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即地狱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维吉尼亚·伍尔夫给丈夫和一生都保持着亲密关系的姐姐留下了绝笔信——她感觉自己又要疯掉了,她撑不下去了。在结束这封信之后,伍尔夫选择了投河自尽。
生活在洛杉矶的主妇劳拉在看了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一书后,和达洛卫夫人一样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不过在尝试自杀后,她还是放弃了。但时隔几年之后,她还是离开了自己的家庭。
女同性恋者克劳丽莎照顾着身患艾滋病的前男友理查德,倾尽全力维系他的生命,可理查德最后还是选择了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时时刻刻》这部电影以平行叙述的方式,跨越时间空间,用《达洛卫夫人》这本书将这三个貌似毫不相关的三个女人的生活联系到了一起。
萨特阐述过这样一个哲学理念,“他人即地狱”。其意在指,如果与他人的关系被扭曲了,被破坏了,那么他人之于我只能够是地狱。他人的自由,有可能破坏我的自由,如果用他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来判断自己的言行,自身的自由即被疏忽而不得愉悦。笔者认为,萨特的思想用来解释这部电影所表达的意涵再合适不过。很多人都将这部电影解读为“女权主义的抗争”,“女性意识的觉醒”。而我更愿意这样认为:它只是反映了人之为人对于自由的向往和不甘于平庸生活的愿望。当我们的追求与他人的希望相违背时,他人就是地狱。而电影中的主角,不过恰好是女人而已。
人总是有权力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有权力自己进行选择和做出决定,这是人之为人的权力。但是所有值得做出的决定,都是牵涉到真正的获得和丧失。而不是在于是否存在一种需要做出的正确或错误的决定,甚至也不在于是否面临着一种选择,选择了正确了就会避免最糟糕的错误。它只会剥夺你做某一些事情的能力,而被剥夺的那些可能恰恰就是我们值得去做的。
对于影片中的所有人来说,即是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在他人设想中的美好生活。
理查德问克劳丽莎,“如果我死了,你会感到愤怒吗?”她当然会感到愤怒,理查德应该活下来,因为他是她的爱人,她为了他那么努力地活着,即便日子平淡得像白开水,对于这种平庸的生活,她也过得极其压抑。他们应该为彼此活下去。
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维吉尼亚,劳拉,理查德三人都感到了束缚,没有人理解他们。当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世界的时候,就会产生自杀的念头。从他们三人的角度讲,他们是孤独的,因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正如加缪所说,人在异己的世界是孤独的,个人与自身的异化,罪恶和死亡都不可避免。这种孤独让他们一再地感觉到与周围人的分离,原本亲密无间关系被破坏。关心变成了无谓的叨扰,爱恋变成了沉重的负担,对于亲密的渴望变成了一种束缚。最终,驱使他们做出了与他人期望相左的选择。因为对他们来说,符合他人期望的选择就是地狱,整天被医生包围,不能一个人出门,时时刻刻都要待在家里,和伴侣在一起,要活着,自己是一个病人,要听进去别人的劝告。这一切的一切对他们来说是折磨,自身的自由没有得到满足,生活不会令人愉悦,痛苦,挣扎,《神曲》中的“炼狱”也大抵如此。
电影中克劳丽莎的形象和维吉尼亚以及劳拉不同,她是那个照顾别人的人,相当于维吉尼亚丈夫和劳拉丈夫的角色。
维吉尼亚说对丈夫说:“你不能通过逃避生活来获得宁静。”莱纳德无力地垂下了眼睛,留下了眼泪。
“我的生命要你来决定吗?你照顾我多少年了?你自己的生活呢?我死了你就得面对你自己的人生,到时候你该怎么逃避呢?”理查德质问克劳丽莎。
影片中一直付出的人成为了逃避者的形象。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定,也最符合人性的本质。人在面对无法接受的打击时,本能是逃避,这是人趋利避害的天性。他们想要留住自己的爱人,留住自己所珍惜的东西。可惜的是,爱人也是人,活生生的,会哭,会笑,会生气,有独立意识的人,因此,这一切在自己眼中的顺理成章,却莫名其妙地成为了对其他人自由的戕害。
