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对于每个人来说意思不同, 过渡时期有一种潜意识的呼喊:太快了我跟不上,我需要等等。
当然,现在的大家,其实更多管过渡时间叫做拖延。
但是今天其实并不是要讲拖延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一种感受,我们永远都在往一个可能永远无法达到的地方去,但是不会达到,那这个过程,是不是过渡时期呢。
人生有时候看上去就是在追逐一个又一个幻梦,或者说是看上去在追逐。因为很多人,并不习惯安排自己的生命,他们习惯于跟随,跟随那些庞大的精纯的精神指引,海明威吞枪自杀,梵高自杀,他们面对过最深痛的情绪巨浪,一生与其搏斗,筋疲力竭,他们的作品是他们生命的一种外化体现,而非某种饰品用来点缀精致的人生。
现在我们汲取着前人的思想精华存活,用他们的话语点缀自己,就如同挑选佩戴经过淬炼的金子制成的金饰,现在的我们,好似在花俏的攀比品味,是的,我们不再以制造价值为荣,并沉浸在我所佩戴之物就是我的价值的幻梦中。
在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女魔头米兰达曾经说过:
“比如你挑了那件蓝色的条纹毛衣,你以为你自己是按你的意思认真的选出这件衣服。
但是,首先你不明白那件衣服不是蓝色的也不是青绿色或琉璃色,实际上它是天蓝色的,而你从没搞清这个事实;
而实际上你也不知道,从2002年Oscar de la Rent 的发布会第一次出现了天蓝色礼服,然后我记得,伊夫·圣·朗洛也随之展示了天蓝色的军服系列,很快的,天蓝色就出现在随后的8个设计师的发布会里,然后,它就风行于全世界各大高级卖场,最后大面积的流行到街头,然后就看到你在廉价的卖场里买了它。
事实上,这种天蓝色,产生了上百万美元的利润和数不尽的工作机会,还有为之付出的难以计算的心血……
你觉得你穿的这件衣服是你自己选择的,以为你的选择是在时尚产业之外,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你穿的衣服实际上就是这间屋子里的人,替你选的,就是从这一堆玩意儿里。”
再贴近生活一些,很多人无法经历刻骨铭心的感情,从小说和电视作品中获取满足,回归现实的时候,我们并不会让自己置身于那样危险的处境中,及时止损是第一原则,而我们对自己行为有自己的一套自圆其说,我们说真正爱我的人不会让我受到伤害,其实无法想象没有经历过的人对一件事物的假说有什么可信度,但是显然人人认为自己的假说是真理并且不准备去证实一下。
所以当下次听到有人说:“人这一辈子就这样”的时候,请至少用科学的态度将其列入你脑海中储存假说的空间,然后用对待假说的态度——辩证的看待及实践检验真理——去对待假说,把感情的归感情,人生的归人生,假说的归假说。
前些日子上映的《七月于安生》其实和早两年上映的《左耳》可以拿出来讲一讲,撇开它们都是商业片的外壳,我们看到,同样是电影的主角是两个女孩,结局不同,安分守己的“好”女孩和离经叛道的“坏”女孩。
《左耳》有一种廉价的狡猾,我从你的盛放中汲取能量,作为一个旁观者安然度过我这一生,需要升华的时候我想起你,我是一个特别的普通人, 我符合了大家线性的主角梦;《七月与安生》则是上升至话剧层次的作品,个人得个人该得的。好在两部片子的演员都很美,控制变量还算可以实现。
你会说,不是的,我们心里有梦,我们总会实现,我们会创造价值,我们会投身这世界,我们会在现实中摸爬滚打带着自我意愿,那时候我们会探索心里对世界的一切疑问,但是不是现在,我现在处于一个过度的时期,我有很多高空楼阁般的担心,所以我还没有准备好,所以我将终其一生生活在过渡时期,然后死前的生前的一切从眼前掠过,发现我这一生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没有真正追逐过,我只是在过渡。
爱情是理想,所以我先找个差不多的人占住——过渡时期嘛没办法,然后开始搜索爱情的理想对象——多半找不到,一个带着油腻的狡猾的人,就是见到真正的好东西也是分辨不出来的,就算运气很好遇到的就是好东西,也无法好好珍惜。
是啊,我们一直在过渡时期,想象中自己在等一个一鸣惊人的机会,但是大多时候并不是真的去准备,我们迷信不断的成功,没有荆棘的路,高潮迭起,这才是人生嘛。
所以面对并不按套路走的世界我们选择拖延。现在的工作不满意,没关系是暂时的,我一定会去到更好的地方,至于去往哪儿怎么去,这是上帝的事情——如果你相信上帝的话(党员可以选择马克思),去往不了我就怪社会嘛,反正在我的想象中我每天就该轻轻松松开开心心顺顺利利,如果没有实现那就是社会的错,劣币驱逐良币——啊,我这样的良币去哪里找呢。
真正困难的事情没人去做,平淡的时期难以度过,大家虽然年龄长了,但是还带着巨婴视角,思维惯性的停留在认为地球是世界中心的时期,没有周围人的关注怎么能做事情呢?
