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座城,一个镇,一群人
从假期综合症中缓过来,足足用了半个月。接下来,是关于两座城,一个镇,一群人的故事。
清迈。爱上清迈是在离开清迈的前一个晚上。骑了一天自行车后,静静地坐在古城的石阶上,看着城门,和微微弱弱的灯光,吹着风,就在那一瞬,爱上了。
彬彬说:“向往清迈,就像当初期待成都一样”。感同身受。爱上成都,是坐在人民公园,一杯毛尖喝一下午的时候。如此遥远的两座城市,悠闲和安静却如出一辙。从来泰国就开始期待清迈和上大学就开始期待成都一样,已经记不清玩过的那些景点,只记得某些个瞬间和某种朦朦胧胧种在心里的感觉。
出发的那天,在火车站的入口处,看到了泰国人民失去普密篷国王的悲痛,那满街的黑色使曼谷一夜间成了悲伤之城。坐着火车离开的时候,竟然松了口气。
到清迈的时候,夜市和周末市场都关了,街上空荡荡的。那个时候就想,这才是我脑海中的清迈。安静地带着淡淡悲伤的清迈。
带着相机随随便便地在街上溜达,累了就沿街而坐,看看街道聊聊天。
骑着自行车,拿着地图,走一段讨论一下路线,去找那家四川火锅。
明明是去看素贴寺的,爬了309级台阶之后,没有了看庙的兴致,说着就下了山。
在水果市场找了半天,找到除水果之外的食物,吃完之后,花90泰铢买了一个榴莲,坐在河边吃到撑。
坐在清迈特色的双条上,和司机大哥学泰语,学到大哥都忍不住笑。
给外国人指路,用蹩脚的泰语问泰国人路,之后一群人用中文讨论,然后用蹩脚的英语翻译给外国人。
去穿越丛林,在一声声尖叫声中,对教练说,给我来点儿刺激的,然后倒挂在铁丝上,穿了过去。
在塔佩门喂鸽子,看到一对佳人拍婚纱,新娘新郎跑过去,一群鸽子飞起来,美丽如画。
就是这一个个场景,构成了对清迈的印象,那时候一直对小伙伴说:“我不想回去了,谁在清迈啊,我用曼谷和他换吧,”
不是不喜欢曼谷,只是清迈更适合我。如果说曼谷是大家闺秀,那清迈就是小家碧玉,而我喜欢小家碧玉,微微一笑,不需要倾城,两个浅浅的酒窝就够了。
Pai县。在1095号公路上转了762个弯之后,终于到了传说中“泰国的瑞士”,“小清新的集大成者”的pai县。
对pai县的第一感觉是“这就是pai?”直到离开的时候,都没有分清楚哪里是主街,只想把凉面,烤串都带走。
住的地方,打开窗就是街。第一个晚上,买了一堆好吃的,坐在阳台上吹着风看小街上的人的来来去去。如果会骑摩托,我也想去骑它几条街。
Pai是个小镇,虽然景点很多,但是都在一条道上,直到转完了才发现:“原来pai这么小啊!”,是那种,小得恰到好处的小。
每到达一个景点,我们都会惊叹,好美啊。然而记忆最深的是路上的一家咖啡屋,那时候,那个姐姐坐在桌旁,画自己的画,屋后是一排秋千和远山,她就坐在那里,像一幅画。姐姐说:“有人来,我就泡咖啡,没人来就自己画画”。她的画,是无数色彩和点的集合,简单却绚烂,就像她的生活,简单却美。
Pai县就是一个简单的地方,一群简单的人,一片简单却美的风景。
清莱。一定要去清莱,是因为第一部喜欢的泰剧就是在清莱拍的,本来想去找找那个地方,但是最后却忘了。
清莱最出名的是白庙,白色的建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确实很美。但是震撼我的,是坐在庙里,汗如雨下,却一动不动的那个和尚师父。
相较于白庙,更喜欢黑庙。黑庙不是庙,泰语翻译原为“黑屋”。主人是艺术家,喜欢黑色,所以把自己的家全部涂上了黑色,他收集了许多奇异的东西——牛骨、鳄鱼皮、孔雀尾巴…看完之后,感受到的是奇异、狂野的美,第一次直击这种美,震撼。
CHOUI FONG茶园,是我想象中茶园的样子,外婆说,家对面种树的那个农场以前全是茶园,但是我出生晚了,全成了树。所以一直想看茶园,终于在泰国的土壤里看到了茶的生长,也是蛮有趣的。途中也顺便看到了菠萝成长的样子,看到我们这群人大呼小叫,又互相嘲笑没见识的样子,好开心的。
金三角很美,一个河中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分成了三个国家。坐着船几分钟就到了另外一个国家,着实有趣。在老挝的领地里停留的时候,看到一个瘦小姐姐背着一个瘦小的弟弟,路上转悠着各种黑黑脏脏的小孩,突然觉得,生在中国好幸福,身在泰国好幸运。
回到曼谷的时候,曼谷的悲伤气氛已经慢慢淡了,一切还是如常进行着。只是和小伙伴们分开后,有点难过。那些走好远去吃火锅,深夜卧谈,哈哈大笑的时光就这样告一段落了。当然,还没结束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计划下一个假期了。
