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馨阁旧事丨盛澜讲述京作宫廷家具制作技艺的传袭
京作宫廷家具制作技艺是以清宫造办处例行匠作体制为依据,严格依照清宫及诸王、贝勒府现存皇室御用家具实物为蓝本,它承袭了不惜工本追求极致的工艺原则,体现着明清两朝皇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京作宫廷家具制作技艺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规制与形式考据、框架结构与榫卯安排、放样与打样、选材与预处理、开料及选料、构件加工组装与榫卯调试、装饰与成品表面处理。
明清宫廷家具代表了中国传统家具的最高水平,也是中国古典家具的精华。
故宫博物院现存明清家具7000余件,年代最早为明代宣德年,最晚为清末民国时期。从整体上看,自明永乐迁都北京到清宣统退位出宫的500余年间,其家具艺术经历了明式家具、清式家具、清代晚期家具三个历史阶段。
造办处是内务府的下属机构之一。创建时间在各种史书中记载不同,主要有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三十年(1691年)两种说法。
造办处专责制作、修缮、存储帝后及宫廷需用的各项器物。为具体承办制造、修缮各项器物之事宜,养心殿造办处内又分成不同的“作”、“处”、“厂”、“馆”,例如:匣作、舆图处、玻璃厂、如意馆等等。
造办处是官办作坊,可以集中全国最优秀工匠到北京进行制作。
另外皇帝还可令会设计的匠师出样、放样,从而提高设计水平,而且从《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造办处卷》、《造办处活计库各作成做活计档》等文献中可见,养心殿造办处的许多家具均在皇帝亲自授意及修改、参与下设计并制作。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是内务府下属造办处记载日常承领各项活计之档案,始于雍正元年(1723年),终于宣统三年(1911年)。
传统的京作宫廷家具制造技艺在北京地区有着明晰的传承体系,这样的传承谱系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时代。
清帝退位之后,原内务府造办处所辖各作的能工巧匠大多流落于北洋政府时代北平的各达官显贵之家。其中以朱启钤、王继增先生为代表的北平地区的北洋政商显赫望族不仅收留了大批的养心殿造办处奇巧能匠,本人亦为匠作营造学方面的大家。
根据民国时期的文献记载和朱家溍、吴灜先生的后人回忆“朱启钤、王继增、梁思成先生是这一时期京作宫廷家具制作技艺的研究学者、收藏家”。
朱启钤、王继增、梁思成先生在收藏、研究宫廷家具,或者是进一步放大到研究宫廷木作(大木作、细木作)时,对一代青年学者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世襄(王继增之子)、袁荃猷(王世襄夫人)、陈增弼(梁思成弟子)、温德源(北京市文物局木器组专家)、祖连朋(鲁班馆高级技师)、吴祖光(吴灜之子,收藏家,戏剧家)等可以算作京作宫廷家具制作技艺的第二代研究者、传承人。
袁剑君先生祖父袁润清先生系温德源先生同乡,同于1950年前后在北京经商,八十年代后半期在祖父安排下,袁剑君来北京温记学徒直至温德源先生逝世。
从1992年至陈增弼先生过世,袁剑君亦在师傅温德源的推荐下在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向陈先生学习木作技艺。
袁剑君承温德源先生衣钵于1992年创建自己的木器公司,经王世襄先生为企业起名“君馨阁”。
君馨阁历经二十余年发展,始终秉承朱启钤、温德源两前辈衣钵,修复、鉴定、摹制了数以千件的明清宫廷家具,设计实施了数十项古建装修工程,为“红楼梦”、“甄嬛传”等影视剧提供了陈设布景服务。
袁剑君和他所创立的君馨阁是当前北京古典家具领域京作宫廷家具文化的第三代传承者。
京作宫廷家具制作技艺传承谱系简表
传承谱系主要关联人备注说明:
朱启钤先生(1872~1964),字桂辛,晚年号蠖公。祖籍贵州开州(今开阳),1872年生于河南信阳,1964年2月26日卒于北京,享年92岁。曾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
