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和“现代派”
还原作用
穆旦
污泥里的猪梦见生了翅膀,
从天降生的渴望着飞扬,
当他醒来时悲痛地呼喊。
胸里燃烧了却不能起床,
跳蚤,耗子,在他的身上粘着:
你爱我吗?我爱你,他说。
八小时工作,挖成一颗空壳,
荡在尘网里,害怕把丝弄断,
蜘蛛嗅过了,知道没有用处。
他的安慰是求学时的朋友,
三月的花园怎么样盛开,
通信联起了一大片荒原。
那里看出了变形的枉然,
开始学习着在地上走步,
一切是无边的,无边的迟缓。
陈可抒说,
生在污泥、无法飞翔、现实戳破梦境、跳蚤和耗子……经过种种碰壁,青年人心灰意冷,想去找「求学时的朋友」,问询「三月的花园」,可最后,通信却带给他一片「荒原」的消息,这使他不得不感觉到,「变形」是「枉然」的,这一切就像是一场「还原作用」。
这首诗的解读大致是比较明晰的,穆旦自己曾经解读说,此诗是「表现旧社会中,青年人如陷入泥坑中的猪,(而又自以为天鹅),必须忍住厌恶之感来谋生活,处处忍耐,把自己的理想都磨完了,由幻想是花园而变为一片荒原。」
诗句最后的「变形」,使我们不由得想到卡夫卡的《变形记》,格里高尔在一个毫无征兆的早晨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这种荒诞的剧情,其中却埋藏着各种人性的思考。——这就是最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而且它关注的「异化」主题,也是现代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一块拼图。
「异化」,简单来说,就像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一样,是形容人类被社会所改变,从而失去真正的本性。——你的幸福真的是幸福吗?还是只是银行里的一长串存款数字?你的工作真的是工作吗?还是只是每天到一个固定的地方去打一些固定的电话?——当人们从每天被安排好的生活里跳出来,认真思考生活的方式和意义,可能就觉得自己变成大甲虫也不奇怪了,可能你的本质已经变成了机器人,甚至还不如有血有肉的甲虫呢。
看似奇怪的描述里,却含有着并不奇怪的、令人思索的道理。卡夫卡使用了一个奇怪的形象,而穆旦使用了奇怪的词语和句型。最典型的特征是——还原、燃烧、悲痛、尘网……你大概能够用这些词语背后的含义拼成一张模糊的画面,但是在细节上,却始终觉得有点怪。比如
他的安慰是求学时的朋友,
三月的花园怎么样盛开,
通信联起了一大片荒原。
这段话使用正常的语句来描述,大概是:他想求得安慰,于是和求学时的朋友们一一通信,想要得到美好的描述,想要从他们口中告诉他,世界是三月的花园在盛开,但是,到最后却是每个人把负情绪都连在一起,幻想破灭了,世界变成了一片更大的荒原。
在原诗中,这种顺畅的逻辑关系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跳跃的描述和几个显眼的单词。因为穆旦希望用这种方式表达出一种「新鲜而刺人」的内容,他希望「你必得对这里一些乱七八糟的字的组合加以认真的思索」,而不是「不太费思索,很光滑地就溜过去了,从而得不到什么或所得到的」。而如果安排得当,是可以通过拼接来达到特殊的效果的,这就像毕加索笔下,长在耳朵旁边的鼻子依然显示了朵拉的优雅;就像段这话,我打了乱文字排的列,而却你明白在我说什么。
这些词语在外延上差异很大,比如「尘网」是古典诗歌中的意象,而「还原作用」却是一个化学用词,「荒原」是现代派的经典篇目,「耗子」又是一句俚俗的口语。这样天南海北的词汇组合在一起,能够拼接出一定的意象,也是要遵循内涵的共通。
这首现代派诗歌的意象使用,是超前的,在当时会显得触目,而在今天,猪队友、单身狗、懒床癌、身体被掏空……这些词语已经不再新鲜。某种角度上讲,现代派诗歌若是要保持空间容量,就要保持先锋性,抛弃成熟而顺滑的表达方式。所以,如果现在要写一首现代主义的诗,这些词语就已经不够了。
穆旦
污泥里的猪梦见生了翅膀,
从天降生的渴望着飞扬,
当他醒来时悲痛地呼喊。
胸里燃烧了却不能起床,
跳蚤,耗子,在他的身上粘着:
