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材料组成一个家
如果空间是我们栖身其中、具有无限象征意义的庇护所,那么材料永远是具有现象学意义的、带我们进入建筑体验的媒介。
在我们设计这个家的时候,选用了较便宜的松木指接板制作家具,跨度大的床榻和书架则采用水曲柳指接板;阻隔外部视线又保证采光的玻璃砖,让门把手变柔软的棉绳、为卧室的夕阳抹上想象力的湘妃竹、使得小凭几轻盈又有童心地的青皮竹片。完成后,使用者与这些材料朝夕相伴。虽然是简单的板式家具,它们非常妥帖地隐藏在了这个空间里的各个角落,揖让有度、彼此搭把手,并不为成为一件独自瞩目的家具。这也是我们的期待,不执著于某一件突出的物品,毋宁隐匿于整体的空间以求舒适。
因为包含着制作的过程,所以这一次对材料的感受区别于以往,非常具体。在我们大概划定空间布局的同时,开始计划给各个元素选择材料。装饰就包含在材料之中。家是一个面向自己的住所,少一点设计中的表演性,也就少一些商业的味道。
·装饰是罪恶吗
路斯《装饰与罪恶》的要旨在探讨去除功能性物品的装饰,1920年勒·柯布西耶将这篇文章发表在《新精神》的创刊号上时,几乎成为纯粹主义的宣言,被曲解为“倡导去除建筑中的所有装饰”。路斯提出的“饰面原则”,认同一个空间视觉化是首要考虑,其次才是支撑这些饰面的结构。“体积规划”则认为建筑外部的纯粹几何形式用以对应异化的外部世界,内部的丰富则对应着充满情感的家庭生活。从路斯的建筑思想中,多少能感受到某种对现实——人们的生活需要、装饰给手工匠人带来的抚慰——的妥协,即便是出于同情。我们可以想见,当建筑的面貌尚在纯洁的现代主义与繁缛的古典装饰之间摆荡。个人的世俗生活与建筑师的纯粹主义理想之间,有着路斯所说的时差。建筑学中的材料意义或许分为两种类别,一种朝向抽象,一种朝向具体。抽象的指向空间,具体的指向情感。我们难以接受功能性物品的装饰,而功能性物品自身就带有功能性的审美。
·审美意义的赋予
在西方建筑学传统中,有着对材料本真的追求,体现在纹饰与结构意义上。而在中国传统的材料观念,真实性却没有被奉为唯一的原则,换一个角度去看,材料的观念如同园林空间一样灵活而复杂。以宋人为例,宋代提倡节俭的风气下,不少珍惜材料是受限制的,于是出现了用普通材料通过装饰的手法来模仿昂贵材料的作法:譬如瓷器的珍珠地模仿金银器表面的质感,用黑色和褐色釉的绘制模仿玳瑁质感。朴素之余,扩充了新的审美的意义。“物品形式审美问题在取得其独立性的同时,也产生了意义的空洞需要填充:当道德性不再成为物品形式的意义归属时,似乎还需要一些别的什么用来充盈物品形式的内在意义,因为在我国文化传统中感性审美(观美)始终没有取得其合法地位。这一点实际上构成了宋人思索物品可能的审美意涵的一个深层问题,激励他们去从事多种多样的意义探求。”(《两宋物质文化引论》,徐飚,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P182)“我们不妨把北宋关于手工业材料的法令中蕴涵着的基本造物原则归结为以下三者:依天时,尽地利,约之以道德。”(同上,P155)
相对比于追求结构与材料真实性与结构逻辑的表现,宋代材料观念更强调混溶的平衡,并不刻意突出去表现技术或任一方面,天时地利与道德,追求的是在功能性和经济性中使潜在的审美得以舒展。
·感觉的色谱
颜色是材料最初的表现特征,也是最先进入设计规划的大概构思轮廓。为这个家计划的材料多数都是大自然的直接产品,它们的色谱从白到乳白、浅黄到深赭。
白色:棉绳、哑光瓷砖、烤漆面板、人造石厨房台面。白色是去除物质意义的颜色,安排在功能最繁杂的空间里以留白最恰切。
