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梦湖---心灵深处的凄美
当我还是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时,有一天偶然打开收音机,只听见一位老人苍老的声音在幽幽地倾诉着什么。他一声轻唤:“伊丽莎白!”让我的心弦一下子被震动了,一种奇妙的感觉渗透于我的全身,智力一时早熟地发挥了作用。我继续静静地听着、听着。播音员用感人心腑的声音,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莱茵哈德与伊丽莎白从小就是最亲密的伴侣。长大后,伊丽莎白听从母命,嫁给了她并不爱,但是却有钱的埃里克。一个相恋不能相守的爱情故事。
也许,与如今电视屏幕上那些形形色色的爱情故事相比,这一个既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又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话语。但是,在当时,我是被它深深感动了。作者的笔调伤感、哀婉、凄美。很长时间,这个故事盘旋在我脑际,也曾偷偷为主人公哭泣。但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关于这个故事的片言只语了,我也就渐渐把它淡忘了。
不想,十五岁那年,在一次同样是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这个故事。它的名字也洋溢着浓浓的诗意,叫作《茵梦湖》,是德国小说家西奥多.施笃姆(THEORDOR.STORM,1817---1888)的代表作。用完善了许多的思想重温一遍《茵梦湖》,儿时不明白的地方,自然也明白了。小说悲愤地控诉了封建婚姻思想对当时人们地侵蚀与迫害,葬送了青年绚丽的青春、贞洁的爱情。
《茵梦湖》在我所有读过的小说中,是比较特别的一部。整部小说都好似笼罩在一层淡淡的、充满哀伤的薄雾之中,使得读者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都沉浸在作者精心营造的那种气氛里,一种诗意的美浑然从薄薄的书页中透出,把读者紧裹其中。
小说何以能达到如此效果呢?那就是作者态度背后的感情深度和浪漫主义,以此而产生了一种感人的力量。小说在幕拉起的时候,展现在读者眼前的,便是一幅幽暗的画面:年高的莱茵哈德,低唤着伊丽莎白,追随着月色,唤起了往昔的记忆。从一开始,作品就奠定了一种淡淡的哀伤的基调,使读者不知不觉中跟着莱茵哈德,去回忆往事。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有意抛却了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件,而是以一种泛泛而写的手法,把不需要的情节一笔跳过,只留下对表现小说主题有用的画面。这就有别于那些以现实主义写就的小说,男女主人公只出现在舞台上那束灯光能打到的地方,而舞台的其他部位,则漆黑一片。灯光缓缓移动,观众的视线一直随着那几个相互联系,又被稍稍割断了些线索的画面。当大幕拉下之时,在浩叹之余,观众脑中所剩的,唯有那几个重要画面。
象征手法的运用,是《茵梦湖》的主要艺术特色,也是施笃姆惯用的。比如莱茵哈德送给伊丽莎白的红雀,代表的是他们自由恋爱的情意;而埃里克送给伊丽莎白的金丝雀则代表她母亲所赞成的那种封建婚姻。运用的最成功的,则是象征伊丽莎白的那朵洁白的睡莲。莱茵哈德虽然竭尽全力去采摘睡莲,可是漂动在黑色浪尖上的孤独的雪白的睡莲,随着波涛,离他越来越远,他,也被现实的罗网-----那些水生植物紧紧缠绕,眼睁睁看着恋人离他远去。读罢小说,掩卷遐思时,在我浩叹之余,眼前依然闪现着一朵洁白的睡莲。
采用诗歌来表达主人公的心情,是《茵梦湖》的一大特色,这不仅增添了小说的抒情气氛,还增强了艺术表现力。比如莱茵哈德在林中采莓时,欣赏伊丽莎白美妙的身姿,小说用了一首充满赞美色彩的诗《小姑娘》来描绘莱茵哈德眼中的美的化身的伊丽莎白。又用一曲民歌歌词《母命难违》来表现伊丽莎白在嫁给埃里克后重见莱茵哈德时痛苦的心情。这些充满生命力的诗歌,细微、精确地表现了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朴实、自然,蕴含着浓浓的诗情,体现了作品诗意化的特点。
虽然施笃姆在《茵梦湖》中批判了封建婚姻,但是他不像某些现实主义作品那样,比如巴金的《家》,直接用激烈的言辞来进行控诉。而是像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那样对社会不是作锋芒毕露的批判,只是以洗练的艺术家的直觉、含蓄的手法给人以启迪,这样,反而倒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我与《茵梦湖》的相识,真的很玄,当初听这个故事时,似乎把这份凄美深藏于心灵的记忆盒中。而十五岁时,又把它重新拿了起来。我想,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在不经意间,都会把一些远年的东西,好好收藏了起来。而当有一天,你忽的又拿出来时,真的,感觉很好。
