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读时代,我们丧失的不仅是思考
1
未来我们大概这样阅读:早晨醒来,把手腕上屏幕的闹钟关掉,顺便查看下今天的天气和新闻。去浴室洗漱的空隙,墙上的屏幕播报着今天的新闻消息。穿衣服的时候,衣橱上的屏幕提醒我们今天适合的搭配。吃早餐的时候,平铺在桌面上的显示器显示出我们感兴趣的信息。开车的时候,车上的屏幕会把新闻朗读出来,或者选择我们感兴趣的故事。到了办公室,房间里所有的墙面和桌面都是屏幕,根据我的需要已经做好了继续工作的准备。一天的工作结束了,我想散散步,手腕或者眼镜上的屏幕会规划好路线,并随时监控心率,卡路里消耗情况等数据。晚餐时,餐桌上的屏幕播放适合消化和家庭氛围的音乐。晚饭后,可以选用各种屏幕的电影或者游戏进行娱乐消遣。睡觉前,我用床头或者天花板的屏幕阅读一本书,直到伴随着放松的音乐安然入睡。
这是凯文·凯利在《必然》中描述的一副未来画面,他把这种未来的阅读方式总结为:屏读(Screening)。换句话说,我们随时都在阅读,但是这种阅读的载体已经发生了变化,纸质书已经不存在,我们阅读各式各样的电子屏幕。未来的读者已经变成了屏幕之民,相对于占据历史大部分时期的书籍之民,屏幕之民更容易被电影银幕、电视屏幕、电脑屏幕、iPhone屏幕、iPad屏幕、VR眼镜屏幕中数字画面所吸引。
这种屏读最大的特征是一种不间断的流动性,充斥其间的是无穷无尽的新闻素材和剪辑画面。这是一条由微博、摘要、照片、简短文字和即时加入的评论构成的河流,“在这里,真相并非来自权威,而是由受众自己一个碎片一个碎片实时拼接出来的。屏幕之民创造他们的内容,构建他们自己的真相。一成不变的书本不再重要。文化变得快速、流动和开放。快速得就像30秒钟的电影预告片,流动、开放得就像是维基百科上的词条页面”。
这种数字化的阅读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不言而喻,阅读不再指的是阅读文字,还有画面、照片、图片等等。更多的时候文字已经显得多余,如果说之前我们在书籍中看到的图片都是对文字的注解,现如今,我们通过阅读各种画面和图片理解意义,文字只是对图片简短的说明。我们厌倦阅读各种宏大叙事,只想通过几幅图片来了解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
2
当然,如果你仍然是文字的阅读者,这种数字化的阅读同样也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试想一下,在手机上的阅读,你可以随时查阅陌生的文字,通过文字链接查询和学习你不知道的任何事物。我们阅读的任何一个词汇都与整个流动的数字网络相连。任何一本书籍,都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所有的书,是所有可以在网络中找到的文字的集合库。就像维基百科一样,它成为了我们生活的最好说明书和阅读指南。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找到。
但是,你可能也在这里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很简单的,我们该如何确认在网络上找到的信息就是正确的?维基百科上的信息大都是自愿者的自发行为,我们无法知道背后的作者是什么身份,是否具备专业的知识等等。这些都是模糊的。而我们相信书籍,是因为书籍经过一个规范的出版和审查流程之后才能进入出版轨道,我们相信拿到手中的这本沉甸甸书代表了作者一段时间的研究生涯和沉思成果,他的文字与他的信誉和声望紧密联系在一起。
如果我们在一本书中发现了大量的错误,那么很可能这本书的作者的声誉和地位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无法继续他以后的生活和写作,他要对他的文字负责。但是在网络上信息,经过了千百次转发之后,我们往往无法知道它的来源,这就是说,它的源作者就算想对他的文字负责,也无法改变在流动过程中的任意加工,因为任何一个读者都可能参与了二次创作,作者就是读者。谁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负责,这是屏读时代需要面对的问题。
其实生活中已经有了很多这样的笑话,我们不再相信专家,我们相信的是维基百科上的知识,我们认为专家会说谎,但是维基百科代表的网络不会说谎。这种认知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很多屏读者深信不疑。
就算解决了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问题,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在屏读时代,阅读行为虽然存在,但是这种阅读更多是指向了泛阅读,停留在一种阅读的姿态上,就像用眼睛扫一下屏幕,手指轻轻划过页面,就可迅速浏览标题,因为信息太多,只能通过标题选择部分阅读。阅读的意义在这种快速翻页中已经丧失殆尽了,这只不过我们维持日常生活秩序的一种技能而已,不是为了记忆。我们在这种阅读习惯中,丧失了记忆的能力,丧失了训练自己的大脑快速运作的能力,因为有电子媒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更重要的一点,这幅阅读画面中,我们看不到人与人的交流,甚至看不到人面对屏幕时情感的变化,阅读那种惊心动魄的体验和感受已经不复存在。
3
凯利并未危言耸听,我们都在向屏读者过度,现如今的手机阅读就是最初级的屏读者,想想我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就知道这种屏读有多大的吸引力。但是这种方式是否仅仅是一种阅读媒介的变化呢,是否意味着我们只是改变了阅读的工具,其他并未有太多的变化?