过多的被外界的信息所评价,把自己交给外界评判系统的不正是你自己么,就像自己心里没办法做这件事情,找了个外包一样,把自己搞的没有选择的人不是你么。外部信息无穷无尽,一味迷茫流连在这其中,真的有时间有精力去铸造自己么。
西部世界里人造人(被统称为接待员)被设定了命运,他们身处一个主题公园,所有人是用来供游客娱乐的,美丽的农场主女儿多洛莉丝和牛仔异乡客泰迪是被设定的CP,两人相爱,但是泰迪却从没想过和多洛莉丝放下一切在一起,因为泰迪被设定了他身上背负着永远无法弥补的罪孽,他认为自己配不上多洛莉丝。
所以,按照剧情,两人重逢的那天晚上,多洛莉丝一家都会惨死于设定的土匪上门抢劫。生离死别一次又一次的重演,这是他们设定好的工游客取乐的循环。
身处其中的接待员们最有资格讲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其实是一个比喻,接待员的命运其实可以和我们的一生对照,只是我们没有机会一次又一次的过自己的一生,没有机会去想为什么总是不对,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像是接待员一样,心里对真正好的东西有所向往,但是却困在自己的循环中,把希望和理想寄托于将来有一天,我们希望那一天它自己送上门,毫不费力,我们不会去追寻可能会失败的东西,也不想细想,接受不了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厌恶黑天鹅,信任全知的主——以前是上帝佛祖现在是科学。
你看,这是上帝视角中的我们。
———————————————————————————————————————————
写在最后的话:
川普赢了。
———————————————————————————————————————————
和朋友一起开了一个微信公众号:每天退步一点点
是个尽量说真话的公众号,有兴趣可以来看下,更欢迎来投稿~
当然,现在的大家,其实更多管过渡时间叫做拖延。
但是今天其实并不是要讲拖延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一种感受,我们永远都在往一个可能永远无法达到的地方去,但是不会达到,那这个过程,是不是过渡时期呢。
人生有时候看上去就是在追逐一个又一个幻梦,或者说是看上去在追逐。因为很多人,并不习惯安排自己的生命,他们习惯于跟随,跟随那些庞大的精纯的精神指引,海明威吞枪自杀,梵高自杀,他们面对过最深痛的情绪巨浪,一生与其搏斗,筋疲力竭,他们的作品是他们生命的一种外化体现,而非某种饰品用来点缀精致的人生。
现在我们汲取着前人的思想精华存活,用他们的话语点缀自己,就如同挑选佩戴经过淬炼的金子制成的金饰,现在的我们,好似在花俏的攀比品味,是的,我们不再以制造价值为荣,并沉浸在我所佩戴之物就是我的价值的幻梦中。
在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女魔头米兰达曾经说过:
“比如你挑了那件蓝色的条纹毛衣,你以为你自己是按你的意思认真的选出这件衣服。
但是,首先你不明白那件衣服不是蓝色的也不是青绿色或琉璃色,实际上它是天蓝色的,而你从没搞清这个事实;
而实际上你也不知道,从2002年Oscar de la Rent 的发布会第一次出现了天蓝色礼服,然后我记得,伊夫·圣·朗洛也随之展示了天蓝色的军服系列,很快的,天蓝色就出现在随后的8个设计师的发布会里,然后,它就风行于全世界各大高级卖场,最后大面积的流行到街头,然后就看到你在廉价的卖场里买了它。
事实上,这种天蓝色,产生了上百万美元的利润和数不尽的工作机会,还有为之付出的难以计算的心血……
你觉得你穿的这件衣服是你自己选择的,以为你的选择是在时尚产业之外,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你穿的衣服实际上就是这间屋子里的人,替你选的,就是从这一堆玩意儿里。”
再贴近生活一些,很多人无法经历刻骨铭心的感情,从小说和电视作品中获取满足,回归现实的时候,我们并不会让自己置身于那样危险的处境中,及时止损是第一原则,而我们对自己行为有自己的一套自圆其说,我们说真正爱我的人不会让我受到伤害,其实无法想象没有经历过的人对一件事物的假说有什么可信度,但是显然人人认为自己的假说是真理并且不准备去证实一下。
所以当下次听到有人说:“人这一辈子就这样”的时候,请至少用科学的态度将其列入你脑海中储存假说的空间,然后用对待假说的态度——辩证的看待及实践检验真理——去对待假说,把感情的归感情,人生的归人生,假说的归假说。
