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人群趋势研究报告》听课笔记
1、我们在想,这帮小孩儿为什么这么乐观?这么乐观是因为他们家里有钱了吗?后来发现不是。不是因为他家里储备了,而是因为这个世界真的给他储备了很多东西,他真的认为自己应该往最好的地方走。
2、95后是真正的【生于社会化媒体的一代】,资源的爆炸发生在他们很小的时候,他们所经历的宏观大环境的发展是【升级式】的,导致【成人期进一步前置】,更早探索自我,感知风险,更早看到和尝试机会。
3、90后遭遇过严重的污名期,后来又被捧臭脚。
4、对于80后:世界是没探完的地图,没去过的地方还未点亮,未知带来无限的惊喜,要上路要去远方。安全感来自确定的未来,为了未来可以牺牲当下。
80后隐喻:《海贼王》宝藏在未来,一次次再出发;《魔兽世界》里无限探索的空间
5、对于90后:自我和世界向他们打开了一扇窗,作为第一次面对“点亮的世界”的人群,感到手心冒汗的惊喜——恐惧和兴奋并存。大多数人选择收缩回小世界,找到自己的兴趣是最深度的惊喜。
90后隐喻:《小时代》的社会险恶;《银魂》一样,守护我的小世界
6、对于95后:关于自我和世界的地图都已点亮,不再需要固守自我小世界,95后是一群淡定自在的吟游诗人,向外走出去。自我的可能性并不依附或受限于外界,世界是变化而流动的,惊喜来自于自己创造出全新而有意义的东西,实现自我存在的意义和对世界的回馈。
95后隐喻:《阿松》代表自我的多元
7、从小浸淫在超多选择中的95后,接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见识会更多元化。95后从小的消费选择多,经过长年累月的锻炼,现在买东西对于自己需要什么非常清楚,所以判断事物的决策链更短。
8、95后在探索自我的过程中较少地计较利益得失。将冒险和随机视为学习的机会,包容对待传统观念规则和新技术,欣喜地应对和实验,认为每一种存在都值得被开发。努力保持在多领域探索和表达,期待其他视角的碰撞
9、面对更大的竞争,95后对自我和自我可能边界的认知清醒,更加坦然且擅长与陌生人交流。对协作和共创的意愿更加明显——因为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激发灵感去超越常规的途径,也是获得形式效率的技巧。联盟:跨校跨省跨国的各种学生组织或活动,在学生生活中非常普遍。
10、很多95后从很小就知道自己要什么,当你真正知道自己要什么,你的压力更大,因为机会很多,自我期待会很高。
11、对于95后来说,很早就接触社会,社会不是终点,是起点,是基础。
12、95后在给你讲我在干什么;90后在给你讲我在想什么,我想干什么,我不得什么。
12、95后:每个人都有机会,而你什么都干不出来的时候,你就自责了。
13、90后:谁有勇气搞出来谁牛逼。
95后:谁搞出来牛逼的事谁牛逼。
14、越是个体化的社会,那么集体体现在哪儿?越该有集体管住他们,因为个人无处安放。他们也许不拥护政府,但拥抱整个东方文化,体现在对国风,对民族主义的拥抱。
15、我要自律,我有很多机会,我要出人头地,而只有深扎进去才有可能。
16、很早就动手了,就有失败了。
17、哪怕有争议,也好过匠心的温暖。
18、90后守护小世界,聚焦当下,理性平衡;品质生活不等于车和房,而是清晰具体的,在日常生活即可实现,当下的快乐。
而95后并不固守小世界,当下即未来,他们更淡定,因此热衷于对日常生活做些实验,希望能把每天的生活过成“创造生活”
19、90后:向外寻求新体验;追求日常生活有更多的变化;低门槛,低成本。
95后:日常生活体验的突破;追求对日常生活体验的真正创新;“创新”不只是一个标签,而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20、90后渴望成为“不普通的普通人”,摆脱符号化外在个性,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围绕它构建小世界。
95后找到兴趣爱好已经不再那么困难和时间紧迫,他们进一步强调通过创造来更深化自我认知和表达,并且更敢于向外探索,尝试不同领域之间的碰撞激发。
21、对90后来说,最好的状态是“独而不孤”,保持“独”的前提下,找到志同道合者。
对95后来说,个人空间的维护(“独”)并不是最大的挑战,找到志同道合者也容易,并不缺乏存在感,因此,形态更多样,社交图谱海量庞杂,流动的弱关系表现鲜明。
22、90后要求品牌回到普通人,着眼于理解日常生活中个体的渴望与局限,要求品牌能以情感的表达和释放为中心,提供缓冲与慰藉,而不是理性论断与施加压力;要求能提供一个个能感同身受,重新激发心灵的身边榜样故事,一个个温暖人心的真切体验。
95后对于同理心的要求依然存在,但是在这基础之上,在同样的生活情境中,面对同样的机遇和挑战,年轻人更期待看到品牌以实际行动明确表达自己的信念,带领并激励自己行动。
23、反思追热点:你天天追热点,你怎么不去做新闻联播啊?