著名的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曾经提到一种“后视镜”思维,认为一种新媒介只是旧媒介的延伸与拓展,比如汽车只是更快的马,电灯是功率更大的蜡烛,电子书同样也能看作储存更多,携带和阅读更方便的纸质书。但是这种乐观的论调亟待修正,因为我们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含着超越自身的意义,我们发明了钟表,重新定义了时间,久而久之,我们就以为时间就是钟表上的数字,而忘记了真正的时间是四季轮回,生老病死。我们发明了书写文字,把口头语言固定在了纸面上,开始有了自己的历史和记忆。
但是自从电报、摄影、电视、网络和手机等电子媒介发明之后,印刷术的影响力已经逐渐衰微了。在印刷术统治时代,我们所能接受的每一条信息和行动都是对等的,目的是为了采取行动,所以大多数人都觉得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人们了解到的信息都具有行动价值。但在我们现在的信息世界里,人们失去了行动的能力,因为整个世界都变成了新闻存在的语境。
所有的一切都事好像关乎每个人,但有好像与每个人都没有关系。我们第一次得到了不能回答我们任何问题的信息,而且对于这些信息,我们也不必做出任何回答。想想我们对于中东问题能采取什么行动呢?我们对于叙利亚难民问题能采取什么行动呢?我们只是接受信息,不停地刷新信息,转发信息,然后其他更新的信息蜂拥而至,吸引我们的关注力。
至于阅读,呈现在电子屏幕上的阅读,已经无法具备纸质书所固有的深度和意义。我们要知道,电子媒介就是为信息而生,它的存在,自动取消了深度和意义。这是个扁平的世界,里面填充的所有文字都是讯息的一种,文学也自动编码成了信息的形式进行流通和传播。而信息只具备短时的、表面的、视觉化的、新奇的、媚俗的特点。君不见,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点击量最高的文字一定是配图多,文字少,简单明了,不用思考,最好用轻松活泼的语言,再加上夺人眼球的三俗标题。这样的文字如果称得上是文学,也是对文学本身的消解。
4
屏读时代,信息的大量涌入,给了我们掌握真理的错觉。但泛阅读的意义已经改变,这种改变最本质的变化就是,我们原来的书籍阅读最终指向的是思考这个行为,而现如今的屏读最终的指向是选择——信息的更新频率根本没有留给我们思考的空间。我们每天都在忙于更新换代,重新选择。一旦更新之后,原来接收到信息已经不再有意义,只能重新选择新的信息。
思考的缺席,让我们的存在变得空洞而无意义,我们无法接受任何更加深刻的文字,只能接受图片化的阅读方式,文字只存在于口头,用于生活的基本交流。写作变成了用图片拼接的方式存在,文字写作逐渐变得小众化、窄门化,只存在某个特定的人群,就如同中世纪的那些抄经者和教士,他们使用文学这种书面的语言,在文字博物馆中向我们朗诵荷马史诗和莎士比亚,展示何为经典文学。
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在针对奥斯维辛大屠杀的问题上提到过一种“恶的平庸”理论。在我看来,这个理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并不仅仅指称那些在奥斯维辛大屠杀中只服从命令,毫无道德和羞耻感的纳粹军官。延伸到现时代,甚至屏读时代,这样的人仍然存在,而且占据我们生活的大多数,这样的人,他不是愚蠢,“而是一种非常真实的不能思考的奇特状况”。
在阿伦特的分析中,思考的主要特征就是它总打断所有的行为和日常活动,“当我们开始思考无论什么事情时,我们就停止了其他一切活动,而它们也反过来打断思考过程,所以我们就像在出入不同的世界”。当代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我们处在高速的流动和运转之中,我们只有不停接受讯息的过程,只有这种不停地筛选着讯息,根本停不下思考。
而思考的另外一个特征就在于,人们总是思考那些直接的感官知觉中没有的,或者从感官思维中抽象出来的东西。这就是说,思考的时刻就是离开了感官,进入了一种抽象思维模式,思考是一种不在场的经验。所以思考这种行为才是危险的,因为它所呈现出来的思想是日常经验所缺乏的东西,甚至是推翻了陈规和陈词滥调。而屏读时代,我们最喜欢的就是通过图片和画像等屏幕组成的感官进行阅读,思考被屏蔽了。
