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随想之一、之二
最近才有时间整理在西藏的点点滴滴,算不上游记,更不是攻略。诸君若有兴趣不妨闲来无事时读来玩玩,若有想去西藏的朋友兴许得些启发。文笔不好,还请见谅。
我们为什么旅行
我登山了去拉萨的火车。
这趟列车是快车,从上海出发,到达西藏差不多需要两天时间。
在这趟旅行之前,本打算是去云南。想找个同伴,结果问了一圈,没人愿意去。如果没有人陪同打算开始一个人的旅行,说巧也巧,有个到西藏的机会,与其一个人不如一群人一块去西藏,于是我便登上了这列南下的列车。
去西藏之前,听过很多之前去过的人的意见,倒也是五花八门。于是便着手准备要带的物品。事实上我倒并不是有多担心高原反应,因为我始终觉得很多事都是被人为放大的,须自己体会后才行。必备的药物,衣服,遮阳帽,防晒霜,单反等等,准备下来倒也不多。于是,带着些许兴奋的心情,我登上了列车。
这次的旅行一共13天。从南京到西宁,再从西宁到拉萨,从东到西,从北到南。跨越唐古拉山,横穿可可西里,我想时间虽然长,但窗外的景色想必是最好的醒酒汤。
23点05分从南京发车,结果因为南方暴雨的缘故列车晚点了半个小时,幸好只是晚点半个小时,提示晚点的那一刻我真的害怕会等到凌晨。
说实话,卧铺车只坐过两次,一次是从北京回来,还有一次就是这次,本来觉得两天的车程会很累很无聊,可是当我上车的一刹那,我的印象突然变好了。比我想象中干净的卧铺,关键是一个车厢内素不相识却有有着共同目标的人,旅行就是应该这样。大家聊着旅行的话题,憧憬着到西藏后的美丽景色,从素不相识到渐渐熟悉再到成为旅行中的结伴者,我想这才是旅行最大的意义。
从徐州到开封到洛阳到西安到兰州到西宁到拉萨,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路过,其中有去过的也有从未留下脚印的。譬如洛阳,上次来的时候是小学,十来岁,如今过了这么多年,再一次踏上洛阳的土地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洛阳变了,我也变了;譬如西安,大唐芙蓉园,秦兵马俑等等还历历在目,人是种奇怪的生物,有些记忆很快忘掉而有些记忆却怎么也忘不了。
隔壁的车厢有一个文艺老头,自己带着葫芦丝,没事的时候吹着小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回到拉萨,北京的金山上,倒也应景,但吹的是真不错。
一节车厢的还有一个摄影师,有一位俄罗斯少女,还有很多素不相识但聊得开的朋友们。
第二天晚上10点多,我们在西宁换乘了进藏的列车。西宁的夜景震惊到了我,本来以为车站周围回来偏僻,没想到周围的夜景挺漂亮,车站也是新建的。同车的有人问我将来还是别找大西北的女生,回来一趟太麻烦,生活条件也差。我没回答,但我知道如果爱上了一匹野马那也要爱它的整片草原。
在青藏线的第一晚就这样度过了,列车有点颠簸,还好睡得不错。不过有个老教授精神还真是好,凌晨四点就醒了,就这样开始了第二天。
青藏线比想象的要颠簸,这可能和铁轨有关。大约八点半左右,我们到达了玉珠峰,海拔4519m,从玉珠峰开始,我觉得青藏线真正的美景铺开了。玉珠峰高度超5000m,顶部还是皑皑的白雪,就像羽绒铺开在山顶。白云缠绕在山腰、山顶,和白雪交相辉映。去西藏前担心西藏的天气,等到青藏线天气真的给力,阳光非常好,蓝天白云相互映衬。阳光照在玉珠峰的山顶散发出金色的光芒,让人感受到一种神圣感、仪式感。
随着列车的行进,说实话,有一点胸闷的感觉,不过同车的说这可能是心理因素,吃点水果,喝点葡萄糖水,过了一会的确好了点。同车的有一个小孩已经开始吸氧了,据说缺氧影响大脑,那还是快吸氧吧将来可还要考大学呢。
有人说在青藏线上看到藏羚羊,野牦牛,野驴需要很好的运气,那我这一天也太受老天眷顾了,一路上,我看到了太多只藏羚羊和野牦牛,当然这里面也有藏民养殖的。西藏野驴我也看到了好几只,很棒。可可西里虽然号称是生命的禁区,不过里面也有绿色,有高山,有藏羚羊,有牦牛 有野驴这些可爱的生物,不知道将来有没有机会自驾横穿可可西里,如果成功那也够吹一辈子的了。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青藏线的有一段两边都是皑皑的白雪,没看错,两边的土地都被雪覆盖着。进藏之前就想着能不能看见被大雪覆盖的情景,没想到真的看到了。的确很漂亮,阳光照射在雪山折射出五彩的颜色。
我想表扬进藏的列车的播音系统,一路上放着应景的歌曲,也有年轻人喜欢的歌曲。听着广播,DJ的声音也很让人舒服。突然觉得这一切就是旅行该有的样子!我写不好这种感觉也许只有亲身体验的才能明白,而这种感觉不是每次旅行都能体会到的。
列车在那曲停了会,大家都出来看看习不习惯,说实话车外比车内舒服,空气真的很好,也没有缺氧的感觉。
晚上8点半左右,到达了拉萨站。我们终于到了,大约两天的旅程,说长也长,说短也短。不过沿途的景色真的是太精彩,有人说云南的景色都是分布在那几个地方,而进藏的沿线都是风景,都是绝景。听来似乎有些夸张,但一次我赞同这句话。入住酒店,等待第二天到林芝的旅途。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在创刊100周年的时候刊发了一本特辑,中文版翻译过来标题叫做探索不息,其中开篇的文章题目就叫做“我们为什么探索不息”,是啊,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的历史,从未知到已知,从游离在我们人类社会之外到为人类所用。我想旅行也是这样,我们为什么要旅行?
