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点,一张照片,一段文字
2016.10.30
从今天开始北欧进入冬令时,阳光来的稍早,夜幕落的更早,一直持续到明年3月。天气开始变得阴翳,不知不觉间耳边就会响起淅淅沥沥的雨声。心情突然变得很沉静,的确,适合思考和回忆的季节到了。有感觉的时候,就早早回家,关掉房里的灯,身边摆一只电暖,桌上燃起两只蜡烛,偶尔放上一两只歌,然后慢慢的把心情变成屏幕上的文字,这是我今天为这个冬季安排的活动。不能控制的是天气,如果能像现在这样从窗外传来细雨滴落的声音,那固然是极好的;如果是晴天,月光透过窗帘淡淡的铺在肩上,配上外面清冷的空气,也很有味道;更令人期待的,是一个月后不时到访的夜雪,一团团不停的飘落,密实但不发出一点儿声响,那时就要卷起窗帘,就着蜡烛和路灯的光慢慢欣赏。即便是最无聊的时刻,就是那单纯布满乌云、没有任何修饰的夜晚,想来应该也是迷人的,在万籁俱寂中随意码字,也是一种难得的享乐。
主题我也已经拟好,就是这个题目。不知不觉已经在挪威经历了3个秋天,这段时间经历了很多。回顾一下,我觉得工作以外的事情,最让自己开心的就是我一直保持着摄影和旅行的爱好,去了不多不少的地方,拍了不好不坏的照片,在这两个方面,没有任何可以引为骄傲的成就,却可以称得上欣然自足,自以为爱好得恰到好处。而我也要自省。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借助便捷的网络在朋友圈快速标记,却是图片远远多于文字,而仅有的文字无论深度和温度都远远不足。我并不期望朋友们可以了解甚至记住我的行程、心情,可是当自己翻阅那些即时状态发现在9张图片之外没有任何可称为记录、可触发回忆的内容的时候,我发现那些足迹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变得模糊,旅行的意义于是变得很淡。平均下来,朋友圈的内容大概是9张图搭配20个字,而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这样其实会使图片变得很廉价。图的价值该怎样衡量呢?点赞的数量当然是其中一个指标。但这项功能的技术细节注定它只能是一个瞬时的指标。点赞这个动作只需要调动一根手指,在几百个毫秒之内完成。经过不长的一段时间之后,点赞者很可能会忘记自己赞的初衷。微信在设计之初就很明白这一点,所以并不会留下任何与赞有关的记录,稍微偏执一些,可不可以这么说呢?被赞之后其实就是被遗忘。从这个角度说,微信其实比ins更像ins —— 至少在ins的一个隐秘的角落里还存有你赞的历史。微博给赞过的内容开辟了一个角落,而实话实说,真正会认真利用这个功能的人又有多少呢?我也是近期才意识到,每天拿出一点时间回顾一下自己赞过的内容,回忆一下当时赞的原因和心情,或许比疲惫的follow爆炸式增长的新鲜事要有意义的多。那么有没有比点赞更具有延续性的图片的评价标准呢?我想,那就是它所表达的思想和引起的思考了,而此两者共同的载体就是文字。一幅名画,会有一代又一代的评论家为它著书立传,会有诗人孜孜不倦的为它吟唱,与之相关的文字的数量和美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它的价值。按照这个标准,照片的价值比画作就少了许多,不过,一张有故事的照片还是会被按上有温度的文字。那么我的照片呢?它们绝不是masterpiece,但是每张搭配20/9个字感觉还是太简单了一些。