要知道,自从印刷术发明以来,思考能力已经是少数人的特权,它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阅读和训练都可以达到的能力。而这种思考最大的收获并非获得知识,而是分辨善恶、辨识美丑的那种能力。而在屏读时代,我们正逐渐丧失这种思考的能力,我们以为通屏读可以收获更多的知识,可是今天收获的知识只是信息,这种知识明天就没有意义。
书籍之民通过阅读来思考,我们思考的过程通过大脑的训练内化为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它决定了我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在屏读时代,我们最该警惕的也许就是,我们正在从一个独立思考和作出判断的个体变成一个单纯存贮各种无用信息的机器人。
——————————————————————————————————————
关注我的微信:
未来我们大概这样阅读:早晨醒来,把手腕上屏幕的闹钟关掉,顺便查看下今天的天气和新闻。去浴室洗漱的空隙,墙上的屏幕播报着今天的新闻消息。穿衣服的时候,衣橱上的屏幕提醒我们今天适合的搭配。吃早餐的时候,平铺在桌面上的显示器显示出我们感兴趣的信息。开车的时候,车上的屏幕会把新闻朗读出来,或者选择我们感兴趣的故事。到了办公室,房间里所有的墙面和桌面都是屏幕,根据我的需要已经做好了继续工作的准备。一天的工作结束了,我想散散步,手腕或者眼镜上的屏幕会规划好路线,并随时监控心率,卡路里消耗情况等数据。晚餐时,餐桌上的屏幕播放适合消化和家庭氛围的音乐。晚饭后,可以选用各种屏幕的电影或者游戏进行娱乐消遣。睡觉前,我用床头或者天花板的屏幕阅读一本书,直到伴随着放松的音乐安然入睡。
这是凯文·凯利在《必然》中描述的一副未来画面,他把这种未来的阅读方式总结为:屏读(Screening)。换句话说,我们随时都在阅读,但是这种阅读的载体已经发生了变化,纸质书已经不存在,我们阅读各式各样的电子屏幕。未来的读者已经变成了屏幕之民,相对于占据历史大部分时期的书籍之民,屏幕之民更容易被电影银幕、电视屏幕、电脑屏幕、iPhone屏幕、iPad屏幕、VR眼镜屏幕中数字画面所吸引。
这种屏读最大的特征是一种不间断的流动性,充斥其间的是无穷无尽的新闻素材和剪辑画面。这是一条由微博、摘要、照片、简短文字和即时加入的评论构成的河流,“在这里,真相并非来自权威,而是由受众自己一个碎片一个碎片实时拼接出来的。屏幕之民创造他们的内容,构建他们自己的真相。一成不变的书本不再重要。文化变得快速、流动和开放。快速得就像30秒钟的电影预告片,流动、开放得就像是维基百科上的词条页面”。
这种数字化的阅读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不言而喻,阅读不再指的是阅读文字,还有画面、照片、图片等等。更多的时候文字已经显得多余,如果说之前我们在书籍中看到的图片都是对文字的注解,现如今,我们通过阅读各种画面和图片理解意义,文字只是对图片简短的说明。我们厌倦阅读各种宏大叙事,只想通过几幅图片来了解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
2
当然,如果你仍然是文字的阅读者,这种数字化的阅读同样也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试想一下,在手机上的阅读,你可以随时查阅陌生的文字,通过文字链接查询和学习你不知道的任何事物。我们阅读的任何一个词汇都与整个流动的数字网络相连。任何一本书籍,都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所有的书,是所有可以在网络中找到的文字的集合库。就像维基百科一样,它成为了我们生活的最好说明书和阅读指南。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找到。
但是,你可能也在这里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很简单的,我们该如何确认在网络上找到的信息就是正确的?维基百科上的信息大都是自愿者的自发行为,我们无法知道背后的作者是什么身份,是否具备专业的知识等等。这些都是模糊的。而我们相信书籍,是因为书籍经过一个规范的出版和审查流程之后才能进入出版轨道,我们相信拿到手中的这本沉甸甸书代表了作者一段时间的研究生涯和沉思成果,他的文字与他的信誉和声望紧密联系在一起。
