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大理
大理,这个我出生并生活了十五年的城市近两年很火,电影里浪漫的桥段,歌曲中缠绵的诉说,在“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意境中呈现了一种特别的唯美,似乎人们都能在这里遇到最美的邂逅。经常有朋友同事和我聊起大理,去过的都印象良好,有的赞不绝口,没去的也敛听细问,心揣向往。也许是我出生地的关系,我常常被问到大致相同的问题:大理哪最美?什么地方值得一去?之类。无疑,大理在我心中是美丽的,可俗话说熟悉的地方无风景,对于从小就在洱海里游泳,与小伙伴追逐在青石巷道,就连学校每年春游不是去三塔就是蝴蝶泉的我来说,那种人挤声杂的旅游标志地着实不能体现我心中的大理。我觉得任何一个地方的美都不是单一的,小城类的更讲究山水人文的和谐,没有雄伟宏大的古迹建筑,却能在错落有致的闲散中让人感受到小河淌水般的幽静与恬淡,就如一幅水墨山水画,留白处还需要美的想象,甚至是一种感觉。大理正是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月映苍山雪,风吹上关花”这样的诗句想想就很美!它的清秀贯穿于山水又散落在村庄,亮丽的田野深处藏着古城的厚重,白族纯朴的民俗里可以寻见别样的风情,更难得的是其中透着一种精致的慵懒,时光像倚着散步的牛背上似的变得慢悠悠,而这些则是你必须至身其中才能呼吸和感受的,或许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你一抬头就“山月浮云绕,水清佛塔映”;又或许和风暖阳中你一低头“溪边碎光舞,田间浪无阻”。当然,风,花,雪,月是对大理景色最多的描绘,可就我而言,似乎少了点什么!因而,面对这样的问题,我总是找不出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准确的词来回答。 大理于我来说是独特、别具风景的。它不仅是我儿时的全部记忆,更留下了我懵懂青涩的青春足印,它的美对我不仅仅在山水之间更有人的温度。因而,当我追忆品味心中的大理时,即便有苍山洱海鸡足山这些自然景观,它们也只是作为背影存在。说实话,金顶的日出与其它很多看日出的地方相比,不是最好的,可身边陪你一起看的人和当时的心情却能决定它成为你记忆中最美最难忘的日出。和小伙伴上山捡菌子,那响彻于林间的笑声及青草地上肆无忌惮的翻滚;相约逃课溜到半山,望着山下烟雨蒙蒙中若影若现的小城的发呆;洱海同学家的船上,肩并肩坐在船沿边,数着岸上随着天色暗下来而亮起的那一盏盏灯火;团山公园的小树林里,席地而坐弹琴纵歌,如水月光中荡漾的相视一笑的眼波……这些一想起大理即刻浮于脑际的画面,似乎已经构成了我对它的美的注解。也许它们只属于我,可又有什么关系呢?美丽不只有共性,也有其个性,于每个人心中是不尽相同的。 屈指算来,离开大理快二十年了,期间回去过几次,变化蛮大的,曾经住过的房子不见了,喜欢过的女孩嫁人了,当初一起玩耍共同战斗的小伙伴也天南地北各在东西,可心底有种情愫却始终未变,是思乡的亲近?山水的欣赏?对缘份渐行渐远的叹惜?抑或是对曾经美好时光的眷恋?似乎都不准确,而我却难以言状。 今年春节后,一个做茶叶生意的好友送我一饼据说是以前贡茶产地出的普洱生茶。除了包装不同,茶与巿面上卖的普洱并无二致,我没有看出好友一再介绍的与众不同。在一个悠闲的下午,我与这茶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拨开氤氲水气闻香品韵,我顿时为之倾倒。洗茶叶的头道水中,叶子才舒展茶香即飘扬而致,汤色很正,从刚开始呈现的淡淡的绿,添水再泡的淡黄带绿,而后泡开了的金黄隐绿,依次递进,始终汤清色雅,全无其它普洱茶因年代产生的浑浊感。尤其难得的是,水质异常清澈,端杯细看,竟无一粒茶沫浮于水中。茶香萦绕,啜饮入口,先感丝缕清苦,待于喉舌间稍作停留时,即能感受茶汤穿牙沁齿,甘津四溢,满口芳香,回味悠长,令人神清气爽,持久不散。 我不是很懂茶,但我喜欢喝茶,也喝过不少各地的茶叶,而朋友送的这茶给予我的感受却是如此独特而美好,使我留恋珍惜。“素瓷雪色飘沫香,碧沉情泛欲还乡”,这感觉让我不由的想起了大理。一个人的一生会走过很多地方,不同的风景、心情、人和事你感受的肯定不能相同,就象不同的茶,形状口感各异,有的平淡无奇,喝过也如没喝过,因为你不会再忆起;有的尽管不是你喜欢的味道,可体验是你没有过的,所以你偶尔会想起;有的则口感一般,可你喝习惯了,突然有一天没喝着,你会感觉象少了什么似的;而有的你一旦喝过便终生不忘。 我把这饼普洱茶从放着各式各样茶叶的柜子里拿出,单独放进了一个木盒子里。我想,在某个心有阳光音乐的日子,我会把它轻轻取出,悉心冲泡,细细品味,一如忆起我心中的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