我觉得,我用心拍摄,用心挑选,又用心后期(我从不避讳后期,因为这是摄影技术和乐趣的延续,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过的照片,附上自己写的一段大概几百个文字,应该是不为过的。于是我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就是为自己的照片重新标记一下价码。受时间和精力所限,我只能挑出寥寥数张来写一下。选择的标准呢,就是按自己去过的地点分类,每个地点只选一张。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当我完成这个计划以后,把这些文字按照时间轴整理一下,就是一个剪辑,装着三年来业余生活中我最难忘的片段,标记着时间、地点、图像和心情。写作的过程不会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信马由缰,心之所至,就是落笔之处,这才是冬夜札记的精神所在。
2016.11.1 上海
2007到2014,我在上海生活了7年。有意思的是,前三年对这座城市的印象几乎为零。校园在几乎不能称作上海的闵行区,而我也心安理得的在围墙内度过了差不多1000天。每周去一趟校外超市,偶尔去校门前的黑暗料理街聚餐,其余大部分课余时间就在寝室内吃外卖打游戏看动漫,那是记忆中很长的一段灰色地带,现在试着回忆,最先浮现的是仙剑4,汉之云,一次只记得地名的社会实践还有难忘的流体力学。这三年我并不喜欢,因为伴随着太多的自责和空虚,还有太多遗憾,在最自由的时间,挥霍了无尽的可能性。大四开始对上海的印象渐渐清晰起来,虽然有大半年的时间把自己关在图书馆备考,却总有时间到市区短暂停留。最熟悉的是现在已经不存在的那个区。淮海路和复兴公园,现在想来不知为何好像只剩秋天的印象,夏天的记忆非常模糊,大概是因为法桐的关系。
研一,开始骑行,感觉从这时候开始,真正认识所生活的城市。骑到松江,到金山,到滴水湖;还有一次通宵骑车,途径徐家汇到外滩,差一点就去了五角场,然后取道后滩返回;也曾单独骑车,乘轮渡到浦东,然后去陆家嘴。最近有一天晚上,突然想起958路公交线,沿途的一切异常清晰,原来是因为一次次骑车经过。同样的还有闵莘线。如果说之前到过的地方在脑海中是一个个孤立的点,那么现在点与点之间大部分已经勾连,初步形成网络。
然后真正开始熟悉徐家汇,当然还有后滩。其实在本科时也常常乘校车去徐家汇,可是印象却仅仅停留在美罗城和港汇;不知道徐汇公园,也不知道永新坊,更不知道过了天钥桥路的天桥之后道路延伸到哪里。还有日月光,还有后滩。奇怪的是对这些地方的记忆主要在夏天。接近融化的柏油路,江边的热风。
摄影应该是从大二开始的。从寝室拍到校园,有点缺乏方向性。在图书馆备考的半年,忙里偷闲看了很多摄影教程,开始有计划的试验,并分门别类;然后慢慢的尝试夜景,逐渐走出校门,寻找城市的影子。于是便有了这张照片。地点是重庆南路与淮海中路交叉的天桥,朝着外滩的方向。记得在这里拍完之后便去陆家嘴,拍到同样的流光,只是视野没有这样开阔。
这座城市是流动的。钢筋混凝土构成的管道里,无论是车辆还是人群都在无休止的挪动,首尾相接,甚至前仆后继。高楼之间有宽敞的光明大道,却没有丝毫可以停靠的空间;走得稍微慢一点儿, 就跟前方车辆之间形成真空,让人无法呼吸,后面的车辆也会鸣笛抗议:身处彼时彼地,面对前方精彩而模糊的节点,只剩一个方向。大路上有来有往,如同城市有出有进,也可能是出了再进,那就是从红光化身白光,可是相对于旁边这些静止的布景,终究还是过客。
那7年的时光,我也置身在这段红色光束里,那时遥看毕业后的前景,也是这般模糊的光明。然后变成了过客,行走在另一条路,前方依旧是模糊的光明,有点彷徨,也有点庆幸。既知身是客,何不贪欢?
