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译诗一例
“初秋有一段奇异的时节”
丘特切夫
穆旦 译
初秋有一段奇异的时节,
它虽然短暂,却非常明丽——
整个白天好似水晶的凝结,
而夜晚的天空是透明的……
在矫健的镰刀游过的地方,
谷穗落了,现在是空旷无垠——
只有在悠闲的田垄的残埂上
还有蛛网的游丝耀人眼睛。
空气沉静了,不再听见鸟歌,
但离冬天的风暴还很遥远——
在休憩的土地上,流动着
一片温暖而纯净的蔚蓝……
一八五七年
陈可抒说,
1,
翻译,当然不是把一种语言一一对应成另一种语言那么简单,它需要对作品全面的把握。穆旦的翻译为人称赞,也来源于他对于作品的理解力。
穆旦评论说,丘特切夫的创作道路,反映了俄国诗歌由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道路。这一首《“初秋有一段奇异的时节”》就隐隐呈现着现实主义倾向。——而什么是浪漫主义的?什么又是现实主义的?穆旦又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描述:
“除了寻求戏剧性的场景、冲突的顶点而外,还能着眼于平时毫无浪漫色彩的现实,而且能如实地写出它的美来,这里也体现着一种现实主义的精神”。
——穆旦:《丘特切夫诗选》译后记
以现实为基本,如实地写出美,而不是凭空构建某种美,这就是两种写作方式的不同。——在前面我们已经参读了两首穆旦的诗,按照这个标准,《智慧之歌》就是抽象的,是偏于浪漫主义的,而《秋》则是「如实」的,是偏于现实主义的。
穆旦还援引了杜勃罗留波夫的一段话:
根据作家洞察现象的本质时有多么深,和他在自己的描写中掌握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多么广来判断,人们也就可以决定他的才能有多么大。
——穆旦:《丘特切夫诗选》译后记
所以,《智慧之歌》,描写的叶子、荒原,完全是通过想象凭空构建的象征,而《秋》中用到的意象,既来自于自然,又能够和心灵状态进行「完全对称或融合」,从而更胜一筹。这也正是穆旦后期诗作的动人之处。
2,
我经常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对于同样一首诗,我们看一下朱宪生先生的版本:
“早秋的日子里”
作者:丘特切夫
译者:朱宪生
早秋的日子里,
有短暂而美妙的时光,
整天都像水晶般清澈,
连傍晚也灿烂辉煌……
那儿曾飞舞过镰刀,麦穗纷扬,
如今是一片空旷、坦荡,
只有蛛网纤细的丝,
在空荡的犁沟里闪光。
鸟语寥寥,空气清朗,
冬天的风暴只是在远处张望,
在那正在歇息的田野上,
透明的温暖的蓝天多么安详……
1857
朱宪生的译文,讲究押韵,音步普遍比穆旦所用的少,自然就有了更加短促有序的语感,虽然没有穆旦译诗中那种娓娓道来的从容,但也算各有所长。
不过,这首诗英文版的题目是There Is A Spell In Autumn,穆旦的译法是“初秋有一段奇异的时节”,而朱宪生的译法是“早秋的日子里”,把Spell这么有魔力的词语给忽略了,而且,原诗的There Is强调的是“此处有”,朱译仅仅用了一个偏正短语,也把这种感觉一笔带过。
另外,第三段的第一句话是:
The birds have flown, we hear no more their clamour,
But winter's angry winds not soon will start to blow -
直译则为:
鸟群已经飞走,我们无法听见它们的喧哗,
但是冬天发怒的风短时间内还不会吹过来。
此处,穆旦的译文是:
空气沉静了,不再听见鸟歌,
但离冬天的风暴还很遥远——
鸟群飞走,故此没有鸣叫,于是转译为「空气沉静」,来形容鸟群飞走以后的空旷感,这个过程是合理的。
而朱宪生的译文是:
鸟语寥寥,空气清朗,
冬天的风暴只是在远处张望,
原文中并没有「清朗」这种形容,而且这种感觉离鸟群飞走的感觉也相差甚远,所以,我不得不疑心这是以穆旦的版本为蓝本,加上韵脚匆匆转译的。
3,
穆旦在译后记中也特别提到了「水晶」:
苏联评论家曾指出:诗人用「水晶」来形容秋日,也非常恰当,因为水晶不仅透明美丽,而且予人以「脆弱易碎」和「短暂」的感觉,能把全诗的旨意点名出来。
——穆旦:《丘特切夫诗选》译后记
对于这个美妙的意象,穆旦的译文是:
整个白天好似水晶的凝结,
而夜晚的天空是透明的……
而朱宪生的译文是:
整天都像水晶般清澈,
连傍晚也灿烂辉煌……
用「灿烂辉煌」压了韵,却丢失了水晶的那种透明纯粹的感觉。
4,
从这一个例子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穆旦首先是个诗人,能够感受到诗歌里面的种种精妙,然后才是翻译家,把这些精妙再用自己的方式逐一呈现。
「信达雅」是翻译文学作品的三个标准,大多数时候,我们认为「信」比较容易,认为它和译者的责任心呈紧密相关,但是,如果不能抓取到作品的精妙,不能知道重点所在,在理解上有很多遗漏和错误,那么「信」又如何谈起?
