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部电影看经济的梦境与现实
打开电影看经济
这是一个慵懒的午后,一阵夏雨不期而至,我匆忙躲进路边的茶楼,窝入角落的沙发椅,就着叶大味醇的猴魁,无聊地观望窗外的淅淅沥沥。一把不大的花伞下,一对小情侣依偎前行,似乎在昵语着什么,笑靥如花;一把倾斜的黑伞下,一位花白头发的老者搂着比他将将矮一头的小孙女,雨水浸湿了半边衣裳;几个男孩子,顶着书包从窗前飞奔而过,嬉闹声有如雨滴打在积水上的涟漪,渐散渐远。突然间有种感觉,窗外的世界就像一个舞台,而我则是一个来晚了的观众,没看到开头,却看到了不同的精彩。
就在我痴痴一笑的刹那,一束清澈的目光,穿过有些模糊的玻璃窗,直射到我身上。猛一抬头,窗外屋檐下站着一位姑娘,正一边捋着被打湿的短发,一边把脸贴在窗前向内观望,雨滴顺着她的手指、头发和面颊缓缓流下,如丝般顺滑。撞上我的目光,她微微一笑,转身跑进了雨中。愕然之间,我突然意识到,其实,玻璃窗内的我,不仅是观众,也是个演员。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的演员,但我们却总是像观众一样,欣赏着身外世界的熙熙攘攘,甚至不经意间,我们就已然遗忘。这个世界,恰恰是由无数个如你我一般平凡、孤独和脆弱的普通人所组成,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没有人是局外人。
在我看来,最远的距离,不是咫尺天涯,而是你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世界的一丝一缕无情地影响着你,你的一举一动又悄悄地改变着世界,而你却把自己隔离在这个世界之外。更可悲的是,这种隔离,不仅是一个人的孤独起源,更是整个世界的危险所在。
我们正在经历的、百年难遇的这场金融危机,正是这种危险的最新例证。很多人将次贷危机归因为华尔街无操守的房贷扩张、无节制的利润贪婪、无监管的过度创新和无披露的内部欺诈。但你有没有想过,是谁去申请了那些根本还不上的房贷,是谁去购买了那些根本看不懂的结构性产品,是谁去迎合了那些根本就很直白的欺诈游戏?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很多人将主权债务危机归因为政府入不敷出的财政计划、寅吃卯粮的透支习惯、劫贫济富的救助政策和险象环生的猎奇游戏,但你有没有想过,是谁在无视、纵容甚至潜在支持政府的赤字财政和债务扩张?是我们这些普通人。
无论如何义愤填膺地指责和咒骂华尔街的吸血本质和政策的乏善可陈,你都不能以卫道士的姿态全然置身事外,因为,你不是局外人,你也是经济世界的一分子,你的行为、你的选择、你的买卖,不仅改变了你自己的生活,也影响了身边的世界。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没有选择,就没有谴责;没有参与,就没有骗局。
作为成年人,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危机的伤害的确痛彻心扉,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诚实地审视自己,为什么那么容易就变成了欺诈的帮凶、危机的受害者?在我看来,原因只有四个字:“轻信”和“漠然”。我们太容易相信金融界和政界高端人士的侃侃而谈,以至于对影响我们经济命运的市场动向和政策变化无动于衷。在很多人眼里,整个经济世界就像是舞台上的布景,单调乏味、形式固定,我们只是观众,既不能改变布景,也无法与之互动,只能欣赏专业人士在布景中的各色表演。如若精彩,则鼓掌欢庆;如若蹩脚,则直呼倒彩。仅此而已。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变得“轻信”和“漠然”?因为我们将自己隔离在舞台之外,心甘情愿、畏畏缩缩地扮演着“观众”的角色。殊不知,整个经济世界的大戏,不仅包括舞台上的一颦一笑,也包括舞台下的一怔一怒。一个分裂的经济世界,必然会变成欺诈滋生、风险蕴藏和危机频发的温床。
事实上,我们身处的经济世界,的确是分裂的世界。一边充斥着衣冠楚楚的专业人士,在高端的圈子内自说自话、我行我素;另一边则是懵懵懂懂的非专业普通人,在平凡的世界里怅然失语、且行且忧。
那么,是谁让经济世界分裂成两边?在我看来,不是普通人,也不是专业人士,而是经济世界本身。换句话说,经济世界的分裂是内生的。一方面,经济理论从斯密的原始时代进入瓦尔拉斯的数学时代,学术规范性的提升伴随着平易性的淡化,作为普通人,你也许可以读懂科斯借以获得诺奖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但你很难搞明白当今一流学术期刊的模型和实证,你也更不太可能有那个闲情雅致去搞明白;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现代化发展也给自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你可能对GDP、CPI不太陌生,但你很难应对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产品和术语创新。经济学的科学化和市场的专业化共同作用,在专业人士和普通人之间划开了一道越来越深的裂痕。