黄色:藤皮、藤芯、松木、水曲柳木,以及含着生物化石的石材西奈珍珠,由浅至深的黄色,就像夕阳的颜色、有生命气息的材料,对于一个家而言是最合适的材料。
红色:红砖来自剥去水泥抹灰之后的结构墙体。
深赭色:黑色的瓦让人想起水。瓦来自泥土,也最贴近植物,铺陈一个室外的底色。
透明/半透明:玻璃砖,木格栅。对光线、私密性、空间分隔的取舍与平衡。
·材料裁切空间
材料在建筑师看来应当服从空间的调度,而不仅仅作为覆层。如同克利对色彩的研究,点、线、面以及带来方向性的“箭头”,在这些元素的排列中蕴含着和谐视觉的所有奥秘。材料在设计中,也可以呈现平面、折角、立体的组合,是材料参与空间塑造的可能。
二层小阁楼工作室,木板只包裹往上爬行所在范围的天花,并延续到夹层墙面,既让往上行走是积极的,又避免整体包裹一种材料而造成压抑感。
一层剥离水泥墙的范围,原本计划在窗洞口的两侧,后来还是让红砖止于一侧。
材料看似是最后一层轻松的覆层,却需要微妙的布置,否则轻易就会影响空间。
·存储时间和记忆的家
东西向的最大好处是阳光直接照射到房间里来。东边是厨房的朝阳,西边是卧室和阳台的夕阳。我们在计划之初,用力的去构想用什么来迎接阳光。在我们的小卧室里,用湘妃竹做了四扇屏风门,功能即是建筑学意义的“遮阳”,是混凝土建筑里那些现浇的框架与格栅,也可以是床头过滤几缕阳光的湘妃竹丛。二层则用带青皮的竹帘子,耐晒、自然。“在此空间是一切,因为时间不再激活记忆。……是凭借空间,是在空间之中,我们才找到了经过很长的时间而凝结下来的绵延所形成的美丽化石。”“伟大的梦想者都像苏佩维埃尔一样宣称内心空间的世界,但他们却是通过沉思家宅而懂得这种内心空间的。”(《空间的诗学》P72 )”
·风格与风情
大多数的“装修”,“风格”都谈不上,只是一种“风情”。我想也许真的很多人是把室内的设计看做“装修”,看做一种室内的“时尚”,若干年换一种,所以不慎重。而我们出于职业习惯,会倾向于把每一次设计考虑为尽可能延续下去、储存居住者人生时光的家。建筑师爱永恒,爱看着时间打磨自己的作品。
在今天主要以媒体图片作为传播建筑的媒介,材料有着被平面化、局限为风情的可能。我们回想设计中与“不专业”的甲方在面对材料时,各自不同的看法。我们希望材料具有质感、并形成空间;但在“外行”看来,材料止于一种“感觉”,并且会把注意力投射在单一的“材质”上,因此成为装修过程里时常被过度喻意化、情结化的“材质”,而忽略了最终所有材料要组成一个空间。
·眼、手、想象空间
使用什么材料涉及成本预算,身体感,眼睛的享受,身体的感触。材料的各司其职,各得其所。路易斯·康说,我们的视看里,包含有触摸的愿望。在建筑体验中,手、眼、身体,想象,都由建筑漫步唤起。这是柯布西耶的建筑漫步让人们一再珍视的地方。当这个环境有想象空间,才会隽永。
在二层阁楼空间里,用木格栅做的一处悬挂空间,也让这个4.5m的屋脊高度发挥了潜力,松木指接板裁成2cm宽度,格栅之间滤过夕阳,让小屋变成一处悬挂的发光体,也是想象的来头。
宋人是在审美意义缺失的条件下,为其增添了审美的意义。也许中国传统艺术在今天,也只能暂且以一种“雅”的方式,而非直接服务于“俗”的方式来发展自身。始终让人觉得有希望的是,形式总会转化和再生。难点其一在于定义这个无与伦比的脱胎于传统的“雅”;其二是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寻找将这一“雅”转化与普及的途径。匠人对材料属性的熟稔把握,对新技巧汲取运用的游刃有余,士大夫对器物诗意的想象,对审美价值的填充,促使当时物品看来总是理性与诗意兼备。今日运用材料,除了追求真实,也一定有价值可以补充之。
