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是让他们没有遗憾的离开——读《最好的告别》
01
我亲历的葬礼有三个,我亲历的死亡有一个。那位长辈最后的那句“我忒难受了”让我终生难忘。
人最终的目的地都一样,那就是死亡。不管你这一生有多么精彩富有,在临死的那一刻,恐惧是相同的,对生的渴望也一定是相同的。
可有的人在与病痛抗争中日间败落,活的毫无快乐。
也有另外的一些人,他们终于对上帝举起白旗,接受了这样的安排,绝望等死。
还有一些人,他们理性并坦然的面对死亡,用尽一切办法来保证自己活着的最后的时间里满足自己最想要的基本需求,然后在家人的陪伴中,离去。
既然,所有的结果都是离开,那么怎样才是最好的告别?
02
今年年初,樊登读书会解读过阿图•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别》这本书。直到现在才真正把这本书读完。感悟颇多。
这是一本时时处处都在告诉我们如何应对死亡的书。
阿图•葛文德是一位医生,但本书并不完全以医生的视角来评判每一个人的死亡。
书中用若干个真实的人物,讲述每个终将离去的病人及家属在面对死亡这件事时所作出的选择与表现。每一个人几乎都潜意识的抵抗死亡,但对于死亡,人类无论使用怎样的战术,结局都只能是失败。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自禁的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很多次。联想到他们年迈的时候,作为子女该如何面对被病痛折磨着的他们,又该如何选择,才是对他们最好方式。
在看这一本书的时候,我曾连续两周夜夜做梦,有时候会在梦中惊醒。我知道,我深深的恐惧来自于对父母日渐苍老的身躯的担忧,和自己的无能为力。
面对至亲,即使是最好的告别,依然是没有再见的告别。这是想想都让人心痛的事。
但我依然会去思考,在这种心痛之中,该以怎样的方式,让离开的人,和留下的人都没有遗憾。
如果,到了那一天
我们需要确认:
他们最想要的是什么?
最不能承受的是什么?
为了最想要的可以承受哪些失去?
我们太习惯于自以为是,有时候我们认为好的,其实并不是对方需要的。
比如书中有一位老人,当辅助医疗机构的人问他最想要的是什么的时候,他回答只要能够让他正常吃东西看足球赛,他愿意承受任何痛苦。而他的子女们却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喜欢看足球赛这件事。
我们经常自以为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他的需求,但却不知道,当一个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过往在意的那些,都会变得无足轻重,内心里最真实的渴望这时候才凸显出来。毕竟谁都希望过没有遗憾的人生。
如果,到了那一天
我们需要做些事,
让他们感受到被需要,
被尊重。
即使是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人都需要自己是有价值的。那么如何让那些自己都不能正常行走、言语、进食、去洗手间的人们,去找寻他们的价值呢?
甚至我们都会觉得,世界上只有一个霍金,在只有一个指头能动的情况下创造价值吧。其实不然,有时候,对个人价值的衡量并不一定是社会意义,而是个人内心的满足。往往那些处在生命末期的人们,只要被需要,就会觉得自己有价值。
书中曾描述,在一家辅助医疗社区内,让老人们养小动物或花花草草,会有效延长他们的寿命,能够改善病人的精神状态,用药量明显见少。
即使是不能自理的人,也需要有自己的隐私和空间。
有太多的病人,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所有的事都要假手他人,为了确保他们的安全,他们没有自由,时刻活在护理人员的监控之下。
这在医护人员眼中是一种保护,但在病人心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侵犯?
书中也曾讲述过,给那些被诊断为不能自理的老人们一个可以独立上锁的房间,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怎样的积极作用。
如果,到了那一天
我们需要提前明确
在什么情况下,
选择结束痛苦,放弃治疗。
这是最艰难的选择。
没有一个人不希望自己寿终正寝,但现代社会,人们更多的是走在痛苦中。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人们被道德绑架严重。在很多老人病故之前,我们由于这样那样的理由,不惜一切代价去延长病人的寿命,却不知道,这样的做法,只是增加了他的痛苦。
书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身边也有更多。
病人生不如死,想要痛快了结,但家属却无法说服自己眼睁睁看着至亲等待死亡。有时候这是一个无法用理智来解决的问题。
所以,在最后的时候,我们需要提前明确,在怎样的情况下,为病痛中的至亲停止治疗,送他离开。
这是对生者的折磨,做这个决定并不容易。
看完这本书,我很久都沉浸在一种对死亡的思考中。现在我明白,在那场不知道会历时多久的告别尚未来临之前,我们能做的只有尽量满足他们的愿望,无论是以哪一种形式告别,至少可以让他们少一些遗憾,多一些放心。
我亲历的葬礼有三个,我亲历的死亡有一个。那位长辈最后的那句“我忒难受了”让我终生难忘。
人最终的目的地都一样,那就是死亡。不管你这一生有多么精彩富有,在临死的那一刻,恐惧是相同的,对生的渴望也一定是相同的。
可有的人在与病痛抗争中日间败落,活的毫无快乐。
也有另外的一些人,他们终于对上帝举起白旗,接受了这样的安排,绝望等死。
还有一些人,他们理性并坦然的面对死亡,用尽一切办法来保证自己活着的最后的时间里满足自己最想要的基本需求,然后在家人的陪伴中,离去。
既然,所有的结果都是离开,那么怎样才是最好的告别?
