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开了一个“脖子彩色超市”,在那里只贩卖蓝色和绿色的脖子。
女儿三岁的时候,我想像往常一样给她写点东西,没想到那几天堵住了,回想起来空空的,什么也写不出。
到这个秋天,10月份,她已经三岁半了。数起来岁月很短,一岁半时我带着她从家里出来,两年时间里,好像什么也没发生,好像又发生了什么。我看她依然是个快乐的小星球,自己在那转啊转,应不懂人世流长,月有阴晴圆缺。今天我们在车上,花花说:“你可不可以永远不长大啊?”她点点头。我想她还没明白。
但有时候,我又觉得她是明白的。比如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明白自己在长大,一天天能够着餐桌、冰箱、开灯的开关……她都知道自己是在长大。
今天她走在幼儿园的楼梯上,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和我说:“麦兜昨天和我说,幼儿园的那棵树长大了,一天天长大了。”我说你看见了吗,她说“是的,我看见了。”
我想她也明白,自己已与往常不同。
年纪轻轻的时候,我常幻想自己未来生活有个场景——我在书房里写作,女儿在客厅里玩耍。那是一本我常订的《散文》杂志里某个女作家给我的美好想象。如今我30岁了,像实现一种奇怪的定律一样实现着过去的幻想,是“墨菲定律”吗?不是吧。但我女儿知道:我妈妈是写东西的。她有时也在纸上写个不停,说“我有很多文章,还没写完”。
女儿爬格子的时候,煞有介事地在纸上画出蚂蚁一样的象形文字。我问她写了什么,她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和我说:“我写的是葡萄回家了,在滑滑梯上滑倒了,……”还有一连串的故事,她说写不完。
在她刚出生的那一年里,我曾非常苦恼:我们这些大人是多么庸俗,用自己制定的规则强行他们进入我们的体系。语言也好,文字也好,还有许许多多必须去遵守的规则。人类美其名曰“教育”,又如何知道孩子们是否有比我们更明白的东西,看到比我们更多的颜色,听到更多的声音?
我不说那些美好的道理,教育是不是真的起了作用,让他们明白、遵守,就一定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但我知道孩子心里是有另一番世界——我们常用自以为是的态度评价说, 孩子也是诗人。而我觉得现实比这个更残酷:是我们庸俗不堪。
过年的时候,未满三岁的女儿坐在我爷爷家的院子里,晒着太阳,看着小狗。她一直对着狗讲话,叽里咕噜讲个不停。狗也很听话,躺在那里,听她说个不停。
这样的事不止发生过一次。她会对着花讲话,对着草讲话,对着天上的云讲话,对着家里的玩偶讲话。所有有生命、没生命的物体,在她眼里都是和她一样的,有灵性,有自己的语言,有酸甜苦乐。她总有操不完的心——
“妈妈,飞机的妈妈呢?飞机要掉下来了,怎么办?”
我想了想,是啊,飞机的妈妈呢?飞机的家在哪里?如果它有妈妈会是什么样?
不仅飞机有妈妈,灯光也有家,散在天上的云是摔碎的宝宝,透过汽车玻璃看到的紫色云彩,是“云宝宝撞到了太阳身上”……
多么有生命力的想象,我感受到的又何止是生命——而是同样的快乐,同样的痛苦,同样的酸痛,在那些我们看来如常而又无意义的事物身上,我体会着它们和我一样作为人的感受。
这一切,都是女儿带来的。
因为希望她想象的时间可以更久一些,想象的空间可以更大一些,我愿意给她更多的时间,再等待一会儿。
我想象她在睡梦中还有没做完的梦。
我想象她在吃着饼干时领悟了什么道理。
我想象她读着书里的故事时又想起了经历过的事。
但我没有办法问她个不停。她想起来的时候会和我说:“妈妈,那个烟囱,我在奶奶读给我的书里看到过。”我觉得这就是人类妙不可言的智慧。
因为感觉通达,连接了任一时空的相同的、不同的事物,才令我们变得如此快乐或苦恼。
想象一个孩子,会因为看到书里的海豚而想起她和爸爸一起看海豚的经历,这和我们在葬礼上看到自己死去的亲人,想起他们带给我们的感动,又有多大不同?