至于「达雅」,不必说,那就更需要译者写作中的诗人天赋了。
丘特切夫
穆旦 译
初秋有一段奇异的时节,
它虽然短暂,却非常明丽——
整个白天好似水晶的凝结,
而夜晚的天空是透明的……
在矫健的镰刀游过的地方,
谷穗落了,现在是空旷无垠——
只有在悠闲的田垄的残埂上
还有蛛网的游丝耀人眼睛。
空气沉静了,不再听见鸟歌,
但离冬天的风暴还很遥远——
在休憩的土地上,流动着
一片温暖而纯净的蔚蓝……
一八五七年
陈可抒说,
1,
翻译,当然不是把一种语言一一对应成另一种语言那么简单,它需要对作品全面的把握。穆旦的翻译为人称赞,也来源于他对于作品的理解力。
穆旦评论说,丘特切夫的创作道路,反映了俄国诗歌由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道路。这一首《“初秋有一段奇异的时节”》就隐隐呈现着现实主义倾向。——而什么是浪漫主义的?什么又是现实主义的?穆旦又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描述:
“除了寻求戏剧性的场景、冲突的顶点而外,还能着眼于平时毫无浪漫色彩的现实,而且能如实地写出它的美来,这里也体现着一种现实主义的精神”。
——穆旦:《丘特切夫诗选》译后记
以现实为基本,如实地写出美,而不是凭空构建某种美,这就是两种写作方式的不同。——在前面我们已经参读了两首穆旦的诗,按照这个标准,《智慧之歌》就是抽象的,是偏于浪漫主义的,而《秋》则是「如实」的,是偏于现实主义的。
穆旦还援引了杜勃罗留波夫的一段话:
根据作家洞察现象的本质时有多么深,和他在自己的描写中掌握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多么广来判断,人们也就可以决定他的才能有多么大。
——穆旦:《丘特切夫诗选》译后记
所以,《智慧之歌》,描写的叶子、荒原,完全是通过想象凭空构建的象征,而《秋》中用到的意象,既来自于自然,又能够和心灵状态进行「完全对称或融合」,从而更胜一筹。这也正是穆旦后期诗作的动人之处。
2,
我经常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对于同样一首诗,我们看一下朱宪生先生的版本:
“早秋的日子里”
作者:丘特切夫
译者:朱宪生
早秋的日子里,
有短暂而美妙的时光,
整天都像水晶般清澈,
连傍晚也灿烂辉煌……
那儿曾飞舞过镰刀,麦穗纷扬,
如今是一片空旷、坦荡,
只有蛛网纤细的丝,
在空荡的犁沟里闪光。
鸟语寥寥,空气清朗,
冬天的风暴只是在远处张望,
在那正在歇息的田野上,
透明的温暖的蓝天多么安详……
1857
朱宪生的译文,讲究押韵,音步普遍比穆旦所用的少,自然就有了更加短促有序的语感,虽然没有穆旦译诗中那种娓娓道来的从容,但也算各有所长。
不过,这首诗英文版的题目是There Is A Spell In Autumn,穆旦的译法是“初秋有一段奇异的时节”,而朱宪生的译法是“早秋的日子里”,把Spell这么有魔力的词语给忽略了,而且,原诗的There Is强调的是“此处有”,朱译仅仅用了一个偏正短语,也把这种感觉一笔带过。
另外,第三段的第一句话是:
The birds have flown, we hear no more their clamour,
But winter's angry winds not soon will start to blow -
直译则为:
鸟群已经飞走,我们无法听见它们的喧哗,
但是冬天发怒的风短时间内还不会吹过来。
此处,穆旦的译文是:
空气沉静了,不再听见鸟歌,
但离冬天的风暴还很遥远——
鸟群飞走,故此没有鸣叫,于是转译为「空气沉静」,来形容鸟群飞走以后的空旷感,这个过程是合理的。
而朱宪生的译文是:
鸟语寥寥,空气清朗,
冬天的风暴只是在远处张望,
原文中并没有「清朗」这种形容,而且这种感觉离鸟群飞走的感觉也相差甚远,所以,我不得不疑心这是以穆旦的版本为蓝本,加上韵脚匆匆转译的。
3,
穆旦在译后记中也特别提到了「水晶」:
苏联评论家曾指出:诗人用「水晶」来形容秋日,也非常恰当,因为水晶不仅透明美丽,而且予人以「脆弱易碎」和「短暂」的感觉,能把全诗的旨意点名出来。
——穆旦:《丘特切夫诗选》译后记
对于这个美妙的意象,穆旦的译文是:
整个白天好似水晶的凝结,
而夜晚的天空是透明的……
而朱宪生的译文是:
整天都像水晶般清澈,
连傍晚也灿烂辉煌……
用「灿烂辉煌」压了韵,却丢失了水晶的那种透明纯粹的感觉。
4,
从这一个例子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穆旦首先是个诗人,能够感受到诗歌里面的种种精妙,然后才是翻译家,把这些精妙再用自己的方式逐一呈现。
「信达雅」是翻译文学作品的三个标准,大多数时候,我们认为「信」比较容易,认为它和译者的责任心呈紧密相关,但是,如果不能抓取到作品的精妙,不能知道重点所在,在理解上有很多遗漏和错误,那么「信」又如何谈起?
至于「达雅」,不必说,那就更需要译者写作中的诗人天赋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
陈可抒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为什么要读庄子?
- 庄子放到现在会饿死吗 (1人喜欢)
- “黄蜂尾”张籍,最善于“反转”的诗人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