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笔记——战争与人
最近看了两部反映战争的影片,《阿拉伯的劳伦斯》和《伊万的童年》,我想把这两部风牛马不相及的影片比较一下,除了因为是出自一部电影教程前后相连的篇章,还有它们生产于同一个年代——1962年。
如今,电影已成为工业产品,说“生产”并不为过。电影技术手段已然出神入化的时代,却很难看到能够称得上电影的电影了,况且还能邂逅两个惊为天人的“男人”,两个战争中的男人!
看到《伊万的童年》,一定会做“成年人回忆童年“的假想。其实,这个“伊万”没有成年,只是童年,一切都结束在童年。不懂为啥片名要这么译。
有牛津情结的人,一定喜欢这个劳伦斯,《阿拉伯的劳伦斯》,他带领阿拉伯部族反抗土耳其的统治,改变了阿拉伯半岛的格局,被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冒险家”,他的游击战术堪比毛泽东,在他的著名的自传体小说《智慧七柱》(我已经在旧书网下订单,准备买一本来读,这个价格比正版新书上下册200多块钱,便宜了五分之一,这在当年劳伦斯写下《智慧七柱》时并未发表)对他作战思想以及感受都做了详尽的描述。
他的品质、能力继承了牛津的传统。他当过考古队员,据说他在阿拉伯完成壮举时,还不满35岁。他圣徒般的自律,无私,坦诚,凭借着人格魅力几乎站在梦想的边上。
另一位"男人",只有十一二岁的伊万,二战时期,苏联情报战线上的小英雄,他的故事显然出自小说家的虚构,却因为小说家的真实描写,让人不能相信他是虚构,他一定是真实的存在过的!
伊万不识字,却沉勇而机敏,他独自游过6公里送情报;在根本不该出现在战场上的年龄,他却执着地战斗,孤独的一个人的战斗;他的家人都被德军杀害,死亡、孤寂对于一个十二岁的他来说,已经不属于思考的范围,他只要战斗,不停的战斗。
“只有在风暴里,他们才会感到安宁。”这也许是两个男人的另一个共性。
没有战斗的夜晚,反而让他孤寂。在红军的前线指挥所里,借助手电筒,伊万看到墙上的到处是死于纳粹屠刀下冤魂的遗言,耳边是德军死亡宣读伴着孩子的哭声。影片创造了一个舞台效果与现实拼接的效果,墙上的字随着手电筒的光影忽隐忽现,像个梦境。
梦境里,伊万的妈妈出现了,观众一下子联想到,那哭声是伊万妹妹的,墙上“我们明天将被绞死,请为我们报仇”,正向一把利剑搅扰着伊万的心,一个孩子如何能够承担的起这么重的使命,伊万只能用钟声,驱赶眼前的一切。
白天,大人们对墙上的文字置若罔闻,让人疑心那些文字只书写在伊万的心上,天亮了,伊万心头的恐惧消失了,他几近癫狂地扛起复仇的使命。
潮湿冰冷,在黑白的影像世界里,河边的光秃秃树林被潦水淹没,中校贺林、上尉加尔特瑟夫和卡塔索尼其,借着夜色和雾气的隐蔽,划船到对岸——德军的地盘,打探敌人的情况。半路遇到敌人的袭击。
十字架在炮火中坠落泥土。硝烟弥漫,乌云蔽日……稍息,炮火停止,烟雾散去,太阳光立刻撒在十字架上,镂空的十字架立刻被鸟儿鸣叫,呈现出原本的庄严。
伊万问:为啥卡塔索尼其没回来?贺林说,他被调到总部了。
为了探听敌情,贺林决定再次冒险过河,但没有通知上级,这让年轻的上尉加尔特瑟夫犯了难。
这次伊万也要被带上,防止他冲动干出傻事。
战斗让伊万安心地睡了,做了甜梦,他和妹妹坐在满满一车苹果上,路旁的树木呈现出胶片负片的效果。天上下着雨,打湿了伊万和妹妹的头发,却打不湿他们的快乐。车开到海边,在软软的沙滩上,车画出歪歪扭扭的轨迹,一下子苹果洒落下来。
沙滩上,苹果散落成弯曲的线条,延伸在三五成群的马匹中间,对于跟前的食物,马儿们好像并不感冒,闻来闻去不肯下嘴,一抹夕阳撒在海里。