也许,与如今电视屏幕上那些形形色色的爱情故事相比,这一个既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又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话语。但是,在当时,我是被它深深感动了。作者的笔调伤感、哀婉、凄美。很长时间,这个故事盘旋在我脑际,也曾偷偷为主人公哭泣。但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关于这个故事的片言只语了,我也就渐渐把它淡忘了。
不想,十五岁那年,在一次同样是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这个故事。它的名字也洋溢着浓浓的诗意,叫作《茵梦湖》,是德国小说家西奥多.施笃姆(THEORDOR.STORM,1817---1888)的代表作。用完善了许多的思想重温一遍《茵梦湖》,儿时不明白的地方,自然也明白了。小说悲愤地控诉了封建婚姻思想对当时人们地侵蚀与迫害,葬送了青年绚丽的青春、贞洁的爱情。
《茵梦湖》在我所有读过的小说中,是比较特别的一部。整部小说都好似笼罩在一层淡淡的、充满哀伤的薄雾之中,使得读者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都沉浸在作者精心营造的那种气氛里,一种诗意的美浑然从薄薄的书页中透出,把读者紧裹其中。
小说何以能达到如此效果呢?那就是作者态度背后的感情深度和浪漫主义,以此而产生了一种感人的力量。小说在幕拉起的时候,展现在读者眼前的,便是一幅幽暗的画面:年高的莱茵哈德,低唤着伊丽莎白,追随着月色,唤起了往昔的记忆。从一开始,作品就奠定了一种淡淡的哀伤的基调,使读者不知不觉中跟着莱茵哈德,去回忆往事。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有意抛却了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件,而是以一种泛泛而写的手法,把不需要的情节一笔跳过,只留下对表现小说主题有用的画面。这就有别于那些以现实主义写就的小说,男女主人公只出现在舞台上那束灯光能打到的地方,而舞台的其他部位,则漆黑一片。灯光缓缓移动,观众的视线一直随着那几个相互联系,又被稍稍割断了些线索的画面。当大幕拉下之时,在浩叹之余,观众脑中所剩的,唯有那几个重要画面。
象征手法的运用,是《茵梦湖》的主要艺术特色,也是施笃姆惯用的。比如莱茵哈德送给伊丽莎白的红雀,代表的是他们自由恋爱的情意;而埃里克送给伊丽莎白的金丝雀则代表她母亲所赞成的那种封建婚姻。运用的最成功的,则是象征伊丽莎白的那朵洁白的睡莲。莱茵哈德虽然竭尽全力去采摘睡莲,可是漂动在黑色浪尖上的孤独的雪白的睡莲,随着波涛,离他越来越远,他,也被现实的罗网-----那些水生植物紧紧缠绕,眼睁睁看着恋人离他远去。读罢小说,掩卷遐思时,在我浩叹之余,眼前依然闪现着一朵洁白的睡莲。
采用诗歌来表达主人公的心情,是《茵梦湖》的一大特色,这不仅增添了小说的抒情气氛,还增强了艺术表现力。比如莱茵哈德在林中采莓时,欣赏伊丽莎白美妙的身姿,小说用了一首充满赞美色彩的诗《小姑娘》来描绘莱茵哈德眼中的美的化身的伊丽莎白。又用一曲民歌歌词《母命难违》来表现伊丽莎白在嫁给埃里克后重见莱茵哈德时痛苦的心情。这些充满生命力的诗歌,细微、精确地表现了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朴实、自然,蕴含着浓浓的诗情,体现了作品诗意化的特点。
虽然施笃姆在《茵梦湖》中批判了封建婚姻,但是他不像某些现实主义作品那样,比如巴金的《家》,直接用激烈的言辞来进行控诉。而是像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那样对社会不是作锋芒毕露的批判,只是以洗练的艺术家的直觉、含蓄的手法给人以启迪,这样,反而倒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我与《茵梦湖》的相识,真的很玄,当初听这个故事时,似乎把这份凄美深藏于心灵的记忆盒中。而十五岁时,又把它重新拿了起来。我想,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在不经意间,都会把一些远年的东西,好好收藏了起来。而当有一天,你忽的又拿出来时,真的,感觉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