从中国古代开始就有了游山玩水的传统,而中国的文人骚客更是将其发展到了极致。著名的竹林七贤将自己的志趣理想寄于山水之中,在山水中探寻中国文人的个性特质。如今,也是这样,我们在旅行中寻找自己灵魂的归宿找一个能安放自己灵魂的地方。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身体和灵魂,总得有一个在路上。旅行中,我们放下自己疲惫的身躯,惊叹于大自然的美好,留恋与美丽的风光,回忆起与同伴的点点滴滴。旅行不是简单的拍照而是去感受你所在的地方,试着将自己融入其中。每年我都会出去旅行,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就当增加自己的阅历,就当安放自己的灵魂,就当放逐自己的身体,就当寻找旅途的艳遇,也许遇到的是一辈子的另一半。
你好,拉萨
贡卡姆桑。
生与死
在西藏,有六种丧葬方式,分别是天葬,水葬,土葬,火葬,塔葬,树葬。可能内地人听过的最多的是天葬,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天葬,只有修行得道的人才有资格上天葬台。最初是佛祖割肉喂鹰,认为肉体不重要,要有舍己为人的精神。所以在藏传佛教里藏教徒们也认为死后将身体献给秃鹫献给万物才是自己的道义。
塔葬也是得到的高僧,喇嘛才有资格。
水葬后,在旁边的山岩上有藏民画的梯子图案,有的时候能看到满山的“天梯”,在藏民眼里,这代表着死后灵魂顺着梯子爬上天堂。
宗教的力量是难以想象的,可能之前对于宗教并没有太多理性的认识,更多的是感性的认识。直到在西藏,我看到了那些来拉萨朝圣的信众我才真正感受到宗教的力量原来是可以这么强大。磕着长头,一步一磕地来到拉萨,尽管中途有人死去,但这项仪式却一直流传着。
每天早上,都有虔诚的藏民带着转经筒沿着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等等一边转着一边颂念着经文。在路上你会看到磕着长头,一步一磕的走向布达拉宫或者其他寺庙。有的人是从青海,从四川,甚至印度过来,不远万里,在这途中不知道有多少人累死在了途中,你会看到有的人的鼻子已经被磨平,嘴唇已经风干,额头已经破了一个洞。然而他们并没有停止,在他们的眼中你看到了坚毅,是信仰所带来的力量。在开往日喀则的途中我就看到了这样一位妇人,她有两位同伴,她磕着长头,外面的气温很高,地面的温度会更高。在她抬起头的那一瞬间,我看到她的脸已经是布满创伤,她的面容像是被刀刻过,长期在高原生活,她的脸庞已经被晒得黝黑,她的脸上有些伤口已经疥疮,有些还在流着鲜血,那一刻我真的无比震撼。看着一望无际的公路,想着我们从拉萨开车到日喀则也需要将近10个小时,那位妇人就这样磕着长头,一直磕到拉萨,去朝见她心中最神圣的地方。
在西藏,寺庙里是不允许拍照的,这趟旅行我去了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大昭寺,小昭寺。藏传佛教的建筑都很有特点,看外面不是很张扬,也没有像内地寺庙那样巨大的招牌,看着外墙很普通,里面却是另一个世界。导游说西藏的寺庙里最不值钱的就是黄金,等我进去后,我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真的是金碧辉煌,点着酥油灯,灯光虽黯,却给人一种静谧感。印象最深的是在扎什伦布寺,这是班禅的驻地。在一个房间内,我们看到许多的小孩子,他们略显稚气,看到我们进来,带着惊喜也带着几分好奇,他们坐在榻上,大声朗诵着经文,摇头晃脑,模样倒也可爱。有些小的孩子还在那喝着酸奶,嘴上白花花的,眼神里干净而单纯。当年进入到这样一个空间内,你会不自觉地变得谨慎和敬畏,我想这就是寺庙的魅力。
让我说说布达拉宫吧。
早早地到达了布达拉宫,西藏的天气真的是变化多端。我们去的时候,天空被白云遮挡着,结果下午的时候就是艳阳高照。一早,太多太多的藏民拿着转经筒绕着布达拉宫走着,有老人、年轻人、小孩,有男人,也有女人,他们嘴里诵念着经文,看到这一幕感到真的和谐又神圣。上到布达拉宫的台阶还是挺陡的,不过越往上走越能看到拉萨市的景色,确实是个很美的城市。布达拉宫的外墙都是特殊的白色涂料,它的窗子也很有特点,大约是梯形的。很多外帘都是用牦牛的皮毛制成的。细密又坚固。我们走过一座座的达赖的灵塔。在达赖圆寂后,他们的肉身会被做成金像,放置在灵塔内。然后布达拉宫内是没有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灵塔,听着导游的介绍,我不禁沉迷到了六世达赖的身世当中。