临行前,上尉用卡塔索尼其的留声机放出歌曲:“他们叮嘱玛莎,勿不要越过那条河”,低沉忧伤的男高音,顿时让这间空旷的指挥室被悲伤装满,伊万好像意识到了什么。
三个人的小船行驶在河面上,已经后半夜,不时有探照弹点亮远处近处的天空,照亮一片河水,原本生长在岸上的草和树林一起挺立出水面,和阴云一起遮蔽着缓慢划动的小船。
路上,两具尸体悬在树顶,伊万惊问贺林:那是谁?贺林说,那是两个侦查员战士。
密林边上,德军巡逻的边界,三个人下了船,贺林到前面打探情况,突然机关枪声响起。加尔特瑟夫问伊万害怕了吗?伊万说:”我习惯不了祈求,我对一切厌恶的要命……他们应该入土为安!”加尔特瑟夫知道伊万指的是被吊死的战士。
贺林回来布置任务,黑影里伊万要求去侦查,理由是他俩个太高,容易被发现。
瘦弱的伊万一个走进密林深处,远处有细微的光,几个德国士兵走了过来,只从勒死那两个探子,这片林子安静了,一边说一边朝着伊万的方向走去。
看着天空,贺林忧郁起来,若下雨就能盖住伊万在沼泽里的脚印。
等了一会,没听到枪声,贺林判断伊万过了封锁线。他去取船。
船回来的时候,加尔特瑟夫发现中间多出两个被紧紧捆在一起的人,仔细端瞧,原来正是那两个被勒死的战士,他们将入土为安,这时天下起雪来。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伊万的消息,直到二战胜利。
我想伊万如果能长大的话,会不会像贺林?那个高大威猛的男人,一个被上司认为没教养的人,荷尔蒙的作用一发现队伍里出现漂亮姑娘,就难以自制。
他把中尉军医玛莎带到在密林里,讲了没几句,他就动手了——玛莎正要迈过一道壕沟,贺林猛地抱住她,绝对的经典的情爱镜头——男的两腿岔开,登在壕沟的两边,女的像一套衣服,飘荡在壕沟上。
玛莎明白长官的意图,并没反抗,打算顺从,她知道这是一个男人的需求,虽然她心里爱着别人。最后一刻,贺林让玛莎走掉,也许那一刻,他爱上了玛莎。
伊万会成为上尉加尔特瑟夫吗?一个白面书生,凡事儿“理”当先,他责问贺林,为啥让一个孩子上战场,卡塔索尼其嘲笑他幼稚,如果不让伊万上战场,那才叫危险,对这个解释,他并不买账;没有统一的行动计划,上尉不会轻易动作,即使是中校贺林的命令,他也同样表示质疑;下属玛莎对他表露好感,加尔特瑟夫冷面以对,看出贺林对玛莎有企图,他借权力把玛莎调离了战场;他是战斗小组里唯一活下来的人。
战争中,许多人像伊万一样,注定是悲剧命运,可“阿拉伯的劳伦斯”就算是个另类,他是喜剧和悲剧结合体——世界上绝无仅有。
《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导演是大卫·里恩,曾导演过《桂河大桥》、《日瓦戈医生》,他也因该片赢得了第三十五届奥斯卡奖,这部近4个小时的史诗巨片,几乎看不出技巧、技法,而无形的大道,早已刻在里恩的脑子里了,据说他在每次拍摄前,所有镜头在脑子里组接完成了。
一战时期,英国力量在西线,在与德国征战的战场上,在阿拉伯半岛上的苏伊士运河是英国人的最大关切。可阿拉伯半岛各部族四分五裂,彼此为了利益争夺不断,这让土耳其有了入侵的机会。片子一开始,土耳其战机飞入各部族盘踞之地攻击,随处扔下炸弹,族人们骑着马,挥舞战刀,他们却只能像被老鹰戏弄的小鸡一样,四处奔跑,因为没有武器。
英国担心土耳其的行动,影响了他们在阿拉伯半岛的利益,想把这些部族归入自己的武装力量,于是,派精通阿拉伯语的劳伦斯去阿拉伯半岛,了解贝都因族首领费萨尔的想法(我又找到两个大小男人的共同点)。
