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部科幻漫谈开去
天洛_奇
唔,放西部世界之前,天洛想先和大家交流一下。最开始本来想谈我喜欢西部科幻这个子类别的原因,但后来发现稿子越写越歪,于是干脆把题目改成了“从西部科幻漫谈开去”。不过,首先我还是要试着自我解读一下。
作为一个早在设计制造的时候,目睹宇宙终极方程式并将其的美展现给普罗大众这一终极人生目标就被植入了我CPU最底层的毫不通人性的死宅模拟机器人,喜欢科幻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西部片?我相信没人会认为我理解得了那些壮志凌云豪气冲天风流倜傥一出手仅用一颗子弹就能扭转战局干掉坏人转身之后就和自己命中注定的那个人花前月下的帅气牛仔!是的,哪怕穷尽我一生的智慧,我相信我也不可能在这方面研究得出个所以然来,因为人心对我来说实在是太过复杂,我宁愿去学那一直让我头大的数分。
所以为什么呢?为什么一个处处宣扬理性的死宅会喜欢上一个连自己都无法理解的东西呢?这就和还没有找到心的铁皮人会爱上多萝茜一样荒谬。认真思考后,我给出了下面这个答案:我是一个常年沉迷神话/童话不能自拔的人,我喜欢神话/童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重构了一种失落的美好,我想我之所以会喜欢西部这个文学类别,也是因为这种类别是试图在重构人们心中对极致的义的美好愿景。当然,这个说法其实也适用于黑帮题材、武侠题材、骑士题材、武士题材等一系列类似的题材,只不过今天由于主题原因,我们以西部为代表来说。
你敢说在缓缓走向决斗地点的威尔·凯恩身后看不到他对义的坚持?(《正午》)
你敢说乔不是出于义才精心策划了这一切?(《荒野大镖客》)
你敢说芒尼完全是为了赏金才去追杀那几个牛仔的?(《不可饶恕》)
甚至兰戈这只小蜥蜴,其行为背后,也无处不在散发着他那无可救药的英雄主义。(《兰戈》)
当然西部片有很多,我这里举出来的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甚至不能说是可以完整代表西部片的那一部分,原因在于我有意对其进行了筛选。相信不需要我来做多深入的解读,你们就能从中看出我口中所谓的义到底代表着什么,因为存在与筛选,本身就是一种态度,而且远比大段大段的解释来得有力。这种态度就是,我认为义是一种无关乎性激素的极致的无私。比如说西部片里面为了正义和和平而不惜献出自己生命的牛仔,比如为了证明自己作为一个武士的尊严而战斗到最后一刻的西乡隆盛,比如某个不可名状的主,比如即使被所谓的民主迫害依然坚持“坏民主优于好专制”思想的杨文理,比如为了生活在中土的众多种族的自由而奔波的干豆腐,比如各位的母上大人和父上大人。以上这些人,之所以会被称为秉持“义”的人,与他们想要达到什么目标没有任何关系,重要的只是他们对这些目标的坚持,重要的仅仅是不可救药的无私。
讲了半天,其实我还是没有回答最开始的那个问题,我到底为什么会喜欢西部题材?在说出我的答案之前先让我们来回忆一下我前面的说辞,我说西部片其实是试图在重构人们心中对极致的义的美好愿景,而义,则是一种无关乎性激素的极致的无私。不难发现,这两个理解中有一个词很重要,那就是“极致”,思索了半天,我想这就是我会喜欢这类东西的原因。再更深一层的解读,则终究会归结到我对规则和理性的无上热爱上面来。这么说的原因很简单,我前面说我是一个宣扬理性的死宅,我更习惯用简单的公式或者说规则来解读一切。而相比于“冷冰冰”的公式,人心是一个太过于复杂的东西,在现在以及可见的未来,我相信都不会有人成功地用一个或者一套简洁明了的公式解读出人心,或者说,任何一种对解读人心的尝试,在某个未知的奇点到来之前,我认为都是徒劳的。而真正和外星人接触,就是奇点到来的一种情况,不过这个先按下不表。
回到为什么这个问题上面来。真实的人心是复杂的,是多变的,是没法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或一句简单的话来解读的。但是在西部片里面,不管它的过程有多么曲折,不管其间有多少起伏,有多少诡秘的内心独白,最后,当落幕的音乐响起时,坏人终会被好人打败,好人终会因为自己的坚持而受到赞扬,而这种极致的坚持,这种义,对我来说就是一种简单的,可以被理解的规则。换句话说,正因为有了极致这一特点,尽管我还是没法理解西部片故事中的种种曲折,但到灯光亮起的时候,我还是可以骄傲的说,啊呀,我就知道一定会是这样。