如果我们在一本书中发现了大量的错误,那么很可能这本书的作者的声誉和地位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无法继续他以后的生活和写作,他要对他的文字负责。但是在网络上信息,经过了千百次转发之后,我们往往无法知道它的来源,这就是说,它的源作者就算想对他的文字负责,也无法改变在流动过程中的任意加工,因为任何一个读者都可能参与了二次创作,作者就是读者。谁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负责,这是屏读时代需要面对的问题。
其实生活中已经有了很多这样的笑话,我们不再相信专家,我们相信的是维基百科上的知识,我们认为专家会说谎,但是维基百科代表的网络不会说谎。这种认知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很多屏读者深信不疑。
就算解决了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问题,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在屏读时代,阅读行为虽然存在,但是这种阅读更多是指向了泛阅读,停留在一种阅读的姿态上,就像用眼睛扫一下屏幕,手指轻轻划过页面,就可迅速浏览标题,因为信息太多,只能通过标题选择部分阅读。阅读的意义在这种快速翻页中已经丧失殆尽了,这只不过我们维持日常生活秩序的一种技能而已,不是为了记忆。我们在这种阅读习惯中,丧失了记忆的能力,丧失了训练自己的大脑快速运作的能力,因为有电子媒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更重要的一点,这幅阅读画面中,我们看不到人与人的交流,甚至看不到人面对屏幕时情感的变化,阅读那种惊心动魄的体验和感受已经不复存在。
3
凯利并未危言耸听,我们都在向屏读者过度,现如今的手机阅读就是最初级的屏读者,想想我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就知道这种屏读有多大的吸引力。但是这种方式是否仅仅是一种阅读媒介的变化呢,是否意味着我们只是改变了阅读的工具,其他并未有太多的变化?
著名的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曾经提到一种“后视镜”思维,认为一种新媒介只是旧媒介的延伸与拓展,比如汽车只是更快的马,电灯是功率更大的蜡烛,电子书同样也能看作储存更多,携带和阅读更方便的纸质书。但是这种乐观的论调亟待修正,因为我们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含着超越自身的意义,我们发明了钟表,重新定义了时间,久而久之,我们就以为时间就是钟表上的数字,而忘记了真正的时间是四季轮回,生老病死。我们发明了书写文字,把口头语言固定在了纸面上,开始有了自己的历史和记忆。
但是自从电报、摄影、电视、网络和手机等电子媒介发明之后,印刷术的影响力已经逐渐衰微了。在印刷术统治时代,我们所能接受的每一条信息和行动都是对等的,目的是为了采取行动,所以大多数人都觉得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人们了解到的信息都具有行动价值。但在我们现在的信息世界里,人们失去了行动的能力,因为整个世界都变成了新闻存在的语境。
所有的一切都事好像关乎每个人,但有好像与每个人都没有关系。我们第一次得到了不能回答我们任何问题的信息,而且对于这些信息,我们也不必做出任何回答。想想我们对于中东问题能采取什么行动呢?我们对于叙利亚难民问题能采取什么行动呢?我们只是接受信息,不停地刷新信息,转发信息,然后其他更新的信息蜂拥而至,吸引我们的关注力。
至于阅读,呈现在电子屏幕上的阅读,已经无法具备纸质书所固有的深度和意义。我们要知道,电子媒介就是为信息而生,它的存在,自动取消了深度和意义。这是个扁平的世界,里面填充的所有文字都是讯息的一种,文学也自动编码成了信息的形式进行流通和传播。而信息只具备短时的、表面的、视觉化的、新奇的、媚俗的特点。君不见,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点击量最高的文字一定是配图多,文字少,简单明了,不用思考,最好用轻松活泼的语言,再加上夺人眼球的三俗标题。这样的文字如果称得上是文学,也是对文学本身的消解。
4
