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亲爱的安德烈》
还是先说一下书的基本情况。
书名:亲爱的安德烈——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
作者:龙应台、安德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16开。
中秋节回家,看到弟弟房间放着《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亲情三部曲他都买了,不过《目送》我没看到。最后选择将《亲爱的安德烈》带走看看。
安德烈是龙应台的大儿子,中德混血,生于台湾,8个月大后移居瑞士、德国。与母亲开始书信交流的时候是18岁,在德国读高中。
龙应台为了认识“这个陌生的18岁的人”,问他愿不愿意以通信的形式写一个专栏,他答应了。
龙应台在前言里说:
他把写作当玩,我把写作当事。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也出现对比:他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的认真;我有八分的认真,二分的知性怀疑。他对我嘲笑有加,我对他认真研究。
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你得从头学起。你得放空自己。
还有放在封底的话: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
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
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
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
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
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
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
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看了以上,你大约知道这本书的定位。
但如果你认为这只是一本教育类或者亲子类的书,你就错了。(当然里面有很多青年成长的问题,例如“性、药、摇滚乐”的隐喻、感情问题、工作问题、为什么读书等。)
如上所言,安德烈成长在欧洲,所见所闻的不同,人、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基础,虽然信中都是从生活中的小事谈起,但都带着人文和社会的印记,折射出很多彻底的问题。例如道德关怀、国家认同、反叛权威、公义、理想主义。这些问题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与龙应台一贯的人文关怀和理性批判一脉相承。
(这本书是在参与大头圆梦成长营的过程中看的)
返深的火车上,我看到前面几封信里,关于德国几代人对“国家”概念的逃避,集体意识认同的畏惧,我从未想过,也从未感受到。这让我生发出很多问题要问我的德国挚友。也让我突然很想跟他继续写信。我们有过将近200封通信,用email。相隔异地,我在郑州、北京、家中;他在中国、泰国、美国、德国,交流过很多事情。我从校园步入社会,对人对事,各种选择和体悟;他终于到达他生命中的好时光,带着非凡的洞察力和德国人固有的哲学家气质,不刻意给建议,却细微而真诚,不经意给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可是或许我应该与他多谈谈其他。用类似龙应台和安德烈的方式,不再局限于两人,去讨论一些特定的问题。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这种思想的交流,是一种奇妙的美,也是一种愉悦。(如若成真,或许也会贴出来给你们看。)
我想,这本书的价值除了其中谈到的问题之外,写信这种形式本身,也赋予了它不同的魅力。书信给人的感觉是相似的,坦诚、有对象感、有爱,且不仅如此;安德烈的幽默隐喻和不羁总让龙应台这个妈妈紧张,一些小对话充满了趣味。我相信写信是最能达到一个人内心的方式。一颗平静的心和冷静的思想,流淌出默默无声的款款深情。
龙应台的语言表达一如既往地自然,思维很稳,大处着眼又抽丝剥茧,兼具女性的细腻和冷静的批判。思考的又是值得思考的社会问题。所以总体来说,这本书很有吸引力。并不生涩。只要拿起就想读下去。
我也才看了一半。待续。对其中话题暂不做过多探讨。准备用播客念给大家听,我觉得是很好的主意。欢迎关注。
- not the end -
Thank you for your follow
christiana.yu@foxmail.com
Podcast:
荔枝FM - FM1865515
喜马拉雅FM - http://m.ximalaya.com/zhubo/46151016
只给你有益的东西,以及Christiana的声音。
书名:亲爱的安德烈——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
作者:龙应台、安德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16开。
中秋节回家,看到弟弟房间放着《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亲情三部曲他都买了,不过《目送》我没看到。最后选择将《亲爱的安德烈》带走看看。
安德烈是龙应台的大儿子,中德混血,生于台湾,8个月大后移居瑞士、德国。与母亲开始书信交流的时候是18岁,在德国读高中。
龙应台为了认识“这个陌生的18岁的人”,问他愿不愿意以通信的形式写一个专栏,他答应了。
龙应台在前言里说:
他把写作当玩,我把写作当事。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也出现对比:他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的认真;我有八分的认真,二分的知性怀疑。他对我嘲笑有加,我对他认真研究。
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你得从头学起。你得放空自己。
还有放在封底的话: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
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
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
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
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
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
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
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看了以上,你大约知道这本书的定位。
但如果你认为这只是一本教育类或者亲子类的书,你就错了。(当然里面有很多青年成长的问题,例如“性、药、摇滚乐”的隐喻、感情问题、工作问题、为什么读书等。)
如上所言,安德烈成长在欧洲,所见所闻的不同,人、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基础,虽然信中都是从生活中的小事谈起,但都带着人文和社会的印记,折射出很多彻底的问题。例如道德关怀、国家认同、反叛权威、公义、理想主义。这些问题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与龙应台一贯的人文关怀和理性批判一脉相承。
(这本书是在参与大头圆梦成长营的过程中看的)
返深的火车上,我看到前面几封信里,关于德国几代人对“国家”概念的逃避,集体意识认同的畏惧,我从未想过,也从未感受到。这让我生发出很多问题要问我的德国挚友。也让我突然很想跟他继续写信。我们有过将近200封通信,用email。相隔异地,我在郑州、北京、家中;他在中国、泰国、美国、德国,交流过很多事情。我从校园步入社会,对人对事,各种选择和体悟;他终于到达他生命中的好时光,带着非凡的洞察力和德国人固有的哲学家气质,不刻意给建议,却细微而真诚,不经意给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可是或许我应该与他多谈谈其他。用类似龙应台和安德烈的方式,不再局限于两人,去讨论一些特定的问题。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这种思想的交流,是一种奇妙的美,也是一种愉悦。(如若成真,或许也会贴出来给你们看。)
我想,这本书的价值除了其中谈到的问题之外,写信这种形式本身,也赋予了它不同的魅力。书信给人的感觉是相似的,坦诚、有对象感、有爱,且不仅如此;安德烈的幽默隐喻和不羁总让龙应台这个妈妈紧张,一些小对话充满了趣味。我相信写信是最能达到一个人内心的方式。一颗平静的心和冷静的思想,流淌出默默无声的款款深情。
龙应台的语言表达一如既往地自然,思维很稳,大处着眼又抽丝剥茧,兼具女性的细腻和冷静的批判。思考的又是值得思考的社会问题。所以总体来说,这本书很有吸引力。并不生涩。只要拿起就想读下去。
我也才看了一半。待续。对其中话题暂不做过多探讨。准备用播客念给大家听,我觉得是很好的主意。欢迎关注。
- not the end -
Thank you for your follow
christiana.yu@foxmail.com
Podcast:
荔枝FM - FM1865515
喜马拉雅FM - http://m.ximalaya.com/zhubo/46151016
只给你有益的东西,以及Christiana的声音。
© 本文版权归 木兰Christiana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