前面的东西都很个人化,与其说是解读,不如说是个人情感的分享,接下来,我准备讲点不那么个人化的东西,讲讲我对文学的理解。还是回到前面的两句话,我说童话/神话重构了一种失落的美好,西部片则试图在重构人们心中对极致的义的美好愿景。再看看其他类型,爱情题材重构了人们对不可能做到的美好的爱情的妄想,恐怖题材重构了一种失落的安全感,而武打/动作/旅行等题材,则是对深藏在人们心中的,对于一个动物来说,本应不该忘记,但因为现代社会而被成吨的信息压迫在最底层的需求,动一动,的重构。
所以,在我的理解中,文学,就是对某种失落的东西的重构!!!
先来谈谈重构。
“太阳底下无新事/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我没有仔细去查证过,但似乎这本来是圣经中的一句话,原意是啥我不懂也不想去懂,不过文学评论家总是喜欢用这句话来说明一个道理:很多你以为是创新的东西其实肯定早就被前人创造过了。而我想这句话放在这个语境下,还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肯定是对现实的重构,不可能有哪部作品是完全脱离现实而凭空想象出来的,当然无新事也就很好理解了。
接下来是失落。
回到前面的义,不难看出,除了父亲和母亲,我举出的其他例子,都是虚构的,或者说至少是在真实人物的基础上做了加工的。原因很简单,文学所追求的这一切,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甚至是几乎没法做到的事。你很难想象现实生活中能有一个人可以完全用义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你也很难想象现实生活中能有一个人可以不顾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去爱另一个人,因为某种程度上来说,爱情的本质就决定了它不可能让你去为之献出生命,不然自然选择就没有意义了;武打片中所勾勒出来的那些终生为了达到武术的至高境界而放弃一切,甚至是自己心智的人,也很难真的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而且往往,真正能做到这些事的人,是不会来搞文学的,而来搞文学的大多数,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九九九,其初衷,都是为了纪念某种失落。
换句话说,真正的文学家,都是沿着下面这条路走出来的:你疯狂地想要做到某件事,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你失败了,你放弃了,然后你就很沮丧,当你沮丧到极点的时候,突然,灵光一闪,你想要把这种你已经失落了的东西给写下来,biaji,一个文艺青年就这样诞生了。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说文学就一定是哀伤的,因为你失落的这种东西,本身可以是积极向上的。比如说周星驰,他失落的东西,就是“给大家带来欢笑”,所以他的电影,至少在表面上来看,都是欢欢喜喜的。当然其实你去看《喜剧之王》这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算是自传的电影,你也能发现这条路子,也就是先有失落,再有文学上的成功。而且上面也只是在说文学家的诞生,而在诞生之后你要怎么走,完全可以和这种路径没有任何关系。
另外再谈两点:
1.其实“重构”和“失落”这两个特性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现实生活的不完美,所以我们才需要用文学去重构,所以才会给我们带来失落感[这两句可以换一下吧?]。所以,当你对现实失望的时候,当现实给你带来无限失落的时候,请不要忘记,这个世界上,还有文学,可以让你安抚自己受伤的内心。
