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uis Giannetti《认识电影》读书笔记 第一章
第一章 摄影
【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
电影的三种主要风格:现实主义、经典主义和形式主义。现实主义电影艺术的特性就是使艺术处于隐蔽的地位;形式主义也被称为表现主义,其影片中存在高度的修饰和对现实的重新塑造;大多数电影属于以上两个极端之间的范畴,评论家就把这些影片归为经典影片。
电影的三种主要类型:纪录片、故事片和先锋派影片。
【镜头】
电影镜头通常可分为大全景、全景、全身镜头、中景、特写、大特写等。深焦距镜头实际就是全景或者大全景,也称广角镜头。大全景常用于拍摄外景,显示空旷的画面,也被称为基调镜头,适用于拍摄史诗风格的影片,惯用这类镜头的导演包括格里菲斯、谢尔盖·爱森斯坦、约翰·福特、黑泽明和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卓别林和其他喜剧演员喜欢用全身镜头;中景的人物只照到膝盖或腰部,一般分二人中景、三人中景和肩以上镜头;特写不显示场景,例如脸;大特写更进一步,通常表现某人的眼部或嘴。
【角度】
现实主义传统的导演倾向于不采用极端的角度,他们的场景大多是从人眼的高度摄取的,但平视镜头很少能产生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因为他们的角度是正常的,特别适用于拍摄介绍性场景时。
拍摄电影时有5种角度可供采用:鸟瞰、俯拍、平视、仰拍、倾斜。
我们平时很少从鸟瞰角度俯瞰世界,导演往往避免将摄影机置于这种位置,但是这种角度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有些导演如希区柯克和弗里茨·朗,他们的主题常围绕着人的命运,就喜欢使用俯拍镜头。
采用俯拍角度取景时,摄影机是放在升降机上或某个自然的高处的。俯拍镜头不宜表现速度,但用来显示沉闷是有效的。俯拍镜头会使背景和环境突出,而使人物失去光彩。这种角度用于表达人物的自卑感是有效的。
仰拍镜头与俯拍镜头有相反的效果。这类镜头能增加高度,加强画面的垂直感。运动的速度会加快,使狂暴的场面显得更加混乱。仰拍镜头会使得银幕形象给人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产生不安全感和压抑感。人物从低处拍摄会让人觉得恐怖和敬畏。因而宣传片和英雄片中常采用这种角度。
倾斜角度常被用于拍摄主观镜头,例如跌跌撞撞、站立不稳的醉汉。倾斜镜头能产生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感受,在某些暴力场面中是有效的。
【明暗】
导演通过聚光灯的指向,可以左右观众的注意力。
喜剧片和音乐片一般采用高调,画面明亮,很少阴影;悲剧和情节剧采用高反差基调,用光生硬,有时带有浓重的黑色条纹;神秘片和恐怖片则一般采用低调、模糊不清、阴暗的背景使气氛更为强烈。
灯光自下而上地照亮面部,即使演员毫无表情,也会产生一种罪恶的感觉。如果在光源前面有某些东西加以遮拦,就会产生恐怖效果,使观众有一种不安全感。
过度曝光用于表现梦幻场面十分有效。
逆光照明:将人物置于一种单光源之前(例如一扇明亮的窗子),以此创造出一种柔和的剪影效果。
【彩色】
心理学家发现,大多数人对画面的线条组合十分注意,但对色彩却不留意,看到的只是人物而非氛围。线条好比名词,而色彩属于形容词。
冷色调(蓝绿、蓝紫)代表安谧、孤独和庄严,还常常使影象淡化。暖色调(红、黄、橙色)代表不安、暴力和刺激,又常常使影象突出。
在彩色电影中,有时为了象征目的,也采用黑白摄影。
到了80年代,电脑技术发展了,黑白影片可以上色成为彩色影片,但此种技术会破坏镜头的原有结构,使重点转移。
【透镜、滤色镜、胶片、光学印片机和规格】
形式主义的导演常使用特种滤镜和透镜,使得一些特性强化,而另一些则受到限制。
透镜镜头可分为不变形的标准透镜、望远透镜和广角透镜。
望远透镜常用于从极远的距离拍摄特写,也叫长焦距镜头。拍摄镜头稍前稍后都会造成模糊不清,调焦不准,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技巧。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可随时调整焦距,使观众的视线随之变动,忽而看清前景、忽而看清后景,这种技巧称为飘移调焦,或选择调焦。长焦距镜头还能减弱不同景深之间的距离感,使影像变平。
广角透镜又叫短焦距透镜,用这种透镜拍摄的影片视觉范围较人眼所见到的宽广。常用于景深范围大的场合。透镜的视角越广,线条和形状的扭曲也越严重,特别是在图像的边缘部分。在广角透镜中,景物的前后距离会夸大,还可以突出运动物体与透镜方位靠近或离去的速度感。超广角透镜中焦距最短的为鱼眼透镜,变形也十分严重。
柔光镜能掩饰面部的细微皱纹和瑕疵。
电影胶片分为快片和慢片。快片对光极敏感,慢片对光的反应较慢,但慢片的色调总是比较逼真,彩色不会失去平衡,产生偏色现象。
快片一般用于拍摄纪录片,由于感光速度快,这种胶片现场就能使用。纪录片拍摄者不需要动用笨重的照明设备。但感光度高的胶片颗粒都比较粗,成像也就比较模糊。
光学印片机是电影中创造许多特殊效果的一种精巧的机器。它由摄影机和放映机两部分联合组成,利用这一机器,操作者就可以将胶片的任何部分重新组合。双重曝光是在同一格画面上先后两次安排影像的一种常用技术,导演由此能使双重现实同时出现在画面上。这一技术常用于表现幻想、梦境和超自然现象。除此之外,还有多次曝光。