阿拉伯部族不想成为英国人的棋子,深思熟虑,劳伦斯告诉部族首领,如果不想借助英国人的力量,又给土耳其点颜色,就要拿下没有武器防御的阿卡巴,可到达阿卡巴需要穿越真主创造最可怕的地方——尼法德沙漠。
显然冒如此大的风险,甚至还会影响到英国人的利益,费萨尔对劳伦斯的举动不理解,或许劳伦斯只是热爱空无一物的沙漠,而他更喜欢繁华。
另一个部落哈里苏的首领阿里愿意帮助劳伦斯,一支插着各色旗帜,带着各自利益的队伍,向着死亡之海进发了(我还从影像里学会了长途骑骆驼的正确姿势,就是要将两腿轮流地盘在骆驼背上;骑骆驼用的是小棍子,骑马则需要马鞭)。这片沙漠没有水,而骆驼最多忍耐20天,意味着20天内,越过尼法德。
在阿里合理安排下,一队人马走到了尼法德的边缘,当大家庆幸逃过一劫时,却发现两个人掉队了,太阳马上就要升起,那两个人就要永远留在沙漠里了。这时,劳伦斯又做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的举动,他要返回去寻找掉队的两人,无论阿里怎么劝阻,也改变不了劳伦斯的决定,他说没有什么是注定的。
当劳伦斯把两人带出沙漠的时候,所有的人为他欢呼,他赢得了哈里苏整个部族的信任。
/劳伦斯和阿里首领/(腿都盘在骆驼背上,以适应长途奔袭)
深夜,阿里问起劳伦斯的身世,这个大男人竟为自己私生子的出身而痛哭。第二天,阿里代表部族,送给劳伦斯一份厚礼——将一身阿拉伯白色的礼袍赠与了他,从此“阿拉伯的劳伦斯”成了这个勇敢、无私、腼腆的牛津男的称谓。
劳伦斯带领阿里苏和贝都因部族,夺取后发现,这儿根本不像劳伦斯想象的那样金钱遍地,贝都因部族首领向劳伦斯索要赏金,劳伦斯痛快地答应,他要回大马士革践行自诺言,所有的人都相信,劳伦斯不会再回来了。
他又一次穿过沙漠,回到了英国总部,当听到劳伦斯完成了,英军没完成的任务,司令痛快地答应了赏金,劳伦斯如约将全部给了贝都因部,劳伦斯赢得了新的声誉。
为破坏土耳其的经济运输动脉,劳伦斯带领阿拉伯部族伏击其火车(手段与我国抗日时期的铁道战相似),所获物资都阿拉伯部族瓜分,却从未动心,只一心想着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这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外国友人,我知道的只有白求恩)。
劳伦斯让英军很难堪,英国只是想借用阿拉伯各部族的力量,去制衡土耳其,没想到劳伦斯队伍太骁勇,影响到了英军的利益,于是,当劳伦斯他们率先攻进大马士革时,英国人作梗,使阿拉伯各部族人纷纷撤出大马士革,眼看着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就这么功亏一篑,劳伦斯无可奈何,说不清道不明地壮举结束了。
肯定有人不喜欢作为牛津人的劳伦斯遭受的结局——无所谓赢也无所谓输;劳伦斯接下来的人生也很寂寥,没有伴侣,骑摩托时为躲避路上的小孩,摔在公路侧的沟里,陨落,无所谓完满无所谓凄凉。
导演里恩为劳伦斯的扮演者,身材修长的彼得·奥图尔,专门设计了一对下眼线(我猜测),使穿上阿拉伯的服装,配上轻声而坚定的语气,奥图尔像极了阿拉伯神。就像在截获土耳其的片段里,劳伦斯站在火车顶上,众人正在为抢物资,而忙碌时,他却轻衣飘举、随风而舞,劳伦斯俨然把自己看做神。
然而,神的感觉很快就镂空了!一场战斗让他肩部中枪;后来,他还经历了一场足以改变他人生的经历——一次非人的待遇,那么超凡的智慧+超凡的勇气+超凡耐力=?不是所有的逻辑在人类中都行得通,原来还有世事难料!
每次看战争题材的电影,我总在想,如果自己身处战争深处会怎样?