2.前面说“除了父亲和母亲”。唔,怎么说呢,天洛我从小一个人在很远的地方生活。当然,远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绵阳和遂宁只有200公里左右,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根本就不能算是什么距离。但对于那时的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来说,这几乎已经是人间和地狱的分隔了。正因为有了这种分隔,我和父母的关系一直不怎么好,除开我自己一直不努力这个主观因素,最主要的一个客观因素就是我和他们都不够了解对方,因为从来就没有放学回到家妈妈在煮饭,爸爸陪你玩游戏的事情发生,即使是我在家乡读幼儿园的那段时光,我记忆里最多的依然是自己煮午饭,自己上下学,自己去少年宫学东西,自己睡觉,自己拼乐高,因为他们都很忙。不对,说回来,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依然认为,亲情,是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真正极致的感情。所以我们很少看到有真正出色的留存千古的亲情文学,因为它很难带来失落感,所以也就不需要去求助什么文学了。这就和你给野蛮人放武术片一样,他们只会觉得你是个傻逼,为什么要放这种东西给他们。真正能吸引野蛮人的,是那些存在于他们脑海中,但不存在于或者说少见于现实的东西,换句话说,如果你要回到过去和野蛮人交流,最能打破壁垒的,一定是那些以奇幻、宗教或者说奇迹为题材的电影。
按照我一贯的尿性,任何一篇涉及到文学的文字,最后都要绕到同一个问题上来,那就是“科幻,从来就不是科学幻想,而是科学幻想小说”。如前所述,文学的起因,是在现实生活中的失落,而能够产生失落的东西,必然是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情感。任何一个类型文学,它里面的各种元素,都必然是为它要讲的一个故事,想要表达的一种情感服务的,而不是反过来,不然就本末倒置了,科幻,也是这样。我下面举两个波作为例子,来说明这个论点。
第一个波是大名鼎鼎的物质波。仔细观察这张图,量子力学早期的各位创立人,他们之所以会提出某种思想,或者说某种假设,都是为了解释某个经典物理体系解释不了的实验现象。比如黑体辐射之于普朗克,光电效应之于爱因斯坦,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之于卢瑟福,氢原子光谱之于波尔。但,有那么一个人,他提出的假设,没有任何实验现象作为猜测依据,完全是某天晚上,脑袋一拍,凭空想出来的。那就是我们敬爱的法国公爵,德国亲王德布罗意殿下。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幻想好吗?!什么科幻小说在这些真正的理论物理学家面前,完全是渣渣好吗?!所以,就像我一直强调的那样,不要给科幻小说套上过多的科学意义,如果你真的想去了解一些科学幻想,请打开SCI或者EI,随便选一个学术用词,输进去,你一定会被震撼的。
第二个波叫安塞波。应该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波是啥,但你们肯定听说过出现这个波的那部小说,《安德的游戏》。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安德可以在地球附近实时地控制飞往虫族星球的舰队。是的,安塞波就是这样一种传输无延迟,速度无限大,并且可以有效地传递信息的波。要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这是啥?这不叫科学幻想,这叫科学妄想,或者用我一直很喜欢提的一个概念,幻想科学。但不难看出卡德之所以要在小说里面设计这样一个波,是为了能更好地讲述这个故事,试问如果不是传输无延迟,那么最后那场瞒天大慌,还有任何意义吗?没有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说,科幻元素,一定是用来为故事服务的,而不是反过来,或者说,即使你的初衷是反过来的,也不要为了科幻元素而在故事上做妥协,应该反过来。
当然,不要因为听了我这个讲演觉得很激动,就放弃掉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去投身什么看起来高大上的文学。因为天洛我一直觉得,一个人活着,开心才是最重要的。而且任何事情都有它独一无二的价值,小姐姐有小姐姐无法替代的美,游戏也有文学所没法完成的使命,没人能给它们分出个高低贵贱。如果你死不讲理一定要证明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别人的好,那我只能说这也不过是体现了你是一个虚伪的爱好者而已,因为在你看来,只有最好的东西,才是值得去喜欢的。也就是说你喜欢的,不是这个东西本身,而是身处顶点的地位。
最后的最后,我的祖上是西晋时期入侵中原的那波少数民族,所以,以上言论,都可以算是胡说,听听就好,不要太当真。