仓央嘉措原名洛桑仁钦仓央嘉措。其之父扎西丹增,原居错那宗。其母为赞普后裔,名叫次旺拉姆。仓央嘉措诞生于1683年(藏历第十一绕迥水猪年)3月1日。他的父母是门巴族,世代信奉宁玛派佛教——红教。红教僧人可以结婚生子。他的父亲是个自负清高贫穷落魄的红教喇嘛。虽然被指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但是桑杰嘉措一直对五世达赖的去世秘不发丧,也就一直没公开仓央嘉措。仓央嘉措十五岁以前,尽管处于桑杰嘉措的严密控制之下,但家庭的温馨、母亲格外的宠爱使小仓央嘉措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长大。由于他生于美丽的门隅,而门隅又是情歌之乡,正是这些情歌,唤醒了他朦胧的性意识,使得小小的仓央嘉措对男女恩爱、儿女情长有一种神秘的向往。
1697年(藏历第十二绕迥火牛年)被藏王第司·桑杰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同年年燃灯节之际,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在布达拉宫的司喜平措大殿,在丹增达赖汗和第悉·桑结嘉措等藏蒙僧俗官员的参加下,举行了坐床典礼。清朝康熙皇帝从大局考虑,派出章嘉呼图克图等参加了典礼,并赏赐了无数珍宝。
仓央嘉措成长的时代,恰值西藏政治动荡,内外各种矛盾接连不断地开始出现之际。1700年(藏历铁龙年),丹增达赖汗在西藏去世。其次子拉藏鲁白遂来至前藏,承袭了乃父职位。蒙古施主当中对此也产生了赞同与反对的两种意见。另外,第悉对第五世达赖喇嘛的圆寂进行了长期保密,这引起了清朝康熙帝的不满。在西藏内部,由于第悉独断专行,长期“ 匿丧”,身穿袈裟而又公开蓄养“主母”等行为,招致哲蚌寺、色拉寺部分首脑表现出不满情绪等等。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仓央嘉措感到“失望,学习也无益处”,遂变得懒散起来, 且喜好游乐,放荡不羁。1702年(藏历水马年六月),仓央嘉措20岁时,第悉劝其受比丘戒。他听从劝告。前往扎什伦布寺与班禅大师洛桑益西相见。第五世班禅的传记里说,“休说他受比丘戒,就连原先受的出家戒也无法阻挡地抛弃了。最后,以我为首的众人皆请求其不要换穿俗人服装,以近事男戒而受比丘戒,在转法轮。但是,终无效应,只得将经过情形详细呈报第悉。仓央嘉措在扎什伦布寺居17日后返回拉萨。”自那以后,仓央嘉措便穿起俗人衣服,任意而为。白天在龙王潭内射箭、饮酒、唱歌,恣意嬉戏。还到拉萨近郊去游玩,与年轻女子寻欢作乐,放弃了戒行。拉藏汗利用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与第悉·桑结嘉措之间的矛盾,制造越来越多的麻烦。第悉企图投毒杀害拉藏汗的说法传开以后,藏蒙福田、施主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公元1705年(藏历木鸡年)一月,第六世达赖喇嘛、吉雪第巴、拉木降神人、色拉、哲蚌二寺堪布、政府各要员、班禅大师的代表、蒙古诸施主等,集议如何解决矛盾。最后议决,第悉·桑结嘉措辞去地方政府的职务,将贡嘎宗拨给他作为食邑;拉藏汗保留“地方政府蒙古王”的称号,返回青海驻牧。但是,实际上双方都没有打算执行决议。拉藏汗从拉萨出发以后,在羊八井、当雄等地驻留多日,缓缓抵达那曲。在那曲集结了藏北各地的蒙古军队,准备打仗。他借口第悉未遵守决议,仍然呆在布达拉宫内干预政府的一切事务,从那里折返拉萨。当年5月,拉藏汗在当雄将蒙古军队分为两路,一路由他亲自率领,从澎波而来;另一路由其妻次仁扎西及部分军官率领,从堆龙德庆而来。当时,色拉、哲蚌二寺的上师、密宗院的轨范师以及班禅大师的代表等人闻讯后,急忙先后赶去劝阻。请求汗王罢兵。但是,遭到拒绝。公元1705年(藏历第十二绕迥木鸡年)七月第悉·桑结嘉措被抓获,押至堆龙德庆的朗孜村立刻斩首。从此以后,蒙古人拉藏汗统治前后藏达12年。当时,在西藏地方政府的框架中,噶厦和孜康属于重要的机构。孜康机构既检查稽核政府收支,又主持培养官员的学校。不久,杀害第悉·桑结嘉措的凶狠王妃次仁扎西也死去了。拉藏汗掌握大权以后,对第六世达赖喇嘛多方责难。还特派人员赴京师,谗言桑结嘉措勾结准噶尔人,准备反叛朝廷。还说,第悉 ·桑结嘉措在布达拉宫立的仓央嘉措不是第五世达赖喇嘛真正的转世灵童,他终日沉湎于酒色,不守清规,请予废立。康熙帝即派侍郎赫寿等人赴藏,敕封拉藏汗为 “翊法恭顺汗”,赐金印一颗。命将仓央嘉措从布达拉宫的职位上废除,“执献京师”。遵照谕旨,废掉仓央嘉措以后,不久即“解送”北京。在哲蚌寺前的参尼林卡为其送行时,哲蚌寺僧人将其强行抢至该寺的甘丹颇章宫中。拉藏汗闻报后,立即派兵包围了哲蚌寺,寺僧们亦准备武力抵抗,双方即将发生流血冲突。仓央嘉措见此情形于心不忍,便自动走到蒙古军中,立地平息了这场一触即发的战斗。然后,从北路进京,抵达青海的贡噶诺尔时圆寂,时年25岁。这是传记中的普遍说法。