2016.11.3 特隆赫姆
之前根本没想过会这么快写到特隆赫姆,即便写到这里,也没想过会选择这张照片。很早就已经决定用水边彩色的木房子代表这个地点,那张照片拍摄于2014年初来乍到的夏天;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备选项,有夏季和秋季在对面高地上拍摄的城市全景图、在山里拍到的叶子和镜湖、蓝天蓝海间红顶白身的灯塔,还有北欧最古老教堂上方的星空和极光:雪景的优先级原本没有这么高。在以前,如果被问及对这座城市的印象,我应该会依次说出:蓝天,绿,山,秋叶,极光,Trondheim Panorama,最后才是雪。这里的雪很慷慨,配上北欧特有的建筑风格,很有wonderland的味道,而我每年也会认真拍摄一场雪景,每次都很享受很满足。可是,在我的印象里,为什么雪会排在后面呢?大概是因为,对北方长大的我而言,雪一直都不算新奇的事物。从小时候起,一直到现在,虽然冬天都会盼雪,却没想过把它上升到能够标记一个地点的高度。
今天我却找到了特隆赫姆雪之于我新的意义。起因当然是今天的一场雪,特别之处在于这是今年的初雪,而且在印象中,它比往年来得早,规模大。前年十月末我在斯京参加NSCM,去年同样的时间为了同样的事情在塔林,往后推两三周,记忆中并没有雪的影子。早晨醒的很早,接近8点钟出门,看了一小段日出和朝霞(>_<),感觉是个好天气;9点过后听到窗外窸窣,惊喜的发现初雪不期而至;根据经验断定它应该是雨夹雪之类的小试探,可是中午买饭时地面踩上去已是咯吱有声。雪下了整整一个白天。从头至尾没有附加丝毫期待,所见所之却每每都是惊喜,是一种久违的感觉。前段时间追极光遇到太多次满怀期待后的失望,把这种小确幸衬托得弥足珍贵。回家午睡的路上经过办公楼前的小树林,惊喜的发现雪花铺在金黄的落叶上,冰晶有了温度,黄叶显得有些高冷,与在阳光下那种最后一次燃烧的热烈姿态相比别有风味。雪来的太早,来的太盛,半树秋叶还没来得及掉下。雪花笔直地落,积攒在叶子之间;然后,几乎是以固定的频率,达到临界重量的雪团不断滑落,同时摘下承载它的叶子;洁白与金黄就这样均匀滴落,从容的涂抹着树冠所覆盖的地面,远处的空间则是一片苍茫。站在树下看这种景象真的会出神,即便是现在坐在房间里想到那个情境还是感觉彼时彼处时间流淌的很慢。这就是今年的初雪给我的礼物,不用翘首以盼,不用专程取景,工作间隙往窗外一瞥,它来了,回办公室的路上驻足一望,就看到最喜欢的构图。
如此美好的相遇当然要引发回味,唤起思考。我要回想一下是否在别处还看到过白雪黄叶融于一体的景象,答案当然是没有,这种巧合即便在这里也至少是三年一遇的频率。于是开始思考为什么在其他地方见不到这样。在家乡见不到是因为那里四季分明,一年被严格四等分,树叶在第三份的前半段几乎都早已掉光,而雪则在第四份的后半段才姗姗迟来。在……思维突然断线,因为意识到除了家和这里,我居然从未曾在其他地方看到过雪的踪影!2008年长江流域雪灾,我已早早回家,没能在上海看到被雪的校园;平常,隔年或许会有一两次淅淅沥沥的小雪,不过能被这么形容的,大概也不能称之为雪了。除此之外,在日本的时候好像遇到过一次雨夹雪,在斯京也有那么一次,在其他城市就再也没有跟雪沾边的经历了。大概是因为我的出行主要集中在夏秋吧。无论如何,在故乡之外唯一一座真正看过雪的城市,这一点一经发掘出来,就立刻让我对特隆赫姆的雪产生了新的感情,从本科求学开始,居然已经在外地漂泊10年,在有雪的特隆赫姆生活将近三年之后突然发现,在冬天某些特定的时候,这个离祖国万里之遥的城(Xiao)市(Zhen)居然比上海更能让我想起家乡。
