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史纲
泰国地图
(略)
历史综览
前王朝时期
一、泰人及东南亚相关族群溯源
①源于百越。直接相关的支系概为滇越。
②9世纪,樊绰在《蛮书》中分掸泰族部落为金齿蛮、黑齿蛮、银齿蛮、秀脚蛮等等。
二、距今五六十万年,今泰国地区已存在直立人(猿人)
①遗址:北碧府(Kanchanaburi,干乍那武里)之班考、清迈府(Chiang Mai)之普拉洞、华富里府(Lop Buri)之法刀洞。
三、距今万年左右,今泰国地区已向新时期时代过渡
①遗址:北碧府之翁巴洞、赛育岩、仙人洞。
四、距今五六千年,今泰国地区向低地原始农业过渡
①同时期开始进入青铜时代。
五、公元前后,孟人国家兴起并持续至十三世纪
①3世纪前期,湄南盆地存在金邻(金陈)、林阳(嘾阳)等国。
②2世纪前期,今泰属马来地区,以顿逊(典逊,一说在缅甸)为代表的小国林立。
③7世纪,堕罗钵底(杜和钵底、堕和罗、独和罗、堕和罗钵底,Dvaravati)兴起于湄南河下游,该国在11世纪为真腊(占腊、吉蔑,kmir。属今柬埔寨)所灭。同时期兴起于泰国北部的哈利班超(哈利班猜、哈利奔猜,哈里奔猜,Hariphunchai。中国称女人国)在13世纪为兰那泰(兰那、兰纳、兰纳泰,Lan Na。中国称八百媳妇国,元、明之季曾在其地置宣慰司)所灭。
④9世纪末,罗斛(投和,Lavo)兴起于今华富里地区,该国在13世纪曾为真腊征服。
六、同时期的泰人王国
①12世纪前期,庸那迦(约诺、益诺、益怒,Yonok。中国称暹国、百万稻田国)兴起于今素可泰地区。
②13世纪,兰那泰兴起于今清迈地区。
七、王朝时期前的泰国
①同时存在庸那迦(今青莱府)、帕耀(Phayao,今帕尧府)、哈利班超(今南奔府)、罗斛(今华富里府)、差良(属今泰国中部,具体地望不详,疑为今Chai Nat)、兰那泰(今清迈府)等国。
②泰国东部为柬埔寨吴哥王朝(吴哥的外文为Angkor;国际通称吴哥王朝为高棉帝国,Khmer Empire)占领。
王朝时期(各王国又可细分为若干王朝,略)
一、素可泰(速古台,Sukhothai)王国(1238~1438)
①建于1238年,其前身为庸那迦国。庸那迦在13世纪初为吴哥王朝势力击败,分成素可泰支和柴西里亲王支(该支后来成为大城王国的统治家族)。素可泰王国即由素可泰支建立并统治。
②1349年,大城王国建立,开始与素可泰南北对峙。
③1378年,素可泰向大城臣服,成为附属国。1483年因绝嗣灭亡。
二、大城(Ayutthaya,阿瑜陀耶;犹地亚,Ayudhya)王国(1349~1767)
①建于1349年,建立者拉玛铁菩提(拉玛蒂菩提,Ramathibodi)原为素可泰王国的素攀那蒲米(Suphanabhumi、Supannabhum;今素攀武里,Suphanburi)太守(此时的拉玛铁菩提称乌通王,Prince U Thong。意为金色之乡的君王)。
②拉玛铁菩提建国后以阿瑜陀耶(Ayutthaya,意为永远胜利之城)为都,王国因此得名。
③1378年素可泰臣服于大城。因素可泰与大城分别与古暹国(Siam,庸那迦)、罗斛国地望相当,中国人从此时起称泰国为“暹罗斛”,意为二者合并所成,简称“暹罗”(Siam)。
④大城王国创立萨克迪纳制(Sakdina。意译为食田制,是一种在土地王有基础上的封建等级制),确定了封建统治秩序。
⑤大城王国初期曾流行婆罗门教,但不久后即向佛教融合转化。
⑥大城王国在14~18世纪间先后与兰那泰、缅甸等国争夺泰国北部地区。(兰纳泰按其所在地也称清迈,先后为大城、缅甸所征服)特别是与缅甸的反复争夺,直至大城灭亡。
⑦大城曾三度攻陷柬埔寨吴哥城,至1595年,纳黎萱(Naresuen)将柬埔寨征服,将其纳为附庸国。
⑧大城在今泰属马来地区主要与马六甲苏丹国(Sultanah Malacca)对抗,直至1511年因后者为葡萄牙入侵解体而终止。
