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鲍勃·迪伦,诺贝尔奖
鲍勃·迪伦,诺贝尔奖
作者:维罗尼克·贝尔根 (Véronique Bergen)
翻译:刘舒宁
在引发无休止的争论的同时,授予鲍勃·迪伦诺贝尔文学奖也唤醒了另一个长久的难题:“文学是什么?”一道难以逾越的沟壑横亘在两拨人之间:其中一边的人把这次授奖看作是文学解放的胜利,是超越传统形式的文学的胜利;另一边的人则在这一行为里看到对文学宣告死亡。怎样去解读瑞典文学院的这一行为呢?从定义上来看,文学是流动的,它存在于一千零一种形式中,它的存续只赖于开拓新疆土,创造新的写作形式。而“文学起于何处,止于何处?”这一问题就变得无意义:从本源开始,文学就只存在于不断的突破疆界中。我们看到歌曲,吟唱的诗歌,一个非凡的反叛歌手被授予最高文学奖项的荣誉,由此而产生愤怒,惊愕或者热情,而在这些情绪之外,我们也将为文学重新设立标杆。这次授奖不仅仅是艺术上的,也同样有着政治内涵。在美国即将进行总统大选的时刻,选择迪伦政治立场鲜明的作品,是为了让他成为平衡力量,以抵消川普可能执政美国的恐惧。然而,我认为若把这看成是艺术的式微,荒唐的尝试,则是一种曲解。
在这次新的“新旧之争”中,那些被认为是颠覆性的现代派并没有站在我们以为的立场上。他们认为迪伦获奖是古老的文学领地的焕新,是刮起了猛烈的创新之风,但这其实忽视了长久以来,文学一直立足于出人意料的边缘之地这一事实。这一乍看起来冒进的举动,是否暗示着重大的转变:对文学的疏远?其实个中透露的更多的是对文学疆域的拓展。
选择迪伦,其实主要是推崇与民歌,与摇滚,与音乐,与电子相结合的文学(尽管迪伦也是《塔兰图拉》和《编年史》的作者,那么也不得不提他的绘画创作),也是向一位积极投身反文化的艺术家致敬。但这并不是因此就意味着,不嫁接于声音或视觉(如漫画,电影)的文学本身就是陈旧的。也不是说它要依附于其他媒体。这是为了提醒世人,文学存在于另外的形式,另外的纬度之下,文学存在于悠久的口头文学传统之中,这一传统由俄尔普斯,维永,阿拉伯和波斯诗人一直流传到“垮掉的一代”,迪伦则正是它的继承人。这是向跨界创作者们,向摇滚诗人们(马上将会是漫画大家和剧作家)致敬吗?还是同时否定了文学和音乐?在过去,瑞典文学院就已经推选过哲学家(博尔戈森,罗素),散文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夏耶维奇),政治家(温斯顿·丘吉尔),以此来拓宽文学的疆界。
与其说这次诺奖彰显了迪伦为音乐界带来的自由之风,不如说我们在这次选择中隐约看见了推翻机会主义的意图。青睐民谣和迪伦充满魔力的写作,这并不是颠覆传统。在文学出现的最初,它就和吟唱,口头诗歌联系紧密。把迪伦作为重回文学黎明时代的荷马式的吟游诗人,评审团不是想表达单纯的文字文学已经穷途末路。通过迪伦,瑞典文学院是承认了铸造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文学形式。电子诗歌的神圣化也不是就此埋葬了依赖于静默节奏的文字文学。
诚然,文学的前沿不一定就在口头与文字文学的交汇处,不一定就在文字成为音乐或者音乐成为文字的相交区域。支持纯粹的文字文学,支持只在其内部探索可能性的文学(而不向别的形式超越,如声音,视觉…)也完全不等同于守旧主义。在争论背后,在反对派或革命派形成的这场混乱中,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学”似乎重新得回了布朗肖给予它的领域:不可能之地,以火的名义,受启于塞壬之歌。文学从不囿于过去,文学在于将来。在达里奥·福离世的这一天,音乐诗人迪伦桂冠加冕,同达里奥·福一样,对他来说,权威的认可不过是锦上添花。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一项继承公约,是一次换岗,剧作家选定他的继承人,并乐于看见Hurricane作者的提名所引起的这场飓风。
原文载于 La Nouvelle Quinzaine littéraire N° 1160 Page 3
翻译仅出于个人兴趣,仅供学习讨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作他用。