所以,布宫里唯独没有六世达赖的灵塔。其后,拉藏汗将生于公元1686年(藏历火虎年)的活佛阿旺益西嘉措认定为第六世达赖喇嘛,将其迎至布达拉宫坐床,他在位11年。但是,西藏僧俗群众皆不承认他是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白噶尔增巴·益西嘉措坐床以后,拉藏汗便上奏康熙皇帝,请求皇帝承认他是达赖喇嘛,并赐金印。皇帝依奏,赐金印一颗,印文为:“敕封第六世达赖喇嘛之印”,被修改为“敕赐第六世达赖喇嘛之印。” 为了稳定西藏当时的混乱局面,康熙帝于公元1713年(藏历第十二绕迥水蛇年)册封第五世班禅洛桑益西为“班禅额尔德尼”,赐金册、金印。命他协助拉藏汗管理好西藏地方事务。从此,历代班禅的“额尔德尼”名号便确定下来。
然而事实上仓央嘉措的死因仍然是一个谜。有这样几种传说:
传说一,仓央嘉措在押解进京途中,病逝于青海湖;
传说二,仓央嘉措在路上被政敌拉藏汗秘密杀害;
传说三,仓央嘉措被清帝囚禁于五台山,抑郁而终;
传说四,好心的解差将仓央嘉措私自释放,他最后成为青海湖边的一个普通牧人,诗酒风流过完余生。
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也就是“密传”《琵琶音》的说法。“于火猪年当法王(即仓央嘉措)25岁时,被请往内地。”“次第行至东如措纳时,皇帝诏谕严厉,众人闻旨,惶恐已极。担心性命难保,无有良策以对。于是异口同声对我(仓央嘉措)恳求道:‘您已获自主,能现仙逝状或将形体隐去。若不如此,则我等势必被斩首。’求告再三。仓央嘉措无限悲伤,话别之后,遽然上路,朝东南方向而去……此后,他经打箭炉至内地的峨眉山等地去朝山拜佛。然后,又到前后藏、印度、尼泊尔、甘肃、五台山、青海、蒙古等地云游,讲经说法,广结善缘,创下无穷精妙业绩。
仓央嘉措的身世更为他的情诗增添了浪漫而神秘的色彩。分享一首:
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与玛吉阿米的更传神
自恐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怕误倾城。
世间安的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在途中我听到了很多关于生与死的故事。一个同行老人说他的一个亲戚小孩和她老公来西藏度蜜月,结果得了肺水肿就这样死在了西藏。家人只能抱着女孩的骨灰回去,这样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在青藏高原上。
另一个则是我亲眼所见,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时候,一位同行的女士吃药片结果卡到了,急得在叫却有不知道说什么,急得在跳,结果在旁人的帮助下咳了出来,也许就差几秒钟,她可能就不在了,真的是生与死的一瞬间。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思考生与死。何为生?何为死?如何生?如何死?生与死的意义从古到今困扰着古圣先贤们。对于生死意义的辨析和解答,是一切宗教思想的灵感和起源。而生死的内涵又是如此深奥,如一座巨大的迷宫,一旦进入,绝不会能够轻易的转出来。古今中外,多少古圣先贤苦苦思索,穷其一生来追问这些问题的答案。
死意味着什么,该不该害怕死亡?为什么珠峰上有几千具的尸体而依然有人不顾生命危险去攀登,为什么有的人为了某个目的无论好的坏的去拿自己的生命作赌注?这样做究竟值不值得?我想我还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我还没遇到到这样的情况,我也不知道将来的我会不会因为某个目的甘愿丢到自己的命。甚至也许我还是害怕死亡的。
生又意味着什么,我们为何而生?我们在这星球上,究竟该怎样的活下去?贫穷、富裕,这些词汇到底代表着什么?我想我也无法给出答案。
我想分享莎翁名著《哈姆雷特》里的一段关于生与死的独白,我不去表达我对这段独白的看法,但我欣赏莎翁。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我想每个敢于面对死亡甚至献出生命的人都是值得尊重的。,每一个努力生活,用心去爱的人也是值得尊重的。
我们为什么旅行
我登山了去拉萨的火车。
这趟列车是快车,从上海出发,到达西藏差不多需要两天时间。
在这趟旅行之前,本打算是去云南。想找个同伴,结果问了一圈,没人愿意去。如果没有人陪同打算开始一个人的旅行,说巧也巧,有个到西藏的机会,与其一个人不如一群人一块去西藏,于是我便登上了这列南下的列车。
