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旷野上,我只鞭击着快马
在旷野上
穆旦
我从我心的旷野里呼喊,
为了我窥见的美丽的真理,
而不幸,彷徨的日子将不再有了,
当我缢死了我的错误的童年,
(那些深情的执拗和偏见!)
我们的世界是在遗忘里旋转,
每日每夜,它有金色和银色的光亮,
所有的人们生活而且幸福
快乐又繁茂,在各样的罪恶上,
积久的美德只是为了年幼人
那最寂寞的野兽一生的哭泣,
从古到今,他在遗害着他的子孙们。
在旷野上,我独自回忆和梦想:
在自由的天空中纯净的电子
盛着小小的宇宙,闪着光亮,
穿射一切和别的电子化合,
当隐隐的春雷停伫在天边。
在旷野上,我是驾着铠车驰骋,
我的金轮在不断的旋风里急转,
我让碾碎的黄叶片片飞扬,
(回过头来,多少绿色的呻吟和仇怨!)
我只鞭击着快马,为了骄傲于
我所带来的胜利的冬天。
在旷野上,在无边的肃杀里,
谁知道暖风和花草飘向何方,
残酷的春天使它们伸展又伸展,
用了碧洁的泉水和崇高的阳光,
挽来绝望的彩色和无助的夭亡。
然而我的沉重、幽暗的岩层,
我久已深埋的光热的源泉,
却不断地迸裂,翻转,燃烧,
当旷野上掠过了诱惑的歌声,
O,仁慈的死神呵,给我宁静。
1940年8月
陈可抒说,
1,
在旷野上,我是驾着铠车驰骋,
我的金轮在不断的旋风里急转,
我让碾碎的黄叶片片飞扬,
(回过头来,多少绿色的呻吟和仇怨!)
我只鞭击着快马,为了骄傲于
我所带来的胜利的冬天。
——穆旦《在旷野上》
在四下无人的旷野上,车也率性,车轮也漂亮,还有阵阵旋风以及被碾碎的片片黄叶,简直像是阿波罗驾着金马车一样,这场景自然是快意非常。尤其是「鞭击着快马」,沉着痛快,使人不由得想起郁达夫的名句,「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读至此处,使人很想为穆旦的意气飞扬而拍手叫好,只是——「胜利的冬天」指的是什么呢?胜利为何是冬天?上下文中的旷野又是什么?最后的死神和宁静又当何解?
2,
要解此诗,就要知晓穆旦当时的处境,并且要了解穆旦在那段时间的意象体系。本诗写于1940年8月,而1940年2月,穆旦写下《蛇的诱惑》,揭示了那段时间他的痛苦思辨:
创世以后,人住在伊甸乐园里,而撒旦变成了一条蛇来对人说,上帝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么?
人受了蛇的诱惑,吃了那棵树上的果子,就被放逐到地上来。
无数年来,我们还是住在这块地上。可是在我们生人群中,为什么有些人不见了呢?在惊异中,我就觉出了第二次蛇的出现。
这条蛇诱惑我们。有些人就要被放逐到这贫苦的土地以外去了。
——穆旦《蛇的诱惑》
受到一次诱惑,就被上帝放逐一次,并且用鞭子抽打一次。第一次的事情我们已经知道了——亚当和夏娃没有禁住蛇的诱惑,所以要在这贫苦的土地上生活。而穆旦担心的是,眼下又有第二次蛇的诱惑的出现,有人恐怕会遭受第二次鞭打和第二次放逐。而这诱惑又十分难以抗拒,所以,他写道——
呵,我觉得自己在两条鞭子的夹击中,
我将承受哪个?阴暗的生的命题……
——穆旦《蛇的诱惑》
第一条鞭子,就是正在经受的苦难;而第二条鞭子,如穆旦所写,是受到诱惑,暂时脱离现在的苦难,过上德明太太那样的有汽车、珠宝和墨镜的生活,然后终于,也会一无所有,并且再次受到责罚。
能看到第二条路是绝路,但是,穆旦正在第一条路上奄奄一息,像一个「垂死人」。或许,有很多人会想,「反正也是无法活下去,不如接受诱惑,痛痛快快地享用一把」。——这就是这个命题最难选择之处。
