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驴得水》反思——有原则知底线明做人
跟大家说说《驴得水》,当然仅代表小馔的个人看法。
看到朋友圈的好友高度赞扬了麻花的第二个话剧改编的电影《驴得水》,下午就耐不住好奇去观影,本来是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看喜剧片的,没想到看完的我已经开始怀疑人生了,自己总忍不住去想,如果我是剧中的人物,我是谁,我会怎么做?电影带给我的与其说是欢乐不如说是更多的反思。下面我就剧中的几个人物说一说我对本剧的理解。
故事的背景设在民国时期,四个怀揣教育梦想的大学老师在偏远山村创建了一所小学。因为经费严重不足,校长领着三位老师虚构了一名“吕得水”老师,以此向教育部多领一份薪水。而“吕得水”的真实身份是一头每天为老师们挑水的驴——“驴得水”。突然有一天,教育部特派员要来学校听“吕得水”老师讲课,情急之下,老师们将一名满口乡音的小铜匠改造成吕老师。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越来越失控……
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在讽刺一种“劣根性”,不管是制度上的,还是人性中的。每个人物的性格都代表了一个“典型”。老师们一开始都是善良的,在压力下来之后,自私、贪婪、懦弱……就全都爆发出来了。
故事最核心的角色,是女主角张一曼。在大家激烈讨论女主角悲剧的爱情及人生故事的时候,有没有想这是谁一手造成的呢?故事还是要从它发生的背景说起。
背景:1942年,在这样一个政局动荡的民国时期,一群“犯过错”的知识分子秉持“有教无类”的方针促进农村教育。在故事中,这个是校长孙恒海的人生追求,裴、周、张等人都是迫于逃离现实,把校长的理想也作为他们的人生信条,使自己的人生也变得有意义。但是在那样的一个年代,战火纷飞、政局动荡,有一个安稳的住所都是问题,他们一群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偏远的乡村投身基础教育事业,看上去高尚伟大的事实际上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这样的人生理想注定是悲剧。
人物:再说一下梦想的主要追求人——孙校长。看似有理想有抱负,实则无底线无原则,提倡“有教无类”,但是把铜匠教育得不伦不类。总说“做大事不拘小节”,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不惜一切原则底线。在这里我们要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如果一个品行不端的人有了知识有了文化,他的危害要更大。在故事的最后,一个长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学校的院墙上粉刷的三个大字“学做人”。简简单单明明了了,学做人,向谁学习?怎样学习?教的人真的将人做明白了吗?孙校长这只领头羊的人生方向跑偏,是导致整个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
我们再来看看一曼身边的其他男人,一遇事就拉肚子,掉链子,到关键时刻就“软”的裴魁山,奴性十足自以为有点知识就能变身为知识分子的铜匠,看似钢筋铁骨面对军人欲强奸一曼而缩在一旁的铁男。魁山、铁男、铜匠,听上去多么有男子汉气概的名字,不想竟一个一个全是怂包、软蛋。现实中男人的无能使她只能够通过放荡,通过所谓的自由为幌子麻痹自己取悦自己。最后在承担了男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后,还不得不接受男人的羞辱和指责,以至于彻底绝望,一死了之!
有的观众说:“任素汐开枪的那个枪声,感觉是打死了自己内心的某个自己。”当然也有人特别精辟地说:“我年轻的时候像周铁男,后来变成了裴魁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内容过于真实,站在剧中人物的立场上,谁又能轻易做出与他们不同的选择?”我想这部电影最好的就是给我们大家都带来了反思,能把我们带入角色,相对也就能让我们跳出来看我们自己。
看到朋友圈的好友高度赞扬了麻花的第二个话剧改编的电影《驴得水》,下午就耐不住好奇去观影,本来是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看喜剧片的,没想到看完的我已经开始怀疑人生了,自己总忍不住去想,如果我是剧中的人物,我是谁,我会怎么做?电影带给我的与其说是欢乐不如说是更多的反思。下面我就剧中的几个人物说一说我对本剧的理解。
故事的背景设在民国时期,四个怀揣教育梦想的大学老师在偏远山村创建了一所小学。因为经费严重不足,校长领着三位老师虚构了一名“吕得水”老师,以此向教育部多领一份薪水。而“吕得水”的真实身份是一头每天为老师们挑水的驴——“驴得水”。突然有一天,教育部特派员要来学校听“吕得水”老师讲课,情急之下,老师们将一名满口乡音的小铜匠改造成吕老师。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越来越失控……
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在讽刺一种“劣根性”,不管是制度上的,还是人性中的。每个人物的性格都代表了一个“典型”。老师们一开始都是善良的,在压力下来之后,自私、贪婪、懦弱……就全都爆发出来了。
故事最核心的角色,是女主角张一曼。在大家激烈讨论女主角悲剧的爱情及人生故事的时候,有没有想这是谁一手造成的呢?故事还是要从它发生的背景说起。
背景:1942年,在这样一个政局动荡的民国时期,一群“犯过错”的知识分子秉持“有教无类”的方针促进农村教育。在故事中,这个是校长孙恒海的人生追求,裴、周、张等人都是迫于逃离现实,把校长的理想也作为他们的人生信条,使自己的人生也变得有意义。但是在那样的一个年代,战火纷飞、政局动荡,有一个安稳的住所都是问题,他们一群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偏远的乡村投身基础教育事业,看上去高尚伟大的事实际上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这样的人生理想注定是悲剧。
人物:再说一下梦想的主要追求人——孙校长。看似有理想有抱负,实则无底线无原则,提倡“有教无类”,但是把铜匠教育得不伦不类。总说“做大事不拘小节”,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不惜一切原则底线。在这里我们要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如果一个品行不端的人有了知识有了文化,他的危害要更大。在故事的最后,一个长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学校的院墙上粉刷的三个大字“学做人”。简简单单明明了了,学做人,向谁学习?怎样学习?教的人真的将人做明白了吗?孙校长这只领头羊的人生方向跑偏,是导致整个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
我们再来看看一曼身边的其他男人,一遇事就拉肚子,掉链子,到关键时刻就“软”的裴魁山,奴性十足自以为有点知识就能变身为知识分子的铜匠,看似钢筋铁骨面对军人欲强奸一曼而缩在一旁的铁男。魁山、铁男、铜匠,听上去多么有男子汉气概的名字,不想竟一个一个全是怂包、软蛋。现实中男人的无能使她只能够通过放荡,通过所谓的自由为幌子麻痹自己取悦自己。最后在承担了男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后,还不得不接受男人的羞辱和指责,以至于彻底绝望,一死了之!
有的观众说:“任素汐开枪的那个枪声,感觉是打死了自己内心的某个自己。”当然也有人特别精辟地说:“我年轻的时候像周铁男,后来变成了裴魁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内容过于真实,站在剧中人物的立场上,谁又能轻易做出与他们不同的选择?”我想这部电影最好的就是给我们大家都带来了反思,能把我们带入角色,相对也就能让我们跳出来看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