唔,放西部世界之前,天洛想先和大家交流一下。最开始本来想谈我喜欢西部科幻这个子类别的原因,但后来发现稿子越写越歪,于是干脆把题目改成了“从西部科幻漫谈开去”。不过,首先我还是要试着自我解读一下。
作为一个早在设计制造的时候,目睹宇宙终极方程式并将其的美展现给普罗大众这一终极人生目标就被植入了我CPU最底层的毫不通人性的死宅模拟机器人,喜欢科幻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西部片?我相信没人会认为我理解得了那些壮志凌云豪气冲天风流倜傥一出手仅用一颗子弹就能扭转战局干掉坏人转身之后就和自己命中注定的那个人花前月下的帅气牛仔!是的,哪怕穷尽我一生的智慧,我相信我也不可能在这方面研究得出个所以然来,因为人心对我来说实在是太过复杂,我宁愿去学那一直让我头大的数分。
所以为什么呢?为什么一个处处宣扬理性的死宅会喜欢上一个连自己都无法理解的东西呢?这就和还没有找到心的铁皮人会爱上多萝茜一样荒谬。认真思考后,我给出了下面这个答案:我是一个常年沉迷神话/童话不能自拔的人,我喜欢神话/童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重构了一种失落的美好,我想我之所以会喜欢西部这个文学类别,也是因为这种类别是试图在重构人们心中对极致的义的美好愿景。当然,这个说法其实也适用于黑帮题材、武侠题材、骑士题材、武士题材等一系列类似的题材,只不过今天由于主题原因,我们以西部为代表来说。
你敢说在缓缓走向决斗地点的威尔·凯恩身后看不到他对义的坚持?(《正午》)
你敢说乔不是出于义才精心策划了这一切?(《荒野大镖客》)
你敢说芒尼完全是为了赏金才去追杀那几个牛仔的?(《不可饶恕》)
甚至兰戈这只小蜥蜴,其行为背后,也无处不在散发着他那无可救药的英雄主义。(《兰戈》)
当然西部片有很多,我这里举出来的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甚至不能说是可以完整代表西部片的那一部分,原因在于我有意对其进行了筛选。相信不需要我来做多深入的解读,你们就能从中看出我口中所谓的义到底代表着什么,因为存在与筛选,本身就是一种态度,而且远比大段大段的解释来得有力。这种态度就是,我认为义是一种无关乎性激素的极致的无私。比如说西部片里面为了正义和和平而不惜献出自己生命的牛仔,比如为了证明自己作为一个武士的尊严而战斗到最后一刻的西乡隆盛,比如某个不可名状的主,比如即使被所谓的民主迫害依然坚持“坏民主优于好专制”思想的杨文理,比如为了生活在中土的众多种族的自由而奔波的干豆腐,比如各位的母上大人和父上大人。以上这些人,之所以会被称为秉持“义”的人,与他们想要达到什么目标没有任何关系,重要的只是他们对这些目标的坚持,重要的仅仅是不可救药的无私。
讲了半天,其实我还是没有回答最开始的那个问题,我到底为什么会喜欢西部题材?在说出我的答案之前先让我们来回忆一下我前面的说辞,我说西部片其实是试图在重构人们心中对极致的义的美好愿景,而义,则是一种无关乎性激素的极致的无私。不难发现,这两个理解中有一个词很重要,那就是“极致”,思索了半天,我想这就是我会喜欢这类东西的原因。再更深一层的解读,则终究会归结到我对规则和理性的无上热爱上面来。这么说的原因很简单,我前面说我是一个宣扬理性的死宅,我更习惯用简单的公式或者说规则来解读一切。而相比于“冷冰冰”的公式,人心是一个太过于复杂的东西,在现在以及可见的未来,我相信都不会有人成功地用一个或者一套简洁明了的公式解读出人心,或者说,任何一种对解读人心的尝试,在某个未知的奇点到来之前,我认为都是徒劳的。而真正和外星人接触,就是奇点到来的一种情况,不过这个先按下不表。
回到为什么这个问题上面来。真实的人心是复杂的,是多变的,是没法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或一句简单的话来解读的。但是在西部片里面,不管它的过程有多么曲折,不管其间有多少起伏,有多少诡秘的内心独白,最后,当落幕的音乐响起时,坏人终会被好人打败,好人终会因为自己的坚持而受到赞扬,而这种极致的坚持,这种义,对我来说就是一种简单的,可以被理解的规则。换句话说,正因为有了极致这一特点,尽管我还是没法理解西部片故事中的种种曲折,但到灯光亮起的时候,我还是可以骄傲的说,啊呀,我就知道一定会是这样。
