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实现人类的精神救赎
影片阿凡达,讲述了一个人类毁灭地球后的未来时代的故事,也许只有借助未来才会让现代人更加勇敢的面对历史和现实。人类为了攫取超导晶体,不顾潘多拉星球原住民意愿,而强行霸占他们的家园、捣毁他们的神树,人类遭受的不仅仅是文明之间的顽强和悲壮的抵抗,还有来自人类内心深处对自己所创造的毁灭性力量的自我反思,那个曾经是海军陆战队负伤英雄的潜伏者,通过阿凡达(一个潜伏身份的皮囊)不仅仅和他的人类学家同仁一起进行了身临其境的人类学的田野调查,而且是在深入了解原住民的文化之后对其产生了强烈的身份认同,这种认同既是一种叛逆更是一种回归,在一系列犹如生死抉择的痛苦后,他选择背叛了他的使命和人类族群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纳威人,有幸的是他不是一个人,这一群人类的叛徒前赴后继不惜牺牲生命,他们所追求的价值和理想正是今天的现代文明所匮乏的财富。而正是这些人类的离经叛道者们,他们不仅仅觉醒,而且行动。他们用自己的人类智慧和对人类局限的了解带领纳威人顽强的抵抗,不仅仅让人类的进攻和企图彻底失败,而且占领了原来人类的基地,把人类遣返了回去。
----文化相对主义的胜利
文化进化论和耻辱的记忆
影片中当人类用先进的武器去驱赶和摧毁使用刀和箭的纳威人家园的时候,没有人不会联想起几百年前的那段血腥和野蛮的殖民历史,西方人到达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洲大陆和亚洲大陆上情景历历在目,在文化进化论看来,西方人送上的是进化了的“人类文明”,放弃原有的文明和习俗是给那些蒙昧的民族的恩赐。这两三百年的历史对于漫长的人类进程其实就在昨天,而这刚刚过去的记忆却太容易让人遗忘。只不过没有那么幸运的是那些美洲、澳洲等地的原住民没有能更多的保留下他们的文明和文化,随风而逝的还有人类对自身耻辱的印记。
复杂的人类群体意识
在阿凡达的影片中,几个迥异不同的鲜明角色更像是现代文明中矛盾和复杂的人类群体意识,那些在人类征服“异类”和自然过程中的日益焦灼矛盾的心理。一位殉道甚于殉职的人类学家,这种公共的知识分子有足够的良知和智慧,作为人类的良心他们有自发反抗和尊重自然的智慧,但他们也许不够幸运看不到最后的胜利,最终她与神同在,她所发现的潘多拉星球上的秘密和真理,正是人类科学主义的局限和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唯利是图和以现代文明为荣的商人,以在办公室练习高尔夫推杆出场的金融资本代理人,儒雅的外边并没有掩饰他对利益的血腥追逐,一个心灵永远放逐的可怜人,也许他良知未泯,也曾希图用所谓“文明”的外交手段来迁移这些“蒙昧”的原住民,但当他的商业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他的冷血也就暴露的出来;对武力和现代科技武器癫狂信仰的军人,他们崇尚暴力、独断和专政,工具理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但是他们完全遗忘了人类的本性和生命的价值,毫无同情和慈悲即使是对他们的同类,缺乏起码的对自然的敬畏,他们的最终结局也许只能是灭亡,被自然之箭钉死在他自己引以为豪的钢铁十字架上;杰克所代表的阿凡达勇士,他和他们勇敢、觉醒,热爱生活,相信爱情,敬重自然,同情弱者,富于冒险,敢于挑战,勇于但当,舍生忘死,富于智慧,他们是人类所有美德的继承者,他虽然身有残疾,但当他们融入一个自然和谐和尊重自然的原初社会的时候,阿凡达使他“健全”了,并最终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健全”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个带给他所有物质享受的现代文明才是真正的“残疾”。
詹姆斯-卡梅隆,一个抚哭叛徒的吊客
鲁迅先生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孙中山之于清政府,毛泽东之于蒋家王朝,杰克(阿凡达)之于人类的现代文明,在这一点上人类文明是共通的,人类需要歌颂这样的叛徒,这样韧性的反抗,歌颂这样的工具理性和现代文明的叛徒和勇敢的挑战者,也注定是这样的叛徒和他们身上的这种价值才能帮助人类实现自省,带领人类走出彷徨和困苦。人类对这些反叛精神的宣扬、继承和实践,才真正可以实现人类的自我救赎。
天人合一.人性的回归