在我们设计这个家的时候,选用了较便宜的松木指接板制作家具,跨度大的床榻和书架则采用水曲柳指接板;阻隔外部视线又保证采光的玻璃砖,让门把手变柔软的棉绳、为卧室的夕阳抹上想象力的湘妃竹、使得小凭几轻盈又有童心地的青皮竹片。完成后,使用者与这些材料朝夕相伴。虽然是简单的板式家具,它们非常妥帖地隐藏在了这个空间里的各个角落,揖让有度、彼此搭把手,并不为成为一件独自瞩目的家具。这也是我们的期待,不执著于某一件突出的物品,毋宁隐匿于整体的空间以求舒适。
因为包含着制作的过程,所以这一次对材料的感受区别于以往,非常具体。在我们大概划定空间布局的同时,开始计划给各个元素选择材料。装饰就包含在材料之中。家是一个面向自己的住所,少一点设计中的表演性,也就少一些商业的味道。
![]() |
·装饰是罪恶吗
路斯《装饰与罪恶》的要旨在探讨去除功能性物品的装饰,1920年勒·柯布西耶将这篇文章发表在《新精神》的创刊号上时,几乎成为纯粹主义的宣言,被曲解为“倡导去除建筑中的所有装饰”。路斯提出的“饰面原则”,认同一个空间视觉化是首要考虑,其次才是支撑这些饰面的结构。“体积规划”则认为建筑外部的纯粹几何形式用以对应异化的外部世界,内部的丰富则对应着充满情感的家庭生活。从路斯的建筑思想中,多少能感受到某种对现实——人们的生活需要、装饰给手工匠人带来的抚慰——的妥协,即便是出于同情。我们可以想见,当建筑的面貌尚在纯洁的现代主义与繁缛的古典装饰之间摆荡。个人的世俗生活与建筑师的纯粹主义理想之间,有着路斯所说的时差。建筑学中的材料意义或许分为两种类别,一种朝向抽象,一种朝向具体。抽象的指向空间,具体的指向情感。我们难以接受功能性物品的装饰,而功能性物品自身就带有功能性的审美。
![]() |
·审美意义的赋予
在西方建筑学传统中,有着对材料本真的追求,体现在纹饰与结构意义上。而在中国传统的材料观念,真实性却没有被奉为唯一的原则,换一个角度去看,材料的观念如同园林空间一样灵活而复杂。以宋人为例,宋代提倡节俭的风气下,不少珍惜材料是受限制的,于是出现了用普通材料通过装饰的手法来模仿昂贵材料的作法:譬如瓷器的珍珠地模仿金银器表面的质感,用黑色和褐色釉的绘制模仿玳瑁质感。朴素之余,扩充了新的审美的意义。“物品形式审美问题在取得其独立性的同时,也产生了意义的空洞需要填充:当道德性不再成为物品形式的意义归属时,似乎还需要一些别的什么用来充盈物品形式的内在意义,因为在我国文化传统中感性审美(观美)始终没有取得其合法地位。这一点实际上构成了宋人思索物品可能的审美意涵的一个深层问题,激励他们去从事多种多样的意义探求。”(《两宋物质文化引论》,徐飚,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P182)“我们不妨把北宋关于手工业材料的法令中蕴涵着的基本造物原则归结为以下三者:依天时,尽地利,约之以道德。”(同上,P155)
相对比于追求结构与材料真实性与结构逻辑的表现,宋代材料观念更强调混溶的平衡,并不刻意突出去表现技术或任一方面,天时地利与道德,追求的是在功能性和经济性中使潜在的审美得以舒展。
![]() |
·感觉的色谱
颜色是材料最初的表现特征,也是最先进入设计规划的大概构思轮廓。为这个家计划的材料多数都是大自然的直接产品,它们的色谱从白到乳白、浅黄到深赭。
白色:棉绳、哑光瓷砖、烤漆面板、人造石厨房台面。白色是去除物质意义的颜色,安排在功能最繁杂的空间里以留白最恰切。
黄色:藤皮、藤芯、松木、水曲柳木,以及含着生物化石的石材西奈珍珠,由浅至深的黄色,就像夕阳的颜色、有生命气息的材料,对于一个家而言是最合适的材料。
红色:红砖来自剥去水泥抹灰之后的结构墙体。
深赭色:黑色的瓦让人想起水。瓦来自泥土,也最贴近植物,铺陈一个室外的底色。
透明/半透明:玻璃砖,木格栅。对光线、私密性、空间分隔的取舍与平衡。
![]() |
![]() |
