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老师手记| 一位瑜伽老师就《儿童瑜伽》问题对王东旭老师的提问
提问者:悟石老师/吕梅芬
回复者:王东旭老师
提问者记# 5月份回广东老家特意带女儿去深圳上了一节王东旭老师和Lisa老师的儿童瑜伽课程。孩子们在课程中很活跃与自由、参与度很高,留下印象深刻。这次瑜伽大会再带女儿上了他们儿童瑜伽课程。后来有一次我叫女儿做拜日式,她居然记起了王老师夫妇教的方式,令我很惊讶,孩子的学习速度比成人快多了,也因此做儿童瑜伽我觉得责任比教成人更大,小时候播下的种子会影响人的一生。王老师和Lisa老师的教授儿童方式比较综合,广度和深度都有,所以我就萌生了对东旭老师夫妇的一连串提问。
儿童瑜伽老师介绍:
Tonesun王东旭:独立瑜伽学者,2005开始瑜伽修习及瑜伽修习与实践,师从王志成老师学习瑜伽哲学、吠檀多哲学等,《喜乐瑜伽》编者,翻译希瓦南达《JapaYoga》(唱诵瑜伽),艾杨格《Light on Yoga Sutras》(瑜伽经之光)等书籍。2015年都江堰中印瑜伽大会特邀论坛嘉宾;2015年,2016年西湖国际瑜伽文化节特邀授课讲师;苏摩高级瑜伽研习班特邀授课讲师。
Lisa晏正蓉:十年瑜伽修习及教学经验,2015年,2016年西湖国际瑜伽文化节特邀授课讲师,HR(人力资源)高级管理顾问师。2005年开始系统的瑜伽修习之旅;师从Michel Besnard,并获得全美瑜伽联盟200小时国际认证教师资质;师从Victor并获得阴瑜伽二级国际认证教师资质;中国首届Triyoga 1000小时国际认证教师;师从浙江大学王志成教授系统学习瑜伽哲学理论及印度文化思想。
正文:————
以瑜伽作为工具,将孩子们所学进行某种贯通与联结,让孩子们了解到身体与知识可以是一体,小我与宇宙本是一体,一条主线下多模块课程的组合形式,既增加课程的多样性和吸引力,也更好地帮助我们达成课程目标。
悟石老师:开儿童瑜伽课程的初衷? 课程的宗旨是什么?关于身体,心智上?思维模式上?侧重点在哪?
王老师:我们儿童瑜伽的课程名称是:3-in-1儿童瑜伽,为何是三位一体呢?因为课程的初衷有三个目标:让孩子们身体健康、智力开启并能够实现自我控制;课程采用汉语、英语及少量梵文(体式及唱诵)进行讲授;课程开发及授课也是由三位老师共同完成。诸多的三要素出现在课程架构中,因此而命名。
此课程同时涉及孩子们身体、心智与灵性的成长,我们希望最终能够帮助孩子们通过自我觉察、自我认知和自我努力,将这三个层面联结起来。身体健康,乐观向上,对多方面的知识充满好奇与渴望,学会逐渐通过自我觉知,在动与静、外向与内在的探求中尽可能做到更好的自我控制。当然,这一点对于无数成人都很难,但我们相信,孩子们越早进入这样整体性的瑜伽训练,越能帮助他们提高在未来达此目标的可能。
因此,我们的课程一定要给一个侧重点的话,就应该是联结。Yoga的原意也正是联结,我们的课程就是以瑜伽为工具达至瑜伽(联结)的目标。但这个联结是在孩子们成长层面的,而非修习或者哲学层面的。
悟石老师:儿童瑜伽课程的结构? 与成人瑜伽课不同点?