无论是纳威人那条能够沟通万物的辫子,还是潘多拉星球上那棵闪耀着神秘光芒和散发飘逸种子的参天大树,特别是当杰克请求内特丽(Neytiri)的母亲拯救女人类学家的时候,宏大的画面呈现出,圣灵通过地面无数闪光的根系将女科学家包裹起来,周围的部落人肩并肩,他们的辫子和大地上的树根连成一体,将力量传递到伤者身上。天人合一的气氛顿时弥漫四周。在中国古代人们就提出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阿凡达所着力展现的正是对人类这种本初精神的回归。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类社会的任何一次解放都是把人的精神和人的世界还给人本身”,影片隐含的在告诫世人纳威人所践行的价值追求正是人类文明得以救赎的解药。
文化相对主义的胜利。
在全球化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文化进化论甚嚣尘上,没有人能否认、拒绝和阻挡发迹于西方的文明和文化所携带的摧枯拉朽般的力量,然而人们忽视了西方工业时代创造的文明同时异化的人类本身,而在全球都在倾慕和学习西方文明的大潮中,影片阿凡达通过极尽能事的视听享受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他给人心灵的冲创和启迪远远多于耳目之娱。
正是在阿凡达这种“文化相对主义”视角上,那种“原始”社会比“现代”社会更加和谐和幸福,堪称一副和谐大同的社会图景。嫉妒、恐惧、孤独、愤恨、疾病等等是由于出现了社会分化、多种的宗教、阶级冲突或者使大社会尤其是民族国家苦恼不堪的利益竞争,这些不幸并不是人类生活的自然现象。而另一方面,较小和较简单的社会却是根据稳定的环境要求来发展他们的文化,因此他们的生活方式必定给他们的居民带来大得多的和谐幸福。而这种和谐幸福在今天的现代社会已经不复存在。
至此我们又不得不感慨于人类文明的共通和人类先哲的智慧,早在几千年前,人类的启蒙时代,老子就宣扬了“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图景。这和阿凡达所表达的一群“快乐的野蛮人”异曲同工。
“损而有损,以至于无为”,后工业时代的人类还有无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找回这个安身立命的居所吗?
-----超自然的力量,泛灵信仰和心灵家园
神树的象征意义不仅仅是个文化和文明的符号,也意味着万物联网的时代事实上正式一种感应的时代,在科技的文明、动物精神和经济理性的现代社会,人们该更加重新认识宗教的意义,它带给人的不仅仅是社会的团结,更是内心深处的终极关怀。
宗教的一大标志就是对超自然存在物和超自然力量的信仰。这种超自然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解释未知事物从而减少人类的恐惧和忧虑,并为人们提供一种有秩序的宇宙模式。纳威人相信的神树和潘多拉星球上神奇力量的来源正是万物有灵论的宗教,万物有灵论或者说泛灵信仰首先来自斯宾塞,他提出宗教起源于对梦中自我可以离开身体的观察,人死后精灵或者灵魂可以继续出现在活着的人的梦中。人类学家泰勒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观点,他认为,解释梦境和催眠状态的企图使早期人类相信,人的身体是两部分的统一体,一个物质的身体在白天活动,另一个非物质的替身或者灵魂,在梦境和催眠状态下活动,当这种东西离开身体后,死亡就来临了。他将这个概念推而广之,认为动植物也包含着灵魂,因为它们也活着。这种观念与阿凡达和纳威人对万物有灵的信仰不谋而合,当女博士的身体和阿凡达都被放在神树下的时候,她看到了真的圣母的存在,而那个万物之灵的圣母也正是体会了她全部关于人类的记忆,才显灵动员了潘多拉星球所有有灵性的生物一起反抗人类的进攻。可以说《阿凡达》动员了人类学的大部分研究成果。
更重要的是,作为泛灵信仰者的纳威人将自己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的主宰者,他们相信一草一木,一兽一鸟都有灵性,而正是这种信仰和他们以狩猎采集为生的所谓原始部落式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有着优于人类的境遇,当人类来到潘多拉的时候地球已经被人类所推动的现代文明毁灭了。这对于那些以现代工业文明为荣的人们是一种怎样痛苦的反思,不是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反思,而是全人类的彷徨,反思人类文明的进程,这种反思乃至于彷徨所面向的是人类共同面对的话题,人类的文明将向何处去,将驶往何方?
