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井卓:这些小小的纪念碑
文:林叶
1954年3月1日凌晨,日本渔船第五福龙丸在距离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160公里的地方进行捕鱼作业。3点45分左右,第五福龙号船员看到西边的天空中突然放射出强烈耀眼的光芒,惊慌失措地纷纷叫了起来,“太阳打西边出来了!”。殊不知,这是3点42分时美军在比基尼环礁实施的一次氢弹试验——第一次城堡作战/代号Bravo。几分钟之后,远方传来轰隆隆的巨响,将整艘船震得激烈摇晃了起来。船员们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身处一个极其危险的境地,便打算逃离这片海域。等他们好不容易把那些渔具、绳钩收拾清楚,天上已经下起了混杂着白色粉末的大雨。惘然不知的船员们抬头望着天上这些不明之物,试图用手去接这些飘落下来的粉末,有的人甚至把粉末放到嘴里尝尝。而一旦这些砂砾一般的灰尘落入眼睛,便产生针扎一般的剧痛。到了傍晚时分,这些船员全都出现了头晕、头疼、腹泻、恶心等症状。天上落下的粉末触及到他们手脚或者脖颈的时候,开始出现烧伤一样的状况。在一个星期之内,这些船员的皮肤全都变成了黑色。3月14日,第五福龙丸回到烧津港,船上船员才被送到医院检查,怀疑受到了核辐射。同时,在他们捕获的金枪鱼、鲨鱼身上也都检测到放射性物质。半年之后,船员久保山爱吉去世。而当时天上落下的那些放射性粉尘则被成为“死亡之灰”。
2010年,当日本摄影家新井卓见到这艘遭“死亡之灰”覆盖过的第五福龙丸并认识了曾经的这些船员之后,他便决定用达盖尔摄影术一点一点地将这些曾经遭受过苦难的人与物记录下来。
2010年秋天,新井卓从东京都立第五福龙丸展示馆拿到了“死亡之灰”样本。2011年3月11日下午,他拿着装“死亡之灰”的浅底盘到附近的公园,打算用达盖尔摄影术进行拍摄。当他架好三脚架,正走向钓鱼区附近的岸边时,突然眼前的视野发生剧烈的摇晃,整个人向前倾倒,简直就站不稳了。路边的卖烤地瓜的小型卡车正前后摇晃。他意识到这一瞬间可能了发生大地震。当然,这就是之后对整个日本都产生重大影响的东日本大地震。这千年一遇的地震以及之后发生的福岛核电站事故,再一次让日本面临核危机的境地,不论是物理上还是精神上,都让整个日本完全发生改变。
3.11大地震后,许许多多的日本摄影家都以这次地震以及“核危机”为主题,奔赴福岛受灾地区,进行摄影创作。新井卓就是其中一员。不过,他并没有让自己的脚步和视线停留在福岛,而是怀揣着对“核”问题的思考,从福岛到广岛、长崎,再到美国各地旅游,探访各个与“核”有关系的地区,用达盖尔摄影术拍摄当地的人们,以此建构他的“核纪念碑”。
1978年出生的新井卓,是在一个超中产阶级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从小就是一名优等生。因为在美术馆里看了安塞尔·亚当斯的摄影作品而迷上了摄影。从大学中途退学后,他进入东京综合摄影专业学校学习。当新井卓立志成为一名专业摄影家的时候,他有了某种野心,希望能够从最基础性的技法开始,按顺序将所有摄影技法全都学习一遍。但是,最古老的摄影技术却是没有人能够教授的,只好自己钻研,自学达盖尔摄影术。可一旦接触到了达盖尔摄影术,新井卓就立刻被这种技术所吸引,完全无法自拔。他发现这种古老的摄影技法所拍摄的照片,其画质远远胜过了现在的数码相片。
在过去这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新井卓一直在用达盖尔摄影术创作作品。每一次拍摄,都必须精细地将银板打磨至镜面状态,然后用碘让银板具有感光性,再放入照相机中拍摄;拍摄完成后,必须利用水银蒸汽对拍摄好的银板显像,最后进行定影、水洗。如果在研磨和调节的过程中稍有差池或者气温、湿度发生细微变化,都会对成像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每一次的拍摄,都是一次极具仪式感的过程,需要集中所有的注意力,耗费大量的时间才得以完成。