⑨1531年莽瑞体(Tabinshwehti)在缅甸东吁即位,建立东吁王朝(Toungoo Dynasty,1531~1752),此后开始与泰国进行持续二百多年的战争。莽瑞体的继位者莽应龙(Bayinnaung)曾于1564年通过“白象战争”迫使大城臣服,其后更于1569年攻陷大城,并以出身素可泰王族的原大城首相、驸马兼彭世洛(Phitsanulok)太守的摩诃·昙摩罗阇(Maha Tammaraja)为大城统治者。
10、1581年,摩诃·昙摩罗阇之子纳黎萱起兵反抗莽应龙的继位者莽应里(Nandabayin),并取得一系列胜利。纳黎萱于1590年继承王位,并最终于1592年击溃缅军。至此一百五十年间,缅甸再无力入侵。
11、1688年,泰国驱法成功,避免了殖民地化。
12、1760年,缅甸雍籍牙王朝(Konbaung Dynasty,1752~1885)开始入侵泰国。1767年大城失陷,大城王国灭亡。
三、吞武里王国(1768~1782)
①1768年建立,建立者达信(Taksin)原为大城王国军官(其时称披耶·达信,Pya Taksin),该王国因建都吞武里(Thonburi,今曼谷郊区)得名。达信即位前组织军队抗缅成功,即位后又陆续消灭各地僧俗割据武装,于1770年重新统一泰国。仍袭用萨克迪纳制。
②1772年,清政府承认达信的地位(达信为华人后裔,中文名郑信,史称郑信或郑昭)。
③1778年,达信征服老挝并将其纳为属国。
⑧1782年,达信在政变中被部下、女婿却克里(其时称昭披耶·却克里,Chao Pya Chakri。却克里原名通銮,Thong Duang)杀害,吞武里王国灭亡。
四、曼谷(却克里)王国(1782~ )
①1782年由吞武里王国军官却克里通过政变建立。因却克里定都曼谷(Bangkok),史称为曼谷王国(或因其建立者称却克里王国)。却克里是为拉玛一世(Rama I)。
②曼谷王国诸王在与中国的封贡活动中以达信的继承者自居,袭“郑”为姓。故封建时期,中国对其诸王均称汉名。
③拉玛四世(蒙固王,King Mongkut)打破自1688年以来排斥外来宗教的做法,提倡信仰自由并逐步改革萨克迪纳制。
④1855年,泰国与英国签署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鲍林条约》(Bowring Treaty),从此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
⑤1868年,拉玛五世(朱拉隆功,Chulalongkorn)即位。他在1873年以后开始进行各项西化改革,逐步废除封建依附关系。1908年,萨克迪纳制终于被废除。
⑥1932年6月24日发生“六·二四”政变(1932年立宪革命),成立君主立宪政府。
⑦1933年,皇室曾一度复辟,旋即失败后军人集团的势力渐占上峰,泰国走上军阀独裁的道路。
⑧1938年,銮披汶(Plaek Phibunsongkhram)军人集团成立新政府,推行唯泰主义。
⑨1941年,泰国与日本合作,并渐受其控制,同年与日本签订《日泰攻守同盟条约》。
10、1945年8月16日,泰国发表和平宣言,并于9月17日成立新的自由泰新政府。
11、1947年,銮披汶集团通过政变重新掌权。
12、1957年,銮披汶集团内部政变,至1973年最终垮台。
13、1975年,泰国与新中国正式建交。
史学
一、主要种类与历程
①14世纪,泰国开始出现最早的史书“丹南”(Tamnan,故事、传说),以英雄、国王、宗教人物的故事组成。主要由僧侣撰写。
②17世纪,出现了以王室编年史为核心的“朋沙瓦旦”(Phongsa Wadan,王朝纪年)。主要由世俗官吏撰写。
③19世纪下半叶受西方影响,出现了现代史学作品“巴哇刹”(Prawatsat,历史著作)。
相关古国名
①缅甸旧称洪沙瓦底(Hongsawadi)
②老挝旧称南掌、澜沧(Lan Chang、Lan Xang)
