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路同侪:庄子眼中的孔子
一般被认为,《庄子》内篇是庄子本人所著,想要了解庄子眼中的孔子形象,也就逃不脱对于《庄子》内篇中相关章节的探讨。在走入内七篇中庄子对孔子的刻画之前,不妨先看看作为《庄子》内序的《天下篇》看待作为思想史一部分的儒家思想: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显然,在思想的梳理之中,庄子盛赞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之余,也哀叹其说不能明于天下。相反,后世百家之人各执一词、各以为是,以致于庄子表达出“道术将为天下裂”的叹惋。
而回到内七篇中,作为儒家代表的孔子却没有受到多少礼遇,时而备受嘲笑,时而拖着孔子的躯壳说着庄子要说的话,如《齐物论》中,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长梧子曰:“是黄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
孔子被嘲笑得一无是处:黄帝尚且不能够理解圣人之道,而那孔夫子又怎能比得上黄帝,如何能够理解圣人之道呢?。再说《人间世》中语重心长教导提点颜回的孔子:
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庄子简直是在像耍木偶一般,操弄笔下的孔子,竟教导学生形坐神驰,那个风华意气,呐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无畏无惧的孔子去了哪里了呢?庄子此处意欲何为?前面所引述的两段文字都是为了委婉地批评孔子么?如果是的话,为何又要在《天下篇》中尊崇内圣外王之道呢?《人间世》中另一段话,似乎是为我们理解庄子心中的孔子给出了一点线索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
庄子借楚狂接舆之口相孔子吐露心声:凤鸟啊!凤鸟!这样的世道,你这样大德之人在衰败残破之间又能施展什么能耐呢?这里,庄子不是简单批评孔子,称赞他为凤鸟,大德之人。与此同时,却又不是简单支持孔子的所作所为,身处这样的人世,能够保全自我就不错了,还去宣扬什么道德,多危险的事情啊!庄子不仅仅是理解孔子,在脑中构想孔子奔走于世的形象之时,甚至对孔子抱以深切同情。
也许庄子幻梦中有过如孔子那般积极于人世的匆匆步伐,而是“漆园”的从政之梦结束之后,他把那份在政治生活中奔波的执念埋藏。庄子始终都如他笔下的文字那样冷峻么?“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庄子的心中难道真的从未有过真伪是非之辨?难道始终是那般冰冷不可触摸么?文字是冷的,但透过冰雪,却始终昭示着庄子心中对生命蓬勃的热爱。在世俗的行走之间,原本单纯而执着的心不知受到过多少困苦,才被逼迫着无处安顿心灵,只得让心灵游离人世,在语言的边际起舞,说些诸如“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狂言乱语。
我想,年轻时候的庄子该是与孔子有着类似的愿望。年岁渐长,人世间的无可奈何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他的心灵、动摇着他的志向,以至于借仲尼之口,“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如此一般打击颜回,又言“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人性的揭露似乎让人困滞与人与人的边界之上动弹不得。然而人生路上不变的,是纷繁散落、难以割舍的对生命真挚的热爱。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看到那仿佛难以逃脱不得已,庄子选择超越不得已,选择自由温暖的心灵世界。
最终,表面上庄子选择了和孔子截然不同的道路,却保持着同样对生的热爱与关怀。笔墨之间调侃夫子之时,也许就是他面带微笑、心流缓缓、最为惬意而珍惜的时刻了吧。
百年遥望,微斯人,吾谁与归?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显然,在思想的梳理之中,庄子盛赞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之余,也哀叹其说不能明于天下。相反,后世百家之人各执一词、各以为是,以致于庄子表达出“道术将为天下裂”的叹惋。
而回到内七篇中,作为儒家代表的孔子却没有受到多少礼遇,时而备受嘲笑,时而拖着孔子的躯壳说着庄子要说的话,如《齐物论》中,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长梧子曰:“是黄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
孔子被嘲笑得一无是处:黄帝尚且不能够理解圣人之道,而那孔夫子又怎能比得上黄帝,如何能够理解圣人之道呢?。再说《人间世》中语重心长教导提点颜回的孔子:
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庄子简直是在像耍木偶一般,操弄笔下的孔子,竟教导学生形坐神驰,那个风华意气,呐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无畏无惧的孔子去了哪里了呢?庄子此处意欲何为?前面所引述的两段文字都是为了委婉地批评孔子么?如果是的话,为何又要在《天下篇》中尊崇内圣外王之道呢?《人间世》中另一段话,似乎是为我们理解庄子心中的孔子给出了一点线索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
庄子借楚狂接舆之口相孔子吐露心声:凤鸟啊!凤鸟!这样的世道,你这样大德之人在衰败残破之间又能施展什么能耐呢?这里,庄子不是简单批评孔子,称赞他为凤鸟,大德之人。与此同时,却又不是简单支持孔子的所作所为,身处这样的人世,能够保全自我就不错了,还去宣扬什么道德,多危险的事情啊!庄子不仅仅是理解孔子,在脑中构想孔子奔走于世的形象之时,甚至对孔子抱以深切同情。
也许庄子幻梦中有过如孔子那般积极于人世的匆匆步伐,而是“漆园”的从政之梦结束之后,他把那份在政治生活中奔波的执念埋藏。庄子始终都如他笔下的文字那样冷峻么?“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庄子的心中难道真的从未有过真伪是非之辨?难道始终是那般冰冷不可触摸么?文字是冷的,但透过冰雪,却始终昭示着庄子心中对生命蓬勃的热爱。在世俗的行走之间,原本单纯而执着的心不知受到过多少困苦,才被逼迫着无处安顿心灵,只得让心灵游离人世,在语言的边际起舞,说些诸如“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狂言乱语。
我想,年轻时候的庄子该是与孔子有着类似的愿望。年岁渐长,人世间的无可奈何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他的心灵、动摇着他的志向,以至于借仲尼之口,“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如此一般打击颜回,又言“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人性的揭露似乎让人困滞与人与人的边界之上动弹不得。然而人生路上不变的,是纷繁散落、难以割舍的对生命真挚的热爱。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看到那仿佛难以逃脱不得已,庄子选择超越不得已,选择自由温暖的心灵世界。
最终,表面上庄子选择了和孔子截然不同的道路,却保持着同样对生的热爱与关怀。笔墨之间调侃夫子之时,也许就是他面带微笑、心流缓缓、最为惬意而珍惜的时刻了吧。
百年遥望,微斯人,吾谁与归?
© 本文版权归 fillthebill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