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绘本的大学问
MK书话
在宝宝出生之前,我和绝大多数的准父母一样,觉得亲子绘本阅读是个很简单的事。不仅如此,我还觉得儿童绘本的故事十分简单、书又薄、价格又贵。在当时的我看来,童书和一般图书对照的话性价比实在是低,显然“贪婪的书商”吃准了父母舍得为孩子投资的弱点,故意打劫。
现在我知道,我的成见错得离谱。童书不但很了不起,而且制作和使用一本有质量的童书并不比对待一本严肃书籍来得轻松。就连我一度很“歧视”的儿童绘本其实也大有学问。之前我介绍过一本讲解0-3岁儿童早期阅读理论和技巧的杰作,《零岁起步:0-3岁儿童早期阅读与指导》(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MK书话:和三岁前的宝宝一起阅读要知道的事》)。这本书结合儿童发展阶段性特征,全面介绍了早期阅读与0-3岁儿童发展的关系、早期阅读的基本概念、发展特点、内容分类和不同亲子阅读方式的特点及技巧。这是我第一次系统地学习儿童阅读的理论和基本策略,读完之后确实有一种“新的世界向我打开了”的感慨。不过这本书对阅读者的耐心和学习力都有一定的要求(简单来说就是理论多、篇幅长)。相比起来,我今天向大家介绍的这本书《绘本有什么了不起》应该是更加具有亲和力和操作性的绘本阅读指导手册了。
买这本书之前,我和先生有幸参加了作者林美琴老师在深圳书城举行的绘本阅读讲座。林老师来自台湾,专门从事阅读与写作教育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已经出版了十余本探讨儿童和青少年的阅读和写作的专题书。她的讲座相当深入浅出。
第一,儿童阅读力应当早开发,有助于刺激宝宝的大脑细胞发育。
第二,不同的绘本适合不同年龄层的儿童。有些宝宝对绘本表现得毫无兴趣,可能是因为父母选择了错误的阅读材料。针对0-3岁的孩子,她的演示中介绍了可以拆件的游戏书、贴近宝宝日常生活的主题(例如吃饭和吃饭的基本礼仪)、手掌大小的尺寸和可以让宝宝随便啃咬和摔打的材质。
第三,阅读绘本的时候有各种实用技巧,例如善用语调变化。
这三个要点都呼应了《零岁起步》当中所归纳的研究结果。接下来她提出绘本阅读“品格、品质到品味”的逐层深入以及从“看见到洞见”的不同阅读力层次另外两个关键知识点则是林老师在《绘本有什么了不起》里面提到的特色内容了。
读完这本图文并茂的绘本阅读指导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阅读绘本其实得像我们用行家的眼光去欣赏一幅艺术作品一样,需要阅读者具有成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也就是首先要掌握基本的套路,然后在基础技法之上体会作品中的语感和图感,理解绘本的内涵和意义,锻炼孩子的观察和思考力。还有一点在绘本阅读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提升对文字的理解力,将来能顺利从绘本阅读过渡到文字阅读。
那么绘本阅读的基本技法有哪些呢?如果你和之前的我一样,一本十来页的童书绘本只需要花30秒钟就可以哗啦啦翻完、讲完;又或者是你把一本绘本讲成了“十万个是什么”的纯知识问答题集;那么你肯定是没有掌握好基本技能的反面典型了。让我来总结林老师这本书所介绍的基础技法的话,当中的关键就是要求我们像绘本作者一样掌握作品中的各种创作工具:
线条:例如粗细、柔和、弯曲、规律性、水平线、表情肢体线条、直立线等
造型:例如圆形、弧形、方形、棱角,角色的衣着、姿态、动作等
构图:例如角色之间的相互位置、动线、视角、远镜、比例等
颜色:例如色相(色系)、明度、彩度(纯度/饱和度)等
文字:例如描景、叙事、论理、抒情、拟声等
版面设计:例如边框、对页、跨页、封底等