(为 2016.10.14-2016.10.23 凉假记)
清迈。爱上清迈是在离开清迈的前一个晚上。骑了一天自行车后,静静地坐在古城的石阶上,看着城门,和微微弱弱的灯光,吹着风,就在那一瞬,爱上了。
彬彬说:“向往清迈,就像当初期待成都一样”。感同身受。爱上成都,是坐在人民公园,一杯毛尖喝一下午的时候。如此遥远的两座城市,悠闲和安静却如出一辙。从来泰国就开始期待清迈和上大学就开始期待成都一样,已经记不清玩过的那些景点,只记得某些个瞬间和某种朦朦胧胧种在心里的感觉。
出发的那天,在火车站的入口处,看到了泰国人民失去普密篷国王的悲痛,那满街的黑色使曼谷一夜间成了悲伤之城。坐着火车离开的时候,竟然松了口气。
到清迈的时候,夜市和周末市场都关了,街上空荡荡的。那个时候就想,这才是我脑海中的清迈。安静地带着淡淡悲伤的清迈。
带着相机随随便便地在街上溜达,累了就沿街而坐,看看街道聊聊天。
骑着自行车,拿着地图,走一段讨论一下路线,去找那家四川火锅。
明明是去看素贴寺的,爬了309级台阶之后,没有了看庙的兴致,说着就下了山。
在水果市场找了半天,找到除水果之外的食物,吃完之后,花90泰铢买了一个榴莲,坐在河边吃到撑。
坐在清迈特色的双条上,和司机大哥学泰语,学到大哥都忍不住笑。
给外国人指路,用蹩脚的泰语问泰国人路,之后一群人用中文讨论,然后用蹩脚的英语翻译给外国人。
去穿越丛林,在一声声尖叫声中,对教练说,给我来点儿刺激的,然后倒挂在铁丝上,穿了过去。
在塔佩门喂鸽子,看到一对佳人拍婚纱,新娘新郎跑过去,一群鸽子飞起来,美丽如画。
就是这一个个场景,构成了对清迈的印象,那时候一直对小伙伴说:“我不想回去了,谁在清迈啊,我用曼谷和他换吧,”
不是不喜欢曼谷,只是清迈更适合我。如果说曼谷是大家闺秀,那清迈就是小家碧玉,而我喜欢小家碧玉,微微一笑,不需要倾城,两个浅浅的酒窝就够了。
Pai县。在1095号公路上转了762个弯之后,终于到了传说中“泰国的瑞士”,“小清新的集大成者”的pai县。
对pai县的第一感觉是“这就是pai?”直到离开的时候,都没有分清楚哪里是主街,只想把凉面,烤串都带走。
住的地方,打开窗就是街。第一个晚上,买了一堆好吃的,坐在阳台上吹着风看小街上的人的来来去去。如果会骑摩托,我也想去骑它几条街。
Pai是个小镇,虽然景点很多,但是都在一条道上,直到转完了才发现:“原来pai这么小啊!”,是那种,小得恰到好处的小。
每到达一个景点,我们都会惊叹,好美啊。然而记忆最深的是路上的一家咖啡屋,那时候,那个姐姐坐在桌旁,画自己的画,屋后是一排秋千和远山,她就坐在那里,像一幅画。姐姐说:“有人来,我就泡咖啡,没人来就自己画画”。她的画,是无数色彩和点的集合,简单却绚烂,就像她的生活,简单却美。
Pai县就是一个简单的地方,一群简单的人,一片简单却美的风景。
清莱。一定要去清莱,是因为第一部喜欢的泰剧就是在清莱拍的,本来想去找找那个地方,但是最后却忘了。
清莱最出名的是白庙,白色的建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确实很美。但是震撼我的,是坐在庙里,汗如雨下,却一动不动的那个和尚师父。
相较于白庙,更喜欢黑庙。黑庙不是庙,泰语翻译原为“黑屋”。主人是艺术家,喜欢黑色,所以把自己的家全部涂上了黑色,他收集了许多奇异的东西——牛骨、鳄鱼皮、孔雀尾巴…看完之后,感受到的是奇异、狂野的美,第一次直击这种美,震撼。
CHOUI FONG茶园,是我想象中茶园的样子,外婆说,家对面种树的那个农场以前全是茶园,但是我出生晚了,全成了树。所以一直想看茶园,终于在泰国的土壤里看到了茶的生长,也是蛮有趣的。途中也顺便看到了菠萝成长的样子,看到我们这群人大呼小叫,又互相嘲笑没见识的样子,好开心的。
金三角很美,一个河中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分成了三个国家。坐着船几分钟就到了另外一个国家,着实有趣。在老挝的领地里停留的时候,看到一个瘦小姐姐背着一个瘦小的弟弟,路上转悠着各种黑黑脏脏的小孩,突然觉得,生在中国好幸福,身在泰国好幸运。
回到曼谷的时候,曼谷的悲伤气氛已经慢慢淡了,一切还是如常进行着。只是和小伙伴们分开后,有点难过。那些走好远去吃火锅,深夜卧谈,哈哈大笑的时光就这样告一段落了。当然,还没结束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计划下一个假期了。
(为 2016.10.14-2016.10.23 凉假记)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