去西藏之前,听过很多之前去过的人的意见,倒也是五花八门。于是便着手准备要带的物品。事实上我倒并不是有多担心高原反应,因为我始终觉得很多事都是被人为放大的,须自己体会后才行。必备的药物,衣服,遮阳帽,防晒霜,单反等等,准备下来倒也不多。于是,带着些许兴奋的心情,我登上了列车。
这次的旅行一共13天。从南京到西宁,再从西宁到拉萨,从东到西,从北到南。跨越唐古拉山,横穿可可西里,我想时间虽然长,但窗外的景色想必是最好的醒酒汤。
23点05分从南京发车,结果因为南方暴雨的缘故列车晚点了半个小时,幸好只是晚点半个小时,提示晚点的那一刻我真的害怕会等到凌晨。
说实话,卧铺车只坐过两次,一次是从北京回来,还有一次就是这次,本来觉得两天的车程会很累很无聊,可是当我上车的一刹那,我的印象突然变好了。比我想象中干净的卧铺,关键是一个车厢内素不相识却有有着共同目标的人,旅行就是应该这样。大家聊着旅行的话题,憧憬着到西藏后的美丽景色,从素不相识到渐渐熟悉再到成为旅行中的结伴者,我想这才是旅行最大的意义。
从徐州到开封到洛阳到西安到兰州到西宁到拉萨,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路过,其中有去过的也有从未留下脚印的。譬如洛阳,上次来的时候是小学,十来岁,如今过了这么多年,再一次踏上洛阳的土地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洛阳变了,我也变了;譬如西安,大唐芙蓉园,秦兵马俑等等还历历在目,人是种奇怪的生物,有些记忆很快忘掉而有些记忆却怎么也忘不了。
隔壁的车厢有一个文艺老头,自己带着葫芦丝,没事的时候吹着小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回到拉萨,北京的金山上,倒也应景,但吹的是真不错。
一节车厢的还有一个摄影师,有一位俄罗斯少女,还有很多素不相识但聊得开的朋友们。
第二天晚上10点多,我们在西宁换乘了进藏的列车。西宁的夜景震惊到了我,本来以为车站周围回来偏僻,没想到周围的夜景挺漂亮,车站也是新建的。同车的有人问我将来还是别找大西北的女生,回来一趟太麻烦,生活条件也差。我没回答,但我知道如果爱上了一匹野马那也要爱它的整片草原。
在青藏线的第一晚就这样度过了,列车有点颠簸,还好睡得不错。不过有个老教授精神还真是好,凌晨四点就醒了,就这样开始了第二天。
青藏线比想象的要颠簸,这可能和铁轨有关。大约八点半左右,我们到达了玉珠峰,海拔4519m,从玉珠峰开始,我觉得青藏线真正的美景铺开了。玉珠峰高度超5000m,顶部还是皑皑的白雪,就像羽绒铺开在山顶。白云缠绕在山腰、山顶,和白雪交相辉映。去西藏前担心西藏的天气,等到青藏线天气真的给力,阳光非常好,蓝天白云相互映衬。阳光照在玉珠峰的山顶散发出金色的光芒,让人感受到一种神圣感、仪式感。
随着列车的行进,说实话,有一点胸闷的感觉,不过同车的说这可能是心理因素,吃点水果,喝点葡萄糖水,过了一会的确好了点。同车的有一个小孩已经开始吸氧了,据说缺氧影响大脑,那还是快吸氧吧将来可还要考大学呢。
有人说在青藏线上看到藏羚羊,野牦牛,野驴需要很好的运气,那我这一天也太受老天眷顾了,一路上,我看到了太多只藏羚羊和野牦牛,当然这里面也有藏民养殖的。西藏野驴我也看到了好几只,很棒。可可西里虽然号称是生命的禁区,不过里面也有绿色,有高山,有藏羚羊,有牦牛 有野驴这些可爱的生物,不知道将来有没有机会自驾横穿可可西里,如果成功那也够吹一辈子的了。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青藏线的有一段两边都是皑皑的白雪,没看错,两边的土地都被雪覆盖着。进藏之前就想着能不能看见被大雪覆盖的情景,没想到真的看到了。的确很漂亮,阳光照射在雪山折射出五彩的颜色。
我想表扬进藏的列车的播音系统,一路上放着应景的歌曲,也有年轻人喜欢的歌曲。听着广播,DJ的声音也很让人舒服。突然觉得这一切就是旅行该有的样子!我写不好这种感觉也许只有亲身体验的才能明白,而这种感觉不是每次旅行都能体会到的。
列车在那曲停了会,大家都出来看看习不习惯,说实话车外比车内舒服,空气真的很好,也没有缺氧的感觉。
晚上8点半左右,到达了拉萨站。我们终于到了,大约两天的旅程,说长也长,说短也短。不过沿途的景色真的是太精彩,有人说云南的景色都是分布在那几个地方,而进藏的沿线都是风景,都是绝景。听来似乎有些夸张,但一次我赞同这句话。入住酒店,等待第二天到林芝的旅途。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在创刊100周年的时候刊发了一本特辑,中文版翻译过来标题叫做探索不息,其中开篇的文章题目就叫做“我们为什么探索不息”,是啊,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的历史,从未知到已知,从游离在我们人类社会之外到为人类所用。我想旅行也是这样,我们为什么要旅行?