【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
电影的三种主要风格:现实主义、经典主义和形式主义。现实主义电影艺术的特性就是使艺术处于隐蔽的地位;形式主义也被称为表现主义,其影片中存在高度的修饰和对现实的重新塑造;大多数电影属于以上两个极端之间的范畴,评论家就把这些影片归为经典影片。
电影的三种主要类型:纪录片、故事片和先锋派影片。
【镜头】
电影镜头通常可分为大全景、全景、全身镜头、中景、特写、大特写等。深焦距镜头实际就是全景或者大全景,也称广角镜头。大全景常用于拍摄外景,显示空旷的画面,也被称为基调镜头,适用于拍摄史诗风格的影片,惯用这类镜头的导演包括格里菲斯、谢尔盖·爱森斯坦、约翰·福特、黑泽明和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卓别林和其他喜剧演员喜欢用全身镜头;中景的人物只照到膝盖或腰部,一般分二人中景、三人中景和肩以上镜头;特写不显示场景,例如脸;大特写更进一步,通常表现某人的眼部或嘴。
【角度】
现实主义传统的导演倾向于不采用极端的角度,他们的场景大多是从人眼的高度摄取的,但平视镜头很少能产生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因为他们的角度是正常的,特别适用于拍摄介绍性场景时。
拍摄电影时有5种角度可供采用:鸟瞰、俯拍、平视、仰拍、倾斜。
我们平时很少从鸟瞰角度俯瞰世界,导演往往避免将摄影机置于这种位置,但是这种角度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有些导演如希区柯克和弗里茨·朗,他们的主题常围绕着人的命运,就喜欢使用俯拍镜头。
采用俯拍角度取景时,摄影机是放在升降机上或某个自然的高处的。俯拍镜头不宜表现速度,但用来显示沉闷是有效的。俯拍镜头会使背景和环境突出,而使人物失去光彩。这种角度用于表达人物的自卑感是有效的。
仰拍镜头与俯拍镜头有相反的效果。这类镜头能增加高度,加强画面的垂直感。运动的速度会加快,使狂暴的场面显得更加混乱。仰拍镜头会使得银幕形象给人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产生不安全感和压抑感。人物从低处拍摄会让人觉得恐怖和敬畏。因而宣传片和英雄片中常采用这种角度。
倾斜角度常被用于拍摄主观镜头,例如跌跌撞撞、站立不稳的醉汉。倾斜镜头能产生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感受,在某些暴力场面中是有效的。
【明暗】
导演通过聚光灯的指向,可以左右观众的注意力。
喜剧片和音乐片一般采用高调,画面明亮,很少阴影;悲剧和情节剧采用高反差基调,用光生硬,有时带有浓重的黑色条纹;神秘片和恐怖片则一般采用低调、模糊不清、阴暗的背景使气氛更为强烈。
灯光自下而上地照亮面部,即使演员毫无表情,也会产生一种罪恶的感觉。如果在光源前面有某些东西加以遮拦,就会产生恐怖效果,使观众有一种不安全感。
过度曝光用于表现梦幻场面十分有效。
逆光照明:将人物置于一种单光源之前(例如一扇明亮的窗子),以此创造出一种柔和的剪影效果。
【彩色】
心理学家发现,大多数人对画面的线条组合十分注意,但对色彩却不留意,看到的只是人物而非氛围。线条好比名词,而色彩属于形容词。
冷色调(蓝绿、蓝紫)代表安谧、孤独和庄严,还常常使影象淡化。暖色调(红、黄、橙色)代表不安、暴力和刺激,又常常使影象突出。
在彩色电影中,有时为了象征目的,也采用黑白摄影。
到了80年代,电脑技术发展了,黑白影片可以上色成为彩色影片,但此种技术会破坏镜头的原有结构,使重点转移。
【透镜、滤色镜、胶片、光学印片机和规格】
形式主义的导演常使用特种滤镜和透镜,使得一些特性强化,而另一些则受到限制。
透镜镜头可分为不变形的标准透镜、望远透镜和广角透镜。
望远透镜常用于从极远的距离拍摄特写,也叫长焦距镜头。拍摄镜头稍前稍后都会造成模糊不清,调焦不准,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技巧。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可随时调整焦距,使观众的视线随之变动,忽而看清前景、忽而看清后景,这种技巧称为飘移调焦,或选择调焦。长焦距镜头还能减弱不同景深之间的距离感,使影像变平。
广角透镜又叫短焦距透镜,用这种透镜拍摄的影片视觉范围较人眼所见到的宽广。常用于景深范围大的场合。透镜的视角越广,线条和形状的扭曲也越严重,特别是在图像的边缘部分。在广角透镜中,景物的前后距离会夸大,还可以突出运动物体与透镜方位靠近或离去的速度感。超广角透镜中焦距最短的为鱼眼透镜,变形也十分严重。
柔光镜能掩饰面部的细微皱纹和瑕疵。
电影胶片分为快片和慢片。快片对光极敏感,慢片对光的反应较慢,但慢片的色调总是比较逼真,彩色不会失去平衡,产生偏色现象。
快片一般用于拍摄纪录片,由于感光速度快,这种胶片现场就能使用。纪录片拍摄者不需要动用笨重的照明设备。但感光度高的胶片颗粒都比较粗,成像也就比较模糊。
光学印片机是电影中创造许多特殊效果的一种精巧的机器。它由摄影机和放映机两部分联合组成,利用这一机器,操作者就可以将胶片的任何部分重新组合。双重曝光是在同一格画面上先后两次安排影像的一种常用技术,导演由此能使双重现实同时出现在画面上。这一技术常用于表现幻想、梦境和超自然现象。除此之外,还有多次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