王继增先生,系王世襄先生父亲,早年留法归国后首先担任清政府军机大臣张之洞的秘书,与徐邦达、张伯驹素有往来,与吴灜、朱启钤交往颇深,1938年前后,温德源先生从河北老家来北平投奔王家,后蒙王继增先生引荐到朱启钤先生处学徒,直至解放前夕。
温德源先生自1938年前后至解放前夕寄居王继增先生家时,在朱启钤先生提点下系统的研习了“营造法式、匠作则例”等经由养心殿造办处传出的木作体制,于放样绘图、古代木作修护、木器断代鉴定很有心得。
温德源先生于解放初期(大约是1951年)创办了温记木器行,专司修复清宫家具,期间得到王继增,朱启钤,吴灜等前辈的多方帮助。1988年,王世襄先生亦曾致函推荐温德源出任北京市文物局木器鉴定组组长。
王世襄先生出版“明式家具研究”时,温德源已重新成立了温记木器行,并且应邀配合袁荃猷先生为该书编制做出了贡献。
祖连朋先生系温德源师兄,早期在王继增先生府上专司修复古代木器,后供职于鲁班馆,曾为王世襄、马未都旧藏古代木器提供修复服务。
袁剑君先生祖父袁润清系温德源先生同乡,同于1950年前后在北京经商,八十年代后半期在祖父安排下,袁剑君来北京温记学徒直至温德源先生逝世。
(盛澜撰文)
-----------------------------------------------------------------------------------------------------------------------------
作者简介:
盛澜,1975年生于北京,数学博士,对佛教建筑、佛教文献、佛教造像、佛教美术有研究。
师从著名红学家、敦煌学家、佛学家、文史学家周绍良先生。
曾任中国佛教古代文献保护中心理事、香港东方佛教艺术研究会研究员、中国佛教建筑研究所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九十年代末,经周绍良先引荐,到杜仙洲先生处从事佛教古代建筑专项研究,期间参与完成了对杜先生著述《中国建筑明式彩画图集》、《青海乐都瞿昙寺研究报告》、《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山西永乐宫研究报告》、《中国建筑清式彩画图集》等文献的图文勘校工作。
早年曾于袁荃猷先生门下修习古琴,与古琴宗师成公亮、陶艺、乔珊素有交往,在古代琴器研究方面得到了郑珉中、吴振宇、马俊昌先生的指点,并且十分推崇陈逸墨先生的琴学观点……
京作宫廷家具制作技艺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规制与形式考据、框架结构与榫卯安排、放样与打样、选材与预处理、开料及选料、构件加工组装与榫卯调试、装饰与成品表面处理。
明清宫廷家具代表了中国传统家具的最高水平,也是中国古典家具的精华。
故宫博物院现存明清家具7000余件,年代最早为明代宣德年,最晚为清末民国时期。从整体上看,自明永乐迁都北京到清宣统退位出宫的500余年间,其家具艺术经历了明式家具、清式家具、清代晚期家具三个历史阶段。
造办处是内务府的下属机构之一。创建时间在各种史书中记载不同,主要有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三十年(1691年)两种说法。
造办处专责制作、修缮、存储帝后及宫廷需用的各项器物。为具体承办制造、修缮各项器物之事宜,养心殿造办处内又分成不同的“作”、“处”、“厂”、“馆”,例如:匣作、舆图处、玻璃厂、如意馆等等。
![]() |
造办处是官办作坊,可以集中全国最优秀工匠到北京进行制作。
另外皇帝还可令会设计的匠师出样、放样,从而提高设计水平,而且从《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造办处卷》、《造办处活计库各作成做活计档》等文献中可见,养心殿造办处的许多家具均在皇帝亲自授意及修改、参与下设计并制作。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是内务府下属造办处记载日常承领各项活计之档案,始于雍正元年(1723年),终于宣统三年(1911年)。
![]() |
![]() |
传统的京作宫廷家具制造技艺在北京地区有着明晰的传承体系,这样的传承谱系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时代。
清帝退位之后,原内务府造办处所辖各作的能工巧匠大多流落于北洋政府时代北平的各达官显贵之家。其中以朱启钤、王继增先生为代表的北平地区的北洋政商显赫望族不仅收留了大批的养心殿造办处奇巧能匠,本人亦为匠作营造学方面的大家。
