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光记28 | 如水一般的水边时光
![]() |
文 王小马 图 网络精选
小时候大概没有想过,我会有一天生活在江边,并且还会常常久久的生活下去。
有点点迷信,在我的生命中,似乎是缺水的,有土,有火,也有风,风带动火势,也可吹扬土,带动他奔向远方。于是,我才来到了距离家乡千百里远的地方。
一方面是星座,一方面也是故乡,星座来看看,缺少水像。故乡来看,有风沙大漠,山,土,还有火焰山,就是很缺少水。
似乎当我真正来到上海,就已经生活在水边。
1
八年黄浦江畔,渴望改变
八年生活在黄浦江边,浦东也就是现在的世博会附近,上学工作,八年按部就班的生活其实并没有真正去感受江边的生活,对过江隧道倒是印象很深。一到大雾天就没办法上学和工作了,这种情况到大桥修建才得到改善。再后来,大桥就很多了,光是,世博会附近就有好南浦和卢浦两座大桥。那个时候最开心的大概就是坐在车上从大桥上看风景,黄浦江岸宽阔又平坦,好像望不到头一样,有太多的可能性。
那个时候的我,生活充满期待,也好像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各种可能性,改革开放正盛的时候。机会多,烦恼也多,欲望也同样多,那个时候是最平稳的时候,也是最希望改变现状的时候。就好像一座座大桥,还有再也不会因为大雾而影响的浦东和浦西交通。
2
三年苏州河畔,日渐坚定
有一段特别的时光在苏州河畔,搬家到静安区老房子弄堂里,那个时候一门心思的读书考试渴望改变,工作按部就班,与此同时开始一些文艺活动,看戏旅行,拍摄,写作等。还有尝试着去参加更多的活动,现在想来那个时段其实是我这么多年来最多尝试的,也最快乐的时光。
那个时候,旅行还有拍摄,尝试着遇见生命中的人,完全是一种单纯的期待。
记得,那时候,我常常会在晚饭后出去散步,走到苏州河上看风景或者拍照片,看看远处流淌的河水还有转弯不见的绿色廊道,好像会有很多故事发生。记得那个时候,河边的广场上,常常有人跳舞,没有烦恼的样子。
还记得,在弄堂口的那个公共电话亭,是我常去的地方,在没有手机的时候,有BP机,每次蜂鸣一样的声音一响起,似乎就好像自己被想念一样特别开心的去回电话。
不像现在微信,就算满屏的信息,也没有几个是真正主动找你交流的朋友。渐渐的,对信息也开始麻木了。
现在想起苏州河畔真的是让人想念的时光,好像每天都是周末的阳光,河畔一样美好。
就算是考试的时候,也是被对面小窗里传来的歌曲充斥着,激发着自己的热情。
3
三年黄浦江畔,重回浦东
因为拆迁,离开曾经的老房子,重新回到浦东,真正为自己行动起来,在环境的熏陶和自己尝试之后,走上了文字的道路,文案,记者,编辑各种尝试。这个时候,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时间风花雪月,浪漫无边,甚至可以说是癫狂的。
癫狂的工作,重新开始,在更市场化和创意的环境中跌打滚爬,只能拼命努力,没有太多的巧办法,只能熬夜写文案,加班加点。就算是这样的状况,依然并不能把文案做的很好,毕竟对于广告,文案,还有地产都并不熟悉。
这个时候,黄浦江的浪漫和梦想,只是画面上的江畔景观房那样的浮华图片和文字。
再有天天起早贪黑的跑楼盘采访等等,那个时候只管混天黑地的为梦想打拼,尽管并不知道那梦想究竟是什么?
4
十年黄埔江畔,来到浦江之南
忽然发现,曾经那么爱爬山的人,如今居然一直都生活在水边,在后来的日子里,就是生活变化最大的时间吧,
结婚,换工作,做最喜欢的城市媒体,转向自由职业者,继续和先生一起奋斗等等。
开心,不开心,买房,创业,坚持写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到自己最爱的人,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生活。这都是这些年最大的收获。
不再如曾经的苏州河,黄浦江浦东那样,紧张惶恐,各种尝试,而是开始安心得做自己。
这个时候,也是我最常去距离很近的江边的时光了,这里的江也许不比浦东那样已经成为世博胜地,还只是一个小镇的模样,一些老人或者孩子在那里散步,还有一些年轻人在那里锻炼,或者望向远方。尽管,这江和当年的苏州河已经大不同,安安静静的,完全没有浪漫和繁华的景象。可是这种安静依然让人喜欢。
这样的时光,就好像现在的我,曾经积极奋斗,也曾浪漫多情,充满期待,辛苦多年,如今却更喜欢繁华落尽的恬淡,依然坚持,却平平静静的如水的日子。
过刚易折,只有火性,土性,和风性的人,总是缺少点什么,水的柔和和润泽。
也许生活在水边,正是让我遥望儿时,风沙中走来的女孩的一种最好护佑。
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山给我们一个稳重的底蕴,水我们一个包罗世界的智慧。有的时候,我们真的需要,在山水天地自然间,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