前面的东西都很个人化,与其说是解读,不如说是个人情感的分享,接下来,我准备讲点不那么个人化的东西,讲讲我对文学的理解。还是回到前面的两句话,我说童话/神话重构了一种失落的美好,西部片则试图在重构人们心中对极致的义的美好愿景。再看看其他类型,爱情题材重构了人们对不可能做到的美好的爱情的妄想,恐怖题材重构了一种失落的安全感,而武打/动作/旅行等题材,则是对深藏在人们心中的,对于一个动物来说,本应不该忘记,但因为现代社会而被成吨的信息压迫在最底层的需求,动一动,的重构。
所以,在我的理解中,文学,就是对某种失落的东西的重构!!!
先来谈谈重构。
“太阳底下无新事/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我没有仔细去查证过,但似乎这本来是圣经中的一句话,原意是啥我不懂也不想去懂,不过文学评论家总是喜欢用这句话来说明一个道理:很多你以为是创新的东西其实肯定早就被前人创造过了。而我想这句话放在这个语境下,还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肯定是对现实的重构,不可能有哪部作品是完全脱离现实而凭空想象出来的,当然无新事也就很好理解了。
接下来是失落。
回到前面的义,不难看出,除了父亲和母亲,我举出的其他例子,都是虚构的,或者说至少是在真实人物的基础上做了加工的。原因很简单,文学所追求的这一切,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甚至是几乎没法做到的事。你很难想象现实生活中能有一个人可以完全用义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你也很难想象现实生活中能有一个人可以不顾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去爱另一个人,因为某种程度上来说,爱情的本质就决定了它不可能让你去为之献出生命,不然自然选择就没有意义了;武打片中所勾勒出来的那些终生为了达到武术的至高境界而放弃一切,甚至是自己心智的人,也很难真的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而且往往,真正能做到这些事的人,是不会来搞文学的,而来搞文学的大多数,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九九九,其初衷,都是为了纪念某种失落。
换句话说,真正的文学家,都是沿着下面这条路走出来的:你疯狂地想要做到某件事,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你失败了,你放弃了,然后你就很沮丧,当你沮丧到极点的时候,突然,灵光一闪,你想要把这种你已经失落了的东西给写下来,biaji,一个文艺青年就这样诞生了。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说文学就一定是哀伤的,因为你失落的这种东西,本身可以是积极向上的。比如说周星驰,他失落的东西,就是“给大家带来欢笑”,所以他的电影,至少在表面上来看,都是欢欢喜喜的。当然其实你去看《喜剧之王》这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算是自传的电影,你也能发现这条路子,也就是先有失落,再有文学上的成功。而且上面也只是在说文学家的诞生,而在诞生之后你要怎么走,完全可以和这种路径没有任何关系。
另外再谈两点:
1.其实“重构”和“失落”这两个特性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现实生活的不完美,所以我们才需要用文学去重构,所以才会给我们带来失落感[这两句可以换一下吧?]。所以,当你对现实失望的时候,当现实给你带来无限失落的时候,请不要忘记,这个世界上,还有文学,可以让你安抚自己受伤的内心。
2.前面说“除了父亲和母亲”。唔,怎么说呢,天洛我从小一个人在很远的地方生活。当然,远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绵阳和遂宁只有200公里左右,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根本就不能算是什么距离。但对于那时的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来说,这几乎已经是人间和地狱的分隔了。正因为有了这种分隔,我和父母的关系一直不怎么好,除开我自己一直不努力这个主观因素,最主要的一个客观因素就是我和他们都不够了解对方,因为从来就没有放学回到家妈妈在煮饭,爸爸陪你玩游戏的事情发生,即使是我在家乡读幼儿园的那段时光,我记忆里最多的依然是自己煮午饭,自己上下学,自己去少年宫学东西,自己睡觉,自己拼乐高,因为他们都很忙。