其他的工具还有例如象征、细节、形式表现、叙事结构和节奏等等负载创作者意图和审美内涵的表现手段。各色表达工具经过作者的巧妙构思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丰富的阅读线索,等待我们和宝宝一起去捕捉。在阅读儿童绘本的时候,我必须强迫自己慢下来,像孩子一样对一切线索怀抱好奇心,从这些表现细节去探讨当时的状态、想法、情绪、角色的性格、模式,并讨论这些设定对故事发展的影响。可以说,我们需要从表象浏览发展到调动内在想象和思考的心智活动,让具体的图像转化为抽象的思维,从情节体会到创作的主旨和意义,这样我们才实现了从“看见”到“洞见”的跳跃,才能够把一本薄薄的绘本读厚,读慢,读有趣。
林老师用了两个很有意思的词:“图感”和“语感”。图感是指从图像中体会情感。而语感则更加复杂,它是指从文字观察图像,联系图像,甚至想象画面来体会情感。绘本首先培养图感,继而引发孩子对文字的深刻体会。在我的文字学习经验中,语感是十分高阶的感知力,以古文和诗词中的“意境”体会为代表。掌握了语感,就掌握了超出平均水准的阅读和写作水准。我有点诧异在儿童绘本中就涉及到语感的培养。但是林老师举了一个让我心悦诚服的例子。她提到在绘本《大树之歌》中,其中一页上画了一颗大树,枝干上有花,背景是深邃的空间。而页面上只有一行小字,“树是那么的美好。”当我们和孩子一起欣赏这一幅外面,并且探讨我们所感受到的韵律、美感和生命力时,这就是一个从“图感”引接到“语感”的过程,我们更是能体会到“美好”这两个字触动我们心灵的美妙感觉。
阅读完这本《绘本有什么了不起》之后,我尝试给宝宝读一本法国画家埃尔维 ·杜莱的绘本《我来啦!》。这本书描绘了一辆红色小车从一个雏菊满园的房子出发,穿越森林、山地、雪山、雨中城市、大海悬崖,来到另一座可爱的被郁金香环绕的小屋。在书的最后一页,红色的小车上跑下来一个年轻的女人,她和小屋里的宝宝拥抱在一起。从故事和文本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童书绘本,但是我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让我满心感动的韵律。坐在我身边、咿咿呀呀的宝宝大概什么也没有听懂,但显然她正享受着我忽高忽低的声调、夸张的表情和暖呼呼的怀抱。
在宝宝出生之前,我和绝大多数的准父母一样,觉得亲子绘本阅读是个很简单的事。不仅如此,我还觉得儿童绘本的故事十分简单、书又薄、价格又贵。在当时的我看来,童书和一般图书对照的话性价比实在是低,显然“贪婪的书商”吃准了父母舍得为孩子投资的弱点,故意打劫。
现在我知道,我的成见错得离谱。童书不但很了不起,而且制作和使用一本有质量的童书并不比对待一本严肃书籍来得轻松。就连我一度很“歧视”的儿童绘本其实也大有学问。之前我介绍过一本讲解0-3岁儿童早期阅读理论和技巧的杰作,《零岁起步:0-3岁儿童早期阅读与指导》(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MK书话:和三岁前的宝宝一起阅读要知道的事》)。这本书结合儿童发展阶段性特征,全面介绍了早期阅读与0-3岁儿童发展的关系、早期阅读的基本概念、发展特点、内容分类和不同亲子阅读方式的特点及技巧。这是我第一次系统地学习儿童阅读的理论和基本策略,读完之后确实有一种“新的世界向我打开了”的感慨。不过这本书对阅读者的耐心和学习力都有一定的要求(简单来说就是理论多、篇幅长)。相比起来,我今天向大家介绍的这本书《绘本有什么了不起》应该是更加具有亲和力和操作性的绘本阅读指导手册了。
买这本书之前,我和先生有幸参加了作者林美琴老师在深圳书城举行的绘本阅读讲座。林老师来自台湾,专门从事阅读与写作教育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已经出版了十余本探讨儿童和青少年的阅读和写作的专题书。她的讲座相当深入浅出。
第一,儿童阅读力应当早开发,有助于刺激宝宝的大脑细胞发育。
第二,不同的绘本适合不同年龄层的儿童。有些宝宝对绘本表现得毫无兴趣,可能是因为父母选择了错误的阅读材料。针对0-3岁的孩子,她的演示中介绍了可以拆件的游戏书、贴近宝宝日常生活的主题(例如吃饭和吃饭的基本礼仪)、手掌大小的尺寸和可以让宝宝随便啃咬和摔打的材质。
第三,阅读绘本的时候有各种实用技巧,例如善用语调变化。
