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来的“神剧”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不看任何电视剧。国产剧应该是2003年后彻底没碰过,有限的几部欧美剧也是后来因为工作需要看了几个。不看的原因也简单,觉得一部剧短则十集长则N季数十集,杀不起那个时间。
最近有了更多点时间可杀,便又会忍不住心痒痒想找几部被无数人推荐过的“神剧”来观摩一番,一窥究竟。《黑镜》够短,所以选了它。但老实说,失望是远多于期望的。那些被人们“封神”的部分,实则是在太多反乌托邦软科幻片里早已出现过的题旨和诉求,就完成度而言,除了第一季的第二集《1500万的价值》外,其余都有明显的瑕疵和力不从心。剥离了科幻元素的第一季第一集《国歌》和第二季第三集《瓦尔多时刻》,则有着突兀的浮夸,像是捧着一张抗议口号的二愣子在声嘶力竭地游行示威。示威当然也没什么不好,但是拿电影示威,就不如思考来得有趣和有效。
需要申明的一点是,我十分尊重很多欧美日剧的水平。由于有了更多空间和余地,一部制作精良的电视剧能比一部制作精良的电影,在人物刻画和更多细节呈现上提供更趋丰富和完满的表现。在这方面,典型如《兄弟连》,这部堪称“战争百科全书”的迷你剧具备任何一部战争电影难以实现的丰富和维度,它能够从战争伦理的严肃讨论、真实战场的细节还原、众多人物的描写刻画、战争中被摧毁的肉体与心灵、以及反观敌人等多重视角去复盘二战,但在那么多经典二战电影中,能在这其中某一点上做好的,就已经殊为不易了。
坦白说,我觉得国产剧与欧美日剧的差距比电影更显巨大。虽然在我看过的几乎每一部剧里都有这样或那样明显的缺陷,但是在第一时间得到的直观印象中,它们的优点——那些被编剧精心雕琢过的人物和台词——会更加鲜明,鲜明到你愿意轻易谅解那些缺陷,就像你更愿意谅解一个真诚而有趣的人。
同时我发现一个值得玩味的有趣现象就是,在互联网上,这些“神剧”们总是拥有远超电影的超高评分。而且,不仅国内的豆瓣如此,国外的IMDB也不例外。“神剧”动辄9分以上的高分,似乎是它们优异品质和超高人气的铁证,也因此,在我们这个时代,一部深入人心的美剧似乎远比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或是金棕榈得主在流行文化上具备更大的影响力。
但,难道这些“神剧”们真的就比那么多在电影史上熠熠发光的杰作更好吗?恐怕没有人会得出这样的答案。
我一直对这个现象心存好奇,却又始终疑惑不解,究竟是什么心理让差不多是同一批用户(当然,电影和电视剧的观众虽然有不少重叠,但也无疑有相当的出入)在对待电影和电视剧的评价上出现差异如此巨大的分野。直到我多看了几部剧以后,才渐渐明白,也许那是因为剧是需要追的,而追剧的人多少会像一个追星的人那样,在那些他倾注了大量时间和情感的人物角色上寻找移情和代入感。简而言之,追剧的观众都会乐于看到那些自己熟悉的角色继续从前的故事,出现在自己面前,哪怕那些故事很多时候只不过是把旧有的套路改头换面重来一遍。这就好比,我们总是会乐于在某篇文章里读到自己熟悉的某个人和事,又或是某家小店,会因为在某张别人的照片里看见自己曾看见的风景而会心一笑,会不自觉地从他人的闲言碎语中寻找自己熟悉的元素和八卦。我们喜欢这一切,仅仅是因为我们熟悉这一切而已。
所以,追剧的人总能在第一时间重新陪那些主创开启一段新的旅程,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段新的旅程越是陷入某种我们熟悉的套路,或许越是让人感到心理满足。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几乎每部剧(再神的“神剧”也难以例外)都难免逐渐走上下坡路的时候,第一季之后的若干季续作,却往往在网站上得到更高的评分。给一部自己喜欢的剧打分,早已不是一种文化审美行为,而更接近于粉丝拥趸行为。
在我看来,大部分所谓的“神剧”到头来都没那么神,那些被神话了的传说,都是粉丝们的狂热和移情使然。人们追捧新一季的《傲骨贤妻》《欲望都市》和《生活大爆炸》,就和追捧一位当红偶像没有区别,等到它们的人气像偶像一样有朝一日渐趋低迷,也难免会被制作方束之高阁,归根到底,它们和明星偶像一样,最大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粉丝的人气。
你很可能又要拿《纸牌屋》《西部世界》或是《黑镜》这样更显深刻的“神剧”来堵我的嘴。但是,对不起。《纸牌屋》在讨论政治维度而言远不及《华府千秋》和《当代奸雄》;《西部世界》最大的亮点——它的设定,也只不过是取了40多年前的同名电影的三分之一而已,当然,那部电影的完成度实在让人不敢恭维;至于《黑镜》,它在探讨媒体形态方面显然不及《电视台风云》和《登龙一梦》,在对科技的忧思和焦虑方面甚至都不如《千钧一发》和《机械姬》这样不算登堂入室的小品。
当然,我不会否认确有在品质上完全能够与经典电影平起平坐的“神剧”存在,常年霸占各类电视剧排行榜前几位的《黑道家族》《冰与火之歌》和《绝命毒师》,很可能符合一部真正“神剧”的标准。但,鉴于要从浩如烟海的剧集当中挑出几部真正的神剧扔然相当费时费力(且不保证不会空手而返)。所以,我还是更倾向于回到电影的怀抱。