从中国古代开始就有了游山玩水的传统,而中国的文人骚客更是将其发展到了极致。著名的竹林七贤将自己的志趣理想寄于山水之中,在山水中探寻中国文人的个性特质。如今,也是这样,我们在旅行中寻找自己灵魂的归宿找一个能安放自己灵魂的地方。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身体和灵魂,总得有一个在路上。旅行中,我们放下自己疲惫的身躯,惊叹于大自然的美好,留恋与美丽的风光,回忆起与同伴的点点滴滴。旅行不是简单的拍照而是去感受你所在的地方,试着将自己融入其中。每年我都会出去旅行,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就当增加自己的阅历,就当安放自己的灵魂,就当放逐自己的身体,就当寻找旅途的艳遇,也许遇到的是一辈子的另一半。
你好,拉萨
贡卡姆桑。
生与死
在西藏,有六种丧葬方式,分别是天葬,水葬,土葬,火葬,塔葬,树葬。可能内地人听过的最多的是天葬,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天葬,只有修行得道的人才有资格上天葬台。最初是佛祖割肉喂鹰,认为肉体不重要,要有舍己为人的精神。所以在藏传佛教里藏教徒们也认为死后将身体献给秃鹫献给万物才是自己的道义。
塔葬也是得到的高僧,喇嘛才有资格。
水葬后,在旁边的山岩上有藏民画的梯子图案,有的时候能看到满山的“天梯”,在藏民眼里,这代表着死后灵魂顺着梯子爬上天堂。
宗教的力量是难以想象的,可能之前对于宗教并没有太多理性的认识,更多的是感性的认识。直到在西藏,我看到了那些来拉萨朝圣的信众我才真正感受到宗教的力量原来是可以这么强大。磕着长头,一步一磕地来到拉萨,尽管中途有人死去,但这项仪式却一直流传着。
每天早上,都有虔诚的藏民带着转经筒沿着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等等一边转着一边颂念着经文。在路上你会看到磕着长头,一步一磕的走向布达拉宫或者其他寺庙。有的人是从青海,从四川,甚至印度过来,不远万里,在这途中不知道有多少人累死在了途中,你会看到有的人的鼻子已经被磨平,嘴唇已经风干,额头已经破了一个洞。然而他们并没有停止,在他们的眼中你看到了坚毅,是信仰所带来的力量。在开往日喀则的途中我就看到了这样一位妇人,她有两位同伴,她磕着长头,外面的气温很高,地面的温度会更高。在她抬起头的那一瞬间,我看到她的脸已经是布满创伤,她的面容像是被刀刻过,长期在高原生活,她的脸庞已经被晒得黝黑,她的脸上有些伤口已经疥疮,有些还在流着鲜血,那一刻我真的无比震撼。看着一望无际的公路,想着我们从拉萨开车到日喀则也需要将近10个小时,那位妇人就这样磕着长头,一直磕到拉萨,去朝见她心中最神圣的地方。
在西藏,寺庙里是不允许拍照的,这趟旅行我去了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大昭寺,小昭寺。藏传佛教的建筑都很有特点,看外面不是很张扬,也没有像内地寺庙那样巨大的招牌,看着外墙很普通,里面却是另一个世界。导游说西藏的寺庙里最不值钱的就是黄金,等我进去后,我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真的是金碧辉煌,点着酥油灯,灯光虽黯,却给人一种静谧感。印象最深的是在扎什伦布寺,这是班禅的驻地。在一个房间内,我们看到许多的小孩子,他们略显稚气,看到我们进来,带着惊喜也带着几分好奇,他们坐在榻上,大声朗诵着经文,摇头晃脑,模样倒也可爱。有些小的孩子还在那喝着酸奶,嘴上白花花的,眼神里干净而单纯。当年进入到这样一个空间内,你会不自觉地变得谨慎和敬畏,我想这就是寺庙的魅力。
让我说说布达拉宫吧。
早早地到达了布达拉宫,西藏的天气真的是变化多端。我们去的时候,天空被白云遮挡着,结果下午的时候就是艳阳高照。一早,太多太多的藏民拿着转经筒绕着布达拉宫走着,有老人、年轻人、小孩,有男人,也有女人,他们嘴里诵念着经文,看到这一幕感到真的和谐又神圣。上到布达拉宫的台阶还是挺陡的,不过越往上走越能看到拉萨市的景色,确实是个很美的城市。布达拉宫的外墙都是特殊的白色涂料,它的窗子也很有特点,大约是梯形的。很多外帘都是用牦牛的皮毛制成的。细密又坚固。我们走过一座座的达赖的灵塔。在达赖圆寂后,他们的肉身会被做成金像,放置在灵塔内。然后布达拉宫内是没有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灵塔,听着导游的介绍,我不禁沉迷到了六世达赖的身世当中。
