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ories from rock music over 15 years
很久之前就考虑过写点什么以纪念这许多年来听歌的岁月,如今这件事显得尤为紧迫,因为我怕若再拖延,脑子里一些已经碎片化的记忆会更加消退下去.暂时计划写成三篇, 音乐,淘碟,音乐节. 作为一个还不太会走路的时候就能伴着录音机传出的歌声扭屁股的人(引自俺娘口述),我觉得我对音乐还是有些虽说不上是天分但也算有些感觉的人吧.十几年前由于信息闭塞,人们可接触到的音乐类别十分有限,磁带和电台构成了当时我的世界.现在各种时下流行神曲还是会充斥在各个角落,但选择小众音乐的人还是越来越多了,传播和交流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这是互联网的魅力. 2001-2002 刚刚接触摇滚乐是在高中,互联网的风刚刚吹到小城,网吧屈指可数,QQ还是我两年后才用上的新鲜事物.那时流行磁带机,学校附近的小店经常上架一些看上去如此与众不同封面的磁带引起了我的注意.这里面有唐朝,舌头,指南针,轮回,鲍家街43号.要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舌头,因为当时完全搞不清他们的小鸡出壳在表达什么东西.唐朝就那么几首,轮回作品乏善可陈.指南针的罗琦倒还有着很出众的嗓音.这些乐队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虽然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的震撼.(那个年代的乐队水平确实比较有限,我想这是最根本的因素.直到现在我依然秉承这个原则,听某一种风格一定要先拿来最有代表性的音乐人,再来判定是否适合自己). 这种不温不火的状态直到我遇见BON JOVI <Crush>,我不记得是花了10块还是15块在音像店买的这盘磁带,后来被一个女生借走了毕业的时候故意不还给我,于是在大学期间又花了30块钱重新收了一张CD,再时隔多年以后这张碟又烂大街只要十几元了.言归正传,第一次听大概是在专辑出版两年后,我立刻发现这就是我想要的东西,那些躁动的音符深深地吸引着我.即便多年以后会发现这乐队也许和金属并没有太大关系,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无异于新世界的第二道门.<Crush>算是BON JOVI回光返照的一张专辑,十几年的音乐生涯所残存的一点激情在2000年消耗得差不多了.庆幸的是我在最恰当的时间遇到了它. 2003 经过苦难的高三生涯来到了武汉,作为一名大一新生,新鲜的世界里一切都有待探寻.研究音乐的渠道渐渐多了起来.我的上铺是个天津人,他对摇滚乐还有一些了解.学校门口一个巷子里好几家卖打口碟的,这真是个新鲜玩意儿.上网交流越来越通畅.于是我听了Oasis,Aerosmith,枪花,the police,U2等等.这时候也是所谓的新金属泛滥的时期,为此我曾经迷茫了一段时间.对于一个习惯了悦耳的旋律的人来说,接触摇滚乐从流行开始并没有什么错误,但再往前一步是要狠大突破的.当时最火热的新金让我觉得很无奈,从内心里其实就能感觉到这东西和金属没半毛钱关系.这段迷茫时期大概在我大二的时候逐步有所好转.然后我觉得新金真是个傻比风格. Paul Simon <You're the One> 生平第一张打口CD,那时我还没CD机.在校门口婆婆那里买的,一个晚上估计快收摊了,4块钱.不知道当时为什么买,估计就是好奇.同时还买了一张磁带,合辑,第一首是Black N Blue的,最后一首是Metallica早期的一首作品.用磁带机随身听听了几遍. (从这里就可以牵出我的淘碟生涯了) Pink Floyd <the Wall> 我早先买的一张盗版CD.听了很多遍.很喜欢那种朦胧又很奇妙的感觉. Metallica <St. Anger>, Iron Maiden <Dance Of Death> 前者让我感受到灰暗,后者又给了我光明. 在即将步入大二的时候我听到这两张,当时大概知道Metallica是个很屌的乐队,但这个作品让我突然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水平不够还欣赏不来大咖们的伟大作品.然而后者稍稍给了我一些安慰,Iron Maiden还是很可以接受的嘛. 虽说那段时间金属乐基本处于最黑暗时期的末尾,但Metallica这种跑偏的行为是我到目前为止也无法接受的.