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仲题签拜鸳楼校字木刻本《影梅庵忆语》述略(外二种)
吴仲题签拜鸳楼校字木刻本《影梅庵忆语》述略(外二种)
《影梅庵忆语》一文创作于清顺治年间,为“晚明四公子”之一的如皋冒襄所著,记述了冒氏与其姬妾董小宛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冒襄自是才子,以文采名动江南,董小宛则为名妓,以才艺名列秦淮八艳之一,才子佳人的结合必然为时人瞩目。后世风传董小宛为顺治帝所夺,被封董鄂妃,又传日后顺治帝出家,也是因董鄂妃病逝之故,这也给冒襄、董小宛的爱情故事平添一抹的凄美与神秘,故而《影梅庵忆语》甫一问世便轰动一时,查为仁《莲坡诗话》中有“一时名士吴园次以下,无不赋诗以赠”等语,可见一斑,有清以降直至今日仍盛传不衰。然《影梅庵忆语》一文并未收入冒襄自己的文集,也未见有冒襄自订的刻本传世,目前所见之最早版本收录在清康熙三十九年的《虞初新志》当中,在此之后翻刻众多,版本纷乱。
曾见《中国典籍与文化》杂志2003年第二期载有蔚然女士的《<影梅庵忆语>版本源流考》一文,对所见之众多古籍书目中所载的十五种《影梅庵忆语》的版本进行了梳理比较,记述颇详。这十五种版本,分别为:1、《虞初新志》本,康熙三十九年;2、《昭代丛书》杨复吉手稿本,乾隆三十八年;3、《影梅庵传奇》本,道光六年;4、《赐砚堂丛书新编》本,道光十年;5、《昭代丛书》别集本,道光二十九年;6、《影梅庵忆语》不分卷本,早于光绪二十六年;7、《拜鸳楼校刻四种》本,光绪二十六年;8、《香艳小品》本,宣统元年;9、《香艳丛书》本,宣统年间;10、广益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11、《说库》本,民国四年;12、《如皋冒氏丛书》本,民国九年;13、《美化文学名著丛刊》本,民国二十四年;14、《影梅庵忆语 香畹楼忆语》合刊本,民国二十五年;15、《影梅庵忆语》(单行本),民国印本。近日,又见《影梅庵忆语》一种,虽非罕见之版本,但比对上文所载的十五种,则似又与所记不尽相同,故简述于下,以备查考。
在《影梅庵忆语》的流传过程中,番禺沈宗畸可以算的上是一个推波助澜的人物。上文所提的十五种版本中,至少有《影梅庵忆语》不分卷本、《拜鸳楼校刻四种》本、《香艳小品》本与其有直接联系,后世的其他诸多版本也或多或少受到沈氏印本的影响。沈宗畸(1857-1926),字太侔,号南雅、孝耕、繁霜阁主,广东番禺人,其人少年即以文才见长,又有吟诗咏词之好,且喜流连于妓馆和书坊之间,因有个小妾名“拜鸳”,故将自家居室命名为“拜鸳楼”,当时在京与记者徐凌霄、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书法家徐半梦并称为“京师四大才子”。或者是因为同样才华横溢,又或者是被冒董二人的爱情故事所感染,沈宗畸将《影梅庵忆语》收入自己的《拜鸳楼校刻小品四种》,反复刊刻,广为流传,此处提及的吴仲题签拜鸳楼校字木刻本《影梅庵忆语》或也是沈氏刊刻的一种。
吴仲题签本《影梅庵忆语》,全书20.5cm*12.5cm,每半页九行,每行二十字,书口有“拜鸳楼校字”字样。封面题签署“影梅庵忆语,淮南吴仲署”,扉页为桃谿题写的书名,后接宋实颖的《读巢民先生影梅庵忆语感赋四绝》及冒辟疆的和诗,再接冯恺章的《题巢民老年道兄影梅庵忆语次芝麓宗伯韵调寄贺新凉》、陈弘绪的《影梅庵忆语题词》、陈文述的《董小宛像》、张明弼的《董小宛传》、冒襄的《亡妾董小宛哀辞并序》。正文开头署“如皋冒襄辟疆著,番禺沈宗畸太侔刊,江都吴仲梦兰、童闰补罗同校”。正文后有附录,记王士禄的《宣清》、龚鼎孳的《贺新郎》,后接顾贞观的《和龚芝翁题影梅庵词》,又有节选查为仁《莲坡诗话》的部分内容,最后是杨复吉的《影梅庵忆语跋》和李明睿、陈焯、高世泰三人的《书影梅庵忆语后》。