这三个要点都呼应了《零岁起步》当中所归纳的研究结果。接下来她提出绘本阅读“品格、品质到品味”的逐层深入以及从“看见到洞见”的不同阅读力层次另外两个关键知识点则是林老师在《绘本有什么了不起》里面提到的特色内容了。
读完这本图文并茂的绘本阅读指导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阅读绘本其实得像我们用行家的眼光去欣赏一幅艺术作品一样,需要阅读者具有成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也就是首先要掌握基本的套路,然后在基础技法之上体会作品中的语感和图感,理解绘本的内涵和意义,锻炼孩子的观察和思考力。还有一点在绘本阅读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提升对文字的理解力,将来能顺利从绘本阅读过渡到文字阅读。
那么绘本阅读的基本技法有哪些呢?如果你和之前的我一样,一本十来页的童书绘本只需要花30秒钟就可以哗啦啦翻完、讲完;又或者是你把一本绘本讲成了“十万个是什么”的纯知识问答题集;那么你肯定是没有掌握好基本技能的反面典型了。让我来总结林老师这本书所介绍的基础技法的话,当中的关键就是要求我们像绘本作者一样掌握作品中的各种创作工具:
线条:例如粗细、柔和、弯曲、规律性、水平线、表情肢体线条、直立线等
造型:例如圆形、弧形、方形、棱角,角色的衣着、姿态、动作等
构图:例如角色之间的相互位置、动线、视角、远镜、比例等
颜色:例如色相(色系)、明度、彩度(纯度/饱和度)等
文字:例如描景、叙事、论理、抒情、拟声等
版面设计:例如边框、对页、跨页、封底等
其他的工具还有例如象征、细节、形式表现、叙事结构和节奏等等负载创作者意图和审美内涵的表现手段。各色表达工具经过作者的巧妙构思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丰富的阅读线索,等待我们和宝宝一起去捕捉。在阅读儿童绘本的时候,我必须强迫自己慢下来,像孩子一样对一切线索怀抱好奇心,从这些表现细节去探讨当时的状态、想法、情绪、角色的性格、模式,并讨论这些设定对故事发展的影响。可以说,我们需要从表象浏览发展到调动内在想象和思考的心智活动,让具体的图像转化为抽象的思维,从情节体会到创作的主旨和意义,这样我们才实现了从“看见”到“洞见”的跳跃,才能够把一本薄薄的绘本读厚,读慢,读有趣。
林老师用了两个很有意思的词:“图感”和“语感”。图感是指从图像中体会情感。而语感则更加复杂,它是指从文字观察图像,联系图像,甚至想象画面来体会情感。绘本首先培养图感,继而引发孩子对文字的深刻体会。在我的文字学习经验中,语感是十分高阶的感知力,以古文和诗词中的“意境”体会为代表。掌握了语感,就掌握了超出平均水准的阅读和写作水准。我有点诧异在儿童绘本中就涉及到语感的培养。但是林老师举了一个让我心悦诚服的例子。她提到在绘本《大树之歌》中,其中一页上画了一颗大树,枝干上有花,背景是深邃的空间。而页面上只有一行小字,“树是那么的美好。”当我们和孩子一起欣赏这一幅外面,并且探讨我们所感受到的韵律、美感和生命力时,这就是一个从“图感”引接到“语感”的过程,我们更是能体会到“美好”这两个字触动我们心灵的美妙感觉。
阅读完这本《绘本有什么了不起》之后,我尝试给宝宝读一本法国画家埃尔维 ·杜莱的绘本《我来啦!》。这本书描绘了一辆红色小车从一个雏菊满园的房子出发,穿越森林、山地、雪山、雨中城市、大海悬崖,来到另一座可爱的被郁金香环绕的小屋。在书的最后一页,红色的小车上跑下来一个年轻的女人,她和小屋里的宝宝拥抱在一起。从故事和文本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童书绘本,但是我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让我满心感动的韵律。坐在我身边、咿咿呀呀的宝宝大概什么也没有听懂,但显然她正享受着我忽高忽低的声调、夸张的表情和暖呼呼的怀抱。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