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为何会受伤害
无论是选择与父母相近或相反的对象,都是在满足自我的想象,一旦关系度过无条件给予爱的蜜月期,对方的真实样子浮现时,我们就很容易将恋人当作现实父母,将此前对他们的不满,转嫁到恋人身上。
我们能看清这一点: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是和我们一样重要,一样独立的人。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首先把自己看做是一个独立的人,你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受伤的孩子,你可以作出改变并承担后果,与此同时,去考虑对方的感受,给予对方想要的,而不是自己想要给予的,事情会不会有所不同?
如果当你发现真实的对方与你想象的不同时,你还愿意去学着走进对方的坐标系,去理解、去爱,那么真正的流动才能够开始,真正的理解才可以实现,无条件的爱也才会发生。发生争执的时候,先关照对方的感受和情绪,问问自己,难过的时候,是需要一个拥抱呢,还是“你应该怎样怎样”的所谓建议,对方的答案也许跟你是一样的,我们需要的,只是放下一些偏见、一些自以为是,事情可能就会有转机。
夫妻关系,才是家中的NO.1,如果一对夫妻彼此相爱,母亲自然不会将儿子看成最重要的人,自然也不会阻挠儿子离开这个家、组建新的家庭,弗洛伊德提出的“恋母”“恋子”情结就会在合适的时候自动终结。同理,在很多家庭决策上,皆以夫妻商量为主,而非一味地遵照父母意愿,很多矛盾也就可以避免了。
书的书友,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一个练习——碰触你的内在婴儿:安静,闭上眼睛,花五分钟感受身体,足够放松后,想象一个婴儿在你身边,他会在哪个位置?他是什么样子?什么神情?看着他,他会和你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他,就是你的内在婴儿,看见他,便会更好地看见自己。
,每个孩子一出生,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孩子不是白纸,他在内心里渴望成为他自己的样子,作为父母,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就好,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好多成人,就是被抚养者扭曲,以致成为一棵歪歪扭扭的树;很多无法与孩子分离或是习惯控制孩子的父母,大多也没有找到真正的自己。所以,让孩子活成自己的样子,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也看见自己,留给彼此空间,这场分离,最后才可能变成一次共同的成长。
你应该已经明白,不管是夫妻还是父母与孩子的良好关系,都需要我们成为独立的人,并且也将对方看成独立的人,以此建立更好的连结。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成另一个自己,给予过度的满足。正如心理咨询师荣伟玲说:无节制的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节制地满足自己。所有的不快乐,都源于没有做自己,因为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才是最有力量的。溺爱的父母,没有做自己,被溺爱的孩子,做不了自己。那么什么是真爱呢,真爱不是懒惰的,不是在任何阶段都按照自以为是的方式去付出,而是需要我们看到自己,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他实现他的需要。如果你是被溺爱的孩子,不要担心,请试着接受自己,并尝试说出自己的需要,并努力争取。当一个人长大了,会渴望独立的空间,渴望伸展自己的手脚,尝试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生命成长的必然规律。
一个人的感受没有被看见,很可能会造成内心严重的分裂,甚至精神分裂症。
存在等于被感知,美国心理学家莱因如是说,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的感受被另一个人看到,如果长期被忽略,则会导致自我存在感低,事事关注他人的需要,且不容易活出真正的自我。现在,让我们一起静下来,抛开社会身份,抛开身边的各种嘈杂的声音,觉知内在的自己。
一个人害怕与他人、他物甚至他自己的联系,因为关系意义上的联结会让其担心失去自己的身份和自主性。与理解和爱相比,有吞没焦虑的人宁愿被误解被憎恨,在孤立中,他们的那个小我反而有一定程度的安全感。
真自我的人,他的身体和自我是一起的,有假自我的人则相反,且更容易被别人的自我驱动。大家应该都常听到身心合一这个词,王阳明在古时就提出,身体不是父母、圣人或者帝王的奴隶,而是自我的一部分。
身心不合一者,常常更为迟钝,即对身体的感知力较差,但不管一个人的假自我多严重,他仍然会寻求真自我,比如回到纯粹的精神世界,最初可以感觉到自由、自足和自控,可以不依赖他人,但这样的自我始终无法得到真实世界的确认,也无法发展自己,所以最后很容易带来绝望感。比如有的人,用假自我在工作,把真自我放在纯粹精神世界里,很多人将其视为平衡,殊不知,这是一种分裂,因为真自我始终处于虚幻之中,得不到现实世界的滋养,问问自己,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呢?