战争,一个可怕的魔咒,改写人性。
在二战纳粹德国,教育部长和宣传部长保罗·约瑟夫·戈培尔,被称为“创造希特勒的人”,得知德国战败的消息,在自己的府邸,他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六个孩子。没有战争,他或许是位狂妄的作家或是别的什么,反正不会落到一堆焦炭的结局。
电影《伊万的童年》里的镜头,烧成焦炭的戈培尔依然倔强着,旁边排着六个孩子的尸体,最小的那个卷曲着头发、光着上身、伸展的姿势,好像正在另一个世界寻找,寻找这个世界没有的奇妙。
在德军监狱里,红军一个个翻看囚犯档案,一个封皮引起了加尔特瑟夫的注意,正要拿起,档案宿命般地掉进了窟窿,掉进了楼下牢房,上面贴着一张照片,那双倔强而焦躁的眼睛,一下子击碎了加尔特瑟夫,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死刑。
接下来,一组摇拍,跟随加尔特瑟夫的视线,行刑凳、吊死人的铁丝圈,且大小正好放进孩子的头。
在那阴黑的牢房里,恐惧会像绿苔一样,黏腻、冰冷、无耻地蔓延,要想获得阳光,温暖,只能在那死亡铁丝圈的后面,才能见到妈妈、妹妹、大海。
除了无边无际的死亡,战争还教给人世事难料。
无论怎么猜,劳伦斯那颗高贵的头颅都猜不出,他潜入土军占领区打探情报会遇到什么。
土耳其军官放走了其他被逮捕的人,只留下劳伦斯,并命令他脱掉衣服,说是验伤,他的手却在劳伦斯雪白的皮肤上捏了一下,动作绵长而力道准确,这沉吟意味让劳伦斯不适,他奋力反抗,遭来的是鞭挞,那个长官站在远处门里,默默地看。
电影里劳伦斯被土耳其士兵扔了出来,没有交代劳伦斯在审讯室里遭遇,在自传体小说《智慧七柱》里,劳伦斯详尽地描述了他的经历——被强奸的经历!更糟的是,他发现自己竟是受虐狂。
"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怀疑所有的伟大都是骗局,此后,隐于军中。
战争的况味有千万种,就像死亡的理由有千万种一样,沾尽了战争的苦水,谁能说是赢家?
(买的劳伦斯书终于到了,感觉离他又近了一些)
如今,电影已成为工业产品,说“生产”并不为过。电影技术手段已然出神入化的时代,却很难看到能够称得上电影的电影了,况且还能邂逅两个惊为天人的“男人”,两个战争中的男人!
看到《伊万的童年》,一定会做“成年人回忆童年“的假想。其实,这个“伊万”没有成年,只是童年,一切都结束在童年。不懂为啥片名要这么译。
有牛津情结的人,一定喜欢这个劳伦斯,《阿拉伯的劳伦斯》,他带领阿拉伯部族反抗土耳其的统治,改变了阿拉伯半岛的格局,被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冒险家”,他的游击战术堪比毛泽东,在他的著名的自传体小说《智慧七柱》(我已经在旧书网下订单,准备买一本来读,这个价格比正版新书上下册200多块钱,便宜了五分之一,这在当年劳伦斯写下《智慧七柱》时并未发表)对他作战思想以及感受都做了详尽的描述。
他的品质、能力继承了牛津的传统。他当过考古队员,据说他在阿拉伯完成壮举时,还不满35岁。他圣徒般的自律,无私,坦诚,凭借着人格魅力几乎站在梦想的边上。
另一位"男人",只有十一二岁的伊万,二战时期,苏联情报战线上的小英雄,他的故事显然出自小说家的虚构,却因为小说家的真实描写,让人不能相信他是虚构,他一定是真实的存在过的!
