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我消失在远方(一)
我十六岁时,第一次坐火车,不算换乘时间,光是坐车就坐了十几个小时。从那以后,远方于我而言,好像就是需要坐火车去的地方。即使后来坐两个小时的飞机从南到北,从熟悉到陌生,从温和湿润到寒冷干燥,也并没有觉得去了很远的地方,因为飞机太快,而它的两头没有一个是家。因而,火车成了家和远方之间一个特殊的存在,它给了我一个仿佛能跳脱出这个世界的平行时空。
实际上,坐火车是从等车开始的。当时间被等待慢慢地拉长,周围的一切都在放大时,就能看到平时看不到的东西。
有一次到北京时,已是凌晨三点半,而整个车站立在蒙蒙细雨中却依旧清醒。我站在肯德基的屋檐下,身后的玻璃窗内,一丝不苟地明亮着、温暖着,充满欢声笑语又香气扑鼻。而身前是细细的、斑斓的、闪闪烁烁的雨线,那是我第一次把雨滴穿成线。后来在成都——一个一年四季总要飘一飘绵绵的粘腻小雨的城市,我却再也没能看到那样动人的线条。雨线外穿梭着来来往往的旅人,有些打伞,有些并不打;有些低着头行色匆匆,行李箱“轱辘轱辘”地直响,而有些悠悠然的样子,东看看西望望。我隔着一条条的雨线,努力想抓住那一张张一瞥即逝的脸孔,它们却迷蒙着越飘越远、越来越暗。
如果每个人都独有一个完整的时空,两个时空极其偶然地交错了哪怕是一秒,是不是也足够奇妙?
我在两个世界的交汇处——既在肯德基外、也在雨线外,在明亮外也在黑暗外——不知道要这样作北京的过客作多久。直到现在,从一个南方城市换到一个北方城市,我依然要在北京换乘。可也学会了告诉自己:“在漫漫的等车、坐车中,得有一刻要很坚定很坦然,如此,下一站才值得期待。”
取快递时,恰好听到了魏晨在唱:“如果有一天,我消失在远方,请不要悲伤,即使你不能忘。”这首歌是《匆匆那年》的推广曲,歌词里的“我”应该是陈寻,可我更愿意它是方茴。当她坐在医院的冰凉长椅上,在陈寻的课本中写下“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时,就知道自己会远走的吧,不为逃避,更不是躲藏,远方并不是避难所,只是她的时空得和他的错开,才能留下彼此最好的样子和正当时的青春。
然而,在远方之前,总会有一个家的。不必错开。
实际上,坐火车是从等车开始的。当时间被等待慢慢地拉长,周围的一切都在放大时,就能看到平时看不到的东西。
有一次到北京时,已是凌晨三点半,而整个车站立在蒙蒙细雨中却依旧清醒。我站在肯德基的屋檐下,身后的玻璃窗内,一丝不苟地明亮着、温暖着,充满欢声笑语又香气扑鼻。而身前是细细的、斑斓的、闪闪烁烁的雨线,那是我第一次把雨滴穿成线。后来在成都——一个一年四季总要飘一飘绵绵的粘腻小雨的城市,我却再也没能看到那样动人的线条。雨线外穿梭着来来往往的旅人,有些打伞,有些并不打;有些低着头行色匆匆,行李箱“轱辘轱辘”地直响,而有些悠悠然的样子,东看看西望望。我隔着一条条的雨线,努力想抓住那一张张一瞥即逝的脸孔,它们却迷蒙着越飘越远、越来越暗。
如果每个人都独有一个完整的时空,两个时空极其偶然地交错了哪怕是一秒,是不是也足够奇妙?
我在两个世界的交汇处——既在肯德基外、也在雨线外,在明亮外也在黑暗外——不知道要这样作北京的过客作多久。直到现在,从一个南方城市换到一个北方城市,我依然要在北京换乘。可也学会了告诉自己:“在漫漫的等车、坐车中,得有一刻要很坚定很坦然,如此,下一站才值得期待。”
取快递时,恰好听到了魏晨在唱:“如果有一天,我消失在远方,请不要悲伤,即使你不能忘。”这首歌是《匆匆那年》的推广曲,歌词里的“我”应该是陈寻,可我更愿意它是方茴。当她坐在医院的冰凉长椅上,在陈寻的课本中写下“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时,就知道自己会远走的吧,不为逃避,更不是躲藏,远方并不是避难所,只是她的时空得和他的错开,才能留下彼此最好的样子和正当时的青春。
然而,在远方之前,总会有一个家的。不必错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