王老师:我们儿童瑜伽课基本上分为五个模块:
1、体式,我们直接以梵文体式名称或种子音带引孩子们完成一些经典的体式或序列;
2、知识,教授孩子们丰富的文理知识,向他们展示多元而美好的世界,并引导他们发现这些知识中的内在关联;
3、唱诵,精心选择多个经典唱诵,为孩子们自我控制提供引桥,并培养孩子们的灵性觉知;
4、故事,主要用来自印度经典的故事集及两大史诗中一些有趣的、具有哲理的故事,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及思考;
5、分享与参与,结合体式、故事、语言学习及知识讲授,我们开发了一些孩子们喜爱的游戏及活动,并让孩子们充分展示自己各方面的特长,培养孩子们的自我表现能力及自信心。
与成人瑜伽课最大的不同在于,成人课程的目标要么是通过课程实现自我转变,瑜伽往往作为目标对象而学习,例如:塑身,通过学习获得心意上的宁静,或在文化层面上了解这门古老的灵性思想等。而孩子们上瑜伽课往往是没有目标感的,孩子们对课程的感知、认同和喜爱需要逐渐培养起来。如果说成人瑜伽课,瑜伽作为传递对象由老师给予学生的话,那么,在儿童瑜伽里,瑜伽更应是作为工具,将身体、心意与知识向孩子们进行传递。
悟石老师:儿童瑜伽的形式(一般国外的形式是如何的? 你们的儿童瑜伽和这些有什么区别?)
王老师:应该说,我们的课程具有一定的原创性,一方面我们大量阅读了印度及西方的儿童瑜伽书籍,进行了广泛地学习;另一方面我们经过了近七年的不断课程实践的经验积累。在这些不断的积累、实践与调整中,我们做出了不同印度传统及西方式儿童瑜伽的课程。
印度的儿童瑜伽课程很注重其传统,无论体式还是故事的运用,非常印度化。而这样的传授方式及文化信息,如果直接用在中国孩子身上,很可能难以被接受。西方化的儿童瑜伽教育尤其着重身体,部分课程几乎和体能训练无异。而中国的家庭对孩子们的各种教育极其重视,孩子们的课外课程往往不是缺少而是过多,孩子们的负担也非常重,孩子们对很多课程甚至产生抵触。我们的课程则试图以瑜伽作为工具,将孩子们所学进行某种贯通与联结,让孩子们了解到身体与知识可以是一体,小我与宇宙本是一体,一条主线下多模块课程的组合形式,既增加课程的多样性和吸引力,也更好地帮助我们达成课程目标。
悟石老师:唱诵的歌有什么讲究么?
王老师:我们在课程中用了较多的唱诵,这些唱诵大体分两类,一类是让孩子们感到喜乐与参与感的唱诵,另一类是能让孩子们放松并进入安静状态的唱诵。我们尽量选择简单、朗朗上口及经典的唱诵作为授课之用,也会借由唱诵教孩子们一些简单的梵文知识,让孩子们培育对其它语种的亲近感。
悟石老师:你们开设儿童瑜伽有七年时间,在这七年时间里,你们觉得给孩子们带来些什么改变?你们又是如何带动起他们的家庭也开始学习瑜伽经?
王老师:坦诚来说,老师、课程与学生之间是要讲缘分的,儿童瑜伽这些年,有些孩子的改变就非常大,而有些孩子的改变并不明显。有些孩子通过我们的课实现了非常明显的自我控制力提升,有些从不够自信、不爱表达自己变得更加活泼外向,有些孩子则更加坚定了自己对天文、数学、文学及历史的热爱。也有孩子因此爱上瑜伽、唱诵及印度文化。应该说,我们看到自己设计的课程的小小成功,我们绝不是要培养出一模一样的“瑜伽之子“,而是帮助孩子们更好成为他们自己。我想,我们正渐渐做到这一点。
至于我们课程上两个家庭全家学习《瑜伽经》,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孩子和妈妈感觉到了瑜伽带来的健康与喜乐,而爸爸看到了瑜伽带给家人们的转变,因此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以不同的形式参与进入课程。我们另外一个唱诵课程中,就有三个家庭的参与。让孩子们进入瑜伽,让老公们走进瑜伽,我们也慢慢地做到了,这一点非常令我们欣喜。
悟石老师:教儿童瑜伽有没有不想坚持下来的时候?令你们最难受的是什么?