有人说,珍爱生命,远离伍尔夫。这句明显带有调侃意味的话语让人一开始觉得很无厘头,但是想想又是有些道理的。伍尔夫是个写作天才,是女性主义的先锋。劳拉因为看了伍尔夫的书之后,觉得人生不该这样平庸,于是想要逃离。很明显读了伍尔夫小说的劳拉和受着爱丽丝门罗思想操控的主妇卡拉区别太大了,卡拉内心纠结不堪,在坐大巴车逃走的中途又下了车,和丈夫重修旧好,生活还是一样的过了下去。劳拉虽然没能自杀成功,但她在生下第二个孩子之后,还是坚决的离开了自己的家。很具有戏剧性的,劳拉那日反常的举动给自己敏感的孩子理查德留下了一生的阴影,他把另一个女人当作达洛卫夫人,一生都活在对母亲的不理解与痛恨之中,最终明白了母亲的想法后,也选择了自杀。私以为,那些能够真正选择自己所向的人,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人,而这些了不起的人,总是给平庸人一种距离感。大多数人即使知道自己内心所向,但是迈出第一步仍旧太艰难了,太多的牵挂绊住了逃离的脚步,因此,平庸的人也只能这样一直平庸。
因为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读不懂的诗和去不了的远方。
当面对糟糕透顶,烦乱无章的生活的时候,有两种选择,有人选择逃避,有人选择直面人生,勇敢地做出自己的选择,追求自由。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传递了这样一种思想,即活下去是对生活最好的反抗。劳拉说:“如果我能说我有点后悔就好了,那就会比较好过。在你别无选择的时候,后悔又代表什么,重点是你能忍受多少。当我面对死亡,我选择了生存。”或许敢于直面人生,敢于做出选择才是真正的勇士。但有一点必须肯定的是,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取决于多大程度上脱离对他人的依附。如果做不到,不管是他人,还是生活,都与异于地狱。
“为什么会有人死?”莱纳德问维吉尼亚。
“为了对比,”维吉尼亚答,“为了让活着的人更加珍惜生活。”
“那么谁会死?”丈夫莱纳德又问。
“诗人,那些心怀梦想的人。”维吉尼亚说。
生活在洛杉矶的主妇劳拉在看了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一书后,和达洛卫夫人一样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不过在尝试自杀后,她还是放弃了。但时隔几年之后,她还是离开了自己的家庭。
女同性恋者克劳丽莎照顾着身患艾滋病的前男友理查德,倾尽全力维系他的生命,可理查德最后还是选择了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时时刻刻》这部电影以平行叙述的方式,跨越时间空间,用《达洛卫夫人》这本书将这三个貌似毫不相关的三个女人的生活联系到了一起。
萨特阐述过这样一个哲学理念,“他人即地狱”。其意在指,如果与他人的关系被扭曲了,被破坏了,那么他人之于我只能够是地狱。他人的自由,有可能破坏我的自由,如果用他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来判断自己的言行,自身的自由即被疏忽而不得愉悦。笔者认为,萨特的思想用来解释这部电影所表达的意涵再合适不过。很多人都将这部电影解读为“女权主义的抗争”,“女性意识的觉醒”。而我更愿意这样认为:它只是反映了人之为人对于自由的向往和不甘于平庸生活的愿望。当我们的追求与他人的希望相违背时,他人就是地狱。而电影中的主角,不过恰好是女人而已。
人总是有权力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有权力自己进行选择和做出决定,这是人之为人的权力。但是所有值得做出的决定,都是牵涉到真正的获得和丧失。而不是在于是否存在一种需要做出的正确或错误的决定,甚至也不在于是否面临着一种选择,选择了正确了就会避免最糟糕的错误。它只会剥夺你做某一些事情的能力,而被剥夺的那些可能恰恰就是我们值得去做的。
对于影片中的所有人来说,即是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在他人设想中的美好生活。
