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尊敬
最近,我和朋友说:喜欢看日剧,认真的。
和东野圭吾并列、著名的推理作家伊坂幸太郎说过一句很温柔的话——“我希望读者读完这本书后,不是低下头,而是抬起头,哪怕只有一点点。”
这句话,可作为日剧的一个注脚。
日剧的主角都是些普通人,职位普通,收入普通,能力普通。和我们一样,生活磕磕碰碰,为琐事烦恼,为生计奔波。
比如研究生毕业但还找不到工作的女生(《逃避可耻但有用》);
比如出生在1987年后第一批教育减负、成长环境比较富足的“宽松世代”的孩子,他们走入社会,迷茫,没有紧张的竞争心态,开始猛吃之前人生没有遇到的挫折(《宽松世代又如何》);
比如大龄独身银行女职员,兢兢业业工作,却因为过于平凡被后辈看不起,被老妈逼婚(《西瓜》);
……
日剧为各种普通人、怪人写故事,探讨他们的生活和内心状态,让大家了解别人,宽容他人。
但这不是喜欢日剧的全部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它让人认同自己的存在。
那个找不到工作的研究生女主,后来去做家政,打扫卫生洗衣服,但她不觉得丢脸,反而特别努力完成工作。
有人说她是就职恐惧症,逃避问题。
她说,就算逃跑的方式很丢脸,但活下去更重要。
那些宽松世代的孩子,一旦工作稍有漏子,就被上司否定:“哼,果然是宽松世代啊,吃不了苦,什么都做不好啊”。
下属不负责任,甩锅给他,他稍加责骂,下属就用自杀来威胁他下跪道歉,还要把他道歉的视频传上网。
他能怎么样?
第二天他照常上班。他说,现在低头就什么都没有了。即使被人否定被人逼下跪也要继续上班,继续努力地生活。
——“我就是这么打算的啊!”
那个大龄独身银行女职员和别的女孩合租,其中有个穷困潦倒的漫画家,迷糊,每天拼命画滞销漫画,什么值钱的家当都没有。
看着人生好像一塌糊涂的漫画家,女职员自言自语:这样的存在也可以吗?
刚好被另一个合租的女教授听见。
教授微微一笑,说:可以哟,她也很努力呢。
怎么说呢,女职员觉得,自己的存在也被允许了。
日剧让观者觉得,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尊敬。
也许你有些与众不同的小怪癖,也许你是无人知晓的nobody,但你努力生活的模样,是最了不起的存在。
大家也许觉得好笑,难道自己的存在还会被否定吗?
会。
打开微博、朋友圈,最常看到的总是:
《90后创业成功,融资上亿》,
《下班后4小时,改变你的人生》,
《对不起,我只要爱马仕人生》,
……
这些类似的题材,它们都在说一个事情:人的价值,取决于财富和成功。
它们让大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如果不成功,无论你多努力,你也没有价值,不值得被关注,不值得被尊敬。
也就是说,你的存在,被否定了。
到底是谁规定谁更有价值的呢?
其实,关于“谁有价值”的“故事”一直在变。
古代,血统和出身直接决定了王公贵族的身份高于平民。
工业时代的故事,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我们都很熟悉:虽然资本家有巨额财富,但都是靠剥削工人阶级得来的,所以工人阶级虽然贫穷,但是品德更高尚啊。
现在,“白手起家”和“屌丝逆袭”的故事更受欢迎。
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平等”和“美国式追梦”成了主流观念,前者说众生平等,没有出身的差异,大家的起跑线都是一样的,跑多远就完全取决于个人能力了,所以个人价值与财富挂钩,你跑得短跑得慢就是loser;后者鼓励大家有梦就要追,没梦就是咸鱼,就是可耻,不干一番事业人生就白走这一趟了。
且不说起跑线到底是否真的一样,出身是否真的没差异——对此我们都了然于心。
就连“运气”,这个不可控的东西,在人生里也扮演重要角色。
例如比尔·盖茨,我们熟知的故事,是他从哈佛辍学,然后建立了微软,从此人生赢家。
再把时间轴往前调一点,1968年,盖茨7年级,转入专为富二代开办的西雅图湖滨学校。那时,连许多大学都没有电脑,那个中学却刚好成立了一个电脑俱乐部,盖茨有了学习电脑编程的机会。
当时的电脑需要连接终端主机才能使用,连接主机的电脑上机时间很短且很昂贵。学校教育基金用完以后,盖茨刚好碰到班上同学的爸爸想利用学校电脑给他的公司测试程序,所以这位父亲又为他们提供了经费。
项目结束后,盖茨又联系到一家信息公司,他们居然愿意雇用中学生编写管理软件,他们再一次得到了经费支持。