王老师:一直以来,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我们的课程,尽管有因为家庭移民、孩子转校及其他原因离开课程的,但始终坚持的孩子还是占大多数的。况且,终究孩子们的收获才是第一位的,至于是否是在我们的课堂上,这并不重要。
似乎我们的授课也一直非常开心,应该说和孩子们的联结非常好、非常喜乐。孩子们不仅从我们的课程学到身体蒋康的练习方法和接触了各种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了自我解压与放松的方法,我们没有强行目标设定的课程恰好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找寻各自的目标。或许因为我们没有执着于课程要有一个什么结果,也没执着于要招多少孩子或做多大规模,更没有执着于通过课程获得多少收益。这样的不执着,让我们和孩子们都很开心,每一次都很开心地开始与结束。真没有感受到什么难受的地方`(*∩_∩*)′
悟石老师:这么多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和我们分享一下最成功的案例?
王老师:这七年来的收获是蛮多的,比如说,我们课程正在变得更加成熟,授课的模块化内容也日渐丰富完善。但最大的收获还是孩子们的成长与改变,以及此改变对于整个家庭的正向影响。
成功的例子还是蛮多的,给我本人最深印象的是一年半前进入我们课堂的一个孩子。刚刚参加示范课时,这个孩子完全无法集中注意力,基本上处于游离状态,学习以及自信心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几乎从不主动发言和参与我们的课程。而一年多后,他会抢着分享自己奥数方面的特长,在儿童瑜伽上多次分享奥数难题,也是一个天生的体式高手,身体柔软到能做出很多大人苦练多年才能做到的体式,更从游离的不安定状态变得非常好的自我控制,二十分钟的唱诵中能够闭目一动不动,始终保持在一个固定体式中唱诵,这些进步的表象下,我感觉他的自信心正在不断增强。我们都对他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孩子们都有各自的进步,例子其实蛮多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衷心希望孩子们能够更好地成为自己,同时明白这个自己是与他人及万物众生紧密联结的。
文章选自《瑜伽私旅游》
回复者:王东旭老师
提问者记# 5月份回广东老家特意带女儿去深圳上了一节王东旭老师和Lisa老师的儿童瑜伽课程。孩子们在课程中很活跃与自由、参与度很高,留下印象深刻。这次瑜伽大会再带女儿上了他们儿童瑜伽课程。后来有一次我叫女儿做拜日式,她居然记起了王老师夫妇教的方式,令我很惊讶,孩子的学习速度比成人快多了,也因此做儿童瑜伽我觉得责任比教成人更大,小时候播下的种子会影响人的一生。王老师和Lisa老师的教授儿童方式比较综合,广度和深度都有,所以我就萌生了对东旭老师夫妇的一连串提问。
![]() |
儿童瑜伽老师介绍:
Tonesun王东旭:独立瑜伽学者,2005开始瑜伽修习及瑜伽修习与实践,师从王志成老师学习瑜伽哲学、吠檀多哲学等,《喜乐瑜伽》编者,翻译希瓦南达《JapaYoga》(唱诵瑜伽),艾杨格《Light on Yoga Sutras》(瑜伽经之光)等书籍。2015年都江堰中印瑜伽大会特邀论坛嘉宾;2015年,2016年西湖国际瑜伽文化节特邀授课讲师;苏摩高级瑜伽研习班特邀授课讲师。
Lisa晏正蓉:十年瑜伽修习及教学经验,2015年,2016年西湖国际瑜伽文化节特邀授课讲师,HR(人力资源)高级管理顾问师。2005年开始系统的瑜伽修习之旅;师从Michel Besnard,并获得全美瑜伽联盟200小时国际认证教师资质;师从Victor并获得阴瑜伽二级国际认证教师资质;中国首届Triyoga 1000小时国际认证教师;师从浙江大学王志成教授系统学习瑜伽哲学理论及印度文化思想。
正文:————
以瑜伽作为工具,将孩子们所学进行某种贯通与联结,让孩子们了解到身体与知识可以是一体,小我与宇宙本是一体,一条主线下多模块课程的组合形式,既增加课程的多样性和吸引力,也更好地帮助我们达成课程目标。
悟石老师:开儿童瑜伽课程的初衷? 课程的宗旨是什么?关于身体,心智上?思维模式上?侧重点在哪?