根据民国时期的文献记载和朱家溍、吴灜先生的后人回忆“朱启钤、王继增、梁思成先生是这一时期京作宫廷家具制作技艺的研究学者、收藏家”。
![]() |
朱启钤、王继增、梁思成先生在收藏、研究宫廷家具,或者是进一步放大到研究宫廷木作(大木作、细木作)时,对一代青年学者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世襄(王继增之子)、袁荃猷(王世襄夫人)、陈增弼(梁思成弟子)、温德源(北京市文物局木器组专家)、祖连朋(鲁班馆高级技师)、吴祖光(吴灜之子,收藏家,戏剧家)等可以算作京作宫廷家具制作技艺的第二代研究者、传承人。
袁剑君先生祖父袁润清先生系温德源先生同乡,同于1950年前后在北京经商,八十年代后半期在祖父安排下,袁剑君来北京温记学徒直至温德源先生逝世。
从1992年至陈增弼先生过世,袁剑君亦在师傅温德源的推荐下在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向陈先生学习木作技艺。
袁剑君承温德源先生衣钵于1992年创建自己的木器公司,经王世襄先生为企业起名“君馨阁”。
君馨阁历经二十余年发展,始终秉承朱启钤、温德源两前辈衣钵,修复、鉴定、摹制了数以千件的明清宫廷家具,设计实施了数十项古建装修工程,为“红楼梦”、“甄嬛传”等影视剧提供了陈设布景服务。
袁剑君和他所创立的君馨阁是当前北京古典家具领域京作宫廷家具文化的第三代传承者。
京作宫廷家具制作技艺传承谱系简表
![]() |
传承谱系主要关联人备注说明:
朱启钤先生(1872~1964),字桂辛,晚年号蠖公。祖籍贵州开州(今开阳),1872年生于河南信阳,1964年2月26日卒于北京,享年92岁。曾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
王继增先生,系王世襄先生父亲,早年留法归国后首先担任清政府军机大臣张之洞的秘书,与徐邦达、张伯驹素有往来,与吴灜、朱启钤交往颇深,1938年前后,温德源先生从河北老家来北平投奔王家,后蒙王继增先生引荐到朱启钤先生处学徒,直至解放前夕。
温德源先生自1938年前后至解放前夕寄居王继增先生家时,在朱启钤先生提点下系统的研习了“营造法式、匠作则例”等经由养心殿造办处传出的木作体制,于放样绘图、古代木作修护、木器断代鉴定很有心得。
温德源先生于解放初期(大约是1951年)创办了温记木器行,专司修复清宫家具,期间得到王继增,朱启钤,吴灜等前辈的多方帮助。1988年,王世襄先生亦曾致函推荐温德源出任北京市文物局木器鉴定组组长。
王世襄先生出版“明式家具研究”时,温德源已重新成立了温记木器行,并且应邀配合袁荃猷先生为该书编制做出了贡献。
祖连朋先生系温德源师兄,早期在王继增先生府上专司修复古代木器,后供职于鲁班馆,曾为王世襄、马未都旧藏古代木器提供修复服务。
袁剑君先生祖父袁润清系温德源先生同乡,同于1950年前后在北京经商,八十年代后半期在祖父安排下,袁剑君来北京温记学徒直至温德源先生逝世。
(盛澜撰文)
-----------------------------------------------------------------------------------------------------------------------------
作者简介:
盛澜,1975年生于北京,数学博士,对佛教建筑、佛教文献、佛教造像、佛教美术有研究。
师从著名红学家、敦煌学家、佛学家、文史学家周绍良先生。
曾任中国佛教古代文献保护中心理事、香港东方佛教艺术研究会研究员、中国佛教建筑研究所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九十年代末,经周绍良先引荐,到杜仙洲先生处从事佛教古代建筑专项研究,期间参与完成了对杜先生著述《中国建筑明式彩画图集》、《青海乐都瞿昙寺研究报告》、《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山西永乐宫研究报告》、《中国建筑清式彩画图集》等文献的图文勘校工作。
早年曾于袁荃猷先生门下修习古琴,与古琴宗师成公亮、陶艺、乔珊素有交往,在古代琴器研究方面得到了郑珉中、吴振宇、马俊昌先生的指点,并且十分推崇陈逸墨先生的琴学观点……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