我能验证的就是,我们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就有记忆了。我们比自己想象得更早一些就储存了感受,到某一天,某个很长时间以后的一天,我们会想起来——它们似曾相识。
而女儿给我带来的,是加了一个我通向世界的超链接。我已经钝化的感受、已经庸俗不堪的灵感、已经没有耐心的想象,都在她这里得到了起码1%的复原。当她假想了一个“马马先生”,编造了一个“马马先生飞到天上去被草莓大怪物绑架”的故事后,我也代入其中,跟着她和那位“马马先生”打了很长时间的电话。
我了解到马马先生在云上过得很好,他在做一顿丰盛的晚餐,草莓大怪兽还没有来,他只是希望我女儿赶快去他的云朵上看看……女儿拨通了“1320”这四个号码,和“马马先生”讲了很久很久……我觉得我愚蠢不堪的想象力,在这个故事里又恢复了一些。
当我的心智逐渐平稳之后,其实做的梦、想象过的故事,都把它们当作废物丢进了记忆的篮子。我现在很少做梦,醒来也不记得发生了什么。让我感到有趣的是,女儿已开始记梦。她常说:“我梦见我笑了”,哪怕这样一个场景也足够。
身为母亲希望的是孩子有永不枯竭的快乐。但是我们都知道,随着她一天天被纳入成人世界的规则,她的痛苦在所难免。她需要忍受不喜欢的同学,需要强迫自己从睡梦中醒来,需要穿上整齐划一的园服,需要吞下不喜欢的午餐……但我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毕竟在我们看来,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事。如果她不遵守这些规则,她也许会走向“歧途”。但谁知道呢,我们制定的规则又是否合理?
好在两年前我对幼儿社交的恐惧已经少了很多。有时候感觉女儿是没心没肺的,并不懂离别的忧伤,更不会像别的孩子一样在众人面前放声大哭。她像一个乐游神一样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当然她有自己的伙伴,也有自己喜欢的游戏,但是她并不在意,身边有哪些人来了又离去。
也许这和她从小就适应的环境有关,也许她确实还没遇到更留恋的人。有一天她在游乐场碰到了一个小小班的同学,他们玩得很开心,那个男孩子记得她的名字,说她是他的好朋友。但我女儿说,我不记得他。
当他们说再见的时候,男孩子执意邀请我们去他家里坐坐。他发现我们要真的拜拜了,也不知道下次会不会在游乐场见面,他哭了起来。而我女儿只是淡然地和他说了再见,回到家就又忘了他的名字。
有时我也想像她那样,并不记得离别之苦,而只记得当时的快乐。这样对我们来说,会不会更轻松一些?但总有人觉得,你这样很冷漠。我有时也那样看待她,但我觉得她只是把爱转移到了别的地方去。比如她担心灯光回不了灯的家,担心熊夜里盖不好被子。如果你告诉她,折下花朵花会疼,她绝对不会去弄疼它,而只愿轻轻地抚摸它。……这一切,不都是爱吗?
随着我的世界日趋坚定完整,我渐渐也感到,女儿的小岛和我连成大陆。但这并不是永恒的状态,也许有一天,她就又变成一个岛,成为海洋的一部分,并离我越来越远。
当那些父母们焦虑地担心自己的教育不好、孩子的智商不够时,我担心的东西总不在这些点上。我想她总会按照自己的方式长大的。她总会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来对待这个世界。到那时,我已经是过时的人了,我所说的也许早就落后于她脑中的一切。而我又有什么资格来勒令、禁止孩子作为更先进的人类成长呢?
