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的一代大师,如何沦落为无与伦比的烂片制造机?
好久没评说过香港电影了,更是好长时间没评论过香港的电影导演。但唯一提起兴趣熬更守夜写完稿也是这么久以来难得想评论评论的香港电影导演却是一个连我自己都没想到会去评论的人——王晶。
《爵迹》绝对不是“十一”档期最烂的一部电影,今天要说的《王牌逗王牌》才是。在烂片等级上,两者根本不是一个级别。郭敬明的支持者会说,他很努力的,你造吗?确实,《爵迹》是一部费了很大力气的电影,郭敬明是公认的勤奋,这没法反驳。虽然我也从来不会去电影院买郭敬明的账......
但就算是王晶的粉丝(假如存在的话),也不敢说王晶很努力。好吧,从生产电影数量的效率来说,王晶其实很努力,一年不知要拍多少部,但下在单部电影上的工夫和态度,那就跟努力一点不沾边了。如果评选最不努力的导演,王晶和刘镇伟,大概可以排前二名。
《王牌逗王牌》说的是国际刑警刘德华和侠盗黄晓明为了拯救世界,联手寻找被劫走的具有神奇功能的上帝种子,这种种子只要浇上水,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可以十秒钟发育成熟,开花结果。这故事的科学设定跟王晶所有的科幻片一样,如同儿戏,完全不能当真。但就像黄金时期许多主流的香港电影一样,故事本身并非是激发观众情感的动力,故事是作为手段、桥梁,它常常是漏洞百出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架起动作与喜剧桥段。也就是说,展示性的桥段才是电影真正的吸引力所在。
这是香港电影和其他地方电影的一个重要区别。
在这个意义上,王晶今天的创作手段和二十五年前香港电影全盛时期相比,并无太大不同。但是,过去的王晶是一位真正的娱乐大师,现在却成了一台高效率的烂片制造机,到底问题出在哪里?说王晶是娱乐大师,这并不过分,他昔年取得的成就其实一直被外界低估了。他和周润发、周星驰不知拍了多少破票房纪录的卖座片,个人实在想不出有什么类型的电影是王晶没法拍的:喜剧、赌片、黑帮、动作、科幻、三级,全都通吃。王晶一直以来以取悦观众为己任,在无处次的访谈中他始终重复一句话:“观众爱看什么,我就给他们看什么。”
在早期,王晶和周星驰是二人一体的,风格和趣味都是一个路数,谁也不比谁高多少,为啥后来周星驰成了全民偶像和作者导演,王晶还只是王晶?可能原因就是周星驰有他一以贯之坚持的东西,王晶根本没有,只要能取悦观众,拍什么都行,怎么拍都行,这就是王晶的信条。
关于王晶的风格,推荐美国学者大卫•波德维尔在《香港电影的秘密》一书里专门写王晶的章节,非常精辟。——“王晶的电影没什么太复杂的东西。”他的工作方法和很多香港导演一样,依赖脑力激荡的方式来拼凑剧本,拍摄时追求效率,动作戏交给武术指导,自己专心拍文戏。他不讲究故事的连续和完整,说到哪儿是哪儿,人物也没什么明确的性格,只是用来制造笑料的人肉道具。所以我们看王晶的电影很少有连贯的感受,经常觉得剧情说不通,人物一会这样,一会那样,但我们没时间和他较真,因为我们会被密集填塞的笑料转移你的注意力,让你暂时顾不上去想别的。
王晶的喜剧路数主要就是追逐打闹、恶心整人、身份混乱、乔装打扮、装疯卖傻(失忆),以及屎尿屁和黄色玩笑。这一套永不过时,也许品味不高,但都是基于人的本能兴趣,能最大面积地迎合观众。
个人的一个观点是,王晶沦为烂片制造机的重要原因在于主体性的失落。
喜欢亲自写剧本的王晶,始终无法自如地讲述当代中国大陆的故事,他近来的这批电影,无论成功与否,没有一部是以当代中国大陆为背景的。在错位的文化语境中,王晶没有办法建立一个完整、真实、有效的人物关系结构,于是他经常只能退回到古装片。在古装喜剧《财神客栈》中,王晶还是不断地拿身体器官开玩笑,用了狗咬下体、暴牙麻脸造型、身体被刑具残酷地拉长变形、鼻子被蛇咬变形、男人喂奶等等,但时过境迁,这样的喜剧梗,对今日中国观众而言实在是难忍的尴尬。
