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都看好的《驴得水》可能不会红
听说这个电影早有一出话剧,丝毫不怀疑话剧演员走上大银幕一样能成,一样可以出彩,开心麻花能火爆到现在,夏洛特烦恼能大卖,沈腾和马丽能一跃成名,几乎和话剧的优良土壤不可分割。
然而,驴得水这个电影仔细看来,仍然是一场话剧,那些精心设计令人笑到浑身每块肉都疼的段子包袱,包括每个镜头的调度、演员角色及台词的对接,全都是舞台感觉,浓重的表演痕迹,让人完全忽略了电影和话剧这两种形式的不同,并不是笑出声就是个好电影了。
以下的段落里,可能会有稍微剧透,请相信完全是因此评论撰写之必要,您最好是看完电影后来再来阅读以下文字。
什么是电影?什么是话剧?显然两者的界线较为模糊,其实这应该追溯到舞台表演和电影的区别。话剧表演更为夸张,为了推进剧情为了让节奏更紧凑,因为舞台空间有限,很多未交待背景要借助演员的语言和动作来推动。电影则需要更写实生活化一些,因为逗笑观众并不是一部好电影应该满足的,好电影让观众产生更多共鸣和感动。
而驴得水从驴棚着火开始就踏上了弄虚做假的不归路,明明是一场火灾,导演和编剧仍在抖机灵挖笑点,以至于真实度被阉割了,看起来是众人完全不在乎的一场火灾。校长的一个包袱虽然在段落上解决了一时的尴尬,然而烧掉的驴棚并没有提供多少剧情的线索。
推动剧情走向的,一直是演员们略夸张的表演,夸张的表演风格、密不透风的台词也成了这部电影最大的硬伤,在剧场里看,这些都是可以原谅的,在电影里却有些过分了。让人不由得想起了前几年也曾大卖的《让子弹飞》,只是驴得水在充分利用摄影器材和环境方面做得太少了,实在太遗憾。
除了风格上偏向于舞台表演外,驴得水的人物设定也都有大问题,一个乡村小学所有老师包括校长在内都是逗逼系毕业的,在如此荒僻的山野里,怎么看怎么是不愁吃穿的福利机构职员。不论本剧是在建国前还是建国后,实在太脱纲了。走出场时,有位观众说,这剧主要是讽刺。好吧,我同意,那么请问,讽刺什么了?
一个作风有问题的女教师,一个爱显摆的男老师,还有一个爱冲动的年轻男老师,要说这种人设是为了讽刺当年的社会现象,我也同意。作风有问题的女教师为了让铜匠照相,不惜以身“睡服”,是为了说明女教师放荡?还是想讽刺她的放荡?总之,铜匠睡过瘾了,对一曼产生了感情,这又是想讽刺什么还是过把瘾?要说讽刺,似乎离之较远,仅仅是借用了讽刺的壳搞笑而已。
铜匠后期经过三个月看书竟然自学了英语,也有了改变自己生活的志愿,如果导演和编剧一直一厢情愿地去理解底层人民的状态,这应该是最大的讽刺了。后来出现的铜匠妻子,完全是本片的最大亮点,这个人毫不费力地担当了本片最大笑点,也让本片之所以称为搞笑片有了理由。
老师们的贪婪和特派员的贪婪成了本片最大的重心,本来可以大书特书,但是很遗憾,他们的贪婪和追逐贪婪的方式一毛一样,另外一个单纯的姑娘(校长的女儿),为了反衬各位的贪婪,单纯地采用了写信和争执的方式,后来还是屈从了老爸的贪婪。把最干净的小清新拉下水,是制片方做的最残忍的事情。
虽然本片仍然没有脱离话剧,但很多闪光点还是给当下的影视圈提供了一股清流,比如各个演员扎实的演技,比如利用转场抖包袱,比如把贪婪描绘成浮世绘的心,比如对国外友人耿直毫爽的赞颂,比如莫名其妙出现的手枪最后结果了女主等等等等。泛观当今国内影视作品,尤其是对比某郭姓导演的PPT作品,驴得水这片子仍然是立于上乘的。
影片结束后,现场一片的叹息,很多人为女主的命运而感到痛惜。但是,这其实是编剧刻意之作,从被剪了发后,莫名其妙的一场强奸未遂,已经为女主蒙上了一层悲剧的阴影。为何那个男人会在这个女人披头散发时产生兽性,似乎片子并未交待。
从失心发疯到最后自杀,一曼的角色已经明显跑偏了,把所有男人都当牲口也只是口头语罢了,而大约我也能猜到编剧想表达的中心,他是想说就是潘金莲也有几分贞洁观念。结尾是个大败笔,似乎事件暴露后,只有特派员一人被处置,学校老师们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那么一曼自杀的理由是什么?因为被剪了头发?因为被强奸未遂?