至于女儿的诗意也好、同理心也好,我希望那确实是永不枯竭的存在。我希望有一天我能赶上她一点,跟着她的想象通向某个平行宇宙。
也许在那里,她是我的母亲,我们也不需要这里的规则。
到这个秋天,10月份,她已经三岁半了。数起来岁月很短,一岁半时我带着她从家里出来,两年时间里,好像什么也没发生,好像又发生了什么。我看她依然是个快乐的小星球,自己在那转啊转,应不懂人世流长,月有阴晴圆缺。今天我们在车上,花花说:“你可不可以永远不长大啊?”她点点头。我想她还没明白。
但有时候,我又觉得她是明白的。比如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明白自己在长大,一天天能够着餐桌、冰箱、开灯的开关……她都知道自己是在长大。
今天她走在幼儿园的楼梯上,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和我说:“麦兜昨天和我说,幼儿园的那棵树长大了,一天天长大了。”我说你看见了吗,她说“是的,我看见了。”
我想她也明白,自己已与往常不同。
年纪轻轻的时候,我常幻想自己未来生活有个场景——我在书房里写作,女儿在客厅里玩耍。那是一本我常订的《散文》杂志里某个女作家给我的美好想象。如今我30岁了,像实现一种奇怪的定律一样实现着过去的幻想,是“墨菲定律”吗?不是吧。但我女儿知道:我妈妈是写东西的。她有时也在纸上写个不停,说“我有很多文章,还没写完”。
女儿爬格子的时候,煞有介事地在纸上画出蚂蚁一样的象形文字。我问她写了什么,她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和我说:“我写的是葡萄回家了,在滑滑梯上滑倒了,……”还有一连串的故事,她说写不完。
在她刚出生的那一年里,我曾非常苦恼:我们这些大人是多么庸俗,用自己制定的规则强行他们进入我们的体系。语言也好,文字也好,还有许许多多必须去遵守的规则。人类美其名曰“教育”,又如何知道孩子们是否有比我们更明白的东西,看到比我们更多的颜色,听到更多的声音?
我不说那些美好的道理,教育是不是真的起了作用,让他们明白、遵守,就一定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但我知道孩子心里是有另一番世界——我们常用自以为是的态度评价说, 孩子也是诗人。而我觉得现实比这个更残酷:是我们庸俗不堪。
过年的时候,未满三岁的女儿坐在我爷爷家的院子里,晒着太阳,看着小狗。她一直对着狗讲话,叽里咕噜讲个不停。狗也很听话,躺在那里,听她说个不停。
这样的事不止发生过一次。她会对着花讲话,对着草讲话,对着天上的云讲话,对着家里的玩偶讲话。所有有生命、没生命的物体,在她眼里都是和她一样的,有灵性,有自己的语言,有酸甜苦乐。她总有操不完的心——
“妈妈,飞机的妈妈呢?飞机要掉下来了,怎么办?”
我想了想,是啊,飞机的妈妈呢?飞机的家在哪里?如果它有妈妈会是什么样?
不仅飞机有妈妈,灯光也有家,散在天上的云是摔碎的宝宝,透过汽车玻璃看到的紫色云彩,是“云宝宝撞到了太阳身上”……
多么有生命力的想象,我感受到的又何止是生命——而是同样的快乐,同样的痛苦,同样的酸痛,在那些我们看来如常而又无意义的事物身上,我体会着它们和我一样作为人的感受。
这一切,都是女儿带来的。
因为希望她想象的时间可以更久一些,想象的空间可以更大一些,我愿意给她更多的时间,再等待一会儿。
我想象她在睡梦中还有没做完的梦。
我想象她在吃着饼干时领悟了什么道理。
我想象她读着书里的故事时又想起了经历过的事。
但我没有办法问她个不停。她想起来的时候会和我说:“妈妈,那个烟囱,我在奶奶读给我的书里看到过。”我觉得这就是人类妙不可言的智慧。
因为感觉通达,连接了任一时空的相同的、不同的事物,才令我们变得如此快乐或苦恼。
想象一个孩子,会因为看到书里的海豚而想起她和爸爸一起看海豚的经历,这和我们在葬礼上看到自己死去的亲人,想起他们带给我们的感动,又有多大不同?