前些日子上映的《七月于安生》其实和早两年上映的《左耳》可以拿出来讲一讲,撇开它们都是商业片的外壳,我们看到,同样是电影的主角是两个女孩,结局不同,安分守己的“好”女孩和离经叛道的“坏”女孩。
《左耳》有一种廉价的狡猾,我从你的盛放中汲取能量,作为一个旁观者安然度过我这一生,需要升华的时候我想起你,我是一个特别的普通人, 我符合了大家线性的主角梦;《七月与安生》则是上升至话剧层次的作品,个人得个人该得的。好在两部片子的演员都很美,控制变量还算可以实现。
你会说,不是的,我们心里有梦,我们总会实现,我们会创造价值,我们会投身这世界,我们会在现实中摸爬滚打带着自我意愿,那时候我们会探索心里对世界的一切疑问,但是不是现在,我现在处于一个过度的时期,我有很多高空楼阁般的担心,所以我还没有准备好,所以我将终其一生生活在过渡时期,然后死前的生前的一切从眼前掠过,发现我这一生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没有真正追逐过,我只是在过渡。
爱情是理想,所以我先找个差不多的人占住——过渡时期嘛没办法,然后开始搜索爱情的理想对象——多半找不到,一个带着油腻的狡猾的人,就是见到真正的好东西也是分辨不出来的,就算运气很好遇到的就是好东西,也无法好好珍惜。
是啊,我们一直在过渡时期,想象中自己在等一个一鸣惊人的机会,但是大多时候并不是真的去准备,我们迷信不断的成功,没有荆棘的路,高潮迭起,这才是人生嘛。
所以面对并不按套路走的世界我们选择拖延。现在的工作不满意,没关系是暂时的,我一定会去到更好的地方,至于去往哪儿怎么去,这是上帝的事情——如果你相信上帝的话(党员可以选择马克思),去往不了我就怪社会嘛,反正在我的想象中我每天就该轻轻松松开开心心顺顺利利,如果没有实现那就是社会的错,劣币驱逐良币——啊,我这样的良币去哪里找呢。
真正困难的事情没人去做,平淡的时期难以度过,大家虽然年龄长了,但是还带着巨婴视角,思维惯性的停留在认为地球是世界中心的时期,没有周围人的关注怎么能做事情呢?
过多的被外界的信息所评价,把自己交给外界评判系统的不正是你自己么,就像自己心里没办法做这件事情,找了个外包一样,把自己搞的没有选择的人不是你么。外部信息无穷无尽,一味迷茫流连在这其中,真的有时间有精力去铸造自己么。
西部世界里人造人(被统称为接待员)被设定了命运,他们身处一个主题公园,所有人是用来供游客娱乐的,美丽的农场主女儿多洛莉丝和牛仔异乡客泰迪是被设定的CP,两人相爱,但是泰迪却从没想过和多洛莉丝放下一切在一起,因为泰迪被设定了他身上背负着永远无法弥补的罪孽,他认为自己配不上多洛莉丝。
![]() |
![]() |
所以,按照剧情,两人重逢的那天晚上,多洛莉丝一家都会惨死于设定的土匪上门抢劫。生离死别一次又一次的重演,这是他们设定好的工游客取乐的循环。
![]() |
身处其中的接待员们最有资格讲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其实是一个比喻,接待员的命运其实可以和我们的一生对照,只是我们没有机会一次又一次的过自己的一生,没有机会去想为什么总是不对,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
![]() |
从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像是接待员一样,心里对真正好的东西有所向往,但是却困在自己的循环中,把希望和理想寄托于将来有一天,我们希望那一天它自己送上门,毫不费力,我们不会去追寻可能会失败的东西,也不想细想,接受不了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厌恶黑天鹅,信任全知的主——以前是上帝佛祖现在是科学。
![]() |
你看,这是上帝视角中的我们。
———————————————————————————————————————————
写在最后的话:
川普赢了。
———————————————————————————————————————————
和朋友一起开了一个微信公众号:每天退步一点点
是个尽量说真话的公众号,有兴趣可以来看下,更欢迎来投稿~
![]() |
微信号:al1right 搜微信号或直接扫二维码都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