新井卓之所以迷恋这种古老而繁琐的达盖尔摄影术,绝不是因为通常意义上的复古情结,而是将这种摄影方式当成一种能够更加真实地记录现实的“记忆装置”。在他看来,人“是很难从日常生活的标准与时间感中脱离出来。很多人在面对重大问题的时候总是慌不择言地想要给出答案,而达盖尔摄影术的“缓慢”,正好与这种冲动相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让人可以按照个人标准来思考重大问题的装置”。这也是他选择以这种技术来表现“核”这个主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过这种缓慢而又慎重的拍摄之后,那些现实中的人与物仿佛被附上了某种灵光,从成像的那一刻起,便具有了某种耐久、庄重的气息,宛如建筑或雕像般地威严,简直就像是从历史中被提取出来似的。由于技术上的效果,某些事物在银板中发生了些微的变化,闪烁着某种刺眼的蓝色影调,让这些银板作品平添了一股神秘而恐怖的味道,似乎有某种强大的神秘力量正隔着银板告诫着我们什么,让我们明白应该相信什么以及如何去相信和实践,而不应该一味地放纵自己的欲望和野心。这种特殊的视觉和物质形式也强化了作品主题中的权力概念,成为最有威力的、宗教式的象征。
新井卓将他的新作品命名为“纪念碑(MONUMENTS)”,这个词源于拉丁文monumenturn,原本是提醒和告诫的意思。显然,纪念碑绝不仅仅局限于某种出于意识形态的目的而建造的令人敬畏的建筑与雕像,它可以是任何形式,任何具有提醒和告诫功能、具有纪念性和礼仪功能的物品都可以成为纪念碑。毋庸置疑,新井卓所拍摄的这些银板摄影作品恰恰具有了这样的功能,这些“小小的纪念碑”因“核危机”而诞生,保留下了人类的“核灾难”记忆,并构成了某种历史的证据。这一张张薄薄的银板所散发出来的微弱光芒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告诫着我们,它们不仅仅标志着某一特殊的核事件,同时也象征了核灾难本身。
发表于《摄影之友》2016年9月刊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摄影家所有。
![]() |
第五福龙丸 |
1954年3月1日凌晨,日本渔船第五福龙丸在距离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160公里的地方进行捕鱼作业。3点45分左右,第五福龙号船员看到西边的天空中突然放射出强烈耀眼的光芒,惊慌失措地纷纷叫了起来,“太阳打西边出来了!”。殊不知,这是3点42分时美军在比基尼环礁实施的一次氢弹试验——第一次城堡作战/代号Bravo。几分钟之后,远方传来轰隆隆的巨响,将整艘船震得激烈摇晃了起来。船员们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身处一个极其危险的境地,便打算逃离这片海域。等他们好不容易把那些渔具、绳钩收拾清楚,天上已经下起了混杂着白色粉末的大雨。惘然不知的船员们抬头望着天上这些不明之物,试图用手去接这些飘落下来的粉末,有的人甚至把粉末放到嘴里尝尝。而一旦这些砂砾一般的灰尘落入眼睛,便产生针扎一般的剧痛。到了傍晚时分,这些船员全都出现了头晕、头疼、腹泻、恶心等症状。天上落下的粉末触及到他们手脚或者脖颈的时候,开始出现烧伤一样的状况。在一个星期之内,这些船员的皮肤全都变成了黑色。3月14日,第五福龙丸回到烧津港,船上船员才被送到医院检查,怀疑受到了核辐射。同时,在他们捕获的金枪鱼、鲨鱼身上也都检测到放射性物质。半年之后,船员久保山爱吉去世。而当时天上落下的那些放射性粉尘则被成为“死亡之灰”。
2010年,当日本摄影家新井卓见到这艘遭“死亡之灰”覆盖过的第五福龙丸并认识了曾经的这些船员之后,他便决定用达盖尔摄影术一点一点地将这些曾经遭受过苦难的人与物记录下来。
2010年秋天,新井卓从东京都立第五福龙丸展示馆拿到了“死亡之灰”样本。2011年3月11日下午,他拿着装“死亡之灰”的浅底盘到附近的公园,打算用达盖尔摄影术进行拍摄。当他架好三脚架,正走向钓鱼区附近的岸边时,突然眼前的视野发生剧烈的摇晃,整个人向前倾倒,简直就站不稳了。路边的卖烤地瓜的小型卡车正前后摇晃。他意识到这一瞬间可能了发生大地震。当然,这就是之后对整个日本都产生重大影响的东日本大地震。这千年一遇的地震以及之后发生的福岛核电站事故,再一次让日本面临核危机的境地,不论是物理上还是精神上,都让整个日本完全发生改变。