在这样的不断追问中,我们不得不去找寻那些能够给我们心灵慰藉的价值,我们惊喜的发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中庸和谐。。。。”这些对自然的敬畏,对家庭、教化的重视,那些亲情、慈悲和怜悯正是深藏在这个古老国度强大文化底蕴中挥之不去的精神和骨髓。
-----过于美丽的结局
阿凡达虽然以那样的美丽结局将人们带入了未来的梦境,但是影片中近乎不合情理的无数偶然仍然隐隐的预示着人们不敢去面对的残酷现实,那就是科技和现代文明已经具备了不可抗拒的力量,将人类绑在了与自然抗衡和征服自然的战车上,他们征服的不仅仅是异族、异种更是对自身的否定和对人类本性的泯灭。过于美丽的结局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不安和危机感,因为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挽救人类自身,只有那个深埋在人类自身心底的那个不灭的对自然崇敬、热爱和追求的本性,还有几千年前人类先哲们的召唤,才能真正唤醒沉睡已久的我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心灵的救赎。
----文化相对主义的胜利
文化进化论和耻辱的记忆
影片中当人类用先进的武器去驱赶和摧毁使用刀和箭的纳威人家园的时候,没有人不会联想起几百年前的那段血腥和野蛮的殖民历史,西方人到达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洲大陆和亚洲大陆上情景历历在目,在文化进化论看来,西方人送上的是进化了的“人类文明”,放弃原有的文明和习俗是给那些蒙昧的民族的恩赐。这两三百年的历史对于漫长的人类进程其实就在昨天,而这刚刚过去的记忆却太容易让人遗忘。只不过没有那么幸运的是那些美洲、澳洲等地的原住民没有能更多的保留下他们的文明和文化,随风而逝的还有人类对自身耻辱的印记。
复杂的人类群体意识
在阿凡达的影片中,几个迥异不同的鲜明角色更像是现代文明中矛盾和复杂的人类群体意识,那些在人类征服“异类”和自然过程中的日益焦灼矛盾的心理。一位殉道甚于殉职的人类学家,这种公共的知识分子有足够的良知和智慧,作为人类的良心他们有自发反抗和尊重自然的智慧,但他们也许不够幸运看不到最后的胜利,最终她与神同在,她所发现的潘多拉星球上的秘密和真理,正是人类科学主义的局限和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唯利是图和以现代文明为荣的商人,以在办公室练习高尔夫推杆出场的金融资本代理人,儒雅的外边并没有掩饰他对利益的血腥追逐,一个心灵永远放逐的可怜人,也许他良知未泯,也曾希图用所谓“文明”的外交手段来迁移这些“蒙昧”的原住民,但当他的商业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他的冷血也就暴露的出来;对武力和现代科技武器癫狂信仰的军人,他们崇尚暴力、独断和专政,工具理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但是他们完全遗忘了人类的本性和生命的价值,毫无同情和慈悲即使是对他们的同类,缺乏起码的对自然的敬畏,他们的最终结局也许只能是灭亡,被自然之箭钉死在他自己引以为豪的钢铁十字架上;杰克所代表的阿凡达勇士,他和他们勇敢、觉醒,热爱生活,相信爱情,敬重自然,同情弱者,富于冒险,敢于挑战,勇于但当,舍生忘死,富于智慧,他们是人类所有美德的继承者,他虽然身有残疾,但当他们融入一个自然和谐和尊重自然的原初社会的时候,阿凡达使他“健全”了,并最终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健全”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个带给他所有物质享受的现代文明才是真正的“残疾”。
詹姆斯-卡梅隆,一个抚哭叛徒的吊客
鲁迅先生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孙中山之于清政府,毛泽东之于蒋家王朝,杰克(阿凡达)之于人类的现代文明,在这一点上人类文明是共通的,人类需要歌颂这样的叛徒,这样韧性的反抗,歌颂这样的工具理性和现代文明的叛徒和勇敢的挑战者,也注定是这样的叛徒和他们身上的这种价值才能帮助人类实现自省,带领人类走出彷徨和困苦。人类对这些反叛精神的宣扬、继承和实践,才真正可以实现人类的自我救赎。
天人合一.人性的回归
无论是纳威人那条能够沟通万物的辫子,还是潘多拉星球上那棵闪耀着神秘光芒和散发飘逸种子的参天大树,特别是当杰克请求内特丽(Neytiri)的母亲拯救女人类学家的时候,宏大的画面呈现出,圣灵通过地面无数闪光的根系将女科学家包裹起来,周围的部落人肩并肩,他们的辫子和大地上的树根连成一体,将力量传递到伤者身上。天人合一的气氛顿时弥漫四周。在中国古代人们就提出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阿凡达所着力展现的正是对人类这种本初精神的回归。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类社会的任何一次解放都是把人的精神和人的世界还给人本身”,影片隐含的在告诫世人纳威人所践行的价值追求正是人类文明得以救赎的解药。