作者:维罗尼克·贝尔根 (Véronique Bergen)
翻译:刘舒宁
在引发无休止的争论的同时,授予鲍勃·迪伦诺贝尔文学奖也唤醒了另一个长久的难题:“文学是什么?”一道难以逾越的沟壑横亘在两拨人之间:其中一边的人把这次授奖看作是文学解放的胜利,是超越传统形式的文学的胜利;另一边的人则在这一行为里看到对文学宣告死亡。怎样去解读瑞典文学院的这一行为呢?从定义上来看,文学是流动的,它存在于一千零一种形式中,它的存续只赖于开拓新疆土,创造新的写作形式。而“文学起于何处,止于何处?”这一问题就变得无意义:从本源开始,文学就只存在于不断的突破疆界中。我们看到歌曲,吟唱的诗歌,一个非凡的反叛歌手被授予最高文学奖项的荣誉,由此而产生愤怒,惊愕或者热情,而在这些情绪之外,我们也将为文学重新设立标杆。这次授奖不仅仅是艺术上的,也同样有着政治内涵。在美国即将进行总统大选的时刻,选择迪伦政治立场鲜明的作品,是为了让他成为平衡力量,以抵消川普可能执政美国的恐惧。然而,我认为若把这看成是艺术的式微,荒唐的尝试,则是一种曲解。
在这次新的“新旧之争”中,那些被认为是颠覆性的现代派并没有站在我们以为的立场上。他们认为迪伦获奖是古老的文学领地的焕新,是刮起了猛烈的创新之风,但这其实忽视了长久以来,文学一直立足于出人意料的边缘之地这一事实。这一乍看起来冒进的举动,是否暗示着重大的转变:对文学的疏远?其实个中透露的更多的是对文学疆域的拓展。
选择迪伦,其实主要是推崇与民歌,与摇滚,与音乐,与电子相结合的文学(尽管迪伦也是《塔兰图拉》和《编年史》的作者,那么也不得不提他的绘画创作),也是向一位积极投身反文化的艺术家致敬。但这并不是因此就意味着,不嫁接于声音或视觉(如漫画,电影)的文学本身就是陈旧的。也不是说它要依附于其他媒体。这是为了提醒世人,文学存在于另外的形式,另外的纬度之下,文学存在于悠久的口头文学传统之中,这一传统由俄尔普斯,维永,阿拉伯和波斯诗人一直流传到“垮掉的一代”,迪伦则正是它的继承人。这是向跨界创作者们,向摇滚诗人们(马上将会是漫画大家和剧作家)致敬吗?还是同时否定了文学和音乐?在过去,瑞典文学院就已经推选过哲学家(博尔戈森,罗素),散文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夏耶维奇),政治家(温斯顿·丘吉尔),以此来拓宽文学的疆界。
与其说这次诺奖彰显了迪伦为音乐界带来的自由之风,不如说我们在这次选择中隐约看见了推翻机会主义的意图。青睐民谣和迪伦充满魔力的写作,这并不是颠覆传统。在文学出现的最初,它就和吟唱,口头诗歌联系紧密。把迪伦作为重回文学黎明时代的荷马式的吟游诗人,评审团不是想表达单纯的文字文学已经穷途末路。通过迪伦,瑞典文学院是承认了铸造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文学形式。电子诗歌的神圣化也不是就此埋葬了依赖于静默节奏的文字文学。
诚然,文学的前沿不一定就在口头与文字文学的交汇处,不一定就在文字成为音乐或者音乐成为文字的相交区域。支持纯粹的文字文学,支持只在其内部探索可能性的文学(而不向别的形式超越,如声音,视觉…)也完全不等同于守旧主义。在争论背后,在反对派或革命派形成的这场混乱中,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学”似乎重新得回了布朗肖给予它的领域:不可能之地,以火的名义,受启于塞壬之歌。文学从不囿于过去,文学在于将来。在达里奥·福离世的这一天,音乐诗人迪伦桂冠加冕,同达里奥·福一样,对他来说,权威的认可不过是锦上添花。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一项继承公约,是一次换岗,剧作家选定他的继承人,并乐于看见Hurricane作者的提名所引起的这场飓风。
原文载于 La Nouvelle Quinzaine littéraire N° 1160 Page 3
翻译仅出于个人兴趣,仅供学习讨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作他用。
© 本文版权归 Mlle_Escargot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