他们出于什么样的动力,怎么能做出这种烂作品,我总是百思不得其解. Bryan Adams/Hans Zimmer <Spirit: Stallion of the Cimarron> 这其实是高中时海波就和我说过的一个歌手,但那时候能听到的他的歌曲并不多,直到大学后在碟摊看到这张才拿来好好听一听.他的嗓音依然写满沧桑.作为一个同样有着苍老嗓音的人我怎么也得支持一下. 2004 进入大二之后音乐的交流很频繁了.那时我记得有个QQ群叫曼森圣殿,也就是曼森的粉丝群.里面还有些靠谱的摇滚青年我也会私下讨教交流,还记得有个成都的高中生还有个北京还是天津的哥们经常聊.当然也有些脑残愤青之类,我那时似乎也是有些愤怒反叛的.听歌有个网站叫微波音乐vvpo.com还可以下载,我记得下过一两个G的mp3,Rhapsody之类,不过随后就被和谐了,试听音质变差,下载不能.这段时间对哥特和力量比较痴迷.也算是有点进步.我在寝室中逐渐沦落为一人听歌看书,其他人组团游戏的状态. Marilyn Manson. 这乐队最早是肖鹏和我说的,单从音乐的角度来说并没有太多亮点,由于其造型独特现场浮夸吸引了大批粉丝,用现在的话说曼森算是金属界的网红级乐队了. Blind Guardian <Live> 这是我最早听的现场专辑,当年这张烂大街了,我记得大概20来块钱买的双CD.彼时我听金属处于转型期,BG这个现场我听了很多遍,现场录制能完成这个水准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欧美很多大牌乐队都这样,很敬业也很专业,不过效果呢还是要看哪个时期的现场,Metallica 90年代的激情和Slayer零几年的时候唱不上去就是很好的例子. Bloodflowerz. 这乐队就是群里认识的那个网友推荐的.我说没有太多好的哥特可听,很多都像HIM那样太过旋律化,于是他把这个推荐给我.当时觉得很重型有些黑暗,最近我重新听了以后,找不到那种感觉了. Nightwish. Dark Moor. Rhapsody. Sonata Arctica. 这些乐队就像是力量金属的入门一样,每国一个代表队,大二时候还是听得挺热血澎湃的.很庆幸的是我在听得差不多很腻的时候认识了我的学长陈其全. 2006-2008 第一次见陈其全大概是在大三上或是下学期,学校门口的碟摊上,他也经常淘碟,不过比我专业得多,宿舍就在隔壁楼,我工学部6舍他5舍,大我一届.此君黄冈人,看起来还算斯文,和我一样戴个眼镜,不像是听这些个糟粕东东的.专业研习金属材料并业余研究金属乐.初见问到学校专业我们都很惊讶,居然离得这么近而浑然不知.现在仍然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他宿舍的书架,基本都摆满了他的CD.我现在收了一堆盘潜移默化地受到他的影响很大.和陈学长的交流时间并不长,不过受益良多,后来他去北京读研最后到上海宝钢工作,也算是和金属打一辈子交道的吧呵呵.在武汉看过的唯一一次现场也是他带我去的,施教日,让我开了眼界.我刚毕业的时候他还在捣腾碟子,也是我收碟最疯狂的时候,在他那拿了一些.在大四的时候见过一次,后来即使我来到南京离他这么近也没有再碰面.好像他现在也不怎么看现场了.他最近一次搬家前把所有的库存CD都给了我,我留了些顺便也分给了其他人.也算是为和谐社会添砖添瓦吧. Thrash Metal 激流金属基本上是陈学长带我入门的,我在那个时候才真正了解到Metallica早期的作品是多么地震撼,知道了Megadeth, Slayer, Sodom, Paradox, Coroner, 以及许多个大牌小牌的激流乐队.直至今日仍然是我最了解和收碟最多的风格.各个乐队有哪些好专辑早几年都记得一清二楚.刚毕业那两年走大街上都带着Mp4听.真的执著.这是我听摇滚乐的第三道大门. <重型音乐> 大学毕业前后这本杂志伴随了我两三年,最早是陈学长借给我看的. Larcimosa, Iced Earth, 哥德堡之声, NWOAHM等等很多都是通过杂志慢慢了解的. Iced Earth也是让我从欧式力量转移到美式力量金属的乐队.重型音乐经常会有些专访和乐评,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专业的.不过在他们鼓吹NWOAHM之后我慢慢不怎么买来看了,因为这风格我实在是不喜欢.可能还有我一点一点走出去看现场看音乐节的因素有关吧.另外还有一本杂志<极端音乐>大概看过两三期,更小众的. 2008~ 我到现在仍然对自己07年底只身一人提着两个箱子来到南京感到骄傲.刚参加工作不太顺利,朋友圈从零开始,一些同龄的同事慢慢熟络,还有去看现场也认识了一些同好,蒋卓师好久没联系了.