③柬埔寨旧称洛韦(Longvek、Lavek,为吴哥王朝后成立的国家,长期附庸于泰国,1595年被泰国征服)
泰国王朝世系
一、素可泰王国(1238~1438。关于素可泰世系,有8王、9王等不同说法。这里采国内公认的9王说)
①室利·膺沙罗铁(膺纱罗铁、膺它沙罗铁、因塔拉提,Sri Intaratitya、Sri Indraditya)1238年即位。
②班孟(板孟,Baw Miiang、Ban Mueang)前子,1270(?)年即位。
③兰摩甘亨(蓝摩甘亨、兰甘亨、拉玛甘亨;Ram Khamhaeng;中国史称敢木丁)前弟,1275(或1279)年即位。
④罗泰(吕泰、勒泰、卢泰,Lo Tai、Loe Thai、LeLue Thai、Lerthai、Phaya Loethai)前子,1317(或1299)年即位。
⑤南通(旺那脱,Nguanamthom)②之子,1340年即位。
⑥摩诃昙摩罗阇·律泰(立泰、利泰,Lutai、Lithai;摩诃昙摩罗阇一世、摩诃达摩罗阇一世,Mahathammaracha I;昙摩罗阇·律泰,Tammaraja)④之子,1347(或1390)年即位。
⑦摩诃昙摩罗阇二世(赛吕泰,Sai Lue Thai;三披耶王)前子,1370(或1400)年即位。
⑧摩诃昙摩罗阇三世 前子,1406(或1412)年即位。
⑨摩诃昙摩罗阇四世(班孟,Ban Mueang。此人在1378年后为大城附庸)前弟,1419年即位。
二、大城王国(1349~1767)
①拉玛铁菩提(Rama Tibodi;拉玛铁菩提一世;乌通王,Prince U Thong)1349年即位。
②拉梅萱(拉梅逊,Ramesuan、Somdet Phra Ramesuan)前子,1369年即位。
③波隆摩罗阇一世(波罗摩罗阇一世,Boromoraja I、Borommarachathirat I、Khun Luang Pa Ngua)前叔父,1370年即位。
④东兰(Tong Lan、Thong Lan)前子,1388年即位。
⑤拉梅萱 ②二次上台,1388年即位。
⑥罗摩罗阇(Ram Raja、Ramrachathirat)前子,1395年即位。
⑦膺陀罗阇(因陀罗阇,厄迦陀沙律Intaraja、Intharacha;膺陀罗阇一世)③之侄,1409年即位。
⑧波隆摩罗阇二世(Chao Sam Phraya)前子,1424年即位。
⑨波隆摩·戴莱洛迦纳(戴莱洛迦,Boromo Trailokanat、Borommatrailokkanat)前子,1448年即位。
10、波隆摩罗阇三世 前子,1488年即位。
11、拉玛铁菩提二世(Chettathirat)前弟,1491年即位。
12、波隆摩罗阇四世 前子,1529年即位。
13、叻德沙达(Ratsada、Ratsadathirat)前子,1534年即位。
14、帕拉猜(Prajai、Chai;帕猜罗阇,Chairachathirat)前叔父,1534年即位。
15、胶法(盖法,Kao Fa、Yotfa、Kaeofa)前子,1546年即位。
16、坤哇拉旺沙(Khun Worawongsa、Worawongsathirat)篡位,1548年即位。
17、摩诃·查克腊帕(Maha Chakkraphat)14、之弟,1549年即位、1568年第二次掌权。
18、马欣(Mahin、Mahinthrathirat)前子,1564年即位、1569年第二次掌权。
19、摩诃·昙摩罗阇(马哈马·昙摩罗阇;Maha Tammaraja、Mahathammarachathirat;摩诃·昙摩罗阇一世;Sanphet I;Khun Phirenthrathep、Khun Piren)17、之驸马,1569年即位。
20、纳黎萱(Naresuen;Sanphet II;Pra Narai)前子,1590年即位。
21、厄迦陀沙律(Ekathotsarot;Sanpet III)前弟,1605年即位。
22、西骚哇帕(Si Saowaphak;Sanphet IV)前子,1620年即位。