王老师:我们儿童瑜伽的课程名称是:3-in-1儿童瑜伽,为何是三位一体呢?因为课程的初衷有三个目标:让孩子们身体健康、智力开启并能够实现自我控制;课程采用汉语、英语及少量梵文(体式及唱诵)进行讲授;课程开发及授课也是由三位老师共同完成。诸多的三要素出现在课程架构中,因此而命名。
此课程同时涉及孩子们身体、心智与灵性的成长,我们希望最终能够帮助孩子们通过自我觉察、自我认知和自我努力,将这三个层面联结起来。身体健康,乐观向上,对多方面的知识充满好奇与渴望,学会逐渐通过自我觉知,在动与静、外向与内在的探求中尽可能做到更好的自我控制。当然,这一点对于无数成人都很难,但我们相信,孩子们越早进入这样整体性的瑜伽训练,越能帮助他们提高在未来达此目标的可能。
因此,我们的课程一定要给一个侧重点的话,就应该是联结。Yoga的原意也正是联结,我们的课程就是以瑜伽为工具达至瑜伽(联结)的目标。但这个联结是在孩子们成长层面的,而非修习或者哲学层面的。
悟石老师:儿童瑜伽课程的结构? 与成人瑜伽课不同点?
王老师:我们儿童瑜伽课基本上分为五个模块:
1、体式,我们直接以梵文体式名称或种子音带引孩子们完成一些经典的体式或序列;
2、知识,教授孩子们丰富的文理知识,向他们展示多元而美好的世界,并引导他们发现这些知识中的内在关联;
3、唱诵,精心选择多个经典唱诵,为孩子们自我控制提供引桥,并培养孩子们的灵性觉知;
4、故事,主要用来自印度经典的故事集及两大史诗中一些有趣的、具有哲理的故事,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及思考;
5、分享与参与,结合体式、故事、语言学习及知识讲授,我们开发了一些孩子们喜爱的游戏及活动,并让孩子们充分展示自己各方面的特长,培养孩子们的自我表现能力及自信心。
与成人瑜伽课最大的不同在于,成人课程的目标要么是通过课程实现自我转变,瑜伽往往作为目标对象而学习,例如:塑身,通过学习获得心意上的宁静,或在文化层面上了解这门古老的灵性思想等。而孩子们上瑜伽课往往是没有目标感的,孩子们对课程的感知、认同和喜爱需要逐渐培养起来。如果说成人瑜伽课,瑜伽作为传递对象由老师给予学生的话,那么,在儿童瑜伽里,瑜伽更应是作为工具,将身体、心意与知识向孩子们进行传递。
悟石老师:儿童瑜伽的形式(一般国外的形式是如何的? 你们的儿童瑜伽和这些有什么区别?)
王老师:应该说,我们的课程具有一定的原创性,一方面我们大量阅读了印度及西方的儿童瑜伽书籍,进行了广泛地学习;另一方面我们经过了近七年的不断课程实践的经验积累。在这些不断的积累、实践与调整中,我们做出了不同印度传统及西方式儿童瑜伽的课程。
印度的儿童瑜伽课程很注重其传统,无论体式还是故事的运用,非常印度化。而这样的传授方式及文化信息,如果直接用在中国孩子身上,很可能难以被接受。西方化的儿童瑜伽教育尤其着重身体,部分课程几乎和体能训练无异。而中国的家庭对孩子们的各种教育极其重视,孩子们的课外课程往往不是缺少而是过多,孩子们的负担也非常重,孩子们对很多课程甚至产生抵触。我们的课程则试图以瑜伽作为工具,将孩子们所学进行某种贯通与联结,让孩子们了解到身体与知识可以是一体,小我与宇宙本是一体,一条主线下多模块课程的组合形式,既增加课程的多样性和吸引力,也更好地帮助我们达成课程目标。
悟石老师:唱诵的歌有什么讲究么?