1940年6月,穆旦收到西南联大的聘用决议,为本校外国语文系助教。7月,正式毕业并成为留校教师。而局势日益恶劣,穆旦在1940年10月所写的《抗战以来的西南联大》一文中提到:
西南联大被轰炸已经两次了。一次是在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西南联大所租用的昆华师范里落了十几枚杀伤弹,死了方由天津来的同学二人。一次是在一九三九年十月十三日,日人在西南联大一带投了不下百余枚轻炸弹,意欲根本毁灭了这个学校。
留校教师,薪酬很低,按穆旦的话讲,「连一石米都不能买到」,何况,又时时面临着学校被炸毁的危险,也看不到「北归」的希望。这就是「第一条鞭子的抽打」,确实太严苛了些。
而穆旦作为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如果辞掉教师的职位,找个体面的工作,总算是不困难的,或者还可以一走了之,去更广阔、更舒适的地方。这就是第二次蛇的诱惑,确实不太容易抗拒。
3,
作为一个平凡的个体,穆旦是否能抗拒得住这些诱惑?在《蛇的诱惑》这首诗里,穆旦把这个问题写在最后,仅仅作为一个痛苦的描述,而没有给出任何答案。而在《在旷野上》这首诗里,很显然,穆旦做出了选择,并且还批评了自己以前的犹豫不决。
他的心变得舒展了,好像一片旷野,所以穆旦一上来就大声地呼喊着:
我从我心的旷野里呼喊,
为了我窥见的美丽的真理,
而不幸,彷徨的日子将不再有了,
当我缢死了我的错误的童年,
(那些深情的执拗和偏见!)
——穆旦《在旷野上》
前面的三段都是舞台剧一样的独白:第一段是呼喊和告别过去,第二段是自由畅想,第三段是纵情地践踏着那些扰人心弦的蛇的诱惑。所以,一段比一段写得明亮而生动。
4,
这是个扭曲的时代,所以很多意象是必须从反方向来理解的——
在旷野上,在无边的肃杀里,
谁知道暖风和花草飘向何方,
残酷的春天使它们伸展又伸展,
用了碧洁的泉水和崇高的阳光,
挽来绝望的彩色和无助的夭亡。
——穆旦《在旷野上》
暖风和花草,看上去很美,但它们都是美丽的诱惑,所以,尽管「伸展又伸展」,尽管用了「碧洁的泉水和崇高的阳光」,最后还是会被第二条鞭子狠狠抽打,终于会灭亡。而冬天,看上去很冷酷,但那是因为,穆旦下了很严肃的决心,所以是肃杀的。
然而我的沉重、幽暗的岩层,
我久已深埋的光热的源泉,
却不断地迸裂,翻转,燃烧,
当旷野上掠过了诱惑的歌声,
O,仁慈的死神呵,给我宁静。
——穆旦《在旷野上》
穆旦的抉择虽然正确,但是却无比沉重,所以,他的「光热的源泉」在「崩裂,翻转,燃烧」,但是内心的岩层依然是「沉重、幽暗的」。
旷野上掠过的歌声,既然是「诱惑的」,那就不必说了,是已经被穆旦所宣判无效的「第二次蛇的诱惑」,而穆旦选择了宁静,选择了避开诱惑的歌声,为此,他宁愿告诉死神,他愿意在第一条鞭子下坚持,直至献出生命。
5,
1938年至1942年,穆旦的身份经过了「学生-教师-军人」的转变,他的心境也经过了「乐观-压抑-犹豫-觉醒」的变化过程。
穆旦于1941年12月写的《赞美》一诗,笔力饱满,感情充沛,也是因为他彼时的心境已经完全转换的缘故,毫无挂碍,所以从容。而这首《在旷野上》,字里行间还是显露着他当时面临的困境和纠结,面对一件困难的事情,决定之后当然可以一身轻松,决定之中确实是十分消耗和难过的。
虽然在前面他已经在想象的广阔空间里,像阿波罗一样驾着金马车巡游了一圈又一圈,但是,最后他对死神的告白,依然没有充分的力气,只有平静的语气,蕴含着极大的决心。——这种真实的感受,更加使人感动。
穆旦
我从我心的旷野里呼喊,
为了我窥见的美丽的真理,
而不幸,彷徨的日子将不再有了,
当我缢死了我的错误的童年,
(那些深情的执拗和偏见!)