23、膺陀罗阇二世(颂昙,Songtam)前兄,1620年即位。
24、策陀(Jetta、Chetthathirat、Chettha;Borommaracha II)前子,1628年即位。
25、阿滴耶旺(Athittayawong)前弟,1629年即位。
26、帕拉塞·东(巴沙·通,Prasat Thong;Sanpet V)篡位,1629年即位。
27、昭发猜(Chao Fajai、Chaofa Chai;Sanpet VI)前子,1656年即位。
28、室利·素谭玛罗阇(室利·素昙玛罗阇,Sri Sutammaraja、Si Suthammaracha)前叔父,1656年即位。
29、那莱(Narai;拉玛铁菩提三世,Ramathibodi III;Ramathibodi Si Sanphet)27、之弟,1656年即位。
30、帕碧罗阇(Pra Petraja、Phetracha、Bedraja、Phra Phetracha)篡位,1688年即位。
31、帕昭·素(Prachao Sua、Phra Chao Suea;Suriyenthrathibodi;Sanphet VIII)前子,1703年即位。
32、泰沙(Tai Sra、Thai Sa;Sanphet IX)前子,1709年即位。
33、摩诃·谭摩罗阇二世(波隆阁,Boromokot;Borommarachathirat III)前弟,1733年即位。
34、武通贲(乌通奔,Utumpon、Uthumphon、Uthumphon Mahaphon Phinit)前子,1758年即位。
35、波隆摩罗阇五世(厄伽陀,Ekkathat;Khun Luang Khi Ruan;Krom Khun Anurak Montri)前兄,1758年即位。
三、吞武里王国(1767~1782)
①达信(Taksin)1767年即位。
四、曼谷王国(1782~ )
①拉玛一世(Rama I) 帕佛陀约华(Phra Phutthayotfa Chulalok;通銮,Thongduang)1782年即位。
②拉玛二世 帕佛陀律哈拉纳帕莱(Phra Phutthaloetla Naphalai;依刹罗颂吞,Isara Suntorn)前子,1809年即位。
③拉玛三世 帕难高昭(Pra Nang Klao、Nangklao;Thap)前子,1824年即位。
④拉玛四世 玛哈·蒙固(Maha Mongkut、Mongkut;Phra Bat Somdet Phra Poramenthra Maha Mongkut Phra Chom Klao Chao Yu Hua)前弟,1851年即位。
⑤拉玛五世 朱拉隆功(Chulalongkorn;Phra Bat Somdet Phra Poraminthra Maha Chulalongkorn Phra Chunla Chom Klao Chao Yu Hua)前子,1868年即位。
⑥拉玛六世 瓦栖拉兀(哇栖拉兀,Vajiravudh;Phra Bat Somdet Phra Ramathibodi Si Sintharamaha Vajiravudh Phra Mongkut Klao Chao Yu Hua)前子,1910年即位。
⑦拉玛七世 巴差铁朴(Prajadhipok、Prajadhipok Sakdidej)前弟,1925年即位。
⑧拉玛八世 阿南多·玛希伦(阿南塔·玛希敦,Ananda Mahidol)前侄,1935年即位。
⑨拉玛九世 普密蓬·阿杜德(Bhumibol Adulyadej)前弟,1946年即位。
历任内阁
(略)
附记:
2014年8月 初编
2014月12月一校(检索内容缺漏、错别字)
2015年6月 二校(重新排版、增删内容、添加外文音译)
2016年10月14日三校(重新排版、增删内容、考订史源、检索外文音译及地望)
(略)
历史综览
前王朝时期
一、泰人及东南亚相关族群溯源
