的典范,也看到自己成长的诸多可能性。暑假时去京津,面见了一些大学、研究生好友,彼此的交流,对我自己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那么优秀的人都在拼了命的前进,不思进取的我实在是汗颜到无处遁形。还有就是微信群2016历史好课堂,东莞历史教学界的一帮精英,大家的追求与奋进,对我触动都蛮大的,与其止步不前,不如勇敢迈出第一步,我希望课例研究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我能用加倍的努力去追寻可以量化的进步。加油,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