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老师讲篆刻(一)
何宝真1939年生于山东滕州,在书院小学读书时,喜欢习字,深受陈礼堂先生器重,每天课余,在陈先生的宿舍兼画室里练字学画。直到遇到徐悲鸿的学生王学仲,何宝真踏上了在名师指导下的临帖之路。从唐楷入手,追踪魏晋,浸淫汉秦,天天临习不辍。结发奉师,好学不倦,狼毫日短,铁砚磨穿,何宝真终于成为真草隶篆诸体兼擅的书法名家。书法创作是何宝真的专长,都并非是他的专业,他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物理系,曾在铁道部四方车辆研究所工作三十多年,他的科研成果曾在全国获奖。曾获得日内瓦发明奖银奖。书法创作纯属业余。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何老师不嫌我愚钝,能收我为学生,教我篆刻,不胜感激。
第一讲 篆刻的起源与基本知识2016.10.27
老师说,要学习篆刻,要先了解它的历史。
篆刻起源于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商时代,人们为了占卜事情的吉凶,将文字刻在龟壳上,放入火中焚烧,根据焚烧出现的裂痕来占卜吉凶。老师说,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现在出土的甲骨文有十万多片。在龟壳上刻字就是最早的篆刻。
商朝之后是西周,接下来讲到的是金文。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的钟或鼎上的一种文字。金文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老师说最早的鼎,是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三足两耳,后来演变为皇权的象征,祭祀专用。鼎的祭祀重器的地位,决定了其使用也有着严格的程序和特殊的含义。在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也称列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春秋公羊传》)
青铜器上是如何篆刻的,记不清了
接下来好像是大篆。(钟鼎文貌似属于大篆)。老师讲的这段只记得有个《散氏盘》好像看见老师写过这篇《散氏盘》
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想来但凡篆刻都是用篆体字雕刻的。
从《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可以看到秦代时的小篆风貌。
记得老师还讲过兵马俑出土了一批文物里有很多的火漆封印,具体叫什么名字不记得了,老实说这个封印其实也是篆刻的一种表现形式。
玺,印,章
皇帝用的印叫玺,而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但随着始皇帝的改革,玺”为皇帝印章。自此延承至后代王朝。从而引出秦始皇规定“朕”仅为皇帝专用,在此之前,平民百姓也可以用朕这个字,即我的意思。老师推荐了许慎的《说文解字》这本书。
何老师还讲了虎符。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使用,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虎符实质上来讲也是一种篆刻。
“印”最早见于秦官印中,不过都是一些地方官用印才称为“印”。《汉旧仪》中也规定:二百石至六百石的都“印”,而一般姓名印都称为“私印”,新莽私印又有称为“印信”或“信印”的。“印”的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章,汉魏将军印一般称“章”。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而在仓促之间刻凿成的,称之为“急就章”。这类印是直接以刀在印面上刻凿而成。
汉代是印章的兴盛时期,我们现在学习就以汉印为主。
《汉印分韵合编》
这本书是根据《汉印分韵》正集、续集和三集合编而成,共收单字约二千多字,集汉代印文一万五千多字。作者分别是(清)袁日省 辑,谢景卿,孟昭鸿 续编。其中孟昭鸿老先生是我们青岛人,他的孙女与何老师是好友。
记得老师讲了一个万印楼
万印楼位于山东潍坊市中心1公里处,万印楼是陈介祺于清道光三十年创立的,因为它珍藏过万余件文物珍品,故称万印楼。万印楼里每一个印都是国宝啊。
接下来就讲到了何老师的篆刻师从张叔愚,张叔愚老先生有个弟子叫苏白,也讲了苏白老先生性格耿直,威武不屈,年仅57岁就去世了。还讲了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为吴昌硕先生。
听何老师讲课很有意思,他能把枯燥乏味的历史讲成有趣的故事,便于理解又好记忆。我在想,何老师一生什么都不缺了,可是每周还坚持着给大家上课,无论春夏秋冬从不迟到,这肯定已经不是为了金钱或者名誉了,应是为了教书育人,授人以渔,为了把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下去。毕竟老一辈的书法家越来越珍稀了 。
讲到篆刻了。
老师说,篆刻用到的刀子基本就是一把平口篆刻刀。又讲了握笔的姿势,我不会画画,表达不出来。