我们的世界是在遗忘里旋转,
每日每夜,它有金色和银色的光亮,
所有的人们生活而且幸福
快乐又繁茂,在各样的罪恶上,
积久的美德只是为了年幼人
那最寂寞的野兽一生的哭泣,
从古到今,他在遗害着他的子孙们。
在旷野上,我独自回忆和梦想:
在自由的天空中纯净的电子
盛着小小的宇宙,闪着光亮,
穿射一切和别的电子化合,
当隐隐的春雷停伫在天边。
在旷野上,我是驾着铠车驰骋,
我的金轮在不断的旋风里急转,
我让碾碎的黄叶片片飞扬,
(回过头来,多少绿色的呻吟和仇怨!)
我只鞭击着快马,为了骄傲于
我所带来的胜利的冬天。
在旷野上,在无边的肃杀里,
谁知道暖风和花草飘向何方,
残酷的春天使它们伸展又伸展,
用了碧洁的泉水和崇高的阳光,
挽来绝望的彩色和无助的夭亡。
然而我的沉重、幽暗的岩层,
我久已深埋的光热的源泉,
却不断地迸裂,翻转,燃烧,
当旷野上掠过了诱惑的歌声,
O,仁慈的死神呵,给我宁静。
1940年8月
陈可抒说,
1,
在旷野上,我是驾着铠车驰骋,
我的金轮在不断的旋风里急转,
我让碾碎的黄叶片片飞扬,
(回过头来,多少绿色的呻吟和仇怨!)
我只鞭击着快马,为了骄傲于
我所带来的胜利的冬天。
——穆旦《在旷野上》
在四下无人的旷野上,车也率性,车轮也漂亮,还有阵阵旋风以及被碾碎的片片黄叶,简直像是阿波罗驾着金马车一样,这场景自然是快意非常。尤其是「鞭击着快马」,沉着痛快,使人不由得想起郁达夫的名句,「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读至此处,使人很想为穆旦的意气飞扬而拍手叫好,只是——「胜利的冬天」指的是什么呢?胜利为何是冬天?上下文中的旷野又是什么?最后的死神和宁静又当何解?
2,
要解此诗,就要知晓穆旦当时的处境,并且要了解穆旦在那段时间的意象体系。本诗写于1940年8月,而1940年2月,穆旦写下《蛇的诱惑》,揭示了那段时间他的痛苦思辨:
创世以后,人住在伊甸乐园里,而撒旦变成了一条蛇来对人说,上帝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么?
人受了蛇的诱惑,吃了那棵树上的果子,就被放逐到地上来。
无数年来,我们还是住在这块地上。可是在我们生人群中,为什么有些人不见了呢?在惊异中,我就觉出了第二次蛇的出现。
这条蛇诱惑我们。有些人就要被放逐到这贫苦的土地以外去了。
——穆旦《蛇的诱惑》
受到一次诱惑,就被上帝放逐一次,并且用鞭子抽打一次。第一次的事情我们已经知道了——亚当和夏娃没有禁住蛇的诱惑,所以要在这贫苦的土地上生活。而穆旦担心的是,眼下又有第二次蛇的诱惑的出现,有人恐怕会遭受第二次鞭打和第二次放逐。而这诱惑又十分难以抗拒,所以,他写道——
呵,我觉得自己在两条鞭子的夹击中,
我将承受哪个?阴暗的生的命题……
——穆旦《蛇的诱惑》
第一条鞭子,就是正在经受的苦难;而第二条鞭子,如穆旦所写,是受到诱惑,暂时脱离现在的苦难,过上德明太太那样的有汽车、珠宝和墨镜的生活,然后终于,也会一无所有,并且再次受到责罚。
能看到第二条路是绝路,但是,穆旦正在第一条路上奄奄一息,像一个「垂死人」。或许,有很多人会想,「反正也是无法活下去,不如接受诱惑,痛痛快快地享用一把」。——这就是这个命题最难选择之处。
1940年6月,穆旦收到西南联大的聘用决议,为本校外国语文系助教。7月,正式毕业并成为留校教师。而局势日益恶劣,穆旦在1940年10月所写的《抗战以来的西南联大》一文中提到:
