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银幕无法带来的感触--话剧驴得水
![]() |
最近看了驴得水电影版,很有触动,但是因为之前看过话剧版,还是有所不同谈谈以下感受
话剧现场,有很多体验经历是大银幕无法带来的,所以现场依然会有独特的魅力。
所谓“经典”,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我个人觉得《驴得水》或者《乌龙山伯爵》这些作品,虽然质量不错,但是离“经典”还是有相当远的距离的,只是我们现在好作品太少,少到几乎没盼头,所以大家才会觉得有点“经典”的感觉。
首先是时间。电影的时间比舞台时间有弹性,舞台的表演单位是场景,而电影的基本单位是镜头。电影的叙事通常是向流水一样前进的,而《驴得水》可以很清楚的感觉到分为四幕–督察员来的前夜,督察员来的那天,美国人来的前夜,美国人来的那天。在每一幕的范围内,镜头的切换和对时间的暗示并不明显,似有沦为舞台录影机的感觉。
其次是空间。空间上剧场表演也被舞台框架所限,观众的视野也固定,而电影可以组合不同空间的片段,甚至同一空间中特殊部位的不同关照,例如特写和远景。《驴得水》在空间处理上做的还不错,尽可能的利用了外景,也用了特写来着力表达人物,比如张一曼剥蒜皮唱歌那一幕就非常美好。
第三是表演。剧场中观众的视野,与演员的距离,是固定且比较远的。观众关注哪个细节,是观众决定的。这也是为什么话剧演员都字正腔圆,动作表情都非常夸张的缘故,因为这样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电影则可以各种方向伸缩自如,让观众的视野可以随镜头自由移动。与舞台剧观众相比,电影观众是被动的,经由特写和剪辑,一切都被导演牵着鼻子走,很多细节都能轻易的从环境中独立出来。所以话剧演员的表演方式直接在带着“指导性”电影镜头里展现的话,观众往往会觉得过于夸张而有些假。《驴得水》的电影化的最大问题就在这里,这几位都是优秀的话剧演员,但没做好电影演员的身份转换。
第四是故事。舞台上的故事永远是风格化、浓缩化的,舞台的空间无法做到写实的呈现。这也是这个无比荒诞夸张的故事在舞台上无比抓人,而到电影里却显得刻意,到尾声甚至令人出戏的原因。
第五是与观众的互动。剧场是三维写实的,舞台剧演员和观众的互动是电影无法做到的。电影只是二维画面,但舞台演员则直面观众,双方只隔着空气,较会激起争议。所以张一曼的一些行为举止,在舞台上肯定能比在电影中给观众更大的冲击。
这五点区别,说明了为什么“在大荧幕上看一场话剧”是失败的体现,因为这浪费的电影里时间和空间的灵活度,让演员的表演和故事本身都显得过于夸张,同时还阻断了舞台剧对观众的直接冲击力。假如这部电影能在荒诞程度上适可而止,而更着力于借古讽今来敲打现实,而非一门心思高举理想主义破灭的大旗,可能会让它的“电影感”更强一些。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