在今天写特隆赫姆,雪就注定会成为所选照片里的元素。为了首尾呼应,照顾最初的想法,被雪覆盖的水边彩色房子就出现在了这里。这张照片是去年1月份拍的。
从今天开始北欧进入冬令时,阳光来的稍早,夜幕落的更早,一直持续到明年3月。天气开始变得阴翳,不知不觉间耳边就会响起淅淅沥沥的雨声。心情突然变得很沉静,的确,适合思考和回忆的季节到了。有感觉的时候,就早早回家,关掉房里的灯,身边摆一只电暖,桌上燃起两只蜡烛,偶尔放上一两只歌,然后慢慢的把心情变成屏幕上的文字,这是我今天为这个冬季安排的活动。不能控制的是天气,如果能像现在这样从窗外传来细雨滴落的声音,那固然是极好的;如果是晴天,月光透过窗帘淡淡的铺在肩上,配上外面清冷的空气,也很有味道;更令人期待的,是一个月后不时到访的夜雪,一团团不停的飘落,密实但不发出一点儿声响,那时就要卷起窗帘,就着蜡烛和路灯的光慢慢欣赏。即便是最无聊的时刻,就是那单纯布满乌云、没有任何修饰的夜晚,想来应该也是迷人的,在万籁俱寂中随意码字,也是一种难得的享乐。
主题我也已经拟好,就是这个题目。不知不觉已经在挪威经历了3个秋天,这段时间经历了很多。回顾一下,我觉得工作以外的事情,最让自己开心的就是我一直保持着摄影和旅行的爱好,去了不多不少的地方,拍了不好不坏的照片,在这两个方面,没有任何可以引为骄傲的成就,却可以称得上欣然自足,自以为爱好得恰到好处。而我也要自省。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借助便捷的网络在朋友圈快速标记,却是图片远远多于文字,而仅有的文字无论深度和温度都远远不足。我并不期望朋友们可以了解甚至记住我的行程、心情,可是当自己翻阅那些即时状态发现在9张图片之外没有任何可称为记录、可触发回忆的内容的时候,我发现那些足迹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变得模糊,旅行的意义于是变得很淡。平均下来,朋友圈的内容大概是9张图搭配20个字,而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这样其实会使图片变得很廉价。图的价值该怎样衡量呢?点赞的数量当然是其中一个指标。但这项功能的技术细节注定它只能是一个瞬时的指标。点赞这个动作只需要调动一根手指,在几百个毫秒之内完成。经过不长的一段时间之后,点赞者很可能会忘记自己赞的初衷。微信在设计之初就很明白这一点,所以并不会留下任何与赞有关的记录,稍微偏执一些,可不可以这么说呢?被赞之后其实就是被遗忘。从这个角度说,微信其实比ins更像ins —— 至少在ins的一个隐秘的角落里还存有你赞的历史。微博给赞过的内容开辟了一个角落,而实话实说,真正会认真利用这个功能的人又有多少呢?我也是近期才意识到,每天拿出一点时间回顾一下自己赞过的内容,回忆一下当时赞的原因和心情,或许比疲惫的follow爆炸式增长的新鲜事要有意义的多。那么有没有比点赞更具有延续性的图片的评价标准呢?我想,那就是它所表达的思想和引起的思考了,而此两者共同的载体就是文字。一幅名画,会有一代又一代的评论家为它著书立传,会有诗人孜孜不倦的为它吟唱,与之相关的文字的数量和美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它的价值。按照这个标准,照片的价值比画作就少了许多,不过,一张有故事的照片还是会被按上有温度的文字。那么我的照片呢?它们绝不是masterpiece,但是每张搭配20/9个字感觉还是太简单了一些。我觉得,我用心拍摄,用心挑选,又用心后期(我从不避讳后期,因为这是摄影技术和乐趣的延续,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过的照片,附上自己写的一段大概几百个文字,应该是不为过的。