在这样一个又一个的机遇的加持下,盖茨累积了足够长的电脑练习时间,到他大二辍学开公司,他已经学习编程7年了。
如果没有这一连串巧合,盖茨也许永远不会接触计算机,也无法走得那么长远。
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的马尔科姆在他的重要著作《异类》中,统计了史上最富有的75人,其中14人(20%)都是出生在1830-40年的美国人,因为1860-80是美国经济转型期,工业大生产、华尔街金融等都刚开始拉开序幕——时代提供了好机遇。
甚至现在,信息时代的发展使程序员成了高收入职业。但在一开始选专业、择业,许多人也是懵懵懂懂就选择了和互联网、人工智能相关的,然后某天突然发现,这成了吃香的行业,自己成了别人羡慕的对象。
将成功与个人能力完全等同其实是过分夸大了能力的作用。
但媒体的报道总让人觉得,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能创业,都能成为网红,不成功就不值一提,完全否定了许多努力生活、努力工作的人的价值。
我们读到这些光鲜亮丽的故事,不知不觉会提高对自身的期望。因为人都是通过寻找参照物来锚定个人价值,这些故事传递的价值观,给我们锚定了过高的、单一的个人价值。
哈佛心理学教授詹姆斯曾总结出一个公式:
如果对自己的期待过高,无论你多么努力,都没有办法达到自己的目标,就会否定自己,自尊心受挫,陷入深深的焦虑。
如果能恰当降低期待,整个人会轻松许多。
所以,不妨和朋友圈里驰骋时装周的时尚博主们、融资上亿的90后创业者们保持一点点冷静的距离。
“平等”,我更偏向于理解为个人“可控”的才是平等,每个人都能选择的才是平等。
那这个可控的、每个人都能选择的因素应该是“努力”。
不管自身条件如何、不管外界环境如何,我都选择努力地生活,这样就是有价值的。
啊,好像扯远了,其实我就是想说为什么喜欢日剧。
它使人们意识到,个人价值的判断不应该那么单一粗暴。
让努力生活的普通人,都能抬起头,哪怕只有一点点。
END
-----------------------------------------
P.S. 如果觉得文章还不错,就请点一下“赞赏”/“喜欢”/“推荐”吧,谢谢。
和东野圭吾并列、著名的推理作家伊坂幸太郎说过一句很温柔的话——“我希望读者读完这本书后,不是低下头,而是抬起头,哪怕只有一点点。”
这句话,可作为日剧的一个注脚。
日剧的主角都是些普通人,职位普通,收入普通,能力普通。和我们一样,生活磕磕碰碰,为琐事烦恼,为生计奔波。
比如研究生毕业但还找不到工作的女生(《逃避可耻但有用》);
比如出生在1987年后第一批教育减负、成长环境比较富足的“宽松世代”的孩子,他们走入社会,迷茫,没有紧张的竞争心态,开始猛吃之前人生没有遇到的挫折(《宽松世代又如何》);
比如大龄独身银行女职员,兢兢业业工作,却因为过于平凡被后辈看不起,被老妈逼婚(《西瓜》);
……
日剧为各种普通人、怪人写故事,探讨他们的生活和内心状态,让大家了解别人,宽容他人。
但这不是喜欢日剧的全部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它让人认同自己的存在。
那个找不到工作的研究生女主,后来去做家政,打扫卫生洗衣服,但她不觉得丢脸,反而特别努力完成工作。
有人说她是就职恐惧症,逃避问题。
她说,就算逃跑的方式很丢脸,但活下去更重要。
![]() |
那些宽松世代的孩子,一旦工作稍有漏子,就被上司否定:“哼,果然是宽松世代啊,吃不了苦,什么都做不好啊”。
下属不负责任,甩锅给他,他稍加责骂,下属就用自杀来威胁他下跪道歉,还要把他道歉的视频传上网。
他能怎么样?
第二天他照常上班。他说,现在低头就什么都没有了。即使被人否定被人逼下跪也要继续上班,继续努力地生活。
——“我就是这么打算的啊!”
那个大龄独身银行女职员和别的女孩合租,其中有个穷困潦倒的漫画家,迷糊,每天拼命画滞销漫画,什么值钱的家当都没有。
看着人生好像一塌糊涂的漫画家,女职员自言自语:这样的存在也可以吗?
刚好被另一个合租的女教授听见。
教授微微一笑,说:可以哟,她也很努力呢。
怎么说呢,女职员觉得,自己的存在也被允许了。
日剧让观者觉得,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尊敬。
也许你有些与众不同的小怪癖,也许你是无人知晓的nobody,但你努力生活的模样,是最了不起的存在。
![]() |
大家也许觉得好笑,难道自己的存在还会被否定吗?
