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版《红楼梦》里林黛玉的琴艺是她教的:徐晓英先生|正麟殿与您分享
![]() |
徐晓英(左)年轻时和师姐合影
这是一间平房,她的家里一个琴台、一张画案、一排书架,30来把琴一字排开,用的是蓝布碎花的琴套,别有风味,在这间屋子里,在《红楼梦》曾饰演林黛玉的陈晓旭向徐晓英学艺,而剧中“林妹妹”所弹奏的琴曲是她后期配的。“那时候,这里还是水泥地,环境很不好,林妹妹台下比电视上好看多了,她悟性很好,没几天就会弹一小段《梅花三弄》。”
![]() |
徐晓英说,那时候她还陪陈晓旭进剧组拍了3天电视,因为,她不放心。林黛玉葬诗焚稿弹的曲子就是她教的。
徐晓英,浙江衢州人,1937年10月出生,笔名霞影,为三衢先贤徐映璞先生的女儿。徐映璞是一位文史学家,徐晓英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和父亲的严格训练,古文诗词功底很好,人称“三衢才女”。
1954年,徐晓英拜浙派古琴大师徐元白先生的入室弟子,并师从于张味真、查阜西、管平湖、溥雪斋、吴景略、张子谦等古琴大师及浙派古筝大师王巽之先生,一生致力于浙派古琴的发掘、传承和发扬。
![]() |
徐晓英一辈子没有正经上过什么学,然而,她却是传说中的琴棋书画全能手。“我母亲曾经自嘲,凡是现代的东西,她一样都不会,自行车也不会骑。但是古代的东西,她全都会。” 章怡雯说。
这得益于徐晓英的父亲,文史学家徐映璞。这位八岁就读完四书五经的学者,身边的朋友圈也都是文人墨客,给女儿打下深厚的诗词书画功底。徐晓英素有“三衢才女”的称号。
一日,浙派古琴创始人徐元白先生来访,看到徐家挂了一把前清举人何竞明的明琴,做工考究,不过弹起来音色沉闷。徐元白拿到琴,手到“病”除,奏了一曲《阳关三叠》。徐晓英听得心动,从此隔三差五要父亲带着去听琴。
![]() |
徐元白见这个女孩子那么痴迷,便让她试着弹《阳关三叠》。从没学过琴的徐晓英竟然弹了半曲,元白先生大叹奇才。于是,徐晓英以三跪九叩之礼拜师。徐晓英就此与古琴结下不解之缘。
但徐晓英的师承并不止于徐元白先生。张味真、阜西、管平湖、溥雪斋、吴景略、张子谦等各大琴家都给她传授过心法。“因为我的母亲千里迢迢赶到北京去学古琴,在那里住了半年。”章怡雯说,“那时候学琴的人少,她这个人又很活泼热情,招老先生们的喜爱。所以,每个老师几乎都倾囊相授,才使得她博采众长。”
她不但会弹古琴,上世纪60年代,在杭州歌舞团担任演奏员的时候,还学会了古筝、琵琶、阮等民族乐器,成为名副其实的多面手。她弹古琴总是能以情感人,“母亲弹《忆故人》,弹一次哭一次。”章怡雯说。
![]() |
2001年11月成立霞影琴馆(为全国第一家古琴琴馆),徐晓英先生担任馆长,原浙江省副省长翟翕武同志为名誉馆长。在霞影琴馆建立以前,徐晓英在安吉路的家就是各地古琴学子们的“大食堂”。 “因为那时候各地来拜师的人很多,年纪也挺小。我母亲不放心这些学生,尤其是女孩子住在外面,于是吃住都在我家。她待学生就和她的亲生孩子一样。”
每次新班开课,徐晓英都会给他们上一堂道德课,那就是“以琴育德”,在她看来,学琴,要先学会做人。然后,是指法,从最基本的右手八法开始到减字谱、吟揉绰注、仙翁操、阳关三叠、平沙落雁。还有一课,就是文化课,徐晓英自己花了5万元制作了一套《清平诗课》,是一套3本蓝皮竖版毛笔字的线装书,供学员学习。“《清平诗课》是我小时候的功课,文化是相通的,只有了解了其中的意境,才能准确地演奏”,徐晓英说,当年,父亲要求她每日一课,不但要能背诵还要对诗,对不上来是要受罚的。
![]() |
国家级非遗古琴文化传承人龚一先生这样回忆这位多年好友:“我们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相识了,我清楚记得她父亲是个非常和蔼、温文尔雅的老先生。而她呢,则是个乐天派,什么事情到她这里都能喜笑颜开。”
在一次杭州的古琴打谱会上,这位重病中的老太太还曾坐着轮椅、吸着氧气出现在各路琴家面前。“弹琴的人讲究‘琴谊’,她就是特别看重朋友的人。”龚一说。龚一认为,徐晓英和同样是浙派古琴的徐匡华一样,“形成了自己流派的琴家。在琴学的发展里,能构成一个派系需要三个条件:要有代表人物,有一群社会的基础,还有代表著作。徐晓英本人是个代表性人物;她有一大批学生;她还有大量的著作,以及霞影琴馆办的杂志,都是理论代表作。”
![]() |
2000年秋西博会开幕前夕,徐晓英还致信杭州市领导。信中说:“我认为西博会单一地以唱歌形式出现,全赖外聘歌星代表不了杭州文化。杭州是浙派古琴发源地,希望在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通过西博会向全世界展示古老的浙派古琴艺术!”于是在西博会上我们看到了徐晓英,穿着自己最爱的旗袍,率领众弟子弹奏古琴的精彩演出。
令人惋惜的是,徐晓英先生已于今年19日2时26分在杭州去世,享年79岁。
三衢琴社副社长刘国庆与徐晓英(右)的合影
![]() |