文化相对主义的胜利。
在全球化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文化进化论甚嚣尘上,没有人能否认、拒绝和阻挡发迹于西方的文明和文化所携带的摧枯拉朽般的力量,然而人们忽视了西方工业时代创造的文明同时异化的人类本身,而在全球都在倾慕和学习西方文明的大潮中,影片阿凡达通过极尽能事的视听享受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他给人心灵的冲创和启迪远远多于耳目之娱。
正是在阿凡达这种“文化相对主义”视角上,那种“原始”社会比“现代”社会更加和谐和幸福,堪称一副和谐大同的社会图景。嫉妒、恐惧、孤独、愤恨、疾病等等是由于出现了社会分化、多种的宗教、阶级冲突或者使大社会尤其是民族国家苦恼不堪的利益竞争,这些不幸并不是人类生活的自然现象。而另一方面,较小和较简单的社会却是根据稳定的环境要求来发展他们的文化,因此他们的生活方式必定给他们的居民带来大得多的和谐幸福。而这种和谐幸福在今天的现代社会已经不复存在。
至此我们又不得不感慨于人类文明的共通和人类先哲的智慧,早在几千年前,人类的启蒙时代,老子就宣扬了“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图景。这和阿凡达所表达的一群“快乐的野蛮人”异曲同工。
“损而有损,以至于无为”,后工业时代的人类还有无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找回这个安身立命的居所吗?
-----超自然的力量,泛灵信仰和心灵家园
神树的象征意义不仅仅是个文化和文明的符号,也意味着万物联网的时代事实上正式一种感应的时代,在科技的文明、动物精神和经济理性的现代社会,人们该更加重新认识宗教的意义,它带给人的不仅仅是社会的团结,更是内心深处的终极关怀。
宗教的一大标志就是对超自然存在物和超自然力量的信仰。这种超自然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解释未知事物从而减少人类的恐惧和忧虑,并为人们提供一种有秩序的宇宙模式。纳威人相信的神树和潘多拉星球上神奇力量的来源正是万物有灵论的宗教,万物有灵论或者说泛灵信仰首先来自斯宾塞,他提出宗教起源于对梦中自我可以离开身体的观察,人死后精灵或者灵魂可以继续出现在活着的人的梦中。人类学家泰勒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观点,他认为,解释梦境和催眠状态的企图使早期人类相信,人的身体是两部分的统一体,一个物质的身体在白天活动,另一个非物质的替身或者灵魂,在梦境和催眠状态下活动,当这种东西离开身体后,死亡就来临了。他将这个概念推而广之,认为动植物也包含着灵魂,因为它们也活着。这种观念与阿凡达和纳威人对万物有灵的信仰不谋而合,当女博士的身体和阿凡达都被放在神树下的时候,她看到了真的圣母的存在,而那个万物之灵的圣母也正是体会了她全部关于人类的记忆,才显灵动员了潘多拉星球所有有灵性的生物一起反抗人类的进攻。可以说《阿凡达》动员了人类学的大部分研究成果。
更重要的是,作为泛灵信仰者的纳威人将自己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的主宰者,他们相信一草一木,一兽一鸟都有灵性,而正是这种信仰和他们以狩猎采集为生的所谓原始部落式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有着优于人类的境遇,当人类来到潘多拉的时候地球已经被人类所推动的现代文明毁灭了。这对于那些以现代工业文明为荣的人们是一种怎样痛苦的反思,不是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反思,而是全人类的彷徨,反思人类文明的进程,这种反思乃至于彷徨所面向的是人类共同面对的话题,人类的文明将向何处去,将驶往何方?
在这样的不断追问中,我们不得不去找寻那些能够给我们心灵慰藉的价值,我们惊喜的发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中庸和谐。。。。”这些对自然的敬畏,对家庭、教化的重视,那些亲情、慈悲和怜悯正是深藏在这个古老国度强大文化底蕴中挥之不去的精神和骨髓。
-----过于美丽的结局
阿凡达虽然以那样的美丽结局将人们带入了未来的梦境,但是影片中近乎不合情理的无数偶然仍然隐隐的预示着人们不敢去面对的残酷现实,那就是科技和现代文明已经具备了不可抗拒的力量,将人类绑在了与自然抗衡和征服自然的战车上,他们征服的不仅仅是异族、异种更是对自身的否定和对人类本性的泯灭。过于美丽的结局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不安和危机感,因为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挽救人类自身,只有那个深埋在人类自身心底的那个不灭的对自然崇敬、热爱和追求的本性,还有几千年前人类先哲们的召唤,才能真正唤醒沉睡已久的我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心灵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