分裂是发展的产物,经济世界的裂痕渐深几乎不可避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此无能为力。在我看来,对于金融危机的接连爆发和不断扩散,专业人士的过失不仅在于自身行为的失慎,更在于弥补专业裂痕方面的乏力。减轻并消除、而并非加重专业性带来的信息不对称,恰是当今经济金融专业人士们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经济学从凯恩斯时代进入后凯恩斯时代,学术创新的前沿方向恰是给宏观经济理论提供更坚实的微观基础,但在经济知识本身的普及方面,专业世界的微观基础却日显羸弱。经济学家唯有用学术范式在专业圈子内“有所为”才能得到同行们的认可。这种激励反而让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倾向于在平凡的世界里“有所不为”,不愿意、甚至不屑于在与非专业人士的沟通上耗费心力。而这,正是专业壁垒越来越高、专业圈子越来越不接地气、专业性欺诈越来越层出不穷、金融危机越来越频繁的深层原因。
在我看来,只做“大文章”,不耻、不屑、不为“小文章”,是一个人群的失责,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也是一个学者的遗憾。作为一个勉强可称作经济专业人士的匠人,我不想留下遗憾,我想为弥补经济世界的裂痕做些事情。于是,我写了本书,希望能从电影和经济的切点,为对经济感兴趣的普通人,更轻松、更直白、更感性地理解经济世界打开一扇窗户。
打开电影看经济,听上去有些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却并非毫无干系。电影和经济,本质上并无太大差异:动态看,经济和电影都是人类行为的过程反映;静态看,电影和经济都是人类行为的客观结果。从专业角度看,经济和电影都可以是高深莫测的;从非专业角度看,电影和经济则都可以让普通人理解,让普通人有所触动。
在写这一系列影观
这是一个慵懒的午后,一阵夏雨不期而至,我匆忙躲进路边的茶楼,窝入角落的沙发椅,就着叶大味醇的猴魁,无聊地观望窗外的淅淅沥沥。一把不大的花伞下,一对小情侣依偎前行,似乎在昵语着什么,笑靥如花;一把倾斜的黑伞下,一位花白头发的老者搂着比他将将矮一头的小孙女,雨水浸湿了半边衣裳;几个男孩子,顶着书包从窗前飞奔而过,嬉闹声有如雨滴打在积水上的涟漪,渐散渐远。突然间有种感觉,窗外的世界就像一个舞台,而我则是一个来晚了的观众,没看到开头,却看到了不同的精彩。
就在我痴痴一笑的刹那,一束清澈的目光,穿过有些模糊的玻璃窗,直射到我身上。猛一抬头,窗外屋檐下站着一位姑娘,正一边捋着被打湿的短发,一边把脸贴在窗前向内观望,雨滴顺着她的手指、头发和面颊缓缓流下,如丝般顺滑。撞上我的目光,她微微一笑,转身跑进了雨中。愕然之间,我突然意识到,其实,玻璃窗内的我,不仅是观众,也是个演员。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的演员,但我们却总是像观众一样,欣赏着身外世界的熙熙攘攘,甚至不经意间,我们就已然遗忘。这个世界,恰恰是由无数个如你我一般平凡、孤独和脆弱的普通人所组成,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没有人是局外人。
在我看来,最远的距离,不是咫尺天涯,而是你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世界的一丝一缕无情地影响着你,你的一举一动又悄悄地改变着世界,而你却把自己隔离在这个世界之外。更可悲的是,这种隔离,不仅是一个人的孤独起源,更是整个世界的危险所在。
我们正在经历的、百年难遇的这场金融危机,正是这种危险的最新例证。很多人将次贷危机归因为华尔街无操守的房贷扩张、无节制的利润贪婪、无监管的过度创新和无披露的内部欺诈。但你有没有想过,是谁去申请了那些根本还不上的房贷,是谁去购买了那些根本看不懂的结构性产品,是谁去迎合了那些根本就很直白的欺诈游戏?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很多人将主权债务危机归因为政府入不敷出的财政计划、寅吃卯粮的透支习惯、劫贫济富的救助政策和险象环生的猎奇游戏,但你有没有想过,是谁在无视、纵容甚至潜在支持政府的赤字财政和债务扩张?是我们这些普通人。