那时候一起看AK47液氧一起甩,直到我在09年有了自己的圈子,和他交流就少了. 09年迷笛开始受小圈子影响也开始听一些国内的民谣,摇滚,以及水平参差不齐的金属乐队们.虽然我依然对国内的乐手们不抱太大的期望.我喜欢上了这里,因为我喜欢这些二逼们,一起甩头抛狗露营喝酒撸串摆摊包饺子的岁月特别美好.我也时不时地还会向往远方的雪山草地湖泊森林.那几年内心还是不那么平静的. 这十年娱乐大潮迭起,各种音乐节层出不穷,各类网红纷纷抢镜,各种神曲应接不暇.在物质欲望之下满是享乐主义的温床.音乐不再需要慢慢品味了,每天行色匆匆的人们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和心情去仔细体会.人们来了听了感触了然后拍拍屁股走了,于是时兴的歌手们寿命更短了.听得多的人还是比听的人要少得多.我仍然感激这互联互通的世界,它让我不必再像以前那样独自在黑暗中摸索,也不必为了试听几首歌而绞尽脑汁.潮水不断改变着方向,不过作为偏门音乐的爱好者,我还是会如此执拗下去.正如我从不会抛弃十年前喜欢的音乐,因为这些音乐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近几年听歌的品类越来越多庞杂,早先经常找一些老摇滚来听,很有味道.比如The Byrds, Animals, King Crimson. 网盘还没被封的时候疯狂下载了很多老摇滚,小牌激流, 老金属,之后是独立流行,后摇滚, 自赏.听了五年的后摇之后渐渐地也很难找到让我眼前一亮的作品了.寻找新鲜音乐和乐队的动力逐渐消退. Indie Rock. Indie Pop 简单来说就是不那么流行的Rock. 以及不那么流行的Pop. 后者是小清新们的最爱 Shoegaze. Dream Pop 自赏乐队我觉得除了Ride以外没什么让人觉得惊艳的乐队,大都偏流行 梦幻流行就Lush和Cocteau Twins咯 Post Rock 很有争议的风格,早先因为几个牛逼乐队有乐评家给他们冠以一个全新的风格标识,后来此类乐队太火,于是更多的乐队给自己贴上这个标签. 比如惘闻的嫌疑就很大. 窦唯<幻听><雨吁> 玩得早,玩得溜.百听不厌. 我服. 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 在浅水湾看的这个现场实在太震撼了,我觉得他们就是后摇滚的标杆. 布拉格. the shadow project. the best pessimist. circadian eyes. 很难说他们是后摇滚,但我依然通过这种风格和他们结缘.我觉得听这些作品的时候就像是通过音乐在和他们交流,没有压迫感,也没有强烈的情绪表达.可惜的是前两个早早散了. Exxasens 西班牙的一个太空摇滚.第一次听的时候特别飘,印象深刻. Russian Circles. Long Distance Calling 可以称呼他们为器乐摇滚.严谨的结构和编排为最大的亮点. Spurv 近期发现的2010年后出现的比较突出的后摇滚乐队.说起来这风格也延续十几年了,这么多年听歌发现一种小众的摇滚风格黄近期不过十年,后摇也基本如此.过了2010就没有什么好作品出现了 MONO 在众多甜得发腻的日本乐队中,他们算是不那么腻的.早期接触后摇听了太多的日本乐队,然而现在这是硕果仅存的一个. Mogwai 永远那么特立独行,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张专辑他们要做成什么样子. 后记: 一个人喜欢什么音乐是很能反映其性格和心理状态的,比如我这些年的转变. 牛逼的乐队还可以很牛逼,即使他们经历了一段迷茫或是艰苦的时期,而平庸的乐队会永远平庸.音乐的世界天赋如此重要,这是那些睁眼说瞎话只会一个劲儿鼓励没什么天分的歌手或创作者的导师们不愿说出来的. 感谢多年来结识的热爱音乐的伙伴们,那些有趣的日子我永远难忘. 2016.11.12 --------------------------------------------------- 淘碟.林嘉楠.席松.俄国留学生. 校门口老朱.小王,夫妻摊, 婆婆店毕业后还去过一次,小宋后来搬到劝业场.湖北大学渣男店. 黄密. 大桥过去涂劲店. 洛阳,西安,广州. 南京四海音像.印泽. 音乐节. 2009镇江迷笛 6月张北 2010北京镇江迷笛 2011五一北京迷笛草莓7月日照 2012五一上海草莓 2013五一草莓 黑名单 痛仰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