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被时代抛弃的大多数——记录不愿读书的你们
当谈到读书的好处时,古人会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高尔基会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雨果则要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个问题假如交给胡适先生,他会告诉你:“读书是为了继承人类智识的遗产,解决实际困难,应付环境,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
1.人为什么要读书?
人为什么要读书?我见过最好的答案就是龙应台对自己儿子安德烈说的那段话: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其实,读书的最终目的无非是获取知识。然而,知识的获取方式有很多,除了阅读,我们也可以上培训学校、听讲座、甚至刷刷微信文章……但是,当你认真把这些方法比对一番就会发现,阅读书籍是性价比最高的一个。
哪怕是经商的老板,创业的CEO,也需要读书。日本学者本田直之在他的《杠杆阅读术》中提到:从大量的书中找出最合适自己的读物,把阅读商业书当成投资,有策略地实行,就能创造出100倍的回报。
2.不愿读书的大多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搞了个书籍“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红楼梦》高居该榜榜首,是读者“最读不下去”的书。除此之外,其他三大古典名著及一些外国名著《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瓦尔登湖》也都榜上有名。
这10个书名排列在眼前,让人不免想到学生时代老师为学生开出的“世界名著阅读书单”。在快餐文化的熏陶下,有些人更喜欢情节热闹、搞怪的网络文学,或者对实用性图书非常热衷,更有人养成了急躁、浮躁、暴躁的“三躁读书观”,将读书当做赶时髦、炫耀的工具,被出版人、荐书人或者花花绿绿的广告牵着鼻子走。人们在浮躁猎奇、品位低下的庸俗读书观和实用性读书观中已陷得太深。
由于受到电子阅读和纸质书网络营销的影响,实体书店的经营已进入“寒冬”,一些曾经小有名气、堪称高校“文化名片”的特色书店也未能幸免。北京师范大学东门北侧的野草书店,北京大学南门附近的风入松书店也宣布停止营业。去年,毗邻北大清华的另一家著名书店万圣书园,一柄薪火坚持了19年,如今要搬家了,搬迁后,书店面积将缩水300多平方米。是继单向街书店迁址之后,京城文化生态再次露出被现实挤压的窘态。
读了几百年的书,如今读不下去?:这个结果确实让评论界有点不知所措。
经典缘何"读不下去"?:虽然“槽点”各异,但不难发现,“耐性”的缺乏是“读不下去”的关键原因。
“死活读不下去”,谁的“不幸”?:与其说是经典的“不幸”,不如说是我们与时代的“不幸”。
不阅读的中国人:当下的中国,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灵魂——对话的空。
3.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不过目前在我看来,我觉得读书全凭先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无捷径,是没有什么简便省力的方法可言的。读书的习惯可分为三点:一是勤,二是慎,三是谦。
勤苦耐劳是成功的基础,做学问更不能欺己欺人,所以非勤不可。其次谨慎小心也是很重要的,清代的汉学家著名的如高邮王氏父子,段茂堂等的成功,都是遇事不肯轻易放过,旁人看不见的自己便可看见了。如今的放大几千万倍的显微镜,也不过想把从前看不见的东西现在都看见罢了。谦就是态度的谦虚,自己万不可先存一点成见,总要不分地域门户,一概虚心的加以考察后,再决定取舍。这三点都是很要紧的。
青年人要读书,不必先谈方法论,最要紧的是先养成好读书的习惯。但我们同样也要警惕跟风盲从图书商业宣传进行的泡沫式阅读陷阱。我们有时候可能会怨怪,为什么一个人跑去看易中天、于丹、当年明月等“二传手”们解读文史哲而不去接触原典呢?
一个人,他看不懂任何更深入的学术著作,他只看于丹的书,只看易中天的书,这不是一种错误,更不是不道德,这很可能只是一种不幸。
因为读书读得越多,越发现真正要读懂我们心目中所谓的经典名著,可能要有一点儿运气。比如你要生长在一个不错的家庭,有挺好的家庭教育,小学、中学都受到不错的教育培养,再比如你愿意花钱选一个不错的圈子,结识有学问有涵养的人。
你慢慢走过这样一条幸运的轨迹,透过教育的养成培养出一种阅读能力,这种能力帮助你读到很多人没办法读进去的书。这时候你可以回过头,看看那些在读很浅、很通俗书的人,你会觉得他们鄙俗吗?不是,他们很可能只是不幸,他们不具备这种阅读能力。即便不具备,也要鼓励他们读下去,倘若他不能一上来就读《论语译注》,当然是读《于丹〈论语〉心得》。
每回走进书店,看到那些读者,我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如今在我们这个时代,要娱乐有太多的选择,而一个人居然跑去看书,表明他不只是抱着娱乐的目的,更是想提升自己。
任何一本书被一个读者拿起来的时候,他心底都有一种或许连自己都不知道的欲望,就是要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这是一个很伟大也很卑微的梦想。一个人从来没听过没看过《论语》,今天他拿起了《于丹〈论语〉心得》看的时候,你能够体会他那种又卑微又伟大的梦想吗?作为一个读书人,欣赏他们的同时也为他们惋惜。
我的一个表妹16年秋天上了美国的Princeton,他爸是化学博士,她可以花更少的时间来阅读烂书,这里牵涉到时间成本。所谓经典,必须得是反复读的。我在大学第一次读《乡土中国》或《万历十五年》,也许表妹的大学已经开始重读或三读了。这对于人文修养而言几乎是致人命的优点。你比如说,钱基博在钱钟书少年时代就逼他读《骈体文钞》,可就算是中文系学生有几个人知道李兆洛?