伊万不识字,却沉勇而机敏,他独自游过6公里送情报;在根本不该出现在战场上的年龄,他却执着地战斗,孤独的一个人的战斗;他的家人都被德军杀害,死亡、孤寂对于一个十二岁的他来说,已经不属于思考的范围,他只要战斗,不停的战斗。
“只有在风暴里,他们才会感到安宁。”这也许是两个男人的另一个共性。
没有战斗的夜晚,反而让他孤寂。在红军的前线指挥所里,借助手电筒,伊万看到墙上的到处是死于纳粹屠刀下冤魂的遗言,耳边是德军死亡宣读伴着孩子的哭声。影片创造了一个舞台效果与现实拼接的效果,墙上的字随着手电筒的光影忽隐忽现,像个梦境。
梦境里,伊万的妈妈出现了,观众一下子联想到,那哭声是伊万妹妹的,墙上“我们明天将被绞死,请为我们报仇”,正向一把利剑搅扰着伊万的心,一个孩子如何能够承担的起这么重的使命,伊万只能用钟声,驱赶眼前的一切。
白天,大人们对墙上的文字置若罔闻,让人疑心那些文字只书写在伊万的心上,天亮了,伊万心头的恐惧消失了,他几近癫狂地扛起复仇的使命。
潮湿冰冷,在黑白的影像世界里,河边的光秃秃树林被潦水淹没,中校贺林、上尉加尔特瑟夫和卡塔索尼其,借着夜色和雾气的隐蔽,划船到对岸——德军的地盘,打探敌人的情况。半路遇到敌人的袭击。
十字架在炮火中坠落泥土。硝烟弥漫,乌云蔽日……稍息,炮火停止,烟雾散去,太阳光立刻撒在十字架上,镂空的十字架立刻被鸟儿鸣叫,呈现出原本的庄严。
伊万问:为啥卡塔索尼其没回来?贺林说,他被调到总部了。
为了探听敌情,贺林决定再次冒险过河,但没有通知上级,这让年轻的上尉加尔特瑟夫犯了难。
这次伊万也要被带上,防止他冲动干出傻事。
战斗让伊万安心地睡了,做了甜梦,他和妹妹坐在满满一车苹果上,路旁的树木呈现出胶片负片的效果。天上下着雨,打湿了伊万和妹妹的头发,却打不湿他们的快乐。车开到海边,在软软的沙滩上,车画出歪歪扭扭的轨迹,一下子苹果洒落下来。
沙滩上,苹果散落成弯曲的线条,延伸在三五成群的马匹中间,对于跟前的食物,马儿们好像并不感冒,闻来闻去不肯下嘴,一抹夕阳撒在海里。
临行前,上尉用卡塔索尼其的留声机放出歌曲:“他们叮嘱玛莎,勿不要越过那条河”,低沉忧伤的男高音,顿时让这间空旷的指挥室被悲伤装满,伊万好像意识到了什么。
三个人的小船行驶在河面上,已经后半夜,不时有探照弹点亮远处近处的天空,照亮一片河水,原本生长在岸上的草和树林一起挺立出水面,和阴云一起遮蔽着缓慢划动的小船。
路上,两具尸体悬在树顶,伊万惊问贺林:那是谁?贺林说,那是两个侦查员战士。
密林边上,德军巡逻的边界,三个人下了船,贺林到前面打探情况,突然机关枪声响起。加尔特瑟夫问伊万害怕了吗?伊万说:”我习惯不了祈求,我对一切厌恶的要命……他们应该入土为安!”加尔特瑟夫知道伊万指的是被吊死的战士。
贺林回来布置任务,黑影里伊万要求去侦查,理由是他俩个太高,容易被发现。
瘦弱的伊万一个走进密林深处,远处有细微的光,几个德国士兵走了过来,只从勒死那两个探子,这片林子安静了,一边说一边朝着伊万的方向走去。
看着天空,贺林忧郁起来,若下雨就能盖住伊万在沼泽里的脚印。
等了一会,没听到枪声,贺林判断伊万过了封锁线。他去取船。
船回来的时候,加尔特瑟夫发现中间多出两个被紧紧捆在一起的人,仔细端瞧,原来正是那两个被勒死的战士,他们将入土为安,这时天下起雪来。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伊万的消息,直到二战胜利。
我想伊万如果能长大的话,会不会像贺林?那个高大威猛的男人,一个被上司认为没教养的人,荷尔蒙的作用一发现队伍里出现漂亮姑娘,就难以自制。
他把中尉军医玛莎带到在密林里,讲了没几句,他就动手了——玛莎正要迈过一道壕沟,贺林猛地抱住她,绝对的经典的情爱镜头——男的两腿岔开,登在壕沟的两边,女的像一套衣服,飘荡在壕沟上。