香港电影有个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很多地方都完全不讲究,剧本不讲究,人物不讲究,台词不讲究,特效不讲究,表演不讲究。即使是王晶早年的经典作品,也都存在这些毛病,但因为节奏极快,以及聪明的点子无处不在,不讲究的地方就被优点掩盖住了。换句话说,王晶的创作其实一直是在走钢丝,凶险万分,成与不成,不过一线之差。然而现在的王晶,仿佛把不讲究当成了优点,不仅不掩饰,还四处展示自己制作上的粗陋,笑点的老套。
《王牌逗王牌》用了不少科幻创意,奇思妙想,大开脑洞,但都非常廉价,给观众low到极点的感觉。香港电影过去亦如此,但我们并不计较,还觉得好玩,现在就完全看不下去了。这种low感的凸显,归根结底是因为观众的进步超过了创作者的进步。也可以说创作者根本没进步,反而在大踏步后退。《王牌逗王牌》彻底放大了今日王晶力不从心的窘境。影片还是以香港、澳门为背景,因为他仍然没办法讲中国大陆的故事,这是他和另一位非常成功的北上导演陈可辛之间的巨大差别。
本片的喜剧梗依然有不少围绕身体器官展开。黄晓明穿完机器猫形状的内裤又扮香肠嘴,刘德华屁股被尖刀刺穿,王祖蓝亲吻谢依霖脚趾。这就像是踩着香蕉皮滑一跤的最初级笑话,绝无可能万年有效。另一个力不从心的标志性时刻,是刘德华和黄晓明的初次交手,比拼偷盗的身手,本来这是最考验编剧度桥和导演调度水准的戏,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王晶用了非常潦草的方式来解决,让观众会觉得十分失望。王晶反复使用那些万年老梗,我从中看到的只有“懒惰”二字而已,这正是香港电影工作者赖以生存的“勤奋”秘诀的反义词。
所以,王晶的那句“名言”——“观众爱看什么,我就给他们看什么。”真的害了王晶。他的确知道一部分观众喜欢看什么,那就是人性中的本能而已,暴力、恶搞、露肉,那就全部加进电影,于是观众就爱看了?王晶不知道的是,该用什么方式让观众看到他喜欢看的东西。观众并不是巴甫洛夫的狗,因为爱看性感美女,你直愣愣地来一段露胸的镜头,观众就流口水?观众其实希望的是你把香艳的性感巧妙地融入到电影的剧情中,用超出他想象的方式,出其不意地呈现出来,否则你就是在侮辱观众。如果我们的市场持续给《澳门风云》、《王牌逗王牌》这样把懒和蠢字明目张胆写在脸上的电影予以积极、正面反馈,那中国电影的票房数字不论多高,都不值得骄傲。
![]() |
《爵迹》绝对不是“十一”档期最烂的一部电影,今天要说的《王牌逗王牌》才是。在烂片等级上,两者根本不是一个级别。郭敬明的支持者会说,他很努力的,你造吗?确实,《爵迹》是一部费了很大力气的电影,郭敬明是公认的勤奋,这没法反驳。虽然我也从来不会去电影院买郭敬明的账......
但就算是王晶的粉丝(假如存在的话),也不敢说王晶很努力。好吧,从生产电影数量的效率来说,王晶其实很努力,一年不知要拍多少部,但下在单部电影上的工夫和态度,那就跟努力一点不沾边了。如果评选最不努力的导演,王晶和刘镇伟,大概可以排前二名。
![]() |
《王牌逗王牌》说的是国际刑警刘德华和侠盗黄晓明为了拯救世界,联手寻找被劫走的具有神奇功能的上帝种子,这种种子只要浇上水,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可以十秒钟发育成熟,开花结果。这故事的科学设定跟王晶所有的科幻片一样,如同儿戏,完全不能当真。但就像黄金时期许多主流的香港电影一样,故事本身并非是激发观众情感的动力,故事是作为手段、桥梁,它常常是漏洞百出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架起动作与喜剧桥段。也就是说,展示性的桥段才是电影真正的吸引力所在。
![]() |
这是香港电影和其他地方电影的一个重要区别。
在这个意义上,王晶今天的创作手段和二十五年前香港电影全盛时期相比,并无太大不同。但是,过去的王晶是一位真正的娱乐大师,现在却成了一台高效率的烂片制造机,到底问题出在哪里?说王晶是娱乐大师,这并不过分,他昔年取得的成就其实一直被外界低估了。他和周润发、周星驰不知拍了多少破票房纪录的卖座片,个人实在想不出有什么类型的电影是王晶没法拍的:喜剧、赌片、黑帮、动作、科幻、三级,全都通吃。王晶一直以来以取悦观众为己任,在无处次的访谈中他始终重复一句话:“观众爱看什么,我就给他们看什么。”