于是我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就是为自己的照片重新标记一下价码。受时间和精力所限,我只能挑出寥寥数张来写一下。选择的标准呢,就是按自己去过的地点分类,每个地点只选一张。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当我完成这个计划以后,把这些文字按照时间轴整理一下,就是一个剪辑,装着三年来业余生活中我最难忘的片段,标记着时间、地点、图像和心情。写作的过程不会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信马由缰,心之所至,就是落笔之处,这才是冬夜札记的精神所在。
2016.11.1 上海
![]() |
2007到2014,我在上海生活了7年。有意思的是,前三年对这座城市的印象几乎为零。校园在几乎不能称作上海的闵行区,而我也心安理得的在围墙内度过了差不多1000天。每周去一趟校外超市,偶尔去校门前的黑暗料理街聚餐,其余大部分课余时间就在寝室内吃外卖打游戏看动漫,那是记忆中很长的一段灰色地带,现在试着回忆,最先浮现的是仙剑4,汉之云,一次只记得地名的社会实践还有难忘的流体力学。这三年我并不喜欢,因为伴随着太多的自责和空虚,还有太多遗憾,在最自由的时间,挥霍了无尽的可能性。大四开始对上海的印象渐渐清晰起来,虽然有大半年的时间把自己关在图书馆备考,却总有时间到市区短暂停留。最熟悉的是现在已经不存在的那个区。淮海路和复兴公园,现在想来不知为何好像只剩秋天的印象,夏天的记忆非常模糊,大概是因为法桐的关系。
研一,开始骑行,感觉从这时候开始,真正认识所生活的城市。骑到松江,到金山,到滴水湖;还有一次通宵骑车,途径徐家汇到外滩,差一点就去了五角场,然后取道后滩返回;也曾单独骑车,乘轮渡到浦东,然后去陆家嘴。最近有一天晚上,突然想起958路公交线,沿途的一切异常清晰,原来是因为一次次骑车经过。同样的还有闵莘线。如果说之前到过的地方在脑海中是一个个孤立的点,那么现在点与点之间大部分已经勾连,初步形成网络。
然后真正开始熟悉徐家汇,当然还有后滩。其实在本科时也常常乘校车去徐家汇,可是印象却仅仅停留在美罗城和港汇;不知道徐汇公园,也不知道永新坊,更不知道过了天钥桥路的天桥之后道路延伸到哪里。还有日月光,还有后滩。奇怪的是对这些地方的记忆主要在夏天。接近融化的柏油路,江边的热风。
摄影应该是从大二开始的。从寝室拍到校园,有点缺乏方向性。在图书馆备考的半年,忙里偷闲看了很多摄影教程,开始有计划的试验,并分门别类;然后慢慢的尝试夜景,逐渐走出校门,寻找城市的影子。于是便有了这张照片。地点是重庆南路与淮海中路交叉的天桥,朝着外滩的方向。记得在这里拍完之后便去陆家嘴,拍到同样的流光,只是视野没有这样开阔。
这座城市是流动的。钢筋混凝土构成的管道里,无论是车辆还是人群都在无休止的挪动,首尾相接,甚至前仆后继。高楼之间有宽敞的光明大道,却没有丝毫可以停靠的空间;走得稍微慢一点儿, 就跟前方车辆之间形成真空,让人无法呼吸,后面的车辆也会鸣笛抗议:身处彼时彼地,面对前方精彩而模糊的节点,只剩一个方向。大路上有来有往,如同城市有出有进,也可能是出了再进,那就是从红光化身白光,可是相对于旁边这些静止的布景,终究还是过客。
那7年的时光,我也置身在这段红色光束里,那时遥看毕业后的前景,也是这般模糊的光明。然后变成了过客,行走在另一条路,前方依旧是模糊的光明,有点彷徨,也有点庆幸。既知身是客,何不贪欢?