西南联大被轰炸已经两次了。一次是在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西南联大所租用的昆华师范里落了十几枚杀伤弹,死了方由天津来的同学二人。一次是在一九三九年十月十三日,日人在西南联大一带投了不下百余枚轻炸弹,意欲根本毁灭了这个学校。
留校教师,薪酬很低,按穆旦的话讲,「连一石米都不能买到」,何况,又时时面临着学校被炸毁的危险,也看不到「北归」的希望。这就是「第一条鞭子的抽打」,确实太严苛了些。
而穆旦作为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如果辞掉教师的职位,找个体面的工作,总算是不困难的,或者还可以一走了之,去更广阔、更舒适的地方。这就是第二次蛇的诱惑,确实不太容易抗拒。
3,
作为一个平凡的个体,穆旦是否能抗拒得住这些诱惑?在《蛇的诱惑》这首诗里,穆旦把这个问题写在最后,仅仅作为一个痛苦的描述,而没有给出任何答案。而在《在旷野上》这首诗里,很显然,穆旦做出了选择,并且还批评了自己以前的犹豫不决。
他的心变得舒展了,好像一片旷野,所以穆旦一上来就大声地呼喊着:
我从我心的旷野里呼喊,
为了我窥见的美丽的真理,
而不幸,彷徨的日子将不再有了,
当我缢死了我的错误的童年,
(那些深情的执拗和偏见!)
——穆旦《在旷野上》
前面的三段都是舞台剧一样的独白:第一段是呼喊和告别过去,第二段是自由畅想,第三段是纵情地践踏着那些扰人心弦的蛇的诱惑。所以,一段比一段写得明亮而生动。
4,
这是个扭曲的时代,所以很多意象是必须从反方向来理解的——
在旷野上,在无边的肃杀里,
谁知道暖风和花草飘向何方,
残酷的春天使它们伸展又伸展,
用了碧洁的泉水和崇高的阳光,
挽来绝望的彩色和无助的夭亡。
——穆旦《在旷野上》
暖风和花草,看上去很美,但它们都是美丽的诱惑,所以,尽管「伸展又伸展」,尽管用了「碧洁的泉水和崇高的阳光」,最后还是会被第二条鞭子狠狠抽打,终于会灭亡。而冬天,看上去很冷酷,但那是因为,穆旦下了很严肃的决心,所以是肃杀的。
然而我的沉重、幽暗的岩层,
我久已深埋的光热的源泉,
却不断地迸裂,翻转,燃烧,
当旷野上掠过了诱惑的歌声,
O,仁慈的死神呵,给我宁静。
——穆旦《在旷野上》
穆旦的抉择虽然正确,但是却无比沉重,所以,他的「光热的源泉」在「崩裂,翻转,燃烧」,但是内心的岩层依然是「沉重、幽暗的」。
旷野上掠过的歌声,既然是「诱惑的」,那就不必说了,是已经被穆旦所宣判无效的「第二次蛇的诱惑」,而穆旦选择了宁静,选择了避开诱惑的歌声,为此,他宁愿告诉死神,他愿意在第一条鞭子下坚持,直至献出生命。
5,
1938年至1942年,穆旦的身份经过了「学生-教师-军人」的转变,他的心境也经过了「乐观-压抑-犹豫-觉醒」的变化过程。
穆旦于1941年12月写的《赞美》一诗,笔力饱满,感情充沛,也是因为他彼时的心境已经完全转换的缘故,毫无挂碍,所以从容。而这首《在旷野上》,字里行间还是显露着他当时面临的困境和纠结,面对一件困难的事情,决定之后当然可以一身轻松,决定之中确实是十分消耗和难过的。
虽然在前面他已经在想象的广阔空间里,像阿波罗一样驾着金马车巡游了一圈又一圈,但是,最后他对死神的告白,依然没有充分的力气,只有平静的语气,蕴含着极大的决心。——这种真实的感受,更加使人感动。
陈可抒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为什么要读庄子?
- 庄子放到现在会饿死吗 (1人喜欢)
- “黄蜂尾”张籍,最善于“反转”的诗人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