①源于百越。直接相关的支系概为滇越。
②9世纪,樊绰在《蛮书》中分掸泰族部落为金齿蛮、黑齿蛮、银齿蛮、秀脚蛮等等。
二、距今五六十万年,今泰国地区已存在直立人(猿人)
①遗址:北碧府(Kanchanaburi,干乍那武里)之班考、清迈府(Chiang Mai)之普拉洞、华富里府(Lop Buri)之法刀洞。
三、距今万年左右,今泰国地区已向新时期时代过渡
①遗址:北碧府之翁巴洞、赛育岩、仙人洞。
四、距今五六千年,今泰国地区向低地原始农业过渡
①同时期开始进入青铜时代。
五、公元前后,孟人国家兴起并持续至十三世纪
①3世纪前期,湄南盆地存在金邻(金陈)、林阳(嘾阳)等国。
②2世纪前期,今泰属马来地区,以顿逊(典逊,一说在缅甸)为代表的小国林立。
③7世纪,堕罗钵底(杜和钵底、堕和罗、独和罗、堕和罗钵底,Dvaravati)兴起于湄南河下游,该国在11世纪为真腊(占腊、吉蔑,kmir。属今柬埔寨)所灭。同时期兴起于泰国北部的哈利班超(哈利班猜、哈利奔猜,哈里奔猜,Hariphunchai。中国称女人国)在13世纪为兰那泰(兰那、兰纳、兰纳泰,Lan Na。中国称八百媳妇国,元、明之季曾在其地置宣慰司)所灭。
④9世纪末,罗斛(投和,Lavo)兴起于今华富里地区,该国在13世纪曾为真腊征服。
六、同时期的泰人王国
①12世纪前期,庸那迦(约诺、益诺、益怒,Yonok。中国称暹国、百万稻田国)兴起于今素可泰地区。
②13世纪,兰那泰兴起于今清迈地区。
七、王朝时期前的泰国
①同时存在庸那迦(今青莱府)、帕耀(Phayao,今帕尧府)、哈利班超(今南奔府)、罗斛(今华富里府)、差良(属今泰国中部,具体地望不详,疑为今Chai Nat)、兰那泰(今清迈府)等国。
②泰国东部为柬埔寨吴哥王朝(吴哥的外文为Angkor;国际通称吴哥王朝为高棉帝国,Khmer Empire)占领。
王朝时期(各王国又可细分为若干王朝,略)
一、素可泰(速古台,Sukhothai)王国(1238~1438)
①建于1238年,其前身为庸那迦国。庸那迦在13世纪初为吴哥王朝势力击败,分成素可泰支和柴西里亲王支(该支后来成为大城王国的统治家族)。素可泰王国即由素可泰支建立并统治。
②1349年,大城王国建立,开始与素可泰南北对峙。
③1378年,素可泰向大城臣服,成为附属国。1483年因绝嗣灭亡。
二、大城(Ayutthaya,阿瑜陀耶;犹地亚,Ayudhya)王国(1349~1767)
①建于1349年,建立者拉玛铁菩提(拉玛蒂菩提,Ramathibodi)原为素可泰王国的素攀那蒲米(Suphanabhumi、Supannabhum;今素攀武里,Suphanburi)太守(此时的拉玛铁菩提称乌通王,Prince U Thong。意为金色之乡的君王)。
②拉玛铁菩提建国后以阿瑜陀耶(Ayutthaya,意为永远胜利之城)为都,王国因此得名。
③1378年素可泰臣服于大城。因素可泰与大城分别与古暹国(Siam,庸那迦)、罗斛国地望相当,中国人从此时起称泰国为“暹罗斛”,意为二者合并所成,简称“暹罗”(Siam)。
④大城王国创立萨克迪纳制(Sakdina。意译为食田制,是一种在土地王有基础上的封建等级制),确定了封建统治秩序。
⑤大城王国初期曾流行婆罗门教,但不久后即向佛教融合转化。
⑥大城王国在14~18世纪间先后与兰那泰、缅甸等国争夺泰国北部地区。(兰纳泰按其所在地也称清迈,先后为大城、缅甸所征服)特别是与缅甸的反复争夺,直至大城灭亡。
⑦大城曾三度攻陷柬埔寨吴哥城,至1595年,纳黎萱(Naresuen)将柬埔寨征服,将其纳为附庸国。
⑧大城在今泰属马来地区主要与马六甲苏丹国(Sultanah Malacca)对抗,直至1511年因后者为葡萄牙入侵解体而终止。
⑨1531年莽瑞体(Tabinshwehti)在缅甸东吁即位,建立东吁王朝(Toungoo Dynasty,1531~1752),此后开始与泰国进行持续二百多年的战争。莽瑞体的继位者莽应龙(Bayinnaung)曾于1564年通过“白象战争”迫使大城臣服,其后更于1569年攻陷大城,并以出身素可泰王族的原大城首相、驸马兼彭世洛(Phitsanulok)太守的摩诃·昙摩罗阇(Maha Tammaraja)为大城统治者。