你爱我吗?我爱你,他说。
八小时工作,挖成一颗空壳,
荡在尘网里,害怕把丝弄断,
蜘蛛嗅过了,知道没有用处。
他的安慰是求学时的朋友,
三月的花园怎么样盛开,
通信联起了一大片荒原。
那里看出了变形的枉然,
开始学习着在地上走步,
一切是无边的,无边的迟缓。
陈可抒说,
生在污泥、无法飞翔、现实戳破梦境、跳蚤和耗子……经过种种碰壁,青年人心灰意冷,想去找「求学时的朋友」,问询「三月的花园」,可最后,通信却带给他一片「荒原」的消息,这使他不得不感觉到,「变形」是「枉然」的,这一切就像是一场「还原作用」。
这首诗的解读大致是比较明晰的,穆旦自己曾经解读说,此诗是「表现旧社会中,青年人如陷入泥坑中的猪,(而又自以为天鹅),必须忍住厌恶之感来谋生活,处处忍耐,把自己的理想都磨完了,由幻想是花园而变为一片荒原。」
诗句最后的「变形」,使我们不由得想到卡夫卡的《变形记》,格里高尔在一个毫无征兆的早晨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这种荒诞的剧情,其中却埋藏着各种人性的思考。——这就是最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而且它关注的「异化」主题,也是现代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一块拼图。
「异化」,简单来说,就像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一样,是形容人类被社会所改变,从而失去真正的本性。——你的幸福真的是幸福吗?还是只是银行里的一长串存款数字?你的工作真的是工作吗?还是只是每天到一个固定的地方去打一些固定的电话?——当人们从每天被安排好的生活里跳出来,认真思考生活的方式和意义,可能就觉得自己变成大甲虫也不奇怪了,可能你的本质已经变成了机器人,甚至还不如有血有肉的甲虫呢。
看似奇怪的描述里,却含有着并不奇怪的、令人思索的道理。卡夫卡使用了一个奇怪的形象,而穆旦使用了奇怪的词语和句型。最典型的特征是——还原、燃烧、悲痛、尘网……你大概能够用这些词语背后的含义拼成一张模糊的画面,但是在细节上,却始终觉得有点怪。比如
他的安慰是求学时的朋友,
三月的花园怎么样盛开,
通信联起了一大片荒原。
这段话使用正常的语句来描述,大概是:他想求得安慰,于是和求学时的朋友们一一通信,想要得到美好的描述,想要从他们口中告诉他,世界是三月的花园在盛开,但是,到最后却是每个人把负情绪都连在一起,幻想破灭了,世界变成了一片更大的荒原。
在原诗中,这种顺畅的逻辑关系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跳跃的描述和几个显眼的单词。因为穆旦希望用这种方式表达出一种「新鲜而刺人」的内容,他希望「你必得对这里一些乱七八糟的字的组合加以认真的思索」,而不是「不太费思索,很光滑地就溜过去了,从而得不到什么或所得到的」。而如果安排得当,是可以通过拼接来达到特殊的效果的,这就像毕加索笔下,长在耳朵旁边的鼻子依然显示了朵拉的优雅;就像段这话,我打了乱文字排的列,而却你明白在我说什么。
这些词语在外延上差异很大,比如「尘网」是古典诗歌中的意象,而「还原作用」却是一个化学用词,「荒原」是现代派的经典篇目,「耗子」又是一句俚俗的口语。这样天南海北的词汇组合在一起,能够拼接出一定的意象,也是要遵循内涵的共通。
这首现代派诗歌的意象使用,是超前的,在当时会显得触目,而在今天,猪队友、单身狗、懒床癌、身体被掏空……这些词语已经不再新鲜。某种角度上讲,现代派诗歌若是要保持空间容量,就要保持先锋性,抛弃成熟而顺滑的表达方式。所以,如果现在要写一首现代主义的诗,这些词语就已经不够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
陈可抒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为什么要读庄子?
- 庄子放到现在会饿死吗 (1人喜欢)
- “黄蜂尾”张籍,最善于“反转”的诗人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