玛莎明白长官的意图,并没反抗,打算顺从,她知道这是一个男人的需求,虽然她心里爱着别人。最后一刻,贺林让玛莎走掉,也许那一刻,他爱上了玛莎。
伊万会成为上尉加尔特瑟夫吗?一个白面书生,凡事儿“理”当先,他责问贺林,为啥让一个孩子上战场,卡塔索尼其嘲笑他幼稚,如果不让伊万上战场,那才叫危险,对这个解释,他并不买账;没有统一的行动计划,上尉不会轻易动作,即使是中校贺林的命令,他也同样表示质疑;下属玛莎对他表露好感,加尔特瑟夫冷面以对,看出贺林对玛莎有企图,他借权力把玛莎调离了战场;他是战斗小组里唯一活下来的人。
战争中,许多人像伊万一样,注定是悲剧命运,可“阿拉伯的劳伦斯”就算是个另类,他是喜剧和悲剧结合体——世界上绝无仅有。
《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导演是大卫·里恩,曾导演过《桂河大桥》、《日瓦戈医生》,他也因该片赢得了第三十五届奥斯卡奖,这部近4个小时的史诗巨片,几乎看不出技巧、技法,而无形的大道,早已刻在里恩的脑子里了,据说他在每次拍摄前,所有镜头在脑子里组接完成了。
一战时期,英国力量在西线,在与德国征战的战场上,在阿拉伯半岛上的苏伊士运河是英国人的最大关切。可阿拉伯半岛各部族四分五裂,彼此为了利益争夺不断,这让土耳其有了入侵的机会。片子一开始,土耳其战机飞入各部族盘踞之地攻击,随处扔下炸弹,族人们骑着马,挥舞战刀,他们却只能像被老鹰戏弄的小鸡一样,四处奔跑,因为没有武器。
英国担心土耳其的行动,影响了他们在阿拉伯半岛的利益,想把这些部族归入自己的武装力量,于是,派精通阿拉伯语的劳伦斯去阿拉伯半岛,了解贝都因族首领费萨尔的想法(我又找到两个大小男人的共同点)。
阿拉伯部族不想成为英国人的棋子,深思熟虑,劳伦斯告诉部族首领,如果不想借助英国人的力量,又给土耳其点颜色,就要拿下没有武器防御的阿卡巴,可到达阿卡巴需要穿越真主创造最可怕的地方——尼法德沙漠。
显然冒如此大的风险,甚至还会影响到英国人的利益,费萨尔对劳伦斯的举动不理解,或许劳伦斯只是热爱空无一物的沙漠,而他更喜欢繁华。
另一个部落哈里苏的首领阿里愿意帮助劳伦斯,一支插着各色旗帜,带着各自利益的队伍,向着死亡之海进发了(我还从影像里学会了长途骑骆驼的正确姿势,就是要将两腿轮流地盘在骆驼背上;骑骆驼用的是小棍子,骑马则需要马鞭)。这片沙漠没有水,而骆驼最多忍耐20天,意味着20天内,越过尼法德。
在阿里合理安排下,一队人马走到了尼法德的边缘,当大家庆幸逃过一劫时,却发现两个人掉队了,太阳马上就要升起,那两个人就要永远留在沙漠里了。这时,劳伦斯又做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的举动,他要返回去寻找掉队的两人,无论阿里怎么劝阻,也改变不了劳伦斯的决定,他说没有什么是注定的。
当劳伦斯把两人带出沙漠的时候,所有的人为他欢呼,他赢得了哈里苏整个部族的信任。
![]() |
/劳伦斯和阿里首领/(腿都盘在骆驼背上,以适应长途奔袭)
深夜,阿里问起劳伦斯的身世,这个大男人竟为自己私生子的出身而痛哭。第二天,阿里代表部族,送给劳伦斯一份厚礼——将一身阿拉伯白色的礼袍赠与了他,从此“阿拉伯的劳伦斯”成了这个勇敢、无私、腼腆的牛津男的称谓。
劳伦斯带领阿里苏和贝都因部族,夺取后发现,这儿根本不像劳伦斯想象的那样金钱遍地,贝都因部族首领向劳伦斯索要赏金,劳伦斯痛快地答应,他要回大马士革践行自诺言,所有的人都相信,劳伦斯不会再回来了。
他又一次穿过沙漠,回到了英国总部,当听到劳伦斯完成了,英军没完成的任务,司令痛快地答应了赏金,劳伦斯如约将全部给了贝都因部,劳伦斯赢得了新的声誉。