仓央嘉措原名洛桑仁钦仓央嘉措。其之父扎西丹增,原居错那宗。其母为赞普后裔,名叫次旺拉姆。仓央嘉措诞生于1683年(藏历第十一绕迥水猪年)3月1日。他的父母是门巴族,世代信奉宁玛派佛教——红教。红教僧人可以结婚生子。他的父亲是个自负清高贫穷落魄的红教喇嘛。虽然被指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但是桑杰嘉措一直对五世达赖的去世秘不发丧,也就一直没公开仓央嘉措。仓央嘉措十五岁以前,尽管处于桑杰嘉措的严密控制之下,但家庭的温馨、母亲格外的宠爱使小仓央嘉措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长大。由于他生于美丽的门隅,而门隅又是情歌之乡,正是这些情歌,唤醒了他朦胧的性意识,使得小小的仓央嘉措对男女恩爱、儿女情长有一种神秘的向往。
1697年(藏历第十二绕迥火牛年)被藏王第司·桑杰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同年年燃灯节之际,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在布达拉宫的司喜平措大殿,在丹增达赖汗和第悉·桑结嘉措等藏蒙僧俗官员的参加下,举行了坐床典礼。清朝康熙皇帝从大局考虑,派出章嘉呼图克图等参加了典礼,并赏赐了无数珍宝。
仓央嘉措成长的时代,恰值西藏政治动荡,内外各种矛盾接连不断地开始出现之际。1700年(藏历铁龙年),丹增达赖汗在西藏去世。其次子拉藏鲁白遂来至前藏,承袭了乃父职位。蒙古施主当中对此也产生了赞同与反对的两种意见。另外,第悉对第五世达赖喇嘛的圆寂进行了长期保密,这引起了清朝康熙帝的不满。在西藏内部,由于第悉独断专行,长期“ 匿丧”,身穿袈裟而又公开蓄养“主母”等行为,招致哲蚌寺、色拉寺部分首脑表现出不满情绪等等。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仓央嘉措感到“失望,学习也无益处”,遂变得懒散起来, 且喜好游乐,放荡不羁。1702年(藏历水马年六月),仓央嘉措20岁时,第悉劝其受比丘戒。他听从劝告。前往扎什伦布寺与班禅大师洛桑益西相见。第五世班禅的传记里说,“休说他受比丘戒,就连原先受的出家戒也无法阻挡地抛弃了。最后,以我为首的众人皆请求其不要换穿俗人服装,以近事男戒而受比丘戒,在转法轮。但是,终无效应,只得将经过情形详细呈报第悉。仓央嘉措在扎什伦布寺居17日后返回拉萨。”自那以后,仓央嘉措便穿起俗人衣服,任意而为。白天在龙王潭内射箭、饮酒、唱歌,恣意嬉戏。还到拉萨近郊去游玩,与年轻女子寻欢作乐,放弃了戒行。拉藏汗利用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与第悉·桑结嘉措之间的矛盾,制造越来越多的麻烦。第悉企图投毒杀害拉藏汗的说法传开以后,藏蒙福田、施主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公元1705年(藏历木鸡年)一月,第六世达赖喇嘛、吉雪第巴、拉木降神人、色拉、哲蚌二寺堪布、政府各要员、班禅大师的代表、蒙古诸施主等,集议如何解决矛盾。最后议决,第悉·桑结嘉措辞去地方政府的职务,将贡嘎宗拨给他作为食邑;拉藏汗保留“地方政府蒙古王”的称号,返回青海驻牧。但是,实际上双方都没有打算执行决议。拉藏汗从拉萨出发以后,在羊八井、当雄等地驻留多日,缓缓抵达那曲。在那曲集结了藏北各地的蒙古军队,准备打仗。他借口第悉未遵守决议,仍然呆在布达拉宫内干预政府的一切事务,从那里折返拉萨。当年5月,拉藏汗在当雄将蒙古军队分为两路,一路由他亲自率领,从澎波而来;另一路由其妻次仁扎西及部分军官率领,从堆龙德庆而来。当时,色拉、哲蚌二寺的上师、密宗院的轨范师以及班禅大师的代表等人闻讯后,急忙先后赶去劝阻。请求汗王罢兵。但是,遭到拒绝。公元1705年(藏历第十二绕迥木鸡年)七月第悉·桑结嘉措被抓获,押至堆龙德庆的朗孜村立刻斩首。从此以后,蒙古人拉藏汗统治前后藏达12年。当时,在西藏地方政府的框架中,噶厦和孜康属于重要的机构。孜康机构既检查稽核政府收支,又主持培养官员的学校。不久,杀害第悉·桑结嘉措的凶狠王妃次仁扎西也死去了。拉藏汗掌握大权以后,对第六世达赖喇嘛多方责难。还特派人员赴京师,谗言桑结嘉措勾结准噶尔人,准备反叛朝廷。还说,第悉 ·桑结嘉措在布达拉宫立的仓央嘉措不是第五世达赖喇嘛真正的转世灵童,他终日沉湎于酒色,不守清规,请予废立。康熙帝即派侍郎赫寿等人赴藏,敕封拉藏汗为 “翊法恭顺汗”,赐金印一颗。命将仓央嘉措从布达拉宫的职位上废除,“执献京师”。遵照谕旨,废掉仓央嘉措以后,不久即“解送”北京。在哲蚌寺前的参尼林卡为其送行时,哲蚌寺僧人将其强行抢至该寺的甘丹颇章宫中。拉藏汗闻报后,立即派兵包围了哲蚌寺,寺僧们亦准备武力抵抗,双方即将发生流血冲突。