24、吐槽杜蕾斯:什么都说一嘴,挺聪明的,就是挺讨厌的。
25、说一件事很容易成,说十件事就很难了。
26、抓下一步的观点,什么是娱乐的下一个看法。
27、好玩,好玩,再好玩一点。
28、对世界的看法要犀利。
29、我所有的努力就为说着一件事。
30、没有观点和看法,不知道你要说什么。
2、95后是真正的【生于社会化媒体的一代】,资源的爆炸发生在他们很小的时候,他们所经历的宏观大环境的发展是【升级式】的,导致【成人期进一步前置】,更早探索自我,感知风险,更早看到和尝试机会。
3、90后遭遇过严重的污名期,后来又被捧臭脚。
4、对于80后:世界是没探完的地图,没去过的地方还未点亮,未知带来无限的惊喜,要上路要去远方。安全感来自确定的未来,为了未来可以牺牲当下。
80后隐喻:《海贼王》宝藏在未来,一次次再出发;《魔兽世界》里无限探索的空间
5、对于90后:自我和世界向他们打开了一扇窗,作为第一次面对“点亮的世界”的人群,感到手心冒汗的惊喜——恐惧和兴奋并存。大多数人选择收缩回小世界,找到自己的兴趣是最深度的惊喜。
90后隐喻:《小时代》的社会险恶;《银魂》一样,守护我的小世界
6、对于95后:关于自我和世界的地图都已点亮,不再需要固守自我小世界,95后是一群淡定自在的吟游诗人,向外走出去。自我的可能性并不依附或受限于外界,世界是变化而流动的,惊喜来自于自己创造出全新而有意义的东西,实现自我存在的意义和对世界的回馈。
95后隐喻:《阿松》代表自我的多元
7、从小浸淫在超多选择中的95后,接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见识会更多元化。95后从小的消费选择多,经过长年累月的锻炼,现在买东西对于自己需要什么非常清楚,所以判断事物的决策链更短。
8、95后在探索自我的过程中较少地计较利益得失。将冒险和随机视为学习的机会,包容对待传统观念规则和新技术,欣喜地应对和实验,认为每一种存在都值得被开发。努力保持在多领域探索和表达,期待其他视角的碰撞
9、面对更大的竞争,95后对自我和自我可能边界的认知清醒,更加坦然且擅长与陌生人交流。对协作和共创的意愿更加明显——因为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激发灵感去超越常规的途径,也是获得形式效率的技巧。联盟:跨校跨省跨国的各种学生组织或活动,在学生生活中非常普遍。
10、很多95后从很小就知道自己要什么,当你真正知道自己要什么,你的压力更大,因为机会很多,自我期待会很高。
11、对于95后来说,很早就接触社会,社会不是终点,是起点,是基础。
12、95后在给你讲我在干什么;90后在给你讲我在想什么,我想干什么,我不得什么。
12、95后:每个人都有机会,而你什么都干不出来的时候,你就自责了。
13、90后:谁有勇气搞出来谁牛逼。
95后:谁搞出来牛逼的事谁牛逼。
14、越是个体化的社会,那么集体体现在哪儿?越该有集体管住他们,因为个人无处安放。他们也许不拥护政府,但拥抱整个东方文化,体现在对国风,对民族主义的拥抱。
15、我要自律,我有很多机会,我要出人头地,而只有深扎进去才有可能。
16、很早就动手了,就有失败了。
17、哪怕有争议,也好过匠心的温暖。
18、90后守护小世界,聚焦当下,理性平衡;品质生活不等于车和房,而是清晰具体的,在日常生活即可实现,当下的快乐。
而95后并不固守小世界,当下即未来,他们更淡定,因此热衷于对日常生活做些实验,希望能把每天的生活过成“创造生活”
19、90后:向外寻求新体验;追求日常生活有更多的变化;低门槛,低成本。
95后:日常生活体验的突破;追求对日常生活体验的真正创新;“创新”不只是一个标签,而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20、90后渴望成为“不普通的普通人”,摆脱符号化外在个性,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围绕它构建小世界。
95后找到兴趣爱好已经不再那么困难和时间紧迫,他们进一步强调通过创造来更深化自我认知和表达,并且更敢于向外探索,尝试不同领域之间的碰撞激发。
21、对90后来说,最好的状态是“独而不孤”,保持“独”的前提下,找到志同道合者。
对95后来说,个人空间的维护(“独”)并不是最大的挑战,找到志同道合者也容易,并不缺乏存在感,因此,形态更多样,社交图谱海量庞杂,流动的弱关系表现鲜明。
22、90后要求品牌回到普通人,着眼于理解日常生活中个体的渴望与局限,要求品牌能以情感的表达和释放为中心,提供缓冲与慰藉,而不是理性论断与施加压力;要求能提供一个个能感同身受,重新激发心灵的身边榜样故事,一个个温暖人心的真切体验。
95后对于同理心的要求依然存在,但是在这基础之上,在同样的生活情境中,面对同样的机遇和挑战,年轻人更期待看到品牌以实际行动明确表达自己的信念,带领并激励自己行动。
23、反思追热点:你天天追热点,你怎么不去做新闻联播啊?
24、吐槽杜蕾斯:什么都说一嘴,挺聪明的,就是挺讨厌的。
25、说一件事很容易成,说十件事就很难了。
26、抓下一步的观点,什么是娱乐的下一个看法。
27、好玩,好玩,再好玩一点。
28、对世界的看法要犀利。
29、我所有的努力就为说着一件事。
30、没有观点和看法,不知道你要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