要想刻印,得先设计好印文。把石头放在宣纸上,折成石头大小的边框,在那个不到一寸的方框里设计好印文。因为是初学者,老师给我设计的是两个字的名字。把写好印文的宣纸扣在石头上,滴上水,附两张宣纸在滴水的印文稿上,就地取材,用印泥盒弧形的一面按压,将字型印在石头上。这个过程,老师特意嘱咐,印文一定要设计好,写印文要用墨块墨出来的墨,石头要先在砂纸上找平。
当印文成功印在石头上后,就可以动刀了。初学者先学的是白文,方切。
就这样,何老师讲篆刻的第一节下课了。
何老师不嫌我愚钝,能收我为学生,教我篆刻,不胜感激。
第一讲 篆刻的起源与基本知识2016.10.27
老师说,要学习篆刻,要先了解它的历史。
篆刻起源于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商时代,人们为了占卜事情的吉凶,将文字刻在龟壳上,放入火中焚烧,根据焚烧出现的裂痕来占卜吉凶。老师说,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现在出土的甲骨文有十万多片。在龟壳上刻字就是最早的篆刻。
商朝之后是西周,接下来讲到的是金文。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的钟或鼎上的一种文字。金文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老师说最早的鼎,是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三足两耳,后来演变为皇权的象征,祭祀专用。鼎的祭祀重器的地位,决定了其使用也有着严格的程序和特殊的含义。在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也称列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春秋公羊传》)
青铜器上是如何篆刻的,记不清了
接下来好像是大篆。(钟鼎文貌似属于大篆)。老师讲的这段只记得有个《散氏盘》好像看见老师写过这篇《散氏盘》
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想来但凡篆刻都是用篆体字雕刻的。
从《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可以看到秦代时的小篆风貌。
记得老师还讲过兵马俑出土了一批文物里有很多的火漆封印,具体叫什么名字不记得了,老实说这个封印其实也是篆刻的一种表现形式。
玺,印,章
皇帝用的印叫玺,而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但随着始皇帝的改革,玺”为皇帝印章。自此延承至后代王朝。从而引出秦始皇规定“朕”仅为皇帝专用,在此之前,平民百姓也可以用朕这个字,即我的意思。老师推荐了许慎的《说文解字》这本书。
何老师还讲了虎符。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使用,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虎符实质上来讲也是一种篆刻。
“印”最早见于秦官印中,不过都是一些地方官用印才称为“印”。《汉旧仪》中也规定:二百石至六百石的都“印”,而一般姓名印都称为“私印”,新莽私印又有称为“印信”或“信印”的。“印”的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章,汉魏将军印一般称“章”。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而在仓促之间刻凿成的,称之为“急就章”。这类印是直接以刀在印面上刻凿而成。
汉代是印章的兴盛时期,我们现在学习就以汉印为主。
《汉印分韵合编》
这本书是根据《汉印分韵》正集、续集和三集合编而成,共收单字约二千多字,集汉代印文一万五千多字。作者分别是(清)袁日省 辑,谢景卿,孟昭鸿 续编。其中孟昭鸿老先生是我们青岛人,他的孙女与何老师是好友。
记得老师讲了一个万印楼
万印楼位于山东潍坊市中心1公里处,万印楼是陈介祺于清道光三十年创立的,因为它珍藏过万余件文物珍品,故称万印楼。万印楼里每一个印都是国宝啊。
接下来就讲到了何老师的篆刻师从张叔愚,张叔愚老先生有个弟子叫苏白,也讲了苏白老先生性格耿直,威武不屈,年仅57岁就去世了。还讲了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为吴昌硕先生。
听何老师讲课很有意思,他能把枯燥乏味的历史讲成有趣的故事,便于理解又好记忆。我在想,何老师一生什么都不缺了,可是每周还坚持着给大家上课,无论春夏秋冬从不迟到,这肯定已经不是为了金钱或者名誉了,应是为了教书育人,授人以渔,为了把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下去。毕竟老一辈的书法家越来越珍稀了 。
讲到篆刻了。
老师说,篆刻用到的刀子基本就是一把平口篆刻刀。又讲了握笔的姿势,我不会画画,表达不出来。
要想刻印,得先设计好印文。把石头放在宣纸上,折成石头大小的边框,在那个不到一寸的方框里设计好印文。因为是初学者,老师给我设计的是两个字的名字。把写好印文的宣纸扣在石头上,滴上水,附两张宣纸在滴水的印文稿上,就地取材,用印泥盒弧形的一面按压,将字型印在石头上。这个过程,老师特意嘱咐,印文一定要设计好,写印文要用墨块墨出来的墨,石头要先在砂纸上找平。
当印文成功印在石头上后,就可以动刀了。初学者先学的是白文,方切。
就这样,何老师讲篆刻的第一节下课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