我能验证的就是,我们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就有记忆了。我们比自己想象得更早一些就储存了感受,到某一天,某个很长时间以后的一天,我们会想起来——它们似曾相识。
而女儿给我带来的,是加了一个我通向世界的超链接。我已经钝化的感受、已经庸俗不堪的灵感、已经没有耐心的想象,都在她这里得到了起码1%的复原。当她假想了一个“马马先生”,编造了一个“马马先生飞到天上去被草莓大怪物绑架”的故事后,我也代入其中,跟着她和那位“马马先生”打了很长时间的电话。
我了解到马马先生在云上过得很好,他在做一顿丰盛的晚餐,草莓大怪兽还没有来,他只是希望我女儿赶快去他的云朵上看看……女儿拨通了“1320”这四个号码,和“马马先生”讲了很久很久……我觉得我愚蠢不堪的想象力,在这个故事里又恢复了一些。
当我的心智逐渐平稳之后,其实做的梦、想象过的故事,都把它们当作废物丢进了记忆的篮子。我现在很少做梦,醒来也不记得发生了什么。让我感到有趣的是,女儿已开始记梦。她常说:“我梦见我笑了”,哪怕这样一个场景也足够。
身为母亲希望的是孩子有永不枯竭的快乐。但是我们都知道,随着她一天天被纳入成人世界的规则,她的痛苦在所难免。她需要忍受不喜欢的同学,需要强迫自己从睡梦中醒来,需要穿上整齐划一的园服,需要吞下不喜欢的午餐……但我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毕竟在我们看来,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事。如果她不遵守这些规则,她也许会走向“歧途”。但谁知道呢,我们制定的规则又是否合理?
好在两年前我对幼儿社交的恐惧已经少了很多。有时候感觉女儿是没心没肺的,并不懂离别的忧伤,更不会像别的孩子一样在众人面前放声大哭。她像一个乐游神一样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当然她有自己的伙伴,也有自己喜欢的游戏,但是她并不在意,身边有哪些人来了又离去。
也许这和她从小就适应的环境有关,也许她确实还没遇到更留恋的人。有一天她在游乐场碰到了一个小小班的同学,他们玩得很开心,那个男孩子记得她的名字,说她是他的好朋友。但我女儿说,我不记得他。
当他们说再见的时候,男孩子执意邀请我们去他家里坐坐。他发现我们要真的拜拜了,也不知道下次会不会在游乐场见面,他哭了起来。而我女儿只是淡然地和他说了再见,回到家就又忘了他的名字。
有时我也想像她那样,并不记得离别之苦,而只记得当时的快乐。这样对我们来说,会不会更轻松一些?但总有人觉得,你这样很冷漠。我有时也那样看待她,但我觉得她只是把爱转移到了别的地方去。比如她担心灯光回不了灯的家,担心熊夜里盖不好被子。如果你告诉她,折下花朵花会疼,她绝对不会去弄疼它,而只愿轻轻地抚摸它。……这一切,不都是爱吗?
随着我的世界日趋坚定完整,我渐渐也感到,女儿的小岛和我连成大陆。但这并不是永恒的状态,也许有一天,她就又变成一个岛,成为海洋的一部分,并离我越来越远。
当那些父母们焦虑地担心自己的教育不好、孩子的智商不够时,我担心的东西总不在这些点上。我想她总会按照自己的方式长大的。她总会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来对待这个世界。到那时,我已经是过时的人了,我所说的也许早就落后于她脑中的一切。而我又有什么资格来勒令、禁止孩子作为更先进的人类成长呢?
至于女儿的诗意也好、同理心也好,我希望那确实是永不枯竭的存在。我希望有一天我能赶上她一点,跟着她的想象通向某个平行宇宙。
也许在那里,她是我的母亲,我们也不需要这里的规则。
![]() |
© 本文版权归 mumudanci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有光的地方i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0-28 09:10:26
-
Crush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0-27 14:16:54
-
°果子.oO 转发了这篇日记
有了孩子以后,我好像就忽然回到了自己小时候,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觉得自己在又一次重新长大的这个过程里,无比美妙。一岁的小朋友还不会说话,但是我们一起编造一个故事的时候,却是无障碍,那么神奇。
2016-10-27 14:09:09 -
豆瓣友邻煎饺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0-27 12: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