理查德问克劳丽莎,“如果我死了,你会感到愤怒吗?”她当然会感到愤怒,理查德应该活下来,因为他是她的爱人,她为了他那么努力地活着,即便日子平淡得像白开水,对于这种平庸的生活,她也过得极其压抑。他们应该为彼此活下去。
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维吉尼亚,劳拉,理查德三人都感到了束缚,没有人理解他们。当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世界的时候,就会产生自杀的念头。从他们三人的角度讲,他们是孤独的,因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正如加缪所说,人在异己的世界是孤独的,个人与自身的异化,罪恶和死亡都不可避免。这种孤独让他们一再地感觉到与周围人的分离,原本亲密无间关系被破坏。关心变成了无谓的叨扰,爱恋变成了沉重的负担,对于亲密的渴望变成了一种束缚。最终,驱使他们做出了与他人期望相左的选择。因为对他们来说,符合他人期望的选择就是地狱,整天被医生包围,不能一个人出门,时时刻刻都要待在家里,和伴侣在一起,要活着,自己是一个病人,要听进去别人的劝告。这一切的一切对他们来说是折磨,自身的自由没有得到满足,生活不会令人愉悦,痛苦,挣扎,《神曲》中的“炼狱”也大抵如此。
电影中克劳丽莎的形象和维吉尼亚以及劳拉不同,她是那个照顾别人的人,相当于维吉尼亚丈夫和劳拉丈夫的角色。
维吉尼亚说对丈夫说:“你不能通过逃避生活来获得宁静。”莱纳德无力地垂下了眼睛,留下了眼泪。
“我的生命要你来决定吗?你照顾我多少年了?你自己的生活呢?我死了你就得面对你自己的人生,到时候你该怎么逃避呢?”理查德质问克劳丽莎。
影片中一直付出的人成为了逃避者的形象。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定,也最符合人性的本质。人在面对无法接受的打击时,本能是逃避,这是人趋利避害的天性。他们想要留住自己的爱人,留住自己所珍惜的东西。可惜的是,爱人也是人,活生生的,会哭,会笑,会生气,有独立意识的人,因此,这一切在自己眼中的顺理成章,却莫名其妙地成为了对其他人自由的戕害。
有人说,珍爱生命,远离伍尔夫。这句明显带有调侃意味的话语让人一开始觉得很无厘头,但是想想又是有些道理的。伍尔夫是个写作天才,是女性主义的先锋。劳拉因为看了伍尔夫的书之后,觉得人生不该这样平庸,于是想要逃离。很明显读了伍尔夫小说的劳拉和受着爱丽丝门罗思想操控的主妇卡拉区别太大了,卡拉内心纠结不堪,在坐大巴车逃走的中途又下了车,和丈夫重修旧好,生活还是一样的过了下去。劳拉虽然没能自杀成功,但她在生下第二个孩子之后,还是坚决的离开了自己的家。很具有戏剧性的,劳拉那日反常的举动给自己敏感的孩子理查德留下了一生的阴影,他把另一个女人当作达洛卫夫人,一生都活在对母亲的不理解与痛恨之中,最终明白了母亲的想法后,也选择了自杀。私以为,那些能够真正选择自己所向的人,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人,而这些了不起的人,总是给平庸人一种距离感。大多数人即使知道自己内心所向,但是迈出第一步仍旧太艰难了,太多的牵挂绊住了逃离的脚步,因此,平庸的人也只能这样一直平庸。
因为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读不懂的诗和去不了的远方。
当面对糟糕透顶,烦乱无章的生活的时候,有两种选择,有人选择逃避,有人选择直面人生,勇敢地做出自己的选择,追求自由。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传递了这样一种思想,即活下去是对生活最好的反抗。劳拉说:“如果我能说我有点后悔就好了,那就会比较好过。在你别无选择的时候,后悔又代表什么,重点是你能忍受多少。当我面对死亡,我选择了生存。”或许敢于直面人生,敢于做出选择才是真正的勇士。但有一点必须肯定的是,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取决于多大程度上脱离对他人的依附。如果做不到,不管是他人,还是生活,都与异于地狱。
“为什么会有人死?”莱纳德问维吉尼亚。
“为了对比,”维吉尼亚答,“为了让活着的人更加珍惜生活。”
“那么谁会死?”丈夫莱纳德又问。
“诗人,那些心怀梦想的人。”维吉尼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