会。
打开微博、朋友圈,最常看到的总是:
《90后创业成功,融资上亿》,
《下班后4小时,改变你的人生》,
《对不起,我只要爱马仕人生》,
……
这些类似的题材,它们都在说一个事情:人的价值,取决于财富和成功。
它们让大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如果不成功,无论你多努力,你也没有价值,不值得被关注,不值得被尊敬。
也就是说,你的存在,被否定了。
到底是谁规定谁更有价值的呢?
其实,关于“谁有价值”的“故事”一直在变。
古代,血统和出身直接决定了王公贵族的身份高于平民。
工业时代的故事,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我们都很熟悉:虽然资本家有巨额财富,但都是靠剥削工人阶级得来的,所以工人阶级虽然贫穷,但是品德更高尚啊。
现在,“白手起家”和“屌丝逆袭”的故事更受欢迎。
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平等”和“美国式追梦”成了主流观念,前者说众生平等,没有出身的差异,大家的起跑线都是一样的,跑多远就完全取决于个人能力了,所以个人价值与财富挂钩,你跑得短跑得慢就是loser;后者鼓励大家有梦就要追,没梦就是咸鱼,就是可耻,不干一番事业人生就白走这一趟了。
![]() |
且不说起跑线到底是否真的一样,出身是否真的没差异——对此我们都了然于心。
就连“运气”,这个不可控的东西,在人生里也扮演重要角色。
例如比尔·盖茨,我们熟知的故事,是他从哈佛辍学,然后建立了微软,从此人生赢家。
再把时间轴往前调一点,1968年,盖茨7年级,转入专为富二代开办的西雅图湖滨学校。那时,连许多大学都没有电脑,那个中学却刚好成立了一个电脑俱乐部,盖茨有了学习电脑编程的机会。
当时的电脑需要连接终端主机才能使用,连接主机的电脑上机时间很短且很昂贵。学校教育基金用完以后,盖茨刚好碰到班上同学的爸爸想利用学校电脑给他的公司测试程序,所以这位父亲又为他们提供了经费。
项目结束后,盖茨又联系到一家信息公司,他们居然愿意雇用中学生编写管理软件,他们再一次得到了经费支持。
在这样一个又一个的机遇的加持下,盖茨累积了足够长的电脑练习时间,到他大二辍学开公司,他已经学习编程7年了。
如果没有这一连串巧合,盖茨也许永远不会接触计算机,也无法走得那么长远。
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的马尔科姆在他的重要著作《异类》中,统计了史上最富有的75人,其中14人(20%)都是出生在1830-40年的美国人,因为1860-80是美国经济转型期,工业大生产、华尔街金融等都刚开始拉开序幕——时代提供了好机遇。
甚至现在,信息时代的发展使程序员成了高收入职业。但在一开始选专业、择业,许多人也是懵懵懂懂就选择了和互联网、人工智能相关的,然后某天突然发现,这成了吃香的行业,自己成了别人羡慕的对象。
![]() |
将成功与个人能力完全等同其实是过分夸大了能力的作用。
但媒体的报道总让人觉得,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能创业,都能成为网红,不成功就不值一提,完全否定了许多努力生活、努力工作的人的价值。
我们读到这些光鲜亮丽的故事,不知不觉会提高对自身的期望。因为人都是通过寻找参照物来锚定个人价值,这些故事传递的价值观,给我们锚定了过高的、单一的个人价值。
哈佛心理学教授詹姆斯曾总结出一个公式:
![]() |
如果对自己的期待过高,无论你多么努力,都没有办法达到自己的目标,就会否定自己,自尊心受挫,陷入深深的焦虑。
如果能恰当降低期待,整个人会轻松许多。
所以,不妨和朋友圈里驰骋时装周的时尚博主们、融资上亿的90后创业者们保持一点点冷静的距离。
![]() |
“平等”,我更偏向于理解为个人“可控”的才是平等,每个人都能选择的才是平等。
那这个可控的、每个人都能选择的因素应该是“努力”。
不管自身条件如何、不管外界环境如何,我都选择努力地生活,这样就是有价值的。
啊,好像扯远了,其实我就是想说为什么喜欢日剧。
它使人们意识到,个人价值的判断不应该那么单一粗暴。
让努力生活的普通人,都能抬起头,哪怕只有一点点。
END
-----------------------------------------
P.S. 如果觉得文章还不错,就请点一下“赞赏”/“喜欢”/“推荐”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