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外史(元明清篇)
元朝,是中国知识份子的一个被放逐时期,汉人地位下降,第一等为蒙古人,二等为西夏人与西域各族人士,三等为契丹、女真,及少数北方汉人,四等为南方汉人。读书人的作官之路科考也被废止,虽在1313年又恢复,但分人放榜,蒙汉难易的现象继续歧视着汉族知识份子。儒家文化在这一时期并无甚大发展,儒家知识份子的精力全发泄在杂耍剧场里的元曲上去了。
忽必烈去,朱元璋来。这个中国历史上极度专制的封建政权,开始了一个中华文明的黑暗时代。明朝统治的三百年,是愚昧的三百年,是退化的三百年,它对中国及中国人人性的伤害,触远极深。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1对人权的摧残。
稍稍有些理性人,都会认识到对人性的蹂躏,那怕是对个人的蹂躏,无疑也是对人类整体的犯罪。但在一个只有皇权思想的社会里,又怎么会存在这样的认识呢?明朝时期,大规模的建立起摧残人权的的政务机构,诏狱系统成立。在政府正规的司法系统外,先是创立了锦衣卫,而后又创立了东厂,西厂,内厂。
锦衣卫完全脱离司法控制,认定罪犯后,就逮捕拷打,逼出口供,然后内部处决。就是这样的一个非理性机构,朱氏家族都认为还有理性存在。已是发展出更为恐怖暴力的特务机构。全国布满了秘密警察,任何蛛丝马迹,一举一动,早上发生晚上就可至皇帝耳朵。
另一种直接对人权进行摧残的,就是廷杖。所谓廷仗,就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对罪人用木棍对进行拷打。上自宰相,下至平民,无人能于幸免。施刑时,宦官高坐中央监刑,其他政府官员陪坐两旁。宣判诏书后,即被伏倒在地,用麻布从肩绑住,使之不能转动。再把双足捆绑,四方拉定,只露出臀部腿部。击打时,受刑人痛苦难忍,大声哀号,头脑撞地,尘灰满口,胡须全部磨脱,惨不忍睹。至于其它内部酷刑,更是令人发指。这一套,朱元璋用来对付全体中国人。
而在英国,却颁布了《大宪章》,保障人权,非经过法院审讯,对人民不得逮捕监禁。
2绝对专制体制的完成
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朝,已到极致。绝对专制体制,由此形成。在政府机构上,进化形成到极权顶峰。
同在英国,建立起国会,约束君主权力。
3文字狱
我不知道在其它国家是否有这种现象,但即使有,恐怕也难以与我国相比。所以,我认为这是我国国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如此惧怕老百姓言论写作思考的权利。朱元璋出身卑微,做了帝王后心里估计有些扭曲。所以看到有些文字时,要比一般人更多玩味。须知文字的解释不在于客观的表达,而在于当权人物的主观认定。如此一来,国人又背负了一个文字的十字架。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奏章上有“作则垂宪”,处斩;北平府学赵伯彦,奏章上有“仪则天下”,处斩;桂林府学蒋质,奏章上有“建中作则”,处斩;则本是则,无奈朱元璋要想成“贼”,讽刺他曾做过小偷。许元奏章上有“体士法坤,藻失太平”,但朱元璋要想成法坤为“发髡”,藻失为“早失”,意为讽刺他曾当过和尚,早失太平,这谁也没有办法。许元又成为一个刀下鬼。
同在西方,却已是进入文艺复兴,挣脱了中世纪黑暗的枷锁,进入了一个光明的时代。
以上所说,就是儒家文化发展到明朝时期的政治社会背景,明朝时期,我们主要说一下八股文、明朝学制对儒家文化的影响及王阳明的学说。
历史发展到明朝,知识份子的进仕之路已唯有科举一条,而这华山一条路,却是越走越窄。朱元璋规定考试范围只以四书五经为限,四书五经又以朱熹所注解的为限,试卷格式也有规定。到朱棣时,又进一步加以约束,只以八股文为范。
我没做过八股文,不知道做起来是怎么回事,但根据资料,解释是一篇文章中不多不少包括八股。一股即两个或者四个完整的句子。形式严格,不能改变,稍稍一动,就不是八股。但八股文的严厉更是体现在精神方面。按规定,写八股文,不能发挥自己意见,只能有儒家圣人的语言,看起来道貌岸然,实际上空洞无一物。实际上就是严厉禁止个人独立的思想,自由的意志。