4.文化资本的隐性遗传
文化资本的隐性遗传是指家庭教育、文化资本的传承对子女成长的影响。越是家学渊源、教育环境好的家庭,这种文化资本对子女的正向影响越大,反之则越小。
当下的中国,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灵魂——对话的空。
也许我们很多人还不能清醒地意识到“文化资本的隐性遗传”已开始在飞速发展的中国显现,这种遗传的文化资本不是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金钱、股票等等经济手段来实现的,而是非经济的手段。这个问题带来的后果是,社会阶层越来越固化,我们有限的上升通道将逐渐被关闭,也就出现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的两极分化现象。《北京折叠》里的故事绝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已基本消除了贫穷和饥饿,但精神的贫穷却无处不在。现在的中国人均阅读量偏低(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人均阅读量为4.58本,远低于欧美国家),阅读习惯差,这种不爱读书的局面,对整个国家和个人而言都是灾难性的。
现实中的我们,生活的常态是,太想赢但又输不起。太想得到,却总是滞于行动。绝大多数的青年人,正在过着一种大而彻底的无目的的生活。
马克思有句名言:哲学家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改变的方式似乎只有一个:你去自学,你要打破学校和社会设下的各种桎梏,你要改变那些别人认为你改变不了的生活。这样的话在我看来就成了成功学,但是除了这种成功学以外,我们还可以提供更多的改变方式么?
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世界越来越丰富,人越来越复杂,在愈好也愈坏的时代,阅读更需主动性。
1.人为什么要读书?
人为什么要读书?我见过最好的答案就是龙应台对自己儿子安德烈说的那段话: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其实,读书的最终目的无非是获取知识。然而,知识的获取方式有很多,除了阅读,我们也可以上培训学校、听讲座、甚至刷刷微信文章……但是,当你认真把这些方法比对一番就会发现,阅读书籍是性价比最高的一个。
哪怕是经商的老板,创业的CEO,也需要读书。日本学者本田直之在他的《杠杆阅读术》中提到:从大量的书中找出最合适自己的读物,把阅读商业书当成投资,有策略地实行,就能创造出100倍的回报。
2.不愿读书的大多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搞了个书籍“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红楼梦》高居该榜榜首,是读者“最读不下去”的书。除此之外,其他三大古典名著及一些外国名著《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瓦尔登湖》也都榜上有名。
这10个书名排列在眼前,让人不免想到学生时代老师为学生开出的“世界名著阅读书单”。在快餐文化的熏陶下,有些人更喜欢情节热闹、搞怪的网络文学,或者对实用性图书非常热衷,更有人养成了急躁、浮躁、暴躁的“三躁读书观”,将读书当做赶时髦、炫耀的工具,被出版人、荐书人或者花花绿绿的广告牵着鼻子走。人们在浮躁猎奇、品位低下的庸俗读书观和实用性读书观中已陷得太深。
由于受到电子阅读和纸质书网络营销的影响,实体书店的经营已进入“寒冬”,一些曾经小有名气、堪称高校“文化名片”的特色书店也未能幸免。北京师范大学东门北侧的野草书店,北京大学南门附近的风入松书店也宣布停止营业。去年,毗邻北大清华的另一家著名书店万圣书园,一柄薪火坚持了19年,如今要搬家了,搬迁后,书店面积将缩水300多平方米。是继单向街书店迁址之后,京城文化生态再次露出被现实挤压的窘态。
读了几百年的书,如今读不下去?:这个结果确实让评论界有点不知所措。
经典缘何"读不下去"?:虽然“槽点”各异,但不难发现,“耐性”的缺乏是“读不下去”的关键原因。
“死活读不下去”,谁的“不幸”?:与其说是经典的“不幸”,不如说是我们与时代的“不幸”。
不阅读的中国人:当下的中国,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灵魂——对话的空。
3.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不过目前在我看来,我觉得读书全凭先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无捷径,是没有什么简便省力的方法可言的。读书的习惯可分为三点:一是勤,二是慎,三是谦。
勤苦耐劳是成功的基础,做学问更不能欺己欺人,所以非勤不可。其次谨慎小心也是很重要的,清代的汉学家著名的如高邮王氏父子,段茂堂等的成功,都是遇事不肯轻易放过,旁人看不见的自己便可看见了。如今的放大几千万倍的显微镜,也不过想把从前看不见的东西现在都看见罢了。谦就是态度的谦虚,自己万不可先存一点成见,总要不分地域门户,一概虚心的加以考察后,再决定取舍。这三点都是很要紧的。
青年人要读书,不必先谈方法论,最要紧的是先养成好读书的习惯。但我们同样也要警惕跟风盲从图书商业宣传进行的泡沫式阅读陷阱。我们有时候可能会怨怪,为什么一个人跑去看易中天、于丹、当年明月等“二传手”们解读文史哲而不去接触原典呢?