![]() |
![]() |
·材料裁切空间
材料在建筑师看来应当服从空间的调度,而不仅仅作为覆层。如同克利对色彩的研究,点、线、面以及带来方向性的“箭头”,在这些元素的排列中蕴含着和谐视觉的所有奥秘。材料在设计中,也可以呈现平面、折角、立体的组合,是材料参与空间塑造的可能。
二层小阁楼工作室,木板只包裹往上爬行所在范围的天花,并延续到夹层墙面,既让往上行走是积极的,又避免整体包裹一种材料而造成压抑感。
一层剥离水泥墙的范围,原本计划在窗洞口的两侧,后来还是让红砖止于一侧。
材料看似是最后一层轻松的覆层,却需要微妙的布置,否则轻易就会影响空间。
![]() |
·存储时间和记忆的家
东西向的最大好处是阳光直接照射到房间里来。东边是厨房的朝阳,西边是卧室和阳台的夕阳。我们在计划之初,用力的去构想用什么来迎接阳光。在我们的小卧室里,用湘妃竹做了四扇屏风门,功能即是建筑学意义的“遮阳”,是混凝土建筑里那些现浇的框架与格栅,也可以是床头过滤几缕阳光的湘妃竹丛。二层则用带青皮的竹帘子,耐晒、自然。“在此空间是一切,因为时间不再激活记忆。……是凭借空间,是在空间之中,我们才找到了经过很长的时间而凝结下来的绵延所形成的美丽化石。”“伟大的梦想者都像苏佩维埃尔一样宣称内心空间的世界,但他们却是通过沉思家宅而懂得这种内心空间的。”(《空间的诗学》P72 )”
![]() |
·风格与风情
大多数的“装修”,“风格”都谈不上,只是一种“风情”。我想也许真的很多人是把室内的设计看做“装修”,看做一种室内的“时尚”,若干年换一种,所以不慎重。而我们出于职业习惯,会倾向于把每一次设计考虑为尽可能延续下去、储存居住者人生时光的家。建筑师爱永恒,爱看着时间打磨自己的作品。
在今天主要以媒体图片作为传播建筑的媒介,材料有着被平面化、局限为风情的可能。我们回想设计中与“不专业”的甲方在面对材料时,各自不同的看法。我们希望材料具有质感、并形成空间;但在“外行”看来,材料止于一种“感觉”,并且会把注意力投射在单一的“材质”上,因此成为装修过程里时常被过度喻意化、情结化的“材质”,而忽略了最终所有材料要组成一个空间。
![]() |
![]() |
·眼、手、想象空间
使用什么材料涉及成本预算,身体感,眼睛的享受,身体的感触。材料的各司其职,各得其所。路易斯·康说,我们的视看里,包含有触摸的愿望。在建筑体验中,手、眼、身体,想象,都由建筑漫步唤起。这是柯布西耶的建筑漫步让人们一再珍视的地方。当这个环境有想象空间,才会隽永。
在二层阁楼空间里,用木格栅做的一处悬挂空间,也让这个4.5m的屋脊高度发挥了潜力,松木指接板裁成2cm宽度,格栅之间滤过夕阳,让小屋变成一处悬挂的发光体,也是想象的来头。
![]() |
宋人是在审美意义缺失的条件下,为其增添了审美的意义。也许中国传统艺术在今天,也只能暂且以一种“雅”的方式,而非直接服务于“俗”的方式来发展自身。始终让人觉得有希望的是,形式总会转化和再生。难点其一在于定义这个无与伦比的脱胎于传统的“雅”;其二是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寻找将这一“雅”转化与普及的途径。匠人对材料属性的熟稔把握,对新技巧汲取运用的游刃有余,士大夫对器物诗意的想象,对审美价值的填充,促使当时物品看来总是理性与诗意兼备。今日运用材料,除了追求真实,也一定有价值可以补充之。
qingfan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在这些时刻理解北京的园林 (40人喜欢)
- 结构形式驱动的空间 (1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