10、1581年,摩诃·昙摩罗阇之子纳黎萱起兵反抗莽应龙的继位者莽应里(Nandabayin),并取得一系列胜利。纳黎萱于1590年继承王位,并最终于1592年击溃缅军。至此一百五十年间,缅甸再无力入侵。
11、1688年,泰国驱法成功,避免了殖民地化。
12、1760年,缅甸雍籍牙王朝(Konbaung Dynasty,1752~1885)开始入侵泰国。1767年大城失陷,大城王国灭亡。
三、吞武里王国(1768~1782)
①1768年建立,建立者达信(Taksin)原为大城王国军官(其时称披耶·达信,Pya Taksin),该王国因建都吞武里(Thonburi,今曼谷郊区)得名。达信即位前组织军队抗缅成功,即位后又陆续消灭各地僧俗割据武装,于1770年重新统一泰国。仍袭用萨克迪纳制。
②1772年,清政府承认达信的地位(达信为华人后裔,中文名郑信,史称郑信或郑昭)。
③1778年,达信征服老挝并将其纳为属国。
⑧1782年,达信在政变中被部下、女婿却克里(其时称昭披耶·却克里,Chao Pya Chakri。却克里原名通銮,Thong Duang)杀害,吞武里王国灭亡。
四、曼谷(却克里)王国(1782~ )
①1782年由吞武里王国军官却克里通过政变建立。因却克里定都曼谷(Bangkok),史称为曼谷王国(或因其建立者称却克里王国)。却克里是为拉玛一世(Rama I)。
②曼谷王国诸王在与中国的封贡活动中以达信的继承者自居,袭“郑”为姓。故封建时期,中国对其诸王均称汉名。
③拉玛四世(蒙固王,King Mongkut)打破自1688年以来排斥外来宗教的做法,提倡信仰自由并逐步改革萨克迪纳制。
④1855年,泰国与英国签署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鲍林条约》(Bowring Treaty),从此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
⑤1868年,拉玛五世(朱拉隆功,Chulalongkorn)即位。他在1873年以后开始进行各项西化改革,逐步废除封建依附关系。1908年,萨克迪纳制终于被废除。
⑥1932年6月24日发生“六·二四”政变(1932年立宪革命),成立君主立宪政府。
⑦1933年,皇室曾一度复辟,旋即失败后军人集团的势力渐占上峰,泰国走上军阀独裁的道路。
⑧1938年,銮披汶(Plaek Phibunsongkhram)军人集团成立新政府,推行唯泰主义。
⑨1941年,泰国与日本合作,并渐受其控制,同年与日本签订《日泰攻守同盟条约》。
10、1945年8月16日,泰国发表和平宣言,并于9月17日成立新的自由泰新政府。
11、1947年,銮披汶集团通过政变重新掌权。
12、1957年,銮披汶集团内部政变,至1973年最终垮台。
13、1975年,泰国与新中国正式建交。
史学
一、主要种类与历程
①14世纪,泰国开始出现最早的史书“丹南”(Tamnan,故事、传说),以英雄、国王、宗教人物的故事组成。主要由僧侣撰写。
②17世纪,出现了以王室编年史为核心的“朋沙瓦旦”(Phongsa Wadan,王朝纪年)。主要由世俗官吏撰写。
③19世纪下半叶受西方影响,出现了现代史学作品“巴哇刹”(Prawatsat,历史著作)。
相关古国名
①缅甸旧称洪沙瓦底(Hongsawadi)
②老挝旧称南掌、澜沧(Lan Chang、Lan Xang)
③柬埔寨旧称洛韦(Longvek、Lavek,为吴哥王朝后成立的国家,长期附庸于泰国,1595年被泰国征服)
泰国王朝世系
一、素可泰王国(1238~1438。关于素可泰世系,有8王、9王等不同说法。这里采国内公认的9王说)