无论如何义愤填膺地指责和咒骂华尔街的吸血本质和政策的乏善可陈,你都不能以卫道士的姿态全然置身事外,因为,你不是局外人,你也是经济世界的一分子,你的行为、你的选择、你的买卖,不仅改变了你自己的生活,也影响了身边的世界。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没有选择,就没有谴责;没有参与,就没有骗局。
作为成年人,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危机的伤害的确痛彻心扉,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诚实地审视自己,为什么那么容易就变成了欺诈的帮凶、危机的受害者?在我看来,原因只有四个字:“轻信”和“漠然”。我们太容易相信金融界和政界高端人士的侃侃而谈,以至于对影响我们经济命运的市场动向和政策变化无动于衷。在很多人眼里,整个经济世界就像是舞台上的布景,单调乏味、形式固定,我们只是观众,既不能改变布景,也无法与之互动,只能欣赏专业人士在布景中的各色表演。如若精彩,则鼓掌欢庆;如若蹩脚,则直呼倒彩。仅此而已。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变得“轻信”和“漠然”?因为我们将自己隔离在舞台之外,心甘情愿、畏畏缩缩地扮演着“观众”的角色。殊不知,整个经济世界的大戏,不仅包括舞台上的一颦一笑,也包括舞台下的一怔一怒。一个分裂的经济世界,必然会变成欺诈滋生、风险蕴藏和危机频发的温床。
事实上,我们身处的经济世界,的确是分裂的世界。一边充斥着衣冠楚楚的专业人士,在高端的圈子内自说自话、我行我素;另一边则是懵懵懂懂的非专业普通人,在平凡的世界里怅然失语、且行且忧。
那么,是谁让经济世界分裂成两边?在我看来,不是普通人,也不是专业人士,而是经济世界本身。换句话说,经济世界的分裂是内生的。一方面,经济理论从斯密的原始时代进入瓦尔拉斯的数学时代,学术规范性的提升伴随着平易性的淡化,作为普通人,你也许可以读懂科斯借以获得诺奖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但你很难搞明白当今一流学术期刊的模型和实证,你也更不太可能有那个闲情雅致去搞明白;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现代化发展也给自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你可能对GDP、CPI不太陌生,但你很难应对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产品和术语创新。经济学的科学化和市场的专业化共同作用,在专业人士和普通人之间划开了一道越来越深的裂痕。
分裂是发展的产物,经济世界的裂痕渐深几乎不可避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此无能为力。在我看来,对于金融危机的接连爆发和不断扩散,专业人士的过失不仅在于自身行为的失慎,更在于弥补专业裂痕方面的乏力。减轻并消除、而并非加重专业性带来的信息不对称,恰是当今经济金融专业人士们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经济学从凯恩斯时代进入后凯恩斯时代,学术创新的前沿方向恰是给宏观经济理论提供更坚实的微观基础,但在经济知识本身的普及方面,专业世界的微观基础却日显羸弱。经济学家唯有用学术范式在专业圈子内“有所为”才能得到同行们的认可。这种激励反而让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倾向于在平凡的世界里“有所不为”,不愿意、甚至不屑于在与非专业人士的沟通上耗费心力。而这,正是专业壁垒越来越高、专业圈子越来越不接地气、专业性欺诈越来越层出不穷、金融危机越来越频繁的深层原因。
在我看来,只做“大文章”,不耻、不屑、不为“小文章”,是一个人群的失责,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也是一个学者的遗憾。作为一个勉强可称作经济专业人士的匠人,我不想留下遗憾,我想为弥补经济世界的裂痕做些事情。于是,我写了本书,希望能从电影和经济的切点,为对经济感兴趣的普通人,更轻松、更直白、更感性地理解经济世界打开一扇窗户。
打开电影看经济,听上去有些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却并非毫无干系。电影和经济,本质上并无太大差异:动态看,经济和电影都是人类行为的过程反映;静态看,电影和经济都是人类行为的客观结果。从专业角度看,经济和电影都可以是高深莫测的;从非专业角度看,电影和经济则都可以让普通人理解,让普通人有所触动。
在写这一系列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