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有感
昨晚和男朋友去看驴得水,带着开心的心情走进电影院,本以为是一部喜剧片,结果看完心里特别难受,狠狠伤感了一把。
校长是电影所有角色里最具有抱负的人,他怀揣着一个伟大的教育梦想来到一处穷乡僻壤,这里不仅物资匮乏(日常用水要靠驴从十几公里外搬运来),而且孩子们并不如他想象中渴望接受教育(入学率低),但他始终坚持梦想,把普及基础教育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这种行为哪怕在我们今天看来都是值得敬佩、让人感动的。他温厚、谦恭、包容,不正是一个典型知识分子的模样吗?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无比正面的人物,亲手炮制了一幕又一幕的荒诞故事,用一个又一个谎言编造出了伪善的网。面对谎言将被戳破,他不敢承认,想方设法用更可怕的谎言去遮盖,最终带领大家走上了不归路。那个他追求的所谓的“梦想”,建立在谎言和懦弱之上的“梦想”,你能说它不伟大吗?但这样的伟大说出来却可悲又可笑。
铁男老师算是我比较喜欢的角色,至少从电影前1个半小时来看他都表现出了让人喜欢的特质。他性格直率,有一说一,面对心仪之人他却羞于表达自己的爱意,用尽心思只为讨佳人开心。他不畏权势,敢于抗争,是那个为了保护同事兼好友可以冲在最前头的人。正因为喜欢,所以当看到他在电影最后半小时里的转变时,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过。其实谁又可以怪他呢?就像他在面对佳佳的指责时说的:“你知道子弹从脸上飞过去是什么感觉吗?我以前不比你横吗,有用吗?我告诉你,当你被人拿枪指着头的时候,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人了。”观众们期待看到一个充满英雄气概的周铁男,期待他宁死不屈,甚至期待他被子弹击中悲壮地死去,这样一位悲情英雄可以让我们感动,可以让我们热血沸腾。可谁规定他一定要当宁死不屈的英雄了?电影的残酷就在于它展现了一个非常现实的人生,与我们所幻想背道而驰的人生——死亡面前,我们终究是低头了。
裴奎山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最能反映这个人物的特点,“你凭什么拿你的道德标准绑架我的利益”。可以看出他是位典型的利益至上主义者,谈什么都离不开钱、离不开利益。特别是在被一曼老师拒绝并目睹她与别的男人发生关系后,他令人可憎的嘴脸愈发暴露无遗。抛开其它一切不说,我最好奇的是他对一曼老师的“爱”,那种得不到就要去毁灭的可怕的爱,是一种必然吗?也许在他看来,一曼不过是自己的一件附属品,因为只是一件附属品,所以不配拥有对于自由的追求、对于性的自主选择权利。如果把祝福还是毁灭这样一道选择题抛给处在同样境地的其他男人和女人,不知道大家会有什么样的答案。
电影对于铜匠这个角色的刻画也非常具有讽刺意味。他从最初的愚昧无知,转变成后来那副装出来的知识分子嘴脸,不能不让人感慨这其中“教育”所起的作用。对铜匠的教育包罗万象,不仅有英语知识的传授,还有形象方面的重塑,更有性知识教育。接受了教育的铜匠,俨然把自己当作一个真的知识分子,在后来假死那场闹剧里,当听到美国教育家说要带佳佳出国时,竟然戏剧性地弹坐起来,也要跟着出国,让在场所有人大跌眼镜。现实生活中,我们总在说教育的重要性,像校长一样,希望通过教育改变社会,特别是在故事发生的1942年,想必这种愿望更加迫切。但是人骨子里的劣根性,真的是靠教育尤其是短时间突击式的教育能够摒除的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哪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从错误的急功近利的教育中走出来的人,不仅不能成为国之栋梁,反而很可能成为社会渣滓、败类、害群之马,往往拥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他们,带来的破坏力更为巨大。
张一曼有理想追求,喜欢自由,没心没肺,如果一直这么偏僻相安无事的生活下去的话,她确实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心的生活下去。她不想因为自己而去打搅别人的生活轨迹,她想一直就是一条孤零零无限延伸的直线,哪怕有些交集,也就是一闪而过。所以,当面对两个男人的真情表达时,她残忍的拒绝了,或许觉得不适合,但内心的她何尝不想获得真正的爱。她滥交但一直走心,如若不然,面对强暴的时候,完全没有必要去反抗,她的精神失常直至最后的自我了结,根本在于,她所期待的那些美好,在一个个谎言的衬托下,熟悉的人的嘴脸变得面目狰狞,或许为了留住美好,她做了最后的选择,成了全剧最悲情的人。单纯的她用最简单的方式捍卫了自己所期许的美好。