碰触自己的内在婴儿,是看见自己的第一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时不在与人发生着关系,这是我们选择和改变自己的机会,任何一种带有心灵感应的爱,都可以让阻断的生命之水重新流动,特别是爱情。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
,中国人历来在感情流露上和西方人相比要矜持和保留得多。
愚孝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说中国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妈妈?
父母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这些关系伴随着人的一生,看上去,它们是与不同的人发生的,实际上,这几种关系紧紧咬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循环往复,它们,也同时影响着人的社会关系,作用于我们一生。迎合者的内在心理是:我比他们更能干、更孝顺,为什么父母就不能在乎我多一点,真是太不甘心了。如果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无法去改变父母,意识到父母就是不爱自己这个痛苦的现实,迎合的行为就不会结束。
中国传统家庭里面,结婚常常不以激情或者情欲为源头,而是安稳,即安全感,在一个没有激情的夫妻关系里,双方都得不到滋养,丈夫往往偏孤僻,而妻子更无助,转而抓住孩子,尤其男孩,形成重男轻女的观念,想想这个被轻视的女孩,她会更容易成为一个迎合者,也会将迎合的特质转嫁给新的家庭,这真是一个令人遗憾的轮回。
我爱你,所以我们永不分离。这是另一个爱的谎言,大人常以爱之名,强迫孩子和自己黏在一起,剥夺了孩子独自探索世界的权利;男人或者女人常以爱之名,将对方绑在自己身边,从而剥夺了对方向外部世界敞开、获得滋养的权利。每一个人,都需要独立地成长,也需要更健康的亲密关系,前者常常是个前提,而后者会让人成长得更好。请让我们反思一下,有时候,你的爱,是真的为对方考虑,还是为了自己?
人的内心既有对爱的渴望也有对爱的绝望,当我们刚开始与人相爱,很容易将对方看成理想的人,这时候彼此都爱上了想象,看不见对方,一旦真实显现,幻灭感产生,又很容易有爱的疲惫感,只有当我们真正愿意去爱那个与想象中完全不同的人,爱才会再次显现,这又回到了第一篇共读文章提出的,我们彼此独立,但在一起。
各位书友,每一种关系都相通,每一种情感最后都通向“爱”,只要我们愿意花时间去觉知自己、体察他人,爱,终将指引我们抵达更好的地方,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们能看清这一点: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是和我们一样重要,一样独立的人。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首先把自己看做是一个独立的人,你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受伤的孩子,你可以作出改变并承担后果,与此同时,去考虑对方的感受,给予对方想要的,而不是自己想要给予的,事情会不会有所不同?
如果当你发现真实的对方与你想象的不同时,你还愿意去学着走进对方的坐标系,去理解、去爱,那么真正的流动才能够开始,真正的理解才可以实现,无条件的爱也才会发生。发生争执的时候,先关照对方的感受和情绪,问问自己,难过的时候,是需要一个拥抱呢,还是“你应该怎样怎样”的所谓建议,对方的答案也许跟你是一样的,我们需要的,只是放下一些偏见、一些自以为是,事情可能就会有转机。
夫妻关系,才是家中的NO.1,如果一对夫妻彼此相爱,母亲自然不会将儿子看成最重要的人,自然也不会阻挠儿子离开这个家、组建新的家庭,弗洛伊德提出的“恋母”“恋子”情结就会在合适的时候自动终结。同理,在很多家庭决策上,皆以夫妻商量为主,而非一味地遵照父母意愿,很多矛盾也就可以避免了。
书的书友,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一个练习——碰触你的内在婴儿:安静,闭上眼睛,花五分钟感受身体,足够放松后,想象一个婴儿在你身边,他会在哪个位置?他是什么样子?什么神情?看着他,他会和你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他,就是你的内在婴儿,看见他,便会更好地看见自己。
,每个孩子一出生,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孩子不是白纸,他在内心里渴望成为他自己的样子,作为父母,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就好,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好多成人,就是被抚养者扭曲,以致成为一棵歪歪扭扭的树;很多无法与孩子分离或是习惯控制孩子的父母,大多也没有找到真正的自己。所以,让孩子活成自己的样子,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也看见自己,留给彼此空间,这场分离,最后才可能变成一次共同的成长。