02
今年年初,樊登读书会解读过阿图•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别》这本书。直到现在才真正把这本书读完。感悟颇多。
这是一本时时处处都在告诉我们如何应对死亡的书。
阿图•葛文德是一位医生,但本书并不完全以医生的视角来评判每一个人的死亡。
书中用若干个真实的人物,讲述每个终将离去的病人及家属在面对死亡这件事时所作出的选择与表现。每一个人几乎都潜意识的抵抗死亡,但对于死亡,人类无论使用怎样的战术,结局都只能是失败。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自禁的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很多次。联想到他们年迈的时候,作为子女该如何面对被病痛折磨着的他们,又该如何选择,才是对他们最好方式。
在看这一本书的时候,我曾连续两周夜夜做梦,有时候会在梦中惊醒。我知道,我深深的恐惧来自于对父母日渐苍老的身躯的担忧,和自己的无能为力。
面对至亲,即使是最好的告别,依然是没有再见的告别。这是想想都让人心痛的事。
但我依然会去思考,在这种心痛之中,该以怎样的方式,让离开的人,和留下的人都没有遗憾。
如果,到了那一天
我们需要确认:
他们最想要的是什么?
最不能承受的是什么?
为了最想要的可以承受哪些失去?
我们太习惯于自以为是,有时候我们认为好的,其实并不是对方需要的。
比如书中有一位老人,当辅助医疗机构的人问他最想要的是什么的时候,他回答只要能够让他正常吃东西看足球赛,他愿意承受任何痛苦。而他的子女们却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喜欢看足球赛这件事。
我们经常自以为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他的需求,但却不知道,当一个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过往在意的那些,都会变得无足轻重,内心里最真实的渴望这时候才凸显出来。毕竟谁都希望过没有遗憾的人生。
如果,到了那一天
我们需要做些事,
让他们感受到被需要,
被尊重。
即使是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人都需要自己是有价值的。那么如何让那些自己都不能正常行走、言语、进食、去洗手间的人们,去找寻他们的价值呢?
甚至我们都会觉得,世界上只有一个霍金,在只有一个指头能动的情况下创造价值吧。其实不然,有时候,对个人价值的衡量并不一定是社会意义,而是个人内心的满足。往往那些处在生命末期的人们,只要被需要,就会觉得自己有价值。
书中曾描述,在一家辅助医疗社区内,让老人们养小动物或花花草草,会有效延长他们的寿命,能够改善病人的精神状态,用药量明显见少。
即使是不能自理的人,也需要有自己的隐私和空间。
有太多的病人,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所有的事都要假手他人,为了确保他们的安全,他们没有自由,时刻活在护理人员的监控之下。
这在医护人员眼中是一种保护,但在病人心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侵犯?
书中也曾讲述过,给那些被诊断为不能自理的老人们一个可以独立上锁的房间,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怎样的积极作用。
如果,到了那一天
我们需要提前明确
在什么情况下,
选择结束痛苦,放弃治疗。
这是最艰难的选择。
没有一个人不希望自己寿终正寝,但现代社会,人们更多的是走在痛苦中。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人们被道德绑架严重。在很多老人病故之前,我们由于这样那样的理由,不惜一切代价去延长病人的寿命,却不知道,这样的做法,只是增加了他的痛苦。
书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身边也有更多。
病人生不如死,想要痛快了结,但家属却无法说服自己眼睁睁看着至亲等待死亡。有时候这是一个无法用理智来解决的问题。
所以,在最后的时候,我们需要提前明确,在怎样的情况下,为病痛中的至亲停止治疗,送他离开。
这是对生者的折磨,做这个决定并不容易。
看完这本书,我很久都沉浸在一种对死亡的思考中。现在我明白,在那场不知道会历时多久的告别尚未来临之前,我们能做的只有尽量满足他们的愿望,无论是以哪一种形式告别,至少可以让他们少一些遗憾,多一些放心。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