![]() |
3.11大地震后,许许多多的日本摄影家都以这次地震以及“核危机”为主题,奔赴福岛受灾地区,进行摄影创作。新井卓就是其中一员。不过,他并没有让自己的脚步和视线停留在福岛,而是怀揣着对“核”问题的思考,从福岛到广岛、长崎,再到美国各地旅游,探访各个与“核”有关系的地区,用达盖尔摄影术拍摄当地的人们,以此建构他的“核纪念碑”。
1978年出生的新井卓,是在一个超中产阶级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从小就是一名优等生。因为在美术馆里看了安塞尔·亚当斯的摄影作品而迷上了摄影。从大学中途退学后,他进入东京综合摄影专业学校学习。当新井卓立志成为一名专业摄影家的时候,他有了某种野心,希望能够从最基础性的技法开始,按顺序将所有摄影技法全都学习一遍。但是,最古老的摄影技术却是没有人能够教授的,只好自己钻研,自学达盖尔摄影术。可一旦接触到了达盖尔摄影术,新井卓就立刻被这种技术所吸引,完全无法自拔。他发现这种古老的摄影技法所拍摄的照片,其画质远远胜过了现在的数码相片。
在过去这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新井卓一直在用达盖尔摄影术创作作品。每一次拍摄,都必须精细地将银板打磨至镜面状态,然后用碘让银板具有感光性,再放入照相机中拍摄;拍摄完成后,必须利用水银蒸汽对拍摄好的银板显像,最后进行定影、水洗。如果在研磨和调节的过程中稍有差池或者气温、湿度发生细微变化,都会对成像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每一次的拍摄,都是一次极具仪式感的过程,需要集中所有的注意力,耗费大量的时间才得以完成。
![]() |
新井卓之所以迷恋这种古老而繁琐的达盖尔摄影术,绝不是因为通常意义上的复古情结,而是将这种摄影方式当成一种能够更加真实地记录现实的“记忆装置”。在他看来,人“是很难从日常生活的标准与时间感中脱离出来。很多人在面对重大问题的时候总是慌不择言地想要给出答案,而达盖尔摄影术的“缓慢”,正好与这种冲动相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让人可以按照个人标准来思考重大问题的装置”。这也是他选择以这种技术来表现“核”这个主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 |
经过这种缓慢而又慎重的拍摄之后,那些现实中的人与物仿佛被附上了某种灵光,从成像的那一刻起,便具有了某种耐久、庄重的气息,宛如建筑或雕像般地威严,简直就像是从历史中被提取出来似的。由于技术上的效果,某些事物在银板中发生了些微的变化,闪烁着某种刺眼的蓝色影调,让这些银板作品平添了一股神秘而恐怖的味道,似乎有某种强大的神秘力量正隔着银板告诫着我们什么,让我们明白应该相信什么以及如何去相信和实践,而不应该一味地放纵自己的欲望和野心。这种特殊的视觉和物质形式也强化了作品主题中的权力概念,成为最有威力的、宗教式的象征。
![]() |
新井卓将他的新作品命名为“纪念碑(MONUMENTS)”,这个词源于拉丁文monumenturn,原本是提醒和告诫的意思。显然,纪念碑绝不仅仅局限于某种出于意识形态的目的而建造的令人敬畏的建筑与雕像,它可以是任何形式,任何具有提醒和告诫功能、具有纪念性和礼仪功能的物品都可以成为纪念碑。毋庸置疑,新井卓所拍摄的这些银板摄影作品恰恰具有了这样的功能,这些“小小的纪念碑”因“核危机”而诞生,保留下了人类的“核灾难”记忆,并构成了某种历史的证据。这一张张薄薄的银板所散发出来的微弱光芒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告诫着我们,它们不仅仅标志着某一特殊的核事件,同时也象征了核灾难本身。
发表于《摄影之友》2016年9月刊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摄影家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