校长是电影所有角色里最具有抱负的人,他怀揣着一个伟大的教育梦想来到一处穷乡僻壤,这里不仅物资匮乏(日常用水要靠驴从十几公里外搬运来),而且孩子们并不如他想象中渴望接受教育(入学率低),但他始终坚持梦想,把普及基础教育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这种行为哪怕在我们今天看来都是值得敬佩、让人感动的。他温厚、谦恭、包容,不正是一个典型知识分子的模样吗?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无比正面的人物,亲手炮制了一幕又一幕的荒诞故事,用一个又一个谎言编造出了伪善的网。面对谎言将被戳破,他不敢承认,想方设法用更可怕的谎言去遮盖,最终带领大家走上了不归路。那个他追求的所谓的“梦想”,建立在谎言和懦弱之上的“梦想”,你能说它不伟大吗?但这样的伟大说出来却可悲又可笑。
铁男老师算是我比较喜欢的角色,至少从电影前1个半小时来看他都表现出了让人喜欢的特质。他性格直率,有一说一,面对心仪之人他却羞于表达自己的爱意,用尽心思只为讨佳人开心。他不畏权势,敢于抗争,是那个为了保护同事兼好友可以冲在最前头的人。正因为喜欢,所以当看到他在电影最后半小时里的转变时,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过。其实谁又可以怪他呢?就像他在面对佳佳的指责时说的:“你知道子弹从脸上飞过去是什么感觉吗?我以前不比你横吗,有用吗?我告诉你,当你被人拿枪指着头的时候,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人了。”观众们期待看到一个充满英雄气概的周铁男,期待他宁死不屈,甚至期待他被子弹击中悲壮地死去,这样一位悲情英雄可以让我们感动,可以让我们热血沸腾。可谁规定他一定要当宁死不屈的英雄了?电影的残酷就在于它展现了一个非常现实的人生,与我们所幻想背道而驰的人生——死亡面前,我们终究是低头了。
裴奎山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最能反映这个人物的特点,“你凭什么拿你的道德标准绑架我的利益”。可以看出他是位典型的利益至上主义者,谈什么都离不开钱、离不开利益。特别是在被一曼老师拒绝并目睹她与别的男人发生关系后,他令人可憎的嘴脸愈发暴露无遗。抛开其它一切不说,我最好奇的是他对一曼老师的“爱”,那种得不到就要去毁灭的可怕的爱,是一种必然吗?也许在他看来,一曼不过是自己的一件附属品,因为只是一件附属品,所以不配拥有对于自由的追求、对于性的自主选择权利。如果把祝福还是毁灭这样一道选择题抛给处在同样境地的其他男人和女人,不知道大家会有什么样的答案。
电影对于铜匠这个角色的刻画也非常具有讽刺意味。他从最初的愚昧无知,转变成后来那副装出来的知识分子嘴脸,不能不让人感慨这其中“教育”所起的作用。对铜匠的教育包罗万象,不仅有英语知识的传授,还有形象方面的重塑,更有性知识教育。接受了教育的铜匠,俨然把自己当作一个真的知识分子,在后来假死那场闹剧里,当听到美国教育家说要带佳佳出国时,竟然戏剧性地弹坐起来,也要跟着出国,让在场所有人大跌眼镜。现实生活中,我们总在说教育的重要性,像校长一样,希望通过教育改变社会,特别是在故事发生的1942年,想必这种愿望更加迫切。但是人骨子里的劣根性,真的是靠教育尤其是短时间突击式的教育能够摒除的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哪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从错误的急功近利的教育中走出来的人,不仅不能成为国之栋梁,反而很可能成为社会渣滓、败类、害群之马,往往拥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他们,带来的破坏力更为巨大。
张一曼有理想追求,喜欢自由,没心没肺,如果一直这么偏僻相安无事的生活下去的话,她确实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心的生活下去。她不想因为自己而去打搅别人的生活轨迹,她想一直就是一条孤零零无限延伸的直线,哪怕有些交集,也就是一闪而过。所以,当面对两个男人的真情表达时,她残忍的拒绝了,或许觉得不适合,但内心的她何尝不想获得真正的爱。她滥交但一直走心,如若不然,面对强暴的时候,完全没有必要去反抗,她的精神失常直至最后的自我了结,根本在于,她所期待的那些美好,在一个个谎言的衬托下,熟悉的人的嘴脸变得面目狰狞,或许为了留住美好,她做了最后的选择,成了全剧最悲情的人。单纯的她用最简单的方式捍卫了自己所期许的美好。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