为破坏土耳其的经济运输动脉,劳伦斯带领阿拉伯部族伏击其火车(手段与我国抗日时期的铁道战相似),所获物资都阿拉伯部族瓜分,却从未动心,只一心想着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这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外国友人,我知道的只有白求恩)。
劳伦斯让英军很难堪,英国只是想借用阿拉伯各部族的力量,去制衡土耳其,没想到劳伦斯队伍太骁勇,影响到了英军的利益,于是,当劳伦斯他们率先攻进大马士革时,英国人作梗,使阿拉伯各部族人纷纷撤出大马士革,眼看着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就这么功亏一篑,劳伦斯无可奈何,说不清道不明地壮举结束了。
肯定有人不喜欢作为牛津人的劳伦斯遭受的结局——无所谓赢也无所谓输;劳伦斯接下来的人生也很寂寥,没有伴侣,骑摩托时为躲避路上的小孩,摔在公路侧的沟里,陨落,无所谓完满无所谓凄凉。
导演里恩为劳伦斯的扮演者,身材修长的彼得·奥图尔,专门设计了一对下眼线(我猜测),使穿上阿拉伯的服装,配上轻声而坚定的语气,奥图尔像极了阿拉伯神。就像在截获土耳其的片段里,劳伦斯站在火车顶上,众人正在为抢物资,而忙碌时,他却轻衣飘举、随风而舞,劳伦斯俨然把自己看做神。
然而,神的感觉很快就镂空了!一场战斗让他肩部中枪;后来,他还经历了一场足以改变他人生的经历——一次非人的待遇,那么超凡的智慧+超凡的勇气+超凡耐力=?不是所有的逻辑在人类中都行得通,原来还有世事难料!
每次看战争题材的电影,我总在想,如果自己身处战争深处会怎样?
战争,一个可怕的魔咒,改写人性。
在二战纳粹德国,教育部长和宣传部长保罗·约瑟夫·戈培尔,被称为“创造希特勒的人”,得知德国战败的消息,在自己的府邸,他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六个孩子。没有战争,他或许是位狂妄的作家或是别的什么,反正不会落到一堆焦炭的结局。
电影《伊万的童年》里的镜头,烧成焦炭的戈培尔依然倔强着,旁边排着六个孩子的尸体,最小的那个卷曲着头发、光着上身、伸展的姿势,好像正在另一个世界寻找,寻找这个世界没有的奇妙。
在德军监狱里,红军一个个翻看囚犯档案,一个封皮引起了加尔特瑟夫的注意,正要拿起,档案宿命般地掉进了窟窿,掉进了楼下牢房,上面贴着一张照片,那双倔强而焦躁的眼睛,一下子击碎了加尔特瑟夫,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死刑。
接下来,一组摇拍,跟随加尔特瑟夫的视线,行刑凳、吊死人的铁丝圈,且大小正好放进孩子的头。
在那阴黑的牢房里,恐惧会像绿苔一样,黏腻、冰冷、无耻地蔓延,要想获得阳光,温暖,只能在那死亡铁丝圈的后面,才能见到妈妈、妹妹、大海。
除了无边无际的死亡,战争还教给人世事难料。
无论怎么猜,劳伦斯那颗高贵的头颅都猜不出,他潜入土军占领区打探情报会遇到什么。
土耳其军官放走了其他被逮捕的人,只留下劳伦斯,并命令他脱掉衣服,说是验伤,他的手却在劳伦斯雪白的皮肤上捏了一下,动作绵长而力道准确,这沉吟意味让劳伦斯不适,他奋力反抗,遭来的是鞭挞,那个长官站在远处门里,默默地看。
电影里劳伦斯被土耳其士兵扔了出来,没有交代劳伦斯在审讯室里遭遇,在自传体小说《智慧七柱》里,劳伦斯详尽地描述了他的经历——被强奸的经历!更糟的是,他发现自己竟是受虐狂。
"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怀疑所有的伟大都是骗局,此后,隐于军中。
战争的况味有千万种,就像死亡的理由有千万种一样,沾尽了战争的苦水,谁能说是赢家?
![]() |
(买的劳伦斯书终于到了,感觉离他又近了一些)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