于是,无数的读书人都走入了这条异化的道路,不仅之于顺从,更与之融为一体。本应该是大哭大悲的事,却被弄成了大喜大乐,世情之荒唐,让人叹息!从此中国人,绝大多数已不是思想的主人,而是成为思想的奴隶。
八股文已是悲哀,学制更是哀上加哀。明朝教育完全官办,纯粹是培养奴隶的基地,这里举些例子以论:
学生上课时无椅子,全部站着听。有不懂的问题问老师,必须跪下听解。
违反了校规,就得打屁股,重者就充军。宋纳升得朱元璋赏识,执行起规定来异常认真,许多犯规学生活生生被饿死,还有些学生不堪学业重负上吊自杀。
学生不准擅入学校厨房,不准品论学校伙食,不准在宿舍里唱歌、喝酒;不准穿其它衣服;不准在吃饭时喧哗;不准……
当然也有反抗的,赵麟就为其中之一。曾因繁重的学习压力和严酷的校规,贴出一个大字报。事发不久,就被棒打一百,充军发配云南。但此事被朱元璋知道了,于是一声令下,砍头挂于校门前示众。并对学生训话如下:
今后学规严紧,若无籍之徒,敢有似前贴没头贴子诽谤师长的,许诸人出首,或绑缚将来,赏大银两个。若先前贴了票子,有知道的,或出首,或绑缚将来呵,也一般赏他大银两。将那犯人凌迟了枭令在监前,全家抄没,人口迁发烟瘴地面。
钦此。
儒学在明代,也出了一个宗师级人物,这就是王阳明。理学从宋时的身体力行,已成为了现在的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面对这种情况,王阳明的“心学”发展了起来。王阳明的学说承传于陆九渊的“心即理”学说,大致说来包括两方面:一个是致良知,另一个是知合一。致良知就是实行心理上的自觉,既然知道了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而实行这个道理,就是知行合一。仅知道道理而不去实行,就不是真正的知道。
王阳明的学说对于儒家文化的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他本人一生不顺,屡受打击,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却留下了自己伟岸的一页。
王阳明的心学后期渐入空幻渐界,逐转衰弱。
清朝,是我们要来叙述的最后一个朝代,儒家文化的发展,并没有因满人的入侵而败落,相反,在康乾盛世,又得了复兴,这当然也有政治的因素在里面。儒文化也成了满人治汉的一个武器。康熙亲自主编了《朱子大全》与《性理精义》,把朱程理学定为官学。儒学又有了回光返照时的神采。
值得一提的还有清朝的文字狱,规模之大可创纪录。比较有名的有如下:
刘正宗出诗集,张晋彦写序有“将明之材”。清政府认为此句诡谲难测,刘正宗绞死,张晋彦处斩。
最大的文字狱庄廷珑的《明史》案。
戴名世的《南山集》案。
汪景祺的《西征随笔》案。
查嗣庭的“维民所止”案。
邹汝鲁的《河清颂》案。
轰动一时的曾静案等等等………这个名单开下去,恐怕还要开很长。而文字狱所造成的影响,却深远莫及,国人的在严酷的环境里,那里还敢说什么真话,马屁精神一统天下。儒家知识份子,更是一头埋在古书里,两耳不管窗外事,潜心钻研,搞考据训诂工作去了。
不过总还是有一些清醒的人,比如戴震,就大彻大悟道:“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颜元也说道:“千余年来,率天下入故纸中,耗尽身心气力,作弱人、病人、无用人者,皆晦庵(朱熹)为之也”,“程朱之道不熄,周孔之道不著。而袁枚却更为突进,对欺世盗名的的朱程理学,他大加鞭挞。对风行的经学考据,他嗤之以鼻。但个别人的呐喊,怎能抵得过众余人的强音?在大环境的逼迫下,到道光年间,我们连这个别人的呐喊也几乎不闻了。
清代儒家知识份子,曾国藩也可一说,面对着声称“敢将孔孟横称妖,经史文章尽日烧”的太平天国洪秀全,曾国藩充分利用了儒文化向心力,来打赢这场可以说是文化形态上的战争。
戊戍三杰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秉乖着儒家知识份子的良知道义,面对家国危难,也毅然挺身而出,救国难于水深火热之中。
最后,我想用于成龙的一句话来作结尾:“经史子集千卷万本,无非仁义礼智;程朱理学滚瓜烂熟,无非天地良心。”读书至此,无话可说!
