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茶到日本抹茶
从古代人类采集野生茶树芽叶晒干收藏,到如今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绿茶是历史上最早的茶类,但真正意义上的绿茶加工,是从公元8世纪隋唐时期发明蒸青制法开始的。荣西禅师将绿茶制作工艺完整的引入日本后,蒸青法也广为承袭,成为日本抹茶制作的关键环节。
绿茶是不发酵茶,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叶绿素保留50%左右,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而我们常见的抹茶,较之绿茶更为青翠,口感也更为鲜美。荣西禅师发现,在绿茶采摘前20天对茶叶进行遮盖避光,能明显的影响到茶叶香气品质的形成。避光绿茶会产生特殊的香气,叶绿素为自然光裁培的1.6倍,叶片颜色也相应的更加翠绿。覆盖法和蒸青法相结合,生产出了色泽清丽、香气特殊的抹茶原片。
真正意义上的抹茶,是用天然石磨碾磨成微粉状的、覆盖的、蒸青的绿茶,三种要素缺一不可。实际上,抹茶的本意,就是用石墨来碾磨的绿茶。这一制作工艺也是从我国宋朝研习而来。苏轼曾在《次韵黄夷仲茶磨》中曾对此有所记载:“前人初用茗饮时,煮之无问叶与骨。浸穷厥味臼始用,复计其初碾方出。计尽功极至于磨,信哉智者能创物”(引自苏轼诗集卷二十六)。
撵茶图 局部(刘松年 南宋),工笔白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作描绘了磨茶、点茶、挥翰、赏画的文人雅士茶会场景。画中左前方一仆役骑坐在长条矮几上,右手正在转动茶磨磨茶。
茶磨由天然原石制作,运转缓慢,生产出的抹茶量少却十分精细。由于石磨的特殊性,抹茶粉颗粒细幼,且在显微镜下呈现“不规则撕裂状薄片”,注水冲泡能最大化散发茶叶香味,并伴有海苔的鲜味和粽叶的清香。这是后世任何精密机器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绿茶粉都能被称为“抹茶”,那些并非由天然石磨碾压而成的茶粉,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是“绿茶粉”而已。
绿茶是不发酵茶,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叶绿素保留50%左右,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而我们常见的抹茶,较之绿茶更为青翠,口感也更为鲜美。荣西禅师发现,在绿茶采摘前20天对茶叶进行遮盖避光,能明显的影响到茶叶香气品质的形成。避光绿茶会产生特殊的香气,叶绿素为自然光裁培的1.6倍,叶片颜色也相应的更加翠绿。覆盖法和蒸青法相结合,生产出了色泽清丽、香气特殊的抹茶原片。
真正意义上的抹茶,是用天然石磨碾磨成微粉状的、覆盖的、蒸青的绿茶,三种要素缺一不可。实际上,抹茶的本意,就是用石墨来碾磨的绿茶。这一制作工艺也是从我国宋朝研习而来。苏轼曾在《次韵黄夷仲茶磨》中曾对此有所记载:“前人初用茗饮时,煮之无问叶与骨。浸穷厥味臼始用,复计其初碾方出。计尽功极至于磨,信哉智者能创物”(引自苏轼诗集卷二十六)。
![]() |
撵茶图 局部(刘松年 南宋),工笔白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作描绘了磨茶、点茶、挥翰、赏画的文人雅士茶会场景。画中左前方一仆役骑坐在长条矮几上,右手正在转动茶磨磨茶。
茶磨由天然原石制作,运转缓慢,生产出的抹茶量少却十分精细。由于石磨的特殊性,抹茶粉颗粒细幼,且在显微镜下呈现“不规则撕裂状薄片”,注水冲泡能最大化散发茶叶香味,并伴有海苔的鲜味和粽叶的清香。这是后世任何精密机器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绿茶粉都能被称为“抹茶”,那些并非由天然石磨碾压而成的茶粉,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是“绿茶粉”而已。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