①室利·膺沙罗铁(膺纱罗铁、膺它沙罗铁、因塔拉提,Sri Intaratitya、Sri Indraditya)1238年即位。
②班孟(板孟,Baw Miiang、Ban Mueang)前子,1270(?)年即位。
③兰摩甘亨(蓝摩甘亨、兰甘亨、拉玛甘亨;Ram Khamhaeng;中国史称敢木丁)前弟,1275(或1279)年即位。
④罗泰(吕泰、勒泰、卢泰,Lo Tai、Loe Thai、LeLue Thai、Lerthai、Phaya Loethai)前子,1317(或1299)年即位。
⑤南通(旺那脱,Nguanamthom)②之子,1340年即位。
⑥摩诃昙摩罗阇·律泰(立泰、利泰,Lutai、Lithai;摩诃昙摩罗阇一世、摩诃达摩罗阇一世,Mahathammaracha I;昙摩罗阇·律泰,Tammaraja)④之子,1347(或1390)年即位。
⑦摩诃昙摩罗阇二世(赛吕泰,Sai Lue Thai;三披耶王)前子,1370(或1400)年即位。
⑧摩诃昙摩罗阇三世 前子,1406(或1412)年即位。
⑨摩诃昙摩罗阇四世(班孟,Ban Mueang。此人在1378年后为大城附庸)前弟,1419年即位。
二、大城王国(1349~1767)
①拉玛铁菩提(Rama Tibodi;拉玛铁菩提一世;乌通王,Prince U Thong)1349年即位。
②拉梅萱(拉梅逊,Ramesuan、Somdet Phra Ramesuan)前子,1369年即位。
③波隆摩罗阇一世(波罗摩罗阇一世,Boromoraja I、Borommarachathirat I、Khun Luang Pa Ngua)前叔父,1370年即位。
④东兰(Tong Lan、Thong Lan)前子,1388年即位。
⑤拉梅萱 ②二次上台,1388年即位。
⑥罗摩罗阇(Ram Raja、Ramrachathirat)前子,1395年即位。
⑦膺陀罗阇(因陀罗阇,厄迦陀沙律Intaraja、Intharacha;膺陀罗阇一世)③之侄,1409年即位。
⑧波隆摩罗阇二世(Chao Sam Phraya)前子,1424年即位。
⑨波隆摩·戴莱洛迦纳(戴莱洛迦,Boromo Trailokanat、Borommatrailokkanat)前子,1448年即位。
10、波隆摩罗阇三世 前子,1488年即位。
11、拉玛铁菩提二世(Chettathirat)前弟,1491年即位。
12、波隆摩罗阇四世 前子,1529年即位。
13、叻德沙达(Ratsada、Ratsadathirat)前子,1534年即位。
14、帕拉猜(Prajai、Chai;帕猜罗阇,Chairachathirat)前叔父,1534年即位。
15、胶法(盖法,Kao Fa、Yotfa、Kaeofa)前子,1546年即位。
16、坤哇拉旺沙(Khun Worawongsa、Worawongsathirat)篡位,1548年即位。
17、摩诃·查克腊帕(Maha Chakkraphat)14、之弟,1549年即位、1568年第二次掌权。
18、马欣(Mahin、Mahinthrathirat)前子,1564年即位、1569年第二次掌权。
19、摩诃·昙摩罗阇(马哈马·昙摩罗阇;Maha Tammaraja、Mahathammarachathirat;摩诃·昙摩罗阇一世;Sanphet I;Khun Phirenthrathep、Khun Piren)17、之驸马,1569年即位。
20、纳黎萱(Naresuen;Sanphet II;Pra Narai)前子,1590年即位。
21、厄迦陀沙律(Ekathotsarot;Sanpet III)前弟,1605年即位。
22、西骚哇帕(Si Saowaphak;Sanphet IV)前子,1620年即位。
23、膺陀罗阇二世(颂昙,Songtam)前兄,1620年即位。
24、策陀(Jetta、Chetthathirat、Chettha;Borommaracha II)前子,1628年即位。