你应该已经明白,不管是夫妻还是父母与孩子的良好关系,都需要我们成为独立的人,并且也将对方看成独立的人,以此建立更好的连结。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成另一个自己,给予过度的满足。正如心理咨询师荣伟玲说:无节制的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节制地满足自己。所有的不快乐,都源于没有做自己,因为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才是最有力量的。溺爱的父母,没有做自己,被溺爱的孩子,做不了自己。那么什么是真爱呢,真爱不是懒惰的,不是在任何阶段都按照自以为是的方式去付出,而是需要我们看到自己,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他实现他的需要。如果你是被溺爱的孩子,不要担心,请试着接受自己,并尝试说出自己的需要,并努力争取。当一个人长大了,会渴望独立的空间,渴望伸展自己的手脚,尝试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生命成长的必然规律。
一个人的感受没有被看见,很可能会造成内心严重的分裂,甚至精神分裂症。
存在等于被感知,美国心理学家莱因如是说,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的感受被另一个人看到,如果长期被忽略,则会导致自我存在感低,事事关注他人的需要,且不容易活出真正的自我。现在,让我们一起静下来,抛开社会身份,抛开身边的各种嘈杂的声音,觉知内在的自己。
一个人害怕与他人、他物甚至他自己的联系,因为关系意义上的联结会让其担心失去自己的身份和自主性。与理解和爱相比,有吞没焦虑的人宁愿被误解被憎恨,在孤立中,他们的那个小我反而有一定程度的安全感。
真自我的人,他的身体和自我是一起的,有假自我的人则相反,且更容易被别人的自我驱动。大家应该都常听到身心合一这个词,王阳明在古时就提出,身体不是父母、圣人或者帝王的奴隶,而是自我的一部分。
身心不合一者,常常更为迟钝,即对身体的感知力较差,但不管一个人的假自我多严重,他仍然会寻求真自我,比如回到纯粹的精神世界,最初可以感觉到自由、自足和自控,可以不依赖他人,但这样的自我始终无法得到真实世界的确认,也无法发展自己,所以最后很容易带来绝望感。比如有的人,用假自我在工作,把真自我放在纯粹精神世界里,很多人将其视为平衡,殊不知,这是一种分裂,因为真自我始终处于虚幻之中,得不到现实世界的滋养,问问自己,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呢?
碰触自己的内在婴儿,是看见自己的第一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时不在与人发生着关系,这是我们选择和改变自己的机会,任何一种带有心灵感应的爱,都可以让阻断的生命之水重新流动,特别是爱情。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
,中国人历来在感情流露上和西方人相比要矜持和保留得多。
愚孝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说中国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妈妈?
父母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这些关系伴随着人的一生,看上去,它们是与不同的人发生的,实际上,这几种关系紧紧咬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循环往复,它们,也同时影响着人的社会关系,作用于我们一生。迎合者的内在心理是:我比他们更能干、更孝顺,为什么父母就不能在乎我多一点,真是太不甘心了。如果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无法去改变父母,意识到父母就是不爱自己这个痛苦的现实,迎合的行为就不会结束。
中国传统家庭里面,结婚常常不以激情或者情欲为源头,而是安稳,即安全感,在一个没有激情的夫妻关系里,双方都得不到滋养,丈夫往往偏孤僻,而妻子更无助,转而抓住孩子,尤其男孩,形成重男轻女的观念,想想这个被轻视的女孩,她会更容易成为一个迎合者,也会将迎合的特质转嫁给新的家庭,这真是一个令人遗憾的轮回。
我爱你,所以我们永不分离。这是另一个爱的谎言,大人常以爱之名,强迫孩子和自己黏在一起,剥夺了孩子独自探索世界的权利;男人或者女人常以爱之名,将对方绑在自己身边,从而剥夺了对方向外部世界敞开、获得滋养的权利。每一个人,都需要独立地成长,也需要更健康的亲密关系,前者常常是个前提,而后者会让人成长得更好。请让我们反思一下,有时候,你的爱,是真的为对方考虑,还是为了自己?
人的内心既有对爱的渴望也有对爱的绝望,当我们刚开始与人相爱,很容易将对方看成理想的人,这时候彼此都爱上了想象,看不见对方,一旦真实显现,幻灭感产生,又很容易有爱的疲惫感,只有当我们真正愿意去爱那个与想象中完全不同的人,爱才会再次显现,这又回到了第一篇共读文章提出的,我们彼此独立,但在一起。
各位书友,每一种关系都相通,每一种情感最后都通向“爱”,只要我们愿意花时间去觉知自己、体察他人,爱,终将指引我们抵达更好的地方,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