一个人,他看不懂任何更深入的学术著作,他只看于丹的书,只看易中天的书,这不是一种错误,更不是不道德,这很可能只是一种不幸。
因为读书读得越多,越发现真正要读懂我们心目中所谓的经典名著,可能要有一点儿运气。比如你要生长在一个不错的家庭,有挺好的家庭教育,小学、中学都受到不错的教育培养,再比如你愿意花钱选一个不错的圈子,结识有学问有涵养的人。
你慢慢走过这样一条幸运的轨迹,透过教育的养成培养出一种阅读能力,这种能力帮助你读到很多人没办法读进去的书。这时候你可以回过头,看看那些在读很浅、很通俗书的人,你会觉得他们鄙俗吗?不是,他们很可能只是不幸,他们不具备这种阅读能力。即便不具备,也要鼓励他们读下去,倘若他不能一上来就读《论语译注》,当然是读《于丹〈论语〉心得》。
每回走进书店,看到那些读者,我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如今在我们这个时代,要娱乐有太多的选择,而一个人居然跑去看书,表明他不只是抱着娱乐的目的,更是想提升自己。
任何一本书被一个读者拿起来的时候,他心底都有一种或许连自己都不知道的欲望,就是要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这是一个很伟大也很卑微的梦想。一个人从来没听过没看过《论语》,今天他拿起了《于丹〈论语〉心得》看的时候,你能够体会他那种又卑微又伟大的梦想吗?作为一个读书人,欣赏他们的同时也为他们惋惜。
我的一个表妹16年秋天上了美国的Princeton,他爸是化学博士,她可以花更少的时间来阅读烂书,这里牵涉到时间成本。所谓经典,必须得是反复读的。我在大学第一次读《乡土中国》或《万历十五年》,也许表妹的大学已经开始重读或三读了。这对于人文修养而言几乎是致人命的优点。你比如说,钱基博在钱钟书少年时代就逼他读《骈体文钞》,可就算是中文系学生有几个人知道李兆洛?
4.文化资本的隐性遗传
文化资本的隐性遗传是指家庭教育、文化资本的传承对子女成长的影响。越是家学渊源、教育环境好的家庭,这种文化资本对子女的正向影响越大,反之则越小。
当下的中国,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灵魂——对话的空。
也许我们很多人还不能清醒地意识到“文化资本的隐性遗传”已开始在飞速发展的中国显现,这种遗传的文化资本不是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金钱、股票等等经济手段来实现的,而是非经济的手段。这个问题带来的后果是,社会阶层越来越固化,我们有限的上升通道将逐渐被关闭,也就出现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的两极分化现象。《北京折叠》里的故事绝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已基本消除了贫穷和饥饿,但精神的贫穷却无处不在。现在的中国人均阅读量偏低(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人均阅读量为4.58本,远低于欧美国家),阅读习惯差,这种不爱读书的局面,对整个国家和个人而言都是灾难性的。
现实中的我们,生活的常态是,太想赢但又输不起。太想得到,却总是滞于行动。绝大多数的青年人,正在过着一种大而彻底的无目的的生活。
马克思有句名言:哲学家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改变的方式似乎只有一个:你去自学,你要打破学校和社会设下的各种桎梏,你要改变那些别人认为你改变不了的生活。这样的话在我看来就成了成功学,但是除了这种成功学以外,我们还可以提供更多的改变方式么?
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世界越来越丰富,人越来越复杂,在愈好也愈坏的时代,阅读更需主动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