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秋日的恩物:路環石面盆古道
十月二十九日,無意間在月末的尾巴上,參加了環保活動,在有導賞員的帶領下,走了趟路環古道。
“秋高氣爽”這個詞在北緯22.13的澳門時常並不適用,往往都是燠熱的天。
只是近期太陽變得秀氣了好多,讓位給秋風了,所以我決定好好珍惜爲數不多的天朗氣清,領受來自秋日的恩物,去路環石面盆古道看看。
古道,也就是古舊道路的意思。若要詢問起出處典故呢,《古道歇棚記》曾載,“古道者,古來人世跨空移時、運往行來之途;貫穿朝代、紉憂綴樂之線。”可以想見,許多的人間酸甜都融在羊腸小道裏了。
路環區有十多個步行徑,分佈在不同的山,這次走的是石面盆古道,據導賞員說,並不算長——全長1500米,但由於它路徑迂迴曲折、上山下坡,還是較爲難爬的(雖然全程走下來我沒什麼感覺)。石面盆古道屬於一線型的路徑,我們從黑沙村入口由東往西走,碰巧當天遇到了參加馬拉松慈善跑的環保遠足者(Macau Trail Hiker),自覺地靠邊讓路給他們了。
“石頭做的面盆?”我愣頭青擠到最前面去問古道導賞員。
導賞員嘖嘖嘴,用大喇叭說:“因爲在這條古道上,過去黑沙村民與路環村民都會在一個地方歇腳,而那裏恰好有個石頭狀似我們洗臉用的‘面盆’,‘面盆’裏不僅有清水,亦有些許生物,古時候人覺得這很有意思,所以把這裏稱爲‘石面盆’了。”
“喔!所以我的理解不算太差嘛。”
導賞員聽到我的嘟囔,翻了個完美白眼。
沿途有個“蝴蝶谷”,可惜不是蝴蝶翩翩起舞的季節,沒能看到繽紛的昆蟲世界。至於好漢坡、斜陽山巒、蟾蜍泊岸這些景點,美景的欣賞就見仁見智啦。
行走期間,導賞員給我們科普了有關“標識柱”的知識。愛運動愛爬山的人可能都有注意到,在山上往往有一個長方體的標識柱,上頭寫有“1-02-03”的形式。“1”代表的是地區——澳門本島、氹仔、路環三個;“02”指代某條古道線路,比如石面盆古道;最後的“03”則是路程的統計,200米爲一個單位,所以“03”代表的是已經走了600米的意思啦。
在澳門騎術學校旁邊,一個阿婆在自己院子里半岔腰看著我們一行人走過去。看到老人家在望向我們,我膩歪過去聊天。
“你們是來登山玩的啊?”
“阿婆好呀,我們是澳大來的學生參加活動。”
“哦,第一次來啊?”
“是啊阿婆。”
“你不是本地人吧?”
“……”我很糗,難道用粵語交流三句我就被識破了?
“嘿嘿,我是杭州來的。”我憋住沒笑。
“喔,你住在宿舍吧?有錢住宿舍啊。”
“住宿舍哪裡好啊,我還希望能住你們這樣的地方呢!好山好水的。”
“欸,這哪裡好啊,這麼破。”
我趴在網上和阿婆聊著互相羡慕的話題,生活里踐行《圍城》的經典語錄也是時常發生的事。
“同學不行啦,我們要快點回去了。”帶隊活動的學生試圖用言語把我“拽”走。
於是在與阿婆的相互叮囑和下次一定來看望她的承諾里,我一溜煙消失在倏然的毫無預兆的暴雨中了。
“秋高氣爽”這個詞在北緯22.13的澳門時常並不適用,往往都是燠熱的天。
只是近期太陽變得秀氣了好多,讓位給秋風了,所以我決定好好珍惜爲數不多的天朗氣清,領受來自秋日的恩物,去路環石面盆古道看看。
古道,也就是古舊道路的意思。若要詢問起出處典故呢,《古道歇棚記》曾載,“古道者,古來人世跨空移時、運往行來之途;貫穿朝代、紉憂綴樂之線。”可以想見,許多的人間酸甜都融在羊腸小道裏了。
路環區有十多個步行徑,分佈在不同的山,這次走的是石面盆古道,據導賞員說,並不算長——全長1500米,但由於它路徑迂迴曲折、上山下坡,還是較爲難爬的(雖然全程走下來我沒什麼感覺)。石面盆古道屬於一線型的路徑,我們從黑沙村入口由東往西走,碰巧當天遇到了參加馬拉松慈善跑的環保遠足者(Macau Trail Hiker),自覺地靠邊讓路給他們了。
“石頭做的面盆?”我愣頭青擠到最前面去問古道導賞員。
導賞員嘖嘖嘴,用大喇叭說:“因爲在這條古道上,過去黑沙村民與路環村民都會在一個地方歇腳,而那裏恰好有個石頭狀似我們洗臉用的‘面盆’,‘面盆’裏不僅有清水,亦有些許生物,古時候人覺得這很有意思,所以把這裏稱爲‘石面盆’了。”
“喔!所以我的理解不算太差嘛。”
導賞員聽到我的嘟囔,翻了個完美白眼。
沿途有個“蝴蝶谷”,可惜不是蝴蝶翩翩起舞的季節,沒能看到繽紛的昆蟲世界。至於好漢坡、斜陽山巒、蟾蜍泊岸這些景點,美景的欣賞就見仁見智啦。
行走期間,導賞員給我們科普了有關“標識柱”的知識。愛運動愛爬山的人可能都有注意到,在山上往往有一個長方體的標識柱,上頭寫有“1-02-03”的形式。“1”代表的是地區——澳門本島、氹仔、路環三個;“02”指代某條古道線路,比如石面盆古道;最後的“03”則是路程的統計,200米爲一個單位,所以“03”代表的是已經走了600米的意思啦。
在澳門騎術學校旁邊,一個阿婆在自己院子里半岔腰看著我們一行人走過去。看到老人家在望向我們,我膩歪過去聊天。
“你們是來登山玩的啊?”
“阿婆好呀,我們是澳大來的學生參加活動。”
“哦,第一次來啊?”
“是啊阿婆。”
“你不是本地人吧?”
“……”我很糗,難道用粵語交流三句我就被識破了?
“嘿嘿,我是杭州來的。”我憋住沒笑。
“喔,你住在宿舍吧?有錢住宿舍啊。”
“住宿舍哪裡好啊,我還希望能住你們這樣的地方呢!好山好水的。”
“欸,這哪裡好啊,這麼破。”
我趴在網上和阿婆聊著互相羡慕的話題,生活里踐行《圍城》的經典語錄也是時常發生的事。
“同學不行啦,我們要快點回去了。”帶隊活動的學生試圖用言語把我“拽”走。
於是在與阿婆的相互叮囑和下次一定來看望她的承諾里,我一溜煙消失在倏然的毫無預兆的暴雨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