不对,说回来,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依然认为,亲情,是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真正极致的感情。所以我们很少看到有真正出色的留存千古的亲情文学,因为它很难带来失落感,所以也就不需要去求助什么文学了。这就和你给野蛮人放武术片一样,他们只会觉得你是个傻逼,为什么要放这种东西给他们。真正能吸引野蛮人的,是那些存在于他们脑海中,但不存在于或者说少见于现实的东西,换句话说,如果你要回到过去和野蛮人交流,最能打破壁垒的,一定是那些以奇幻、宗教或者说奇迹为题材的电影。
按照我一贯的尿性,任何一篇涉及到文学的文字,最后都要绕到同一个问题上来,那就是“科幻,从来就不是科学幻想,而是科学幻想小说”。如前所述,文学的起因,是在现实生活中的失落,而能够产生失落的东西,必然是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情感。任何一个类型文学,它里面的各种元素,都必然是为它要讲的一个故事,想要表达的一种情感服务的,而不是反过来,不然就本末倒置了,科幻,也是这样。我下面举两个波作为例子,来说明这个论点。
第一个波是大名鼎鼎的物质波。仔细观察这张图,量子力学早期的各位创立人,他们之所以会提出某种思想,或者说某种假设,都是为了解释某个经典物理体系解释不了的实验现象。比如黑体辐射之于普朗克,光电效应之于爱因斯坦,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之于卢瑟福,氢原子光谱之于波尔。但,有那么一个人,他提出的假设,没有任何实验现象作为猜测依据,完全是某天晚上,脑袋一拍,凭空想出来的。那就是我们敬爱的法国公爵,德国亲王德布罗意殿下。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幻想好吗?!什么科幻小说在这些真正的理论物理学家面前,完全是渣渣好吗?!所以,就像我一直强调的那样,不要给科幻小说套上过多的科学意义,如果你真的想去了解一些科学幻想,请打开SCI或者EI,随便选一个学术用词,输进去,你一定会被震撼的。
第二个波叫安塞波。应该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波是啥,但你们肯定听说过出现这个波的那部小说,《安德的游戏》。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安德可以在地球附近实时地控制飞往虫族星球的舰队。是的,安塞波就是这样一种传输无延迟,速度无限大,并且可以有效地传递信息的波。要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这是啥?这不叫科学幻想,这叫科学妄想,或者用我一直很喜欢提的一个概念,幻想科学。但不难看出卡德之所以要在小说里面设计这样一个波,是为了能更好地讲述这个故事,试问如果不是传输无延迟,那么最后那场瞒天大慌,还有任何意义吗?没有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说,科幻元素,一定是用来为故事服务的,而不是反过来,或者说,即使你的初衷是反过来的,也不要为了科幻元素而在故事上做妥协,应该反过来。
当然,不要因为听了我这个讲演觉得很激动,就放弃掉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去投身什么看起来高大上的文学。因为天洛我一直觉得,一个人活着,开心才是最重要的。而且任何事情都有它独一无二的价值,小姐姐有小姐姐无法替代的美,游戏也有文学所没法完成的使命,没人能给它们分出个高低贵贱。如果你死不讲理一定要证明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别人的好,那我只能说这也不过是体现了你是一个虚伪的爱好者而已,因为在你看来,只有最好的东西,才是值得去喜欢的。也就是说你喜欢的,不是这个东西本身,而是身处顶点的地位。
最后的最后,我的祖上是西晋时期入侵中原的那波少数民族,所以,以上言论,都可以算是胡说,听听就好,不要太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