最近有了更多点时间可杀,便又会忍不住心痒痒想找几部被无数人推荐过的“神剧”来观摩一番,一窥究竟。《黑镜》够短,所以选了它。但老实说,失望是远多于期望的。那些被人们“封神”的部分,实则是在太多反乌托邦软科幻片里早已出现过的题旨和诉求,就完成度而言,除了第一季的第二集《1500万的价值》外,其余都有明显的瑕疵和力不从心。剥离了科幻元素的第一季第一集《国歌》和第二季第三集《瓦尔多时刻》,则有着突兀的浮夸,像是捧着一张抗议口号的二愣子在声嘶力竭地游行示威。示威当然也没什么不好,但是拿电影示威,就不如思考来得有趣和有效。
需要申明的一点是,我十分尊重很多欧美日剧的水平。由于有了更多空间和余地,一部制作精良的电视剧能比一部制作精良的电影,在人物刻画和更多细节呈现上提供更趋丰富和完满的表现。在这方面,典型如《兄弟连》,这部堪称“战争百科全书”的迷你剧具备任何一部战争电影难以实现的丰富和维度,它能够从战争伦理的严肃讨论、真实战场的细节还原、众多人物的描写刻画、战争中被摧毁的肉体与心灵、以及反观敌人等多重视角去复盘二战,但在那么多经典二战电影中,能在这其中某一点上做好的,就已经殊为不易了。
坦白说,我觉得国产剧与欧美日剧的差距比电影更显巨大。虽然在我看过的几乎每一部剧里都有这样或那样明显的缺陷,但是在第一时间得到的直观印象中,它们的优点——那些被编剧精心雕琢过的人物和台词——会更加鲜明,鲜明到你愿意轻易谅解那些缺陷,就像你更愿意谅解一个真诚而有趣的人。
同时我发现一个值得玩味的有趣现象就是,在互联网上,这些“神剧”们总是拥有远超电影的超高评分。而且,不仅国内的豆瓣如此,国外的IMDB也不例外。“神剧”动辄9分以上的高分,似乎是它们优异品质和超高人气的铁证,也因此,在我们这个时代,一部深入人心的美剧似乎远比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或是金棕榈得主在流行文化上具备更大的影响力。
但,难道这些“神剧”们真的就比那么多在电影史上熠熠发光的杰作更好吗?恐怕没有人会得出这样的答案。
我一直对这个现象心存好奇,却又始终疑惑不解,究竟是什么心理让差不多是同一批用户(当然,电影和电视剧的观众虽然有不少重叠,但也无疑有相当的出入)在对待电影和电视剧的评价上出现差异如此巨大的分野。直到我多看了几部剧以后,才渐渐明白,也许那是因为剧是需要追的,而追剧的人多少会像一个追星的人那样,在那些他倾注了大量时间和情感的人物角色上寻找移情和代入感。简而言之,追剧的观众都会乐于看到那些自己熟悉的角色继续从前的故事,出现在自己面前,哪怕那些故事很多时候只不过是把旧有的套路改头换面重来一遍。这就好比,我们总是会乐于在某篇文章里读到自己熟悉的某个人和事,又或是某家小店,会因为在某张别人的照片里看见自己曾看见的风景而会心一笑,会不自觉地从他人的闲言碎语中寻找自己熟悉的元素和八卦。我们喜欢这一切,仅仅是因为我们熟悉这一切而已。
所以,追剧的人总能在第一时间重新陪那些主创开启一段新的旅程,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段新的旅程越是陷入某种我们熟悉的套路,或许越是让人感到心理满足。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几乎每部剧(再神的“神剧”也难以例外)都难免逐渐走上下坡路的时候,第一季之后的若干季续作,却往往在网站上得到更高的评分。给一部自己喜欢的剧打分,早已不是一种文化审美行为,而更接近于粉丝拥趸行为。
在我看来,大部分所谓的“神剧”到头来都没那么神,那些被神话了的传说,都是粉丝们的狂热和移情使然。人们追捧新一季的《傲骨贤妻》《欲望都市》和《生活大爆炸》,就和追捧一位当红偶像没有区别,等到它们的人气像偶像一样有朝一日渐趋低迷,也难免会被制作方束之高阁,归根到底,它们和明星偶像一样,最大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粉丝的人气。
你很可能又要拿《纸牌屋》《西部世界》或是《黑镜》这样更显深刻的“神剧”来堵我的嘴。但是,对不起。《纸牌屋》在讨论政治维度而言远不及《华府千秋》和《当代奸雄》;《西部世界》最大的亮点——它的设定,也只不过是取了40多年前的同名电影的三分之一而已,当然,那部电影的完成度实在让人不敢恭维;至于《黑镜》,它在探讨媒体形态方面显然不及《电视台风云》和《登龙一梦》,在对科技的忧思和焦虑方面甚至都不如《千钧一发》和《机械姬》这样不算登堂入室的小品。
当然,我不会否认确有在品质上完全能够与经典电影平起平坐的“神剧”存在,常年霸占各类电视剧排行榜前几位的《黑道家族》《冰与火之歌》和《绝命毒师》,很可能符合一部真正“神剧”的标准。但,鉴于要从浩如烟海的剧集当中挑出几部真正的神剧扔然相当费时费力(且不保证不会空手而返)。所以,我还是更倾向于回到电影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