仓央嘉措见此情形于心不忍,便自动走到蒙古军中,立地平息了这场一触即发的战斗。然后,从北路进京,抵达青海的贡噶诺尔时圆寂,时年25岁。这是传记中的普遍说法。所以,布宫里唯独没有六世达赖的灵塔。其后,拉藏汗将生于公元1686年(藏历火虎年)的活佛阿旺益西嘉措认定为第六世达赖喇嘛,将其迎至布达拉宫坐床,他在位11年。但是,西藏僧俗群众皆不承认他是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白噶尔增巴·益西嘉措坐床以后,拉藏汗便上奏康熙皇帝,请求皇帝承认他是达赖喇嘛,并赐金印。皇帝依奏,赐金印一颗,印文为:“敕封第六世达赖喇嘛之印”,被修改为“敕赐第六世达赖喇嘛之印。” 为了稳定西藏当时的混乱局面,康熙帝于公元1713年(藏历第十二绕迥水蛇年)册封第五世班禅洛桑益西为“班禅额尔德尼”,赐金册、金印。命他协助拉藏汗管理好西藏地方事务。从此,历代班禅的“额尔德尼”名号便确定下来。
然而事实上仓央嘉措的死因仍然是一个谜。有这样几种传说:
传说一,仓央嘉措在押解进京途中,病逝于青海湖;
传说二,仓央嘉措在路上被政敌拉藏汗秘密杀害;
传说三,仓央嘉措被清帝囚禁于五台山,抑郁而终;
传说四,好心的解差将仓央嘉措私自释放,他最后成为青海湖边的一个普通牧人,诗酒风流过完余生。
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也就是“密传”《琵琶音》的说法。“于火猪年当法王(即仓央嘉措)25岁时,被请往内地。”“次第行至东如措纳时,皇帝诏谕严厉,众人闻旨,惶恐已极。担心性命难保,无有良策以对。于是异口同声对我(仓央嘉措)恳求道:‘您已获自主,能现仙逝状或将形体隐去。若不如此,则我等势必被斩首。’求告再三。仓央嘉措无限悲伤,话别之后,遽然上路,朝东南方向而去……此后,他经打箭炉至内地的峨眉山等地去朝山拜佛。然后,又到前后藏、印度、尼泊尔、甘肃、五台山、青海、蒙古等地云游,讲经说法,广结善缘,创下无穷精妙业绩。
仓央嘉措的身世更为他的情诗增添了浪漫而神秘的色彩。分享一首:
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与玛吉阿米的更传神
自恐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怕误倾城。
世间安的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在途中我听到了很多关于生与死的故事。一个同行老人说他的一个亲戚小孩和她老公来西藏度蜜月,结果得了肺水肿就这样死在了西藏。家人只能抱着女孩的骨灰回去,这样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在青藏高原上。
另一个则是我亲眼所见,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时候,一位同行的女士吃药片结果卡到了,急得在叫却有不知道说什么,急得在跳,结果在旁人的帮助下咳了出来,也许就差几秒钟,她可能就不在了,真的是生与死的一瞬间。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思考生与死。何为生?何为死?如何生?如何死?生与死的意义从古到今困扰着古圣先贤们。对于生死意义的辨析和解答,是一切宗教思想的灵感和起源。而生死的内涵又是如此深奥,如一座巨大的迷宫,一旦进入,绝不会能够轻易的转出来。古今中外,多少古圣先贤苦苦思索,穷其一生来追问这些问题的答案。
死意味着什么,该不该害怕死亡?为什么珠峰上有几千具的尸体而依然有人不顾生命危险去攀登,为什么有的人为了某个目的无论好的坏的去拿自己的生命作赌注?这样做究竟值不值得?我想我还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我还没遇到到这样的情况,我也不知道将来的我会不会因为某个目的甘愿丢到自己的命。甚至也许我还是害怕死亡的。
生又意味着什么,我们为何而生?我们在这星球上,究竟该怎样的活下去?贫穷、富裕,这些词汇到底代表着什么?我想我也无法给出答案。
我想分享莎翁名著《哈姆雷特》里的一段关于生与死的独白,我不去表达我对这段独白的看法,但我欣赏莎翁。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我想每个敢于面对死亡甚至献出生命的人都是值得尊重的。,每一个努力生活,用心去爱的人也是值得尊重的。
来自 豆瓣App
© 本文版权归 MrPalmTre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