此种《影梅庵忆语》,内容大致与上文所记第七种“《拜鸳楼校刻四种》本,光绪二十六年”相同,应是同一体系。《拜鸳楼校刻四种》全书有四种五册,分别为《欠愁集》、《海鸥小谱》、《影梅庵忆语》、《影梅庵悼亡题咏》、《板桥集记》,而吴仲题签本《影梅庵忆语》亦属于这样的一套丛书,只不过此时不再署《拜鸳楼校刻小品四种》罢了。不同处则在于:1、题签不同,前者题签为“影梅庵忆语,淮南吴仲署”,后者则题“拜鸳楼校刻小品四种”;2、扉页背面,前者无字,后者有“拜鸳楼印”;3、正文部分大致相同,几乎是同一版式,只是《拜鸳楼校刻四种》本或为早期印本,相对印制更加清晰,而吴仲题签本存在断版、缺字和刷印模糊的情况,如正文第二个筒子页最后一行“此良晤之始也”数字,“晤”字处左边版线不齐,似有起伏,《拜鸳楼校刻四种》本和吴仲题签本皆是如此,可能木版此处有破损,但是《拜鸳楼校刻四种》本印时“晤”字尚在,而到吴仲题签本时,“晤”字已失,由此大致可知吴仲题签本应晚于《拜鸳楼校刻四种》本。
再以吴仲题签木刻本《影梅庵忆语》与晚一些同样由沈宗畸印行,吴仲题签的《香艳小品》石印本《影梅庵忆语》比较。此二种均为吴仲题签,但前者为木刻本,行款为每半页九行,每行二十字;后者为每半页十一行,每行二十四字,其余内容差别不大。由此大致可以推断,吴仲题签木刻本或晚于《拜鸳楼校刻四种》本,而早于《香艳小品》本,应是两者之间的一种过渡版本。
(外一种)广益书局民国十二年本《影梅庵忆语》
《影梅庵忆语》通行诸本中,铅印本或以民国三年广益书局本为最早,主印者为胡寄尘。 胡寄尘(1886~1938)字怀琛,别署季仁、季尘、有怀、秋山,泾县溪头都人,其曾在广益书局中任编辑主任。据胡氏自言:“甲寅春日,有佛倩君自燕京钞寄忆语,附以考证,余适于是时得番禺沈太侔所刊影梅庵悼亡题咏,乃并刊之”。此后又过了九年,胡氏又印一种,即此广益书局民国十二年本,两者几乎完全一样,只封面和扉页题字不同,故后印者可看作是前者的再版再印本。
(外二种)大东书局民国二十年本《影梅庵忆语》
所见诸本中,还有一种大东书局民国二十年本,《<影梅庵忆语>版本源流考》一文未收。此书为上海大东书局民国二十年九月初版,民国二十二年三月还曾再版过一次。此书为周瘦鹃先生校阅本,书前有周瘦鹃《读影梅庵忆语》一文。
![]() |
![]() |
《影梅庵忆语》一文创作于清顺治年间,为“晚明四公子”之一的如皋冒襄所著,记述了冒氏与其姬妾董小宛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冒襄自是才子,以文采名动江南,董小宛则为名妓,以才艺名列秦淮八艳之一,才子佳人的结合必然为时人瞩目。后世风传董小宛为顺治帝所夺,被封董鄂妃,又传日后顺治帝出家,也是因董鄂妃病逝之故,这也给冒襄、董小宛的爱情故事平添一抹的凄美与神秘,故而《影梅庵忆语》甫一问世便轰动一时,查为仁《莲坡诗话》中有“一时名士吴园次以下,无不赋诗以赠”等语,可见一斑,有清以降直至今日仍盛传不衰。然《影梅庵忆语》一文并未收入冒襄自己的文集,也未见有冒襄自订的刻本传世,目前所见之最早版本收录在清康熙三十九年的《虞初新志》当中,在此之后翻刻众多,版本纷乱。
曾见《中国典籍与文化》杂志2003年第二期载有蔚然女士的《<影梅庵忆语>版本源流考》一文,对所见之众多古籍书目中所载的十五种《影梅庵忆语》的版本进行了梳理比较,记述颇详。这十五种版本,分别为:1、《虞初新志》本,康熙三十九年;2、《昭代丛书》杨复吉手稿本,乾隆三十八年;3、《影梅庵传奇》本,道光六年;4、《赐砚堂丛书新编》本,道光十年;5、《昭代丛书》别集本,道光二十九年;6、《影梅庵忆语》不分卷本,早于光绪二十六年;7、《拜鸳楼校刻四种》本,光绪二十六年;8、《香艳小品》本,宣统元年;9、《香艳丛书》本,宣统年间;10、广益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11、《说库》本,民国四年;12、《如皋冒氏丛书》本,民国九年;13、《美化文学名著丛刊》本,民国二十四年;14、《影梅庵忆语 香畹楼忆语》合刊本,民国二十五年;15、《影梅庵忆语》(单行本),民国印本。近日,又见《影梅庵忆语》一种,虽非罕见之版本,但比对上文所载的十五种,则似又与所记不尽相同,故简述于下,以备查考。