王老师:我们在课程中用了较多的唱诵,这些唱诵大体分两类,一类是让孩子们感到喜乐与参与感的唱诵,另一类是能让孩子们放松并进入安静状态的唱诵。我们尽量选择简单、朗朗上口及经典的唱诵作为授课之用,也会借由唱诵教孩子们一些简单的梵文知识,让孩子们培育对其它语种的亲近感。
悟石老师:你们开设儿童瑜伽有七年时间,在这七年时间里,你们觉得给孩子们带来些什么改变?你们又是如何带动起他们的家庭也开始学习瑜伽经?
王老师:坦诚来说,老师、课程与学生之间是要讲缘分的,儿童瑜伽这些年,有些孩子的改变就非常大,而有些孩子的改变并不明显。有些孩子通过我们的课实现了非常明显的自我控制力提升,有些从不够自信、不爱表达自己变得更加活泼外向,有些孩子则更加坚定了自己对天文、数学、文学及历史的热爱。也有孩子因此爱上瑜伽、唱诵及印度文化。应该说,我们看到自己设计的课程的小小成功,我们绝不是要培养出一模一样的“瑜伽之子“,而是帮助孩子们更好成为他们自己。我想,我们正渐渐做到这一点。
至于我们课程上两个家庭全家学习《瑜伽经》,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孩子和妈妈感觉到了瑜伽带来的健康与喜乐,而爸爸看到了瑜伽带给家人们的转变,因此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以不同的形式参与进入课程。我们另外一个唱诵课程中,就有三个家庭的参与。让孩子们进入瑜伽,让老公们走进瑜伽,我们也慢慢地做到了,这一点非常令我们欣喜。
悟石老师:教儿童瑜伽有没有不想坚持下来的时候?令你们最难受的是什么?
王老师:一直以来,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我们的课程,尽管有因为家庭移民、孩子转校及其他原因离开课程的,但始终坚持的孩子还是占大多数的。况且,终究孩子们的收获才是第一位的,至于是否是在我们的课堂上,这并不重要。
似乎我们的授课也一直非常开心,应该说和孩子们的联结非常好、非常喜乐。孩子们不仅从我们的课程学到身体蒋康的练习方法和接触了各种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了自我解压与放松的方法,我们没有强行目标设定的课程恰好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找寻各自的目标。或许因为我们没有执着于课程要有一个什么结果,也没执着于要招多少孩子或做多大规模,更没有执着于通过课程获得多少收益。这样的不执着,让我们和孩子们都很开心,每一次都很开心地开始与结束。真没有感受到什么难受的地方`(*∩_∩*)′
悟石老师:这么多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和我们分享一下最成功的案例?
王老师:这七年来的收获是蛮多的,比如说,我们课程正在变得更加成熟,授课的模块化内容也日渐丰富完善。但最大的收获还是孩子们的成长与改变,以及此改变对于整个家庭的正向影响。
成功的例子还是蛮多的,给我本人最深印象的是一年半前进入我们课堂的一个孩子。刚刚参加示范课时,这个孩子完全无法集中注意力,基本上处于游离状态,学习以及自信心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几乎从不主动发言和参与我们的课程。而一年多后,他会抢着分享自己奥数方面的特长,在儿童瑜伽上多次分享奥数难题,也是一个天生的体式高手,身体柔软到能做出很多大人苦练多年才能做到的体式,更从游离的不安定状态变得非常好的自我控制,二十分钟的唱诵中能够闭目一动不动,始终保持在一个固定体式中唱诵,这些进步的表象下,我感觉他的自信心正在不断增强。我们都对他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孩子们都有各自的进步,例子其实蛮多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衷心希望孩子们能够更好地成为自己,同时明白这个自己是与他人及万物众生紧密联结的。
文章选自《瑜伽私旅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