2016.11.3 特隆赫姆
![]() |
之前根本没想过会这么快写到特隆赫姆,即便写到这里,也没想过会选择这张照片。很早就已经决定用水边彩色的木房子代表这个地点,那张照片拍摄于2014年初来乍到的夏天;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备选项,有夏季和秋季在对面高地上拍摄的城市全景图、在山里拍到的叶子和镜湖、蓝天蓝海间红顶白身的灯塔,还有北欧最古老教堂上方的星空和极光:雪景的优先级原本没有这么高。在以前,如果被问及对这座城市的印象,我应该会依次说出:蓝天,绿,山,秋叶,极光,Trondheim Panorama,最后才是雪。这里的雪很慷慨,配上北欧特有的建筑风格,很有wonderland的味道,而我每年也会认真拍摄一场雪景,每次都很享受很满足。可是,在我的印象里,为什么雪会排在后面呢?大概是因为,对北方长大的我而言,雪一直都不算新奇的事物。从小时候起,一直到现在,虽然冬天都会盼雪,却没想过把它上升到能够标记一个地点的高度。
今天我却找到了特隆赫姆雪之于我新的意义。起因当然是今天的一场雪,特别之处在于这是今年的初雪,而且在印象中,它比往年来得早,规模大。前年十月末我在斯京参加NSCM,去年同样的时间为了同样的事情在塔林,往后推两三周,记忆中并没有雪的影子。早晨醒的很早,接近8点钟出门,看了一小段日出和朝霞(>_<),感觉是个好天气;9点过后听到窗外窸窣,惊喜的发现初雪不期而至;根据经验断定它应该是雨夹雪之类的小试探,可是中午买饭时地面踩上去已是咯吱有声。雪下了整整一个白天。从头至尾没有附加丝毫期待,所见所之却每每都是惊喜,是一种久违的感觉。前段时间追极光遇到太多次满怀期待后的失望,把这种小确幸衬托得弥足珍贵。回家午睡的路上经过办公楼前的小树林,惊喜的发现雪花铺在金黄的落叶上,冰晶有了温度,黄叶显得有些高冷,与在阳光下那种最后一次燃烧的热烈姿态相比别有风味。雪来的太早,来的太盛,半树秋叶还没来得及掉下。雪花笔直地落,积攒在叶子之间;然后,几乎是以固定的频率,达到临界重量的雪团不断滑落,同时摘下承载它的叶子;洁白与金黄就这样均匀滴落,从容的涂抹着树冠所覆盖的地面,远处的空间则是一片苍茫。站在树下看这种景象真的会出神,即便是现在坐在房间里想到那个情境还是感觉彼时彼处时间流淌的很慢。这就是今年的初雪给我的礼物,不用翘首以盼,不用专程取景,工作间隙往窗外一瞥,它来了,回办公室的路上驻足一望,就看到最喜欢的构图。
如此美好的相遇当然要引发回味,唤起思考。我要回想一下是否在别处还看到过白雪黄叶融于一体的景象,答案当然是没有,这种巧合即便在这里也至少是三年一遇的频率。于是开始思考为什么在其他地方见不到这样。在家乡见不到是因为那里四季分明,一年被严格四等分,树叶在第三份的前半段几乎都早已掉光,而雪则在第四份的后半段才姗姗迟来。在……思维突然断线,因为意识到除了家和这里,我居然从未曾在其他地方看到过雪的踪影!2008年长江流域雪灾,我已早早回家,没能在上海看到被雪的校园;平常,隔年或许会有一两次淅淅沥沥的小雪,不过能被这么形容的,大概也不能称之为雪了。除此之外,在日本的时候好像遇到过一次雨夹雪,在斯京也有那么一次,在其他城市就再也没有跟雪沾边的经历了。大概是因为我的出行主要集中在夏秋吧。无论如何,在故乡之外唯一一座真正看过雪的城市,这一点一经发掘出来,就立刻让我对特隆赫姆的雪产生了新的感情,从本科求学开始,居然已经在外地漂泊10年,在有雪的特隆赫姆生活将近三年之后突然发现,在冬天某些特定的时候,这个离祖国万里之遥的城(Xiao)市(Zhen)居然比上海更能让我想起家乡。
在今天写特隆赫姆,雪就注定会成为所选照片里的元素。为了首尾呼应,照顾最初的想法,被雪覆盖的水边彩色房子就出现在了这里。这张照片是去年1月份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