如果不是开心麻花团队们演技好,这个片子可能就完全失败了,正因为他们的出色表演,留在片子里的闪光点仍然富裕有加。其实一个电影应该像纪录片还是像舞台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观众们的支持率,好的东西肯定会受到好评,我只是对他期望得更高些。
年前,阿里影业某高官一番讲话带火了影视“IP”论,开心麻花自然是当下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影视IP之一,所以驴得水一片也消耗着开心麻花不少的人气,然而,当你再回过头看时,你会发现有些“密集的笑点”的剧纯粹属于剧场观众的秘密,像暗号一样,他们自发地产生爆笑或者会心一笑,毕竟,能走进剧场看话剧的人还是少数,懂这种幽默感密码的人,一时也很难大面积爆发。
希望开心麻花的驴得水大卖,希望驴得水用自己的脚踩出一跳成功路,而不是借麻花声势大卖再掐掉一个IP。反正我很喜欢驴得水,你们要有兴趣也可以去看看。
然而,驴得水这个电影仔细看来,仍然是一场话剧,那些精心设计令人笑到浑身每块肉都疼的段子包袱,包括每个镜头的调度、演员角色及台词的对接,全都是舞台感觉,浓重的表演痕迹,让人完全忽略了电影和话剧这两种形式的不同,并不是笑出声就是个好电影了。
以下的段落里,可能会有稍微剧透,请相信完全是因此评论撰写之必要,您最好是看完电影后来再来阅读以下文字。
什么是电影?什么是话剧?显然两者的界线较为模糊,其实这应该追溯到舞台表演和电影的区别。话剧表演更为夸张,为了推进剧情为了让节奏更紧凑,因为舞台空间有限,很多未交待背景要借助演员的语言和动作来推动。电影则需要更写实生活化一些,因为逗笑观众并不是一部好电影应该满足的,好电影让观众产生更多共鸣和感动。
而驴得水从驴棚着火开始就踏上了弄虚做假的不归路,明明是一场火灾,导演和编剧仍在抖机灵挖笑点,以至于真实度被阉割了,看起来是众人完全不在乎的一场火灾。校长的一个包袱虽然在段落上解决了一时的尴尬,然而烧掉的驴棚并没有提供多少剧情的线索。
推动剧情走向的,一直是演员们略夸张的表演,夸张的表演风格、密不透风的台词也成了这部电影最大的硬伤,在剧场里看,这些都是可以原谅的,在电影里却有些过分了。让人不由得想起了前几年也曾大卖的《让子弹飞》,只是驴得水在充分利用摄影器材和环境方面做得太少了,实在太遗憾。
除了风格上偏向于舞台表演外,驴得水的人物设定也都有大问题,一个乡村小学所有老师包括校长在内都是逗逼系毕业的,在如此荒僻的山野里,怎么看怎么是不愁吃穿的福利机构职员。不论本剧是在建国前还是建国后,实在太脱纲了。走出场时,有位观众说,这剧主要是讽刺。好吧,我同意,那么请问,讽刺什么了?
一个作风有问题的女教师,一个爱显摆的男老师,还有一个爱冲动的年轻男老师,要说这种人设是为了讽刺当年的社会现象,我也同意。作风有问题的女教师为了让铜匠照相,不惜以身“睡服”,是为了说明女教师放荡?还是想讽刺她的放荡?总之,铜匠睡过瘾了,对一曼产生了感情,这又是想讽刺什么还是过把瘾?要说讽刺,似乎离之较远,仅仅是借用了讽刺的壳搞笑而已。
铜匠后期经过三个月看书竟然自学了英语,也有了改变自己生活的志愿,如果导演和编剧一直一厢情愿地去理解底层人民的状态,这应该是最大的讽刺了。后来出现的铜匠妻子,完全是本片的最大亮点,这个人毫不费力地担当了本片最大笑点,也让本片之所以称为搞笑片有了理由。
老师们的贪婪和特派员的贪婪成了本片最大的重心,本来可以大书特书,但是很遗憾,他们的贪婪和追逐贪婪的方式一毛一样,另外一个单纯的姑娘(校长的女儿),为了反衬各位的贪婪,单纯地采用了写信和争执的方式,后来还是屈从了老爸的贪婪。把最干净的小清新拉下水,是制片方做的最残忍的事情。
虽然本片仍然没有脱离话剧,但很多闪光点还是给当下的影视圈提供了一股清流,比如各个演员扎实的演技,比如利用转场抖包袱,比如把贪婪描绘成浮世绘的心,比如对国外友人耿直毫爽的赞颂,比如莫名其妙出现的手枪最后结果了女主等等等等。泛观当今国内影视作品,尤其是对比某郭姓导演的PPT作品,驴得水这片子仍然是立于上乘的。
影片结束后,现场一片的叹息,很多人为女主的命运而感到痛惜。但是,这其实是编剧刻意之作,从被剪了发后,莫名其妙的一场强奸未遂,已经为女主蒙上了一层悲剧的阴影。为何那个男人会在这个女人披头散发时产生兽性,似乎片子并未交待。
从失心发疯到最后自杀,一曼的角色已经明显跑偏了,把所有男人都当牲口也只是口头语罢了,而大约我也能猜到编剧想表达的中心,他是想说就是潘金莲也有几分贞洁观念。结尾是个大败笔,似乎事件暴露后,只有特派员一人被处置,学校老师们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那么一曼自杀的理由是什么?因为被剪了头发?因为被强奸未遂?
如果不是开心麻花团队们演技好,这个片子可能就完全失败了,正因为他们的出色表演,留在片子里的闪光点仍然富裕有加。其实一个电影应该像纪录片还是像舞台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观众们的支持率,好的东西肯定会受到好评,我只是对他期望得更高些。
年前,阿里影业某高官一番讲话带火了影视“IP”论,开心麻花自然是当下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影视IP之一,所以驴得水一片也消耗着开心麻花不少的人气,然而,当你再回过头看时,你会发现有些“密集的笑点”的剧纯粹属于剧场观众的秘密,像暗号一样,他们自发地产生爆笑或者会心一笑,毕竟,能走进剧场看话剧的人还是少数,懂这种幽默感密码的人,一时也很难大面积爆发。
希望开心麻花的驴得水大卖,希望驴得水用自己的脚踩出一跳成功路,而不是借麻花声势大卖再掐掉一个IP。反正我很喜欢驴得水,你们要有兴趣也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