在早期,王晶和周星驰是二人一体的,风格和趣味都是一个路数,谁也不比谁高多少,为啥后来周星驰成了全民偶像和作者导演,王晶还只是王晶?可能原因就是周星驰有他一以贯之坚持的东西,王晶根本没有,只要能取悦观众,拍什么都行,怎么拍都行,这就是王晶的信条。
![]() |
关于王晶的风格,推荐美国学者大卫•波德维尔在《香港电影的秘密》一书里专门写王晶的章节,非常精辟。——“王晶的电影没什么太复杂的东西。”他的工作方法和很多香港导演一样,依赖脑力激荡的方式来拼凑剧本,拍摄时追求效率,动作戏交给武术指导,自己专心拍文戏。他不讲究故事的连续和完整,说到哪儿是哪儿,人物也没什么明确的性格,只是用来制造笑料的人肉道具。所以我们看王晶的电影很少有连贯的感受,经常觉得剧情说不通,人物一会这样,一会那样,但我们没时间和他较真,因为我们会被密集填塞的笑料转移你的注意力,让你暂时顾不上去想别的。
王晶的喜剧路数主要就是追逐打闹、恶心整人、身份混乱、乔装打扮、装疯卖傻(失忆),以及屎尿屁和黄色玩笑。这一套永不过时,也许品味不高,但都是基于人的本能兴趣,能最大面积地迎合观众。
个人的一个观点是,王晶沦为烂片制造机的重要原因在于主体性的失落。
![]() |
喜欢亲自写剧本的王晶,始终无法自如地讲述当代中国大陆的故事,他近来的这批电影,无论成功与否,没有一部是以当代中国大陆为背景的。在错位的文化语境中,王晶没有办法建立一个完整、真实、有效的人物关系结构,于是他经常只能退回到古装片。在古装喜剧《财神客栈》中,王晶还是不断地拿身体器官开玩笑,用了狗咬下体、暴牙麻脸造型、身体被刑具残酷地拉长变形、鼻子被蛇咬变形、男人喂奶等等,但时过境迁,这样的喜剧梗,对今日中国观众而言实在是难忍的尴尬。
香港电影有个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很多地方都完全不讲究,剧本不讲究,人物不讲究,台词不讲究,特效不讲究,表演不讲究。即使是王晶早年的经典作品,也都存在这些毛病,但因为节奏极快,以及聪明的点子无处不在,不讲究的地方就被优点掩盖住了。换句话说,王晶的创作其实一直是在走钢丝,凶险万分,成与不成,不过一线之差。然而现在的王晶,仿佛把不讲究当成了优点,不仅不掩饰,还四处展示自己制作上的粗陋,笑点的老套。
《王牌逗王牌》用了不少科幻创意,奇思妙想,大开脑洞,但都非常廉价,给观众low到极点的感觉。香港电影过去亦如此,但我们并不计较,还觉得好玩,现在就完全看不下去了。这种low感的凸显,归根结底是因为观众的进步超过了创作者的进步。也可以说创作者根本没进步,反而在大踏步后退。《王牌逗王牌》彻底放大了今日王晶力不从心的窘境。影片还是以香港、澳门为背景,因为他仍然没办法讲中国大陆的故事,这是他和另一位非常成功的北上导演陈可辛之间的巨大差别。
![]() |
本片的喜剧梗依然有不少围绕身体器官展开。黄晓明穿完机器猫形状的内裤又扮香肠嘴,刘德华屁股被尖刀刺穿,王祖蓝亲吻谢依霖脚趾。这就像是踩着香蕉皮滑一跤的最初级笑话,绝无可能万年有效。另一个力不从心的标志性时刻,是刘德华和黄晓明的初次交手,比拼偷盗的身手,本来这是最考验编剧度桥和导演调度水准的戏,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王晶用了非常潦草的方式来解决,让观众会觉得十分失望。王晶反复使用那些万年老梗,我从中看到的只有“懒惰”二字而已,这正是香港电影工作者赖以生存的“勤奋”秘诀的反义词。
![]() |
所以,王晶的那句“名言”——“观众爱看什么,我就给他们看什么。”真的害了王晶。他的确知道一部分观众喜欢看什么,那就是人性中的本能而已,暴力、恶搞、露肉,那就全部加进电影,于是观众就爱看了?王晶不知道的是,该用什么方式让观众看到他喜欢看的东西。观众并不是巴甫洛夫的狗,因为爱看性感美女,你直愣愣地来一段露胸的镜头,观众就流口水?观众其实希望的是你把香艳的性感巧妙地融入到电影的剧情中,用超出他想象的方式,出其不意地呈现出来,否则你就是在侮辱观众。如果我们的市场持续给《澳门风云》、《王牌逗王牌》这样把懒和蠢字明目张胆写在脸上的电影予以积极、正面反馈,那中国电影的票房数字不论多高,都不值得骄傲。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