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凡入圣,从圣入凡
黄檗说:"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不可更头上安头,嘴上安嘴。"只要悟了,则尽是佛事,无地无佛。据说有个禅僧走进佛寺,向佛像吐痰。他受到批评,他说:你指给我无佛的地方吧!
所以在禅宗看来,圣人的生活,无异于平常人的生活;圣人作的事,也就是平常人作的事。他自迷而悟,从凡入圣。入圣之后,又必须从圣再入凡。禅师们把这叫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百尺竿头,象征着悟的成就的顶点。更进一步,意谓既悟之后,圣人还有别的事要作。可是他所要作的,仍然不过是日用平常的事。就像南泉说的:"直向那边会了,却来这里行履。"
虽然圣人继续生活在这里,然而他对那边的了解也不是白费。虽然他所作的事只是平常人所作的事,可是对于他却有不同的意义。如百丈禅师怀海(814年卒)所说:"未悟未解时名贪嗔,悟了唤作佛慧。故云;'不异旧时人,异旧时行履处。"最后一句,看来一定有文字上的讹误。百丈想说的显然是:"只异旧时人,不异旧时行履处。"
人不一样了,因为他所作的事虽然也是其他平常人所作的事,但是他对任何事皆无滞着,禅宗的人常说: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著衣,未曾接著一缕丝,就是这个意思。
from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评论:牛逼: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著衣,未曾接著一缕丝。
为什么早有人跟我想得一样呢?
可见是真理了,
而且所幸是我自己悟出来的,
这也成为我可以自豪的资本了。——作为一个凡人而言。
幸好我悟出之前没看到这里,
万幸。
然而又如何呢?
悟终究是自己悟,
不然,
即使看了,我也不会知道。
所以在禅宗看来,圣人的生活,无异于平常人的生活;圣人作的事,也就是平常人作的事。他自迷而悟,从凡入圣。入圣之后,又必须从圣再入凡。禅师们把这叫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百尺竿头,象征着悟的成就的顶点。更进一步,意谓既悟之后,圣人还有别的事要作。可是他所要作的,仍然不过是日用平常的事。就像南泉说的:"直向那边会了,却来这里行履。"
虽然圣人继续生活在这里,然而他对那边的了解也不是白费。虽然他所作的事只是平常人所作的事,可是对于他却有不同的意义。如百丈禅师怀海(814年卒)所说:"未悟未解时名贪嗔,悟了唤作佛慧。故云;'不异旧时人,异旧时行履处。"最后一句,看来一定有文字上的讹误。百丈想说的显然是:"只异旧时人,不异旧时行履处。"
人不一样了,因为他所作的事虽然也是其他平常人所作的事,但是他对任何事皆无滞着,禅宗的人常说: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著衣,未曾接著一缕丝,就是这个意思。
from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评论:牛逼: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著衣,未曾接著一缕丝。
为什么早有人跟我想得一样呢?
可见是真理了,
而且所幸是我自己悟出来的,
这也成为我可以自豪的资本了。——作为一个凡人而言。
幸好我悟出之前没看到这里,
万幸。
然而又如何呢?
悟终究是自己悟,
不然,
即使看了,我也不会知道。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