至此,这一篇“儒学”外史,我想可以划上了句话了。虽然在清后,中国为正统的儒家知识份子已经断绝,但儒家的精神,却仍浸透在国人的灵魂当中。如何来面对这样一种深深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如何来面对文化传承的问题?如何发展自己的文化,又如何来协调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间的关系?若我这一篇小文,能让诸位对儒家文化有个大致了解,更能促使各位进行思考,其幸大矣。
忽必烈去,朱元璋来。这个中国历史上极度专制的封建政权,开始了一个中华文明的黑暗时代。明朝统治的三百年,是愚昧的三百年,是退化的三百年,它对中国及中国人人性的伤害,触远极深。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1对人权的摧残。
稍稍有些理性人,都会认识到对人性的蹂躏,那怕是对个人的蹂躏,无疑也是对人类整体的犯罪。但在一个只有皇权思想的社会里,又怎么会存在这样的认识呢?明朝时期,大规模的建立起摧残人权的的政务机构,诏狱系统成立。在政府正规的司法系统外,先是创立了锦衣卫,而后又创立了东厂,西厂,内厂。
锦衣卫完全脱离司法控制,认定罪犯后,就逮捕拷打,逼出口供,然后内部处决。就是这样的一个非理性机构,朱氏家族都认为还有理性存在。已是发展出更为恐怖暴力的特务机构。全国布满了秘密警察,任何蛛丝马迹,一举一动,早上发生晚上就可至皇帝耳朵。
另一种直接对人权进行摧残的,就是廷杖。所谓廷仗,就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对罪人用木棍对进行拷打。上自宰相,下至平民,无人能于幸免。施刑时,宦官高坐中央监刑,其他政府官员陪坐两旁。宣判诏书后,即被伏倒在地,用麻布从肩绑住,使之不能转动。再把双足捆绑,四方拉定,只露出臀部腿部。击打时,受刑人痛苦难忍,大声哀号,头脑撞地,尘灰满口,胡须全部磨脱,惨不忍睹。至于其它内部酷刑,更是令人发指。这一套,朱元璋用来对付全体中国人。
而在英国,却颁布了《大宪章》,保障人权,非经过法院审讯,对人民不得逮捕监禁。
2绝对专制体制的完成
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朝,已到极致。绝对专制体制,由此形成。在政府机构上,进化形成到极权顶峰。
同在英国,建立起国会,约束君主权力。
3文字狱
我不知道在其它国家是否有这种现象,但即使有,恐怕也难以与我国相比。所以,我认为这是我国国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如此惧怕老百姓言论写作思考的权利。朱元璋出身卑微,做了帝王后心里估计有些扭曲。所以看到有些文字时,要比一般人更多玩味。须知文字的解释不在于客观的表达,而在于当权人物的主观认定。如此一来,国人又背负了一个文字的十字架。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奏章上有“作则垂宪”,处斩;北平府学赵伯彦,奏章上有“仪则天下”,处斩;桂林府学蒋质,奏章上有“建中作则”,处斩;则本是则,无奈朱元璋要想成“贼”,讽刺他曾做过小偷。许元奏章上有“体士法坤,藻失太平”,但朱元璋要想成法坤为“发髡”,藻失为“早失”,意为讽刺他曾当过和尚,早失太平,这谁也没有办法。许元又成为一个刀下鬼。
同在西方,却已是进入文艺复兴,挣脱了中世纪黑暗的枷锁,进入了一个光明的时代。
以上所说,就是儒家文化发展到明朝时期的政治社会背景,明朝时期,我们主要说一下八股文、明朝学制对儒家文化的影响及王阳明的学说。
历史发展到明朝,知识份子的进仕之路已唯有科举一条,而这华山一条路,却是越走越窄。朱元璋规定考试范围只以四书五经为限,四书五经又以朱熹所注解的为限,试卷格式也有规定。到朱棣时,又进一步加以约束,只以八股文为范。
我没做过八股文,不知道做起来是怎么回事,但根据资料,解释是一篇文章中不多不少包括八股。一股即两个或者四个完整的句子。形式严格,不能改变,稍稍一动,就不是八股。但八股文的严厉更是体现在精神方面。按规定,写八股文,不能发挥自己意见,只能有儒家圣人的语言,看起来道貌岸然,实际上空洞无一物。实际上就是严厉禁止个人独立的思想,自由的意志。
于是,无数的读书人都走入了这条异化的道路,不仅之于顺从,更与之融为一体。本应该是大哭大悲的事,却被弄成了大喜大乐,世情之荒唐,让人叹息!从此中国人,绝大多数已不是思想的主人,而是成为思想的奴隶。
八股文已是悲哀,学制更是哀上加哀。明朝教育完全官办,纯粹是培养奴隶的基地,这里举些例子以论:
学生上课时无椅子,全部站着听。有不懂的问题问老师,必须跪下听解。
违反了校规,就得打屁股,重者就充军。宋纳升得朱元璋赏识,执行起规定来异常认真,许多犯规学生活生生被饿死,还有些学生不堪学业重负上吊自杀。
学生不准擅入学校厨房,不准品论学校伙食,不准在宿舍里唱歌、喝酒;不准穿其它衣服;不准在吃饭时喧哗;不准……
当然也有反抗的,赵麟就为其中之一。曾因繁重的学习压力和严酷的校规,贴出一个大字报。事发不久,就被棒打一百,充军发配云南。但此事被朱元璋知道了,于是一声令下,砍头挂于校门前示众。并对学生训话如下:
今后学规严紧,若无籍之徒,敢有似前贴没头贴子诽谤师长的,许诸人出首,或绑缚将来,赏大银两个。若先前贴了票子,有知道的,或出首,或绑缚将来呵,也一般赏他大银两。将那犯人凌迟了枭令在监前,全家抄没,人口迁发烟瘴地面。
钦此。
儒学在明代,也出了一个宗师级人物,这就是王阳明。理学从宋时的身体力行,已成为了现在的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面对这种情况,王阳明的“心学”发展了起来。王阳明的学说承传于陆九渊的“心即理”学说,大致说来包括两方面:一个是致良知,另一个是知合一。致良知就是实行心理上的自觉,既然知道了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而实行这个道理,就是知行合一。仅知道道理而不去实行,就不是真正的知道。
王阳明的学说对于儒家文化的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他本人一生不顺,屡受打击,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却留下了自己伟岸的一页。
王阳明的心学后期渐入空幻渐界,逐转衰弱。
清朝,是我们要来叙述的最后一个朝代,儒家文化的发展,并没有因满人的入侵而败落,相反,在康乾盛世,又得了复兴,这当然也有政治的因素在里面。儒文化也成了满人治汉的一个武器。康熙亲自主编了《朱子大全》与《性理精义》,把朱程理学定为官学。儒学又有了回光返照时的神采。
值得一提的还有清朝的文字狱,规模之大可创纪录。比较有名的有如下:
刘正宗出诗集,张晋彦写序有“将明之材”。清政府认为此句诡谲难测,刘正宗绞死,张晋彦处斩。
最大的文字狱庄廷珑的《明史》案。
戴名世的《南山集》案。
汪景祺的《西征随笔》案。
查嗣庭的“维民所止”案。
邹汝鲁的《河清颂》案。
轰动一时的曾静案等等等………这个名单开下去,恐怕还要开很长。而文字狱所造成的影响,却深远莫及,国人的在严酷的环境里,那里还敢说什么真话,马屁精神一统天下。儒家知识份子,更是一头埋在古书里,两耳不管窗外事,潜心钻研,搞考据训诂工作去了。
不过总还是有一些清醒的人,比如戴震,就大彻大悟道:“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颜元也说道:“千余年来,率天下入故纸中,耗尽身心气力,作弱人、病人、无用人者,皆晦庵(朱熹)为之也”,“程朱之道不熄,周孔之道不著。而袁枚却更为突进,对欺世盗名的的朱程理学,他大加鞭挞。对风行的经学考据,他嗤之以鼻。但个别人的呐喊,怎能抵得过众余人的强音?在大环境的逼迫下,到道光年间,我们连这个别人的呐喊也几乎不闻了。
清代儒家知识份子,曾国藩也可一说,面对着声称“敢将孔孟横称妖,经史文章尽日烧”的太平天国洪秀全,曾国藩充分利用了儒文化向心力,来打赢这场可以说是文化形态上的战争。
戊戍三杰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秉乖着儒家知识份子的良知道义,面对家国危难,也毅然挺身而出,救国难于水深火热之中。
最后,我想用于成龙的一句话来作结尾:“经史子集千卷万本,无非仁义礼智;程朱理学滚瓜烂熟,无非天地良心。”读书至此,无话可说!
至此,这一篇“儒学”外史,我想可以划上了句话了。虽然在清后,中国为正统的儒家知识份子已经断绝,但儒家的精神,却仍浸透在国人的灵魂当中。如何来面对这样一种深深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如何来面对文化传承的问题?如何发展自己的文化,又如何来协调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间的关系?若我这一篇小文,能让诸位对儒家文化有个大致了解,更能促使各位进行思考,其幸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