屏读时代,信息的大量涌入,给了我们掌握真理的错觉。但泛阅读的意义已经改变,这种改变最本质的变化就是,我们原来的书籍阅读最终指向的是思考这个行为,而现如今的屏读最终的指向是选择——信息的更新频率根本没有留给我们思考的空间。我们每天都在忙于更新换代,重新选择。一旦更新之后,原来接收到信息已经不再有意义,只能重新选择新的信息。
思考的缺席,让我们的存在变得空洞而无意义,我们无法接受任何更加深刻的文字,只能接受图片化的阅读方式,文字只存在于口头,用于生活的基本交流。写作变成了用图片拼接的方式存在,文字写作逐渐变得小众化、窄门化,只存在某个特定的人群,就如同中世纪的那些抄经者和教士,他们使用文学这种书面的语言,在文字博物馆中向我们朗诵荷马史诗和莎士比亚,展示何为经典文学。
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在针对奥斯维辛大屠杀的问题上提到过一种“恶的平庸”理论。在我看来,这个理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并不仅仅指称那些在奥斯维辛大屠杀中只服从命令,毫无道德和羞耻感的纳粹军官。延伸到现时代,甚至屏读时代,这样的人仍然存在,而且占据我们生活的大多数,这样的人,他不是愚蠢,“而是一种非常真实的不能思考的奇特状况”。
在阿伦特的分析中,思考的主要特征就是它总打断所有的行为和日常活动,“当我们开始思考无论什么事情时,我们就停止了其他一切活动,而它们也反过来打断思考过程,所以我们就像在出入不同的世界”。当代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我们处在高速的流动和运转之中,我们只有不停接受讯息的过程,只有这种不停地筛选着讯息,根本停不下思考。
而思考的另外一个特征就在于,人们总是思考那些直接的感官知觉中没有的,或者从感官思维中抽象出来的东西。这就是说,思考的时刻就是离开了感官,进入了一种抽象思维模式,思考是一种不在场的经验。所以思考这种行为才是危险的,因为它所呈现出来的思想是日常经验所缺乏的东西,甚至是推翻了陈规和陈词滥调。而屏读时代,我们最喜欢的就是通过图片和画像等屏幕组成的感官进行阅读,思考被屏蔽了。
要知道,自从印刷术发明以来,思考能力已经是少数人的特权,它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阅读和训练都可以达到的能力。而这种思考最大的收获并非获得知识,而是分辨善恶、辨识美丑的那种能力。而在屏读时代,我们正逐渐丧失这种思考的能力,我们以为通屏读可以收获更多的知识,可是今天收获的知识只是信息,这种知识明天就没有意义。
书籍之民通过阅读来思考,我们思考的过程通过大脑的训练内化为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它决定了我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在屏读时代,我们最该警惕的也许就是,我们正在从一个独立思考和作出判断的个体变成一个单纯存贮各种无用信息的机器人。
——————————————————————————————————————
关注我的微信:
![]() |
-
寒流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2-14 01:45:17
-
Jacki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1-09 10:30:42
-
FindmyownYX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1-12 12:48:06
-
クマサマー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1-04 14:32:29
-
大漠孤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1-04 11:49:06
思郁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巴尔加斯·略萨:文学是一团火 (26人喜欢)
- 痛风犯了,医生给我开了壮阳药 (10人喜欢)
- 提着灯寻找黑暗:2024年日记摘录 (1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