25、阿滴耶旺(Athittayawong)前弟,1629年即位。
26、帕拉塞·东(巴沙·通,Prasat Thong;Sanpet V)篡位,1629年即位。
27、昭发猜(Chao Fajai、Chaofa Chai;Sanpet VI)前子,1656年即位。
28、室利·素谭玛罗阇(室利·素昙玛罗阇,Sri Sutammaraja、Si Suthammaracha)前叔父,1656年即位。
29、那莱(Narai;拉玛铁菩提三世,Ramathibodi III;Ramathibodi Si Sanphet)27、之弟,1656年即位。
30、帕碧罗阇(Pra Petraja、Phetracha、Bedraja、Phra Phetracha)篡位,1688年即位。
31、帕昭·素(Prachao Sua、Phra Chao Suea;Suriyenthrathibodi;Sanphet VIII)前子,1703年即位。
32、泰沙(Tai Sra、Thai Sa;Sanphet IX)前子,1709年即位。
33、摩诃·谭摩罗阇二世(波隆阁,Boromokot;Borommarachathirat III)前弟,1733年即位。
34、武通贲(乌通奔,Utumpon、Uthumphon、Uthumphon Mahaphon Phinit)前子,1758年即位。
35、波隆摩罗阇五世(厄伽陀,Ekkathat;Khun Luang Khi Ruan;Krom Khun Anurak Montri)前兄,1758年即位。
三、吞武里王国(1767~1782)
①达信(Taksin)1767年即位。
四、曼谷王国(1782~ )
①拉玛一世(Rama I) 帕佛陀约华(Phra Phutthayotfa Chulalok;通銮,Thongduang)1782年即位。
②拉玛二世 帕佛陀律哈拉纳帕莱(Phra Phutthaloetla Naphalai;依刹罗颂吞,Isara Suntorn)前子,1809年即位。
③拉玛三世 帕难高昭(Pra Nang Klao、Nangklao;Thap)前子,1824年即位。
④拉玛四世 玛哈·蒙固(Maha Mongkut、Mongkut;Phra Bat Somdet Phra Poramenthra Maha Mongkut Phra Chom Klao Chao Yu Hua)前弟,1851年即位。
⑤拉玛五世 朱拉隆功(Chulalongkorn;Phra Bat Somdet Phra Poraminthra Maha Chulalongkorn Phra Chunla Chom Klao Chao Yu Hua)前子,1868年即位。
⑥拉玛六世 瓦栖拉兀(哇栖拉兀,Vajiravudh;Phra Bat Somdet Phra Ramathibodi Si Sintharamaha Vajiravudh Phra Mongkut Klao Chao Yu Hua)前子,1910年即位。
⑦拉玛七世 巴差铁朴(Prajadhipok、Prajadhipok Sakdidej)前弟,1925年即位。
⑧拉玛八世 阿南多·玛希伦(阿南塔·玛希敦,Ananda Mahidol)前侄,1935年即位。
⑨拉玛九世 普密蓬·阿杜德(Bhumibol Adulyadej)前弟,1946年即位。
历任内阁
(略)
附记:
2014年8月 初编
2014月12月一校(检索内容缺漏、错别字)
2015年6月 二校(重新排版、增删内容、添加外文音译)
2016年10月14日三校(重新排版、增删内容、考订史源、检索外文音译及地望)
-
豆友207196142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25 16:2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