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玛德勒的唐卡世界丨嘎玛乡艺术传承(下篇)
![]() |
嘎玛德勒是嘎玛嘎赤画派第十代杰出传人,他不仅是“嘎玛嘎赤”派的老艺术家,更是国内外公认的世界级画家。
嘎玛德勒还是一位优秀的老师,嘎玛乡的金工匠人在学习技艺初期,大多师从嘎玛德勒,学习事物的基本造型和佛像的尺寸比例,其弟子多达200多人,遍及前、后藏区。现在,嘎玛德勒已经成为对昌都地区唐卡画匠、锻造佛像铜匠以及寺庙建筑工匠最具影响力的一代宗师。嘎玛乡之所以被命名为“手工艺之乡”,嘎玛德勒的影响功不可没。
![]() |
嘎玛德勒,1932 年生于西藏昌都市嘎玛乡,是国内外公认的世界级画家, 是西藏唐卡三大画派之一——嘎玛嘎赤画派第十代杰出传人。
嘎玛德勒5岁开始学习藏文,7岁学经,9岁开始学习绘制唐卡,14岁时便出师成为了一名唐卡画师。15岁跟着父亲到嘎玛寺画壁画,16岁时在同龄人中第一个获得堪布学位,17岁时受青海的甲波(部落首领)邀请绘制西藏著名的美郎热巴传说故事——《苦行者》,耗时八九年画成的9幅唐卡受到甲波的高度赞扬。
除了自己创作唐卡,嘎玛德勒大师还花费了数十年时间总结、提炼了嘎玛嘎赤画派的绘画技艺和理论知识,2004年,撰写出版了《佛像底线祖传技法》一书,为保护和发扬唐卡艺术作出巨大贡献。2006年,嘎玛德勒被评选为西藏“十大民间艺人”之一。
走进大师的家,客厅迎面是一排窗户,可以看到远处比如村的景象。里屋是唐卡画室,几个学徒正在认真作画。有的在涂色阶段,有的在铅笔勾线阶段,虽然还不是最后的成品,但是已经能看出佛祖的慈悲,让人感觉宁静安详。嘎玛德勒身穿一件红色衬衣,外搭一件黄色棉马甲,满脸慈祥,不画画的时候,大师瘦小的身体透着浓浓的学者气质,但拿起画笔,老画师则会进入一个天人相交、浑然忘我的境界,沐浴在透过二楼玻璃窗的阳光中,老画师面容清癯,戴着一幅老花眼镜专心作画,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
嘎玛德勒大师对唐卡的介绍更有一种宗教史的意味,更像是对一种信仰的描述,他说以前的人心灵清洁干净,没有丝毫杂念,人与神没有太大区别,因此人可以直接面对神,而现今人们有太多私心杂念,不能与神直接交谈。
嘎玛德勒大师不仅把唐卡看作一种艺术,更把它当作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全部,娱己更是娱神,绘制唐卡不仅是一项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积累功德的修行。他的绘画一直使用传统的天然矿物颜料,并严格遵守量度经,他强调佛像量度经从释迦牟尼出生起,系统的佛像造像度量便逐步产生,释迦牟尼的亲自讲说记录在经书里,是祖先一代代流传下来的,没有修改。量度经是现代人是无法创造的。
年轻时,嘎玛德勒大师可以在指甲盖大小的平面上画上三尊佛像,现在年纪大了,眼睛不如从前,但绘画技巧越发圆润成熟。嘎玛德勒绘制一幅唐卡需要从早到晚画25天,复杂一些的更耗时间,需要 45天。他说这还不是最长的,有人一幅唐卡可以画上三年,“听过三次布谷鸟的叫声”。而今天市
场上贩卖的唐卡则不同,拉萨的八廓街上有不少唐卡画坊,经营者雇一批画匠现场作画,立等可取。但在嘎玛德勒大师看来,这种画作并不是真正的唐卡艺术。
嘎玛德勒还是一位优秀的老师,嘎玛乡的金工匠人在学习技艺初期,大多师从嘎玛德勒,学习事物的基本造型和佛像的尺寸比例,其弟子多达200多人,遍及前、后藏区。现在,嘎玛德勒已经成为对昌都地区唐卡画匠、锻造佛像铜匠以及寺庙建筑工匠最具影响力的一代宗师。嘎玛乡之所以被命名为“手工艺之乡”,嘎玛德勒的影响功不可没。
过去的唐卡画师没有女性,而今则不同,很多女孩也开始从事唐卡绘画,学习唐卡艺术。嘎玛德勒的小孙女德清玉珍就已经跟着爷爷学习了四五年的唐卡艺术,每日都要在嘎玛德勒大师的指导下练习绘画技艺,与老画师相比,德清玉珍的画作还比较青涩,但也已经可以独立绘制出一幅完整的唐卡作品。
后记:今天嘎玛乡政府附近的里土与瓦寨两个行政村,古名为嘎雪,是嘎玛嘎赤画派最早的传承地。该画派是融合印度的造像量度、汉地的色彩、藏地的山水而形成的独特风格流派,创始于16 世纪中叶,创始人三扎西(南卡扎西、却扎西和嘎雪·嘎玛扎西)均为嘎玛嘎举教派的高僧。
![]() |
左图为《释迦牟尼佛》唐卡为嘎雪·嘎玛扎西的传世佳作,右图嘎玛德勒老师的唐卡作品《雪域三怙主》
![]() |
-
青海义西成来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06 13: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