在《影梅庵忆语》的流传过程中,番禺沈宗畸可以算的上是一个推波助澜的人物。上文所提的十五种版本中,至少有《影梅庵忆语》不分卷本、《拜鸳楼校刻四种》本、《香艳小品》本与其有直接联系,后世的其他诸多版本也或多或少受到沈氏印本的影响。沈宗畸(1857-1926),字太侔,号南雅、孝耕、繁霜阁主,广东番禺人,其人少年即以文才见长,又有吟诗咏词之好,且喜流连于妓馆和书坊之间,因有个小妾名“拜鸳”,故将自家居室命名为“拜鸳楼”,当时在京与记者徐凌霄、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书法家徐半梦并称为“京师四大才子”。或者是因为同样才华横溢,又或者是被冒董二人的爱情故事所感染,沈宗畸将《影梅庵忆语》收入自己的《拜鸳楼校刻小品四种》,反复刊刻,广为流传,此处提及的吴仲题签拜鸳楼校字木刻本《影梅庵忆语》或也是沈氏刊刻的一种。
吴仲题签本《影梅庵忆语》,全书20.5cm*12.5cm,每半页九行,每行二十字,书口有“拜鸳楼校字”字样。封面题签署“影梅庵忆语,淮南吴仲署”,扉页为桃谿题写的书名,后接宋实颖的《读巢民先生影梅庵忆语感赋四绝》及冒辟疆的和诗,再接冯恺章的《题巢民老年道兄影梅庵忆语次芝麓宗伯韵调寄贺新凉》、陈弘绪的《影梅庵忆语题词》、陈文述的《董小宛像》、张明弼的《董小宛传》、冒襄的《亡妾董小宛哀辞并序》。正文开头署“如皋冒襄辟疆著,番禺沈宗畸太侔刊,江都吴仲梦兰、童闰补罗同校”。正文后有附录,记王士禄的《宣清》、龚鼎孳的《贺新郎》,后接顾贞观的《和龚芝翁题影梅庵词》,又有节选查为仁《莲坡诗话》的部分内容,最后是杨复吉的《影梅庵忆语跋》和李明睿、陈焯、高世泰三人的《书影梅庵忆语后》。
此种《影梅庵忆语》,内容大致与上文所记第七种“《拜鸳楼校刻四种》本,光绪二十六年”相同,应是同一体系。《拜鸳楼校刻四种》全书有四种五册,分别为《欠愁集》、《海鸥小谱》、《影梅庵忆语》、《影梅庵悼亡题咏》、《板桥集记》,而吴仲题签本《影梅庵忆语》亦属于这样的一套丛书,只不过此时不再署《拜鸳楼校刻小品四种》罢了。不同处则在于:1、题签不同,前者题签为“影梅庵忆语,淮南吴仲署”,后者则题“拜鸳楼校刻小品四种”;2、扉页背面,前者无字,后者有“拜鸳楼印”;3、正文部分大致相同,几乎是同一版式,只是《拜鸳楼校刻四种》本或为早期印本,相对印制更加清晰,而吴仲题签本存在断版、缺字和刷印模糊的情况,如正文第二个筒子页最后一行“此良晤之始也”数字,“晤”字处左边版线不齐,似有起伏,《拜鸳楼校刻四种》本和吴仲题签本皆是如此,可能木版此处有破损,但是《拜鸳楼校刻四种》本印时“晤”字尚在,而到吴仲题签本时,“晤”字已失,由此大致可知吴仲题签本应晚于《拜鸳楼校刻四种》本。
再以吴仲题签木刻本《影梅庵忆语》与晚一些同样由沈宗畸印行,吴仲题签的《香艳小品》石印本《影梅庵忆语》比较。此二种均为吴仲题签,但前者为木刻本,行款为每半页九行,每行二十字;后者为每半页十一行,每行二十四字,其余内容差别不大。由此大致可以推断,吴仲题签木刻本或晚于《拜鸳楼校刻四种》本,而早于《香艳小品》本,应是两者之间的一种过渡版本。
(外一种)广益书局民国十二年本《影梅庵忆语》
![]() |
![]() |
《影梅庵忆语》通行诸本中,铅印本或以民国三年广益书局本为最早,主印者为胡寄尘。 胡寄尘(1886~1938)字怀琛,别署季仁、季尘、有怀、秋山,泾县溪头都人,其曾在广益书局中任编辑主任。据胡氏自言:“甲寅春日,有佛倩君自燕京钞寄忆语,附以考证,余适于是时得番禺沈太侔所刊影梅庵悼亡题咏,乃并刊之”。此后又过了九年,胡氏又印一种,即此广益书局民国十二年本,两者几乎完全一样,只封面和扉页题字不同,故后印者可看作是前者的再版再印本。
(外二种)大东书局民国二十年本《影梅庵忆语》
![]() |
所见诸本中,还有一种大东书局民国二十年本,《<影梅庵忆语>版本源流考》一文未收。此书为上海大东书局民国二十年九月初版,民国二十二年三月还曾再版过一次。此书为周瘦鹃先生校阅本,书前有周瘦鹃《读影梅庵忆语》一文。
收皮囊的恶魔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且说一段曲坛掌故 (11人喜欢)
- 民国上海怡社京昆剧词二种杂记 (2人喜欢)
- 从全福班名伶到平声社曲师——陈凤鸣生平杂记(未定稿) (9人喜欢)
- 周信芳访苏演出纪略(未定稿) (16人喜